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2-11 00:09:4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来,“高校母语教育”重新受到重视,许多大学都在开设或准备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力图通过该课程帮助学生继续提高母语修养和对母语文化的热爱。
B.这些敢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出去的人,多是以医护人员、教师、工程师等知识分子为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以乐于助人的精神唱响感动人心的奉献之歌。
C.不仅北京奥运会以出色的运动成绩、顺畅的组织运作、热情的志愿服务而令人难忘,而且在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意识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D.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加强网络监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而网络监管技术水平则是能否顺利推进网络监管工作的重要因素。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A.搭配不当,“提高……热爱”不搭配。B.句式杂糅,“多是”与“以……为主”杂糅。 C.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在“北京奥运会”之后。)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题文】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珠玑凝噎吟萧风帘翠幕
B.憔悴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题文】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与这儿相距十多里的张家湾消水洞的水就是从此洞流出。②雄伟的高山、清澈的潭水和蔚蓝的天空互为映衬,浑然一体,把峡口装扮得格外美丽壮观。③这儿就是“红岩洞”。④只见左边有一个岩洞,形状似象鼻挽水。⑤走到峡口,左边是象山,右边是狮山。⑥眼前洞中无大水,洞口潭中水平如镜,清澈见底,映出两侧倒影。
答:                             (只填写序号)


参考答案:【答案】⑤④③①⑥②


本题解析:【解析】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连贯要坚持五个统一(意境、话题、主题、主语、结构)此段可按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排序。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题文】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参考答案:【答案】D


本题解析:【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排查,并指出相关通假字。A项,“颁”通“斑”;B项,“受”通“授”;C项,“孰”通“熟”。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龙应台说莫言“长的就很有喜感,胖胖的一团”。在龙应台心中,莫言“既泥土
又狂野,既荒诞又现实”,有山东人一挥而就的自然和率真。
B.据了解,“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中“海水西调”观点的始作俑者为西安
交通大学社会工程研究中心教授霍有光。
C.中学语文课文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中学生打基础,而鲁迅杂文令疲惫不堪的学子们
目无全牛,而对这些课文产生畏惧和逆反心理。
D.在现今的商业时代,生产商只靠降价来吸引消费者,只能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手段。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A.“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应改为“浑然天成 ”。B.“始作俑者”?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这里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能不合理,但不能说是做坏事。C.“目无全牛”?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本句误解为“支离破碎”之意。
点评:本题考到了对象误用(始作俑者)、望文生义(一挥而就、目无全牛),这是成语使用的几种最常见的错误,几个成语也是常用成语,本题是一道较好的成语题。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