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二 马
刘亚洲
马玉龙和马占扶是回民。马玉龙是排长,马占扶是战士。我到主攻团采访。政委告诉我:“突击连有‘二马’,大马勇敢,是尖刀排排长;小马胆小,是‘夹带人’。”我要求去突击连。
当夜我宿在突击连。睡觉前,忽闻骚动。我出去。马玉龙阻止我过去,对我说:“下午营教导员带一名通信员来突击连,半路被潜伏的敌方特工队袭击。打死人还不算,还把教导员大卸八块。现在教导员被肢解的尸体刚抬回。”战士们都流泪。马占扶率先哭出声来。哭声响成一片。马玉龙拔出手枪,在空场上来回走动。在他的房屋的门上,一群燕子正筑巢,叽叽喳喳叫不停。马玉龙被聒噪得烦,抬手就是一枪,树枝纷落,燕子散去。
深夜,我梦正酣,忽然一声枪响,是那么近,犹在耳边。我的心怦怦猛跳。一声尖叫撕破寂静:“特工队!”屋内顿时陷入可怕的混乱。一个黑影兔子似的冲出门去,急促的脚步声远去。是马占扶。大家都起来,方闹清是场虚惊。哨兵走火。那声尖叫是某战士的条件反射。第二天,马占扶被友邻部队送回。昨夜他从梦中惊起,一口气狂奔二十里,鞋也未穿,脚板全是血。马占扶回排时,马玉龙噼噼啪啪地鼓掌,一脸鄙夷之色。马占扶抬不起头来。
进攻前一天,我又来突击连。驻地静如坟墓。马玉龙说:“从前天接到作战命令起,全连没一个笑脸!”我与马玉龙相顾无语。誓师大会后写遗嘱。遗嘱多是使用录音机。马玉龙给母亲录的话是:“你曾告诉我,打仗时不要想娘,一想娘,就不勇敢了。儿从小就好强。到部队后,领导也老批评我有个人英雄主义倾向。我认为,个人英雄主义也在英雄主义范畴内。”马占扶对着录音机啜泣,断断续续地讲了半小时。他口音重,我实在听不懂他讲些什么,但我清清楚楚地听见他每讲一句就要喊一声娘。就在马占扶声泪俱下录音的当儿,马玉龙吩咐一班长战斗打响后一定要盯紧马占扶。我猛然感到了一种残酷。我的双眼溢满泪水。临行前,喝壮行酒,又是一团死寂。只有马玉龙屋檐下传来燕子的呢喃。它们又在那儿筑巢呢。马玉龙冷冷地望了一会儿,捡起块石头掷过去,覆巢之下,燕子惊飞。
午夜,突击连到山脚下潜伏。马玉龙命令一班长紧挨着马占扶趴在草丛中。凌晨,一发炮弹击中马占扶的隐蔽处。马占扶负重伤。马占扶痛极了,把一颗手榴弹塞进嘴巴里,死死咬住。他像石头,纹丝不动。他流了那么多血,把趴在周围的战士的衣服都浸湿了。发起冲锋时,马玉龙第一个跳起来。马占扶仍一动不动,一班长拎他的背带,马占扶竟整个儿被拎起来了,原来他下半身被齐齐地切断。马玉龙率尖刀排直插主峰。战士悲壮到了极点。马玉龙在一处秘密掩体前被机枪打断双腿。全连被火力压制。马玉龙昂起鲜血淋漓的头颅,艰难地向掩体爬去。连长惊觉他要干什么,高叫:“一排长,不要这样!”马玉龙在向掩体机枪口扑过去的那一瞬间还回了一下头,向着连长灿烂一笑。马玉龙身上被机枪穿了170个窟窿。战斗结束后,马占扶的遗体被抬下来,战士们想取出他嘴里的手榴弹,却怎么也取不出。他咬得是那样紧,以至于它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了。用手术刀切开嘴唇,才取出来。当战士把这枚染血的手榴弹放在我手上时,我看见手榴弹钢铁的弹体上清晰地印着一排牙印。马占扶是忍受了多大的痛苦才死去的呀。马玉龙的遗体被抬到他住的屋前。战士们为他换衣。小心翼翼地替他擦拭身体。他的无神的眼睛一直凝视着灰暗的天空。我站在旁边,不忍目睹。
燕子又一次在屋檐下筑巢。燕雀不谙人间事,欢叫如常。战士用竹竿把刚筑好的窝捅下来。噫!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只见一只燕子箭一般地从空中俯冲下来,猛撞在屋檐上,发出“嘭”的一声响,头溅血,死亡。大家尚惊愕,又有两只燕子用同样的方式撞向大门,俱死。我恍然,燕子三次筑巢不成,以自杀抗争。燕子的悲哀有谁知?人的悲哀又有谁知?最壮观的情景出现了。不知从何方飞来一群燕,在死去的燕子尸体上盘旋,当然也在马玉龙的尸体上盘旋。是那么多,快不见天了。叫声凄凉哀婉。羽毛在空中飘浮,洒向人间都是泪啊!
1.小说中三次写到了燕子筑巢被毁,简要分析其写作用意。(6分)
2.“燕子的悲哀有谁知?人的悲哀又有谁知?”结合全文,说说“燕子的悲哀”和“人的悲哀”各自的内涵。(6分)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马玉龙和马占扶虽同为突击连战士,但性格品质却截然不同,马玉龙大义凛然,勇猛善战;马占扶则自私自利,贪生怕死。
B.群燕盘旋不停并发出阵阵哀鸣,仿佛在替自杀而死的燕子申诉冤屈。这样的典型细节描写很好地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C.本文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小说的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马玉龙和马占扶尽管性格不同,但都是战争年代涌现出来的值得敬佩的英雄。
D.小说借用了通讯报道的写法,构思新颖,人物事件更加集中,还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E.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以问句的形式,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参考答案:1.第一次是为了突出马玉龙为战友的牺牲而痛苦,为敌人的暴行而
本题解析:1.这是衬托手法的运用,通过三次写燕子筑巢被毁衬托人物悲愤的心情,逐步展现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
2.用燕子的悲哀不幸暗喻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3.A“马占扶则自私自利,贪生怕死”错。B“仿佛在替自杀而死的燕子申诉冤屈”错。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诸子论“富”
春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管仲曾任齐国宰相,曾提出许多治国主张,这种“治国必先富民”的见解,也许是他为宰相亲身经历的感受或经验之总结。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荀子·富国》)。这是说,要使国家富足的根本方法,在于节省国家行政费用,而使人民富裕起来。国家要把节省的费用,用来改善民生。西汉政论家贾谊则说:“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新书·大政上》)。这是说,统治者要把人民富裕安乐作为治国的功绩,把使人民贫困痛苦作为为政的罪过。贾谊提出过许多治国主张,这里所说的是为政治国的标准。为政治国,千头万绪,功过难评,但能否先使人民富裕安乐,这是检验为政者功过最重要的标准。管仲、荀子、贾谊提出的“富民”思想主张,都强调了治国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民富”与“国富”是不能分开的统一体。不能“民富”而“国穷”,也不能“民贫”而“国富”;既要“民富”,又要“国富”。在这方面,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有精辟的见解。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都说:“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淮南子·主术训》)。这是说,国家没有几年的积蓄,是说不上富国裕民的。但是,治理国家,却不能出现国富民穷的局面。正如荀子所说:“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这是说,田野荒芜而官仓粮足,百姓贫困而官仓财盈,这真正才是国家快垮了。简言之,如果国富民穷,那么国家政权就要被人民推翻。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也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篇》)。即是说,老百姓富足,国君谁能不富足?老百姓不富足,国君谁能富足?这里所说的“君”,虽是指国君而不是国家,但孔子同样是强调了富民的重要性。只有民富,君才能富;同样的道理,只有民富,才能国富。
至于如何使民富而国也富呢?战国时期思想家慎子说:“善为国者,移谋身之心而谋国,移富国之术而富民”(《慎子·逸文》)。这是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把谋私利之心放到为国家谋利上,把使国家富足的方法用在使百姓富足上。这样就可以做到“国富”和“民富”。荀子、孔子、慎子等对于“民富”与“国富”的关系,都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
治理国家,要使人民先富起来,这样还不够,还要使国家也富起来,只有民富国富,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同样,也只有社会和谐、安定,才能民富国富。管仲说:“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管子·治国》)。这是说,安定的国家常常富足,而动乱的国家必定贫穷。管仲不愧为著名的政治家,他强调富民的同时,也强调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才能使社会安定、和谐呢?
春秋时期思想家晏子说:“权有无,均贫富”(《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这是说,为政者,治理国家的时候,要调节(权衡)富有者和不富者,要平均贫富。以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要拉大贫富差距,而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中也说:“公则天下平(太平)。”《吕氏春秋·孝行览》中又说:“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这里所说的“务本”,于今天来说,就是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就是“务本”。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和谐,才能民富国富。
(选自2011年1月19日《广州日报》,沈沧源)
小题1:下列对“诸子论‘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引经据典,引用了管仲、荀子等诸子的言论,论证了发家治富的理想和方法。
B.本文先由诸子论“富”的各种言论谈起,然后又论述了如何才能让社会安定、和谐。
C.管仲、荀子、贾谊这些人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来“论富”,但都强调了治国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D.荀子在治国上有独到的见解,他以为要使国家富足,就要节省国家的行政费用,使人民富裕起来。
小题2:下列关于“民富”与“国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民富”与“国富”的关系上,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有精辟的见解,对后人很有启发。
B.“民富”与“国富”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不能“民富”而“国穷”,也不能“民贫”而“国富”。
C.淮南王刘安强调了“国富”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家没有几年的积蓄,是说不上富国裕民的。
D.用孔子“只有民富,君才能富”的观点推而广之,可得到“只有民富,才能国富”的哲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治理国家,只要使人民先富起来,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B.同时做到“国富”和“民富”并不是难事,我们只要按照思想家慎子说的去做就可以了。
C.管仲以为安定的国家常常富足,而动乱的国家必定贫穷,强调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性。
D.社会要安定、和谐,不仅要“权有无,均贫富”,还要“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认证了发家治富的理想和方法”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小题1:“民富”与“国富”没有“对立”这一说。
小题1:“治理国家,只要使人民先富起来,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和谐”,这句话与原文中的“要使人民先富起来,这样还不够,还要使国家也富起来,只有民富国富,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不相符。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复活》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玛丝洛娃和刑事犯一起前往西伯利亚途中遭到了男人的纠缠。聂赫留朵夫担心一路上处在艰苦的条件和淫猥的气氛下,玛丝洛娃又会自暴自弃,对生活感到绝望,借烟酒麻醉自己,并对他产生恼恨。但他又无法帮助她,因为在旅途的最初阶段,他一直没有机会同她见面。后来,西蒙松给他出主意,他设法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行列中。
B.玛丝洛娃与西蒙松在步行中渐渐接近起来。不久,西蒙松爱上了玛丝洛娃。玛丝洛娃察觉到了。她想到她居然能在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心里唤起爱情,她的自信心也就提高了。聂赫留朵夫向她求婚是出于宽宏大量和过去那件事;西蒙松爱的却是今天的她,而且纯粹是因为喜欢她。为了不使他失望,她努力做一个她所能做到的最好的好人。
C.聂赫留朵夫诱奸并抛弃了姑妈家的养女玛丝洛娃,使她沦落到后来悲惨的地步。多年后,他在法庭与玛丝洛娃意外相遇,良心发现,精神的人开始苏醒。他追随玛丝洛娃到西伯利亚,并积极为犯人奔走说情。最后,他从《马太福音》中得到启示,精神得以复活。
D.聂赫留朵夫最喜欢的青年克雷里佐夫本来是个又斯文又和善的大学生,可是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后,变成了民意党破坏小组的组长,目的是对政府使用恐怖手段,迫使政府放弃政权,让人民掌权。尽管克雷里佐夫在狱中得了肺痨,但他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给他出主意的不是西蒙松,而是薇拉。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2013·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小题1: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是“真的或者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得足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④段。
C.④⑤⑥段先确定伦理问题有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过程;接着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事物和关系,作为科学陈述对象的概念未必要与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对应。
B.“你不可说谎”的伦理前提是人类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悲伤应尽可能减少,这样的伦理前提是经得住经验考验的真理。
C.伦理公理源自人们的经验,是从个人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它决不是任意的。
D.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从或然与必然、言此与言彼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A.“不充分表达”错误。从第②段第2句话来看,应该是“不表达什么感情”,而不是“不充分表达”。C.“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错误。第②段中说“追求真理的科学家”“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而不是“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D.第②段中为“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这个特点”指的是“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而不是指“概念”。
试题分析:
小题2:本题考查通过对文意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新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参考答案:1.A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