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于月饼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究竟源于何时?至今仍有不同观点。比较流行的说法有祝捷说、杨贵妃说和抗元说。
一种说法是,月饼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朝初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西域商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把杨贵妃也牵扯了进来。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而带有神秘色彩的当属抗元说。元代,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后来,朱元璋终于推翻元朝政权,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此后,吃月饼便成为一种官方倡导的民俗。
实际上,南宋的吴自牧《梦粱录》一书中,已有“月饼”一词。在此前的北宋,皇家中秋节的食谱中记载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这是否就是月饼,现在已难以考证。
到明代,民间中秋吃月饼的记载不少,这表明了当时的一种流行。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们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历经上千年的积淀,今天的月饼,通过材料、皮质的选择,使月饼具有特殊的地域风味,已经形成了广式、京式、苏式、潮式等不同风味的月饼。
有专家指出,真正的传统中国月饼,能够从八月十五保存到正月初一还不腐坏。这是为了让八月十五不能及时赶回家的亲人吃上月饼,并且制作过程中还要用到十年以上的陈猪油等,有一系列复杂的方法,所以月饼久放不坏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防腐剂超标。
除了传统的月饼,冰皮月饼、水晶月饼、冰淇淋月饼等新花样和口味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场上,并更多地被年轻人所接受。
(节选自《北京日报》)
小题1:关于中秋吃月饼起源的传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八月十五凯旋而归,一位商人送来圆饼庆祝,高祖李渊分给众人吃,并笑指空中明月说了一句话,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由此开始。
B.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见月而改名“月饼”。
C.朱元璋抗元朝起义,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天,以互赠月饼来传递消息。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吃月饼的习俗也由此流传开来。
D.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中秋吃月饼的一种说法。
小题2:下列各项的表述和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清代诗人袁景澜的《咏月饼诗》中的一些诗句详细地记叙了月饼制作、亲友间互赠,以及设家宴及赏月的全过程。
B.关于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究竟源于何时的问题,人们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
C.月饼在北宋宫廷食谱中就有记载,而且苏轼的诗词中也提到了月饼,可见月饼一词在当时已非常流行。
D.现在除了传统的月饼,冰皮月饼、水晶月饼、冰淇淋月饼等新花样的月饼不断出现,并更多地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小题3: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专家指出,真正的传统中国月饼,能够从八月十五保存到正月初一还不腐坏。这是由于月饼中使用了陈猪油的缘故。
B.南宋的吴自牧《梦粱录》一书中,已有“月饼”一词。由此可以推知,“月饼”一词应该出现在《梦梁录》一书写成之前。
C.现在的月饼,由于材料、皮质选择的不同,使月饼具有特殊的地域风味,已经形成了广式、京式、苏式、潮式等不同风味的月饼。
D.在明朝,关于民间中秋吃月饼的记载有很多,这表明中秋吃月饼这种习俗在当时已开始流行。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这是讲月饼的起源,而非中秋吃月饼的起源。
小题2:由“这是否就是月饼,现在已难以考证”可知“月饼”一词在当时并不一定真的出现过,更别说流行了。
小题3:不腐坏的原因很多,不能只归于陈猪油,原文在用陈猪油前加了“并且”。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雨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里,包容着人生的四季。
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地面上的H2O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气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在这个时节草长莺飞、庄稼拔节上蹿,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那淅淅沥沥不绝于耳的雨声,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了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待到白雪结成寒冰的日子,就是人生终点站到了,于是在墓园里,耸立起一座座白色的人生纪念碑。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倾听着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多少有点禅佛晨钟暮鼓的意味;而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地对天狂吠起来……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但其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幅画的画面之外——因为没有这第一次的勇敢,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个在惊涛骇浪中与鲨鱼顽强搏斗的主人公,或许就不会在地球上诞生。难道不是吗?!
看着这个充满动感的雨中画卷,我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虽然儿时我的雨中寻觅,与这男娃在雨中的动态进出,完全属于两个世界的东西,但我们都在雨中感受到了不同的快乐。因为,在我眼里,雨是有灵性的东西,它不仅能洗涤人的肉体污秽,安抚人的伤痛灵魂;它还给各种人以向往,以各种不同的满足。雨丝,从其造型上看,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宇宙的万物之中,它还有着极为博大的胸襟。在它心中,没有贫贱与富贵之分,没有肤色与人种之别,没有国界的樊篱,也不受各种信仰的局限——它很自由,愿意到哪儿去潇洒,它就随着云影去了,并在那儿的天空织成雨后的彩虹,聚成江河,流向大海,给高山编织银冠,给大地献出冰川。
1、为什么说“雨包容着人生四季”?简要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作者步入老年,“更加喜欢雨”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幅孩子与小狗在雨中赛跑的“写意画面”,请你结合文章中心,简要分析作者从这幅写意画中所体悟到的“雨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全文以“雨”为线索,描写雨的灵性,以“雨”喻人生,给读者深刻的人生感悟。
B.“多少有点禅佛晨钟暮鼓的意味”,意思是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只能使人警觉醒悟而缺少欢乐。
C.第二段开头“按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体现了这篇散文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完美结合,在给读者美的享受之中也让读者获得知识的享受。
D.文末将“雨丝”比作连接天地的“琴弦”,“雨滴”比作“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给人向往、满足、快乐的雨韵,点明题旨。
E、文章引用《红楼梦》中的“黛玉悲秋”、《西游记》中的“老君炉”、《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旧典活用,赋予新意,象征了人生的不同阶段,深化了主题。
参考答案:
1、(4分)因为春雨稚嫩、温柔,如婴儿;夏雨生命力旺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湖北省襄樊、黄冈、宜昌、孝感、荆州五市2009年高三年级联合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
邓先生墓表
.
(清)罗有高
.
先生讳元昌,氏曰邓,字慕濂,不知其先何族之别也。祖父居赣州府城,为赣人云。先生弱冠,负志气,思以文章自名,为制艺有师法,诸老先生以为能。年十七,得宋五子①书读之,涕泗被面下,曰:“嗟夫!吾乃今日知为人之道也。出入禽门②,忍不自反,何哉?”自是澄心默坐以观理;饬言动、严视听以劘③习;博考图籍,约之程朱之遗书,以崇其知;端本于闺门,敦行孝悌睦姻任恤之行以求仁。确然沛然,不沮于俗,不疑于心,澹泊和平,以此自终。
.
赣在万山中,文明所被者微矣。宋周濂溪先生过化赣南,未闻从游之士有赣人焉。明阳明王先生讲学章门④,而雩⑤始有何、黄、袁、管四先生出。至养愚李先生,乃粹然一以朱子为宗。其后易堂九子,以气节文章声海内,而中叔彭先生声华至落寞,守学明礼,与程山谢先生相应答。近百年来,高风寥邈矣。而先主独奋发于陈编蠹简之中,成之以勇迈不回之气,佐之以坚苦廉毅之操,内外完朴,挺为伟人。
.
初,雩都宋昌图以通家子⑥谒先生,先生器之,馆之于家。昕夕论学,为日程疏记言动相交摘。一日,昌图读朱子《大学或问》首章,先生适过窗外,驻听之,不觉泪下而拜,感动不能起。谓昌图曰:“子勉之,毋蹈吾所悔,永为朱子罪人,偷息天地也。”盖先生为学诚切,日见其不足,且又以为身欲至之,亦愿人之同至之也。身既未至之,而尤愿人之先至之,而己得步其后也。故其友教人也挚,无智愚贤否老耄,苟近之,诱之即惟恐不力。有田在城南,先生尝以秋熟视获,挟朱子《小学》书坐城隅,见贫人子累累拾秉穗甚众。先生招之曰:“来,汝毋然,吾教汝读书,吾自量谷与汝归。”群儿欢,争昵就先生。先生始则使识字,即使讽章句,以俚语晓譬之。夫先生与人之量则宏矣,而未尝杂以意气;孜孜为善,而未尝有干慕名誉之思;自甘朴学,而耻垂空文以眩世,盖庶几乎知至至之者乎?
.
先生以乾隆三十年闰四月四日卒,昌图以有高夙尝被先生之教,以墓道之文属。有高闻命恐惧,不知所以为辞。屏气定息,思先生为学大旨,粗有明于心者,谨诠次之,以表于阡。后之君子,将必有兴感于斯文者。
.
(选自清代罗有高《尊居士集》,有删改)
.
作者介绍:罗有高(1733—1779),字台山,江西瑞金人。乾隆举人。年轻时慕豪侠行为,习技击拳术,治兵家言。后与宋昌图交,从其师邓元昌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三十多岁结交彭绍升、汪缙后,又长斋礼佛,遍读佛经。诗文皆刚劲峻健。有《尊居士集》。
.
邓元昌一生以倡明程朱理学为己任,尤在“躬行”上下功夫,学生很多,影响赣州一带的士学风气。作者就是受其教诲由尚武而转向儒学的。这篇为师长写的墓表,可作为明清哲学史料来读。文采质朴,其人形象迂拙可掬。
.
注释:
.
①宋五子:指宋代五名理学家。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
②禽门:情欲之门。此指非理学礼义范围。《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
③劘(mó):切磋,磨。
.
④章门:江西赣县的古城门。
.
⑤雩(yú):雩都,县名,属江西。今改称于都,在赣县东。何黄袁管:王守仁在赣州的四名弟子,都是雩都人。何廷仁、黄宏纳、管登。袁,生平不详。
.
⑥通家子:指世代有交情人家的孩子。
.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入禽门,忍不自反反:通“返”,返回
.
B.约之程朱之遗书,以崇其知崇:推祟,推重
.
C.群儿欢,争昵就先生就:靠近
.
D.即使讽章句,以俚语晓譬之讽:诵读
.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沮于俗,不疑于心,澹泊和平,以此自终。(3分)
(2)雩都宋昌图以通家子谒先生,先生器之,馆之于家。(3分)
(3)孜孜为善,而未尝有干慕名誉之思;自甘朴学,而耻垂空文以眩世。(4分)
参考答案:
10. B
11. ⑴不被世俗阻挡,在内心没有
本题解析:
10. B(崇:增长,充实)
11. ⑴得分点:”沮、以”各1分,全句流畅1分
⑵得分点:”谒、馆”各1分,全句流畅1分
⑶得分点:”干、甘、耻”各1分,全句流畅1分
【译文】
先生名元昌,姓邓,字慕濂,不知道他的祖先是哪一个家族的分支。他的祖父在赣州府安家,就成为赣州人了。邓先生成年之前就立下壮志,想凭借文章求得名声,写八股文章能够师承效法老先生。那些老先生都称赞(邓元昌)很有才能。他十七岁时,获得了宋代五位著名理学家的书,读后被感动得涕泪满面,他说:“唉!我现在才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汉代的《诗经》学,有今文派古文派之分。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公及燕人韩婴三家所传诗是今文派,鲁人毛亨作《诗故训传》,是古文派。西汉时,齐鲁韩三家都是诗学界的权威;毛诗初先只在民间传授,东汉著名学者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等大力提倡毛诗,郑玄写了《毛诗传笺》,毛诗开始流行。陆德明《经典释文》说“自郑笺既行,而齐鲁韩三家遂废”,这是事实。但郑笺与毛传常有出入,亦互有得失。郑玄笺诗除文字训诂外,偶亦借题发挥,感伤时事,和毛传仅仅局限于文字训诂有所不同。
魏晋以来的学者,对毛传郑笺的优劣意见不一,争辩历数百年无定论。实际上,毛传郑笺所不同者主要还是文字训诂方面的问题,至于宗奉小序、主张美刺则是相同的。唐孔颖达著《毛诗正义》,汇集了魏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绩,很有参考价值;但孔颖达恪守“疏不破注”的原则,对毛郑说诗的分歧只作弥缝,不加判断。应该说,《诗经》学从汉到唐,大都没有越出毛传郑笺的范围。到了宋代,方才获得革新。欧阳修、郑樵、王质等对毛郑的说诗开始怀疑,欧阳修作《诗本义》,郑樵作《诗辩妄》,王质作《诗总闻》,攻击诗序,驳难毛郑,有披荆斩棘的功绩;至朱熹《诗集传》出,为宋代《诗经》学的革新开创了局面。
《诗集传》的特点是废小序。小序不知何人所作,或以为出于孔子,或以为出于孔子弟子子夏,或以为是子夏、毛亨合作,皆不可信。在毛亨以前,小序和诗是分开的,把小序冠于每诗之首,是毛亨所为。小序说诗,好像都有历史事实,其实大都出于臆测,不可凭信,很多学者被这些小序贻误。近人梁启超曾慨叹说:“欲治诗经者,非先得毛序拉杂摧烧之,其蔀障不知所极也。”此虽是过激之谈,但小序对诗的确是害多益少,朱熹废小序,正表现他的识见和魄力,也是对诗学的一大贡献。
诗序六义有赋、比、兴之说,朱传也采用赋、比、兴说诗而更变本加厉,每章之下都要标明“赋也”“比也”“兴也”之类,把诗说死了,因为赋可兼有比、兴,比、兴可兼有赋的成分,这也说明朱传依然摆脱不了序说的拘囿。朱熹的《诗集传》一出,夺去了毛传千余年独占诗学界的地位,这是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然朱熹废除小序在当时也曾引起许多学者的批驳和论议,正如《四库总目》所说“最与当时相辨难”。元明之际,《诗集传》大为流行,很多学者都为朱传做了笺疏。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诗经》学,有今文派古文派之分。西汉时,今文派流行,到了东汉,古文派取代了今文派的地位。
B.迷信毛传郑笺,谨守小序,因循守旧,不能提出新说,《诗经》学的研究从汉代到唐代几乎没有新的突破。
C.魏晋以来的学者,对毛传郑笺的优劣一直争论不休,其实意义不大,因为二者除文字训诂方面不同外,其余基本一致。
D.唐代孔颖达所著《毛诗正义》融冠群言,包罗古义,内容丰富,对《诗经》学的真伪分辨很有参考价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毛诗起初不被人们重视,只能在民间传授,后来得了郑玄的笺注,地位大大提高,独占诗学界千余年。
B.宋代欧阳修、郑樵、王质等纷纷著书,等于掀起了一场反毛郑诗学的运动,为宋代《诗经》学的革新作出了贡献。
C.关于小序的作者众说纷纭,皆不可信;但对小序的害多益少,有废除的必要,宋代学者的看法基本相同。
D.诗前小序大多出于臆测,牵强附会,误导了后来很多研究《诗经》的学者,对《诗经》学的研究和发展极为不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玄的《毛诗传笺》,除了注重文字训诂方面外,还能借说诗发表对时事的看法,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比毛诗更有文献价值。
B.朱传之所以能取代毛传,对后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废除小序而摒弃了臆测,还三百篇以本来面目。
C.赋、比、兴三者很难截然分开,然而朱传偏要在每章前标明“赋也”“比也”“兴也”之类,可见朱熹对《诗经》学的革新还不够彻底。
D.从汉到宋的《诗经》学研究有所突破和发展,说明了治学仅靠汇集前人的研究成果是不行的,要有自己的见识和魄力。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D(“真伪分辨”理解有误)?????????
小题2:C(“基本相同”分析不正确)
小题3:A(“更有文献价值”从原文中推断不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有一些夜晚仅仅属于自己?曾文广
诗人纪伯伦曾借先知之口说:“你的朋友是你的有回应的需求。他是你用爱播种,用感谢收获的土地。他是你的饮食,也是你的火炉。你饥渴时来到他身边,向他寻求平安。”这话的意思说得很明白,朋友是一种“有回应的需求”,包括物质上的和心灵上的。但如若仅仅如此,这种只索不予的友谊注定是残缺不全与极其自私的,不能算作真正的友谊。因而他又假先知之口告诫世人:“奉献你最好的,给你的朋友。”奉献在这里也许理解为分享比较合适——能够与朋友分享自己所拥有的,部分或者全部,无论是否是“最好的”,都是人生一大快事,因为“分享”的本身就是一种足以令双方身心俱悦的事。
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更是把这种“分享”的作用神奇化了。他认为“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友谊原来有如此奇特的作用,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对“乐于孤独的人”和“没有朋友的人”缺少好感了。他认为前者“其性格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后者干脆就是“啃啮自己心灵的人”。
实际情况却是——包括弗兰西斯·培根在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出来与朋友们分享,有一些东西,它们仅仅属于每个人自己。这些东西既不能索取也不能给予,无论你和你的朋友在彼此心头是多么重要,双方又是如何慷慨。巴尔扎克在对“友谊”二字的诠释中就很明白地提到了这一点:“友谊是联结两颗同类心灵的纽带,它们既被双方的力量联结在一起,又是独立的。”唯其如此,我们就不应像培根那样简单地认为“朋友是另外一个自己”,毕竟在客观上“两颗同类心灵”各自是“独立的”,两颗心灵是两个不同的享有完全主权的王国。两个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距离。这也就注定了有一些东西仅仅属于自己。
朋友一千个还太少,敌人一个也嫌多。在今天,承认自己是个“乐于孤独”和“没有朋友”的人恐怕不多。但是,不管你是“相识满天下”交游甚广之辈,抑或信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人,你是否曾经在某个夜晚想找人倾诉却发现无人可找,而几个堪称知己的电话号码就烂熟在心里?你们交往多年,经常保持着联系,在一起时无话不谈,你们都相信你们的友谊永远不会生分到必须匆匆忙忙去整补的那一天。然而就在那样一个晚上,你最终没有拨通他们中任何一个人的电话,而是甘愿独自一人面对着洁白的墙壁,把楼下的喧嚣声戛然关在门外,像那些“乐于孤独”和“没有朋友”的人一样,陷入无边孤寂的沉思中“啃啮”着自己的心灵。
这样的夜晚,灵魂在独自行走;这样的夜晚,惟你一人独享。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在你的一生中,必须不间断地拥有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时刻——深入内心,释放自我,让灵魂得以保持属于它的纯净。这样的夜晚,朋友不能分享,也无从去分享,即使他恰好就在家里做客,正睡在隔壁的房间里。他毋须分享,他也拥有属于他的这样的夜晚。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有一些东西不能与朋友甚至亲人分享,譬如你想一个人呆着的某些夜晚,譬如你必须独自面对的人生的风风雨雨,也譬如今夜——2003年11月9日凌晨2点52分,我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在独自啃啮自己心灵的时候,这个夜晚仅仅属于我!
(选自《散文》2004年第3期)
16.小题1:本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思路非常清晰。请用简要的语言叙述全文的主要思路。(4分)
答:本文先写????????????????;后写?????????????。
17.小题2:这篇文章的题目可不可以改成“有一些白天仅仅属于自己”?为什么?(4分)
答:???????????????
18.小题3:全文多次出现“啃啮自己心灵”,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19.小题4:本文作者的观点和纪伯伦、培根的观点是矛盾的吗?试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本文先写人生需要分享(1-2段)(2分),后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