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2-11 00:26: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厄纳斯特·海明威,英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九百九十余首。其诗风格飘逸、豪放。
C.《祝福》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为主角,把人物放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里,通过对祥林嫂的塑造,为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提出强烈的控诉。
D.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语言运用题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列长句改成由6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全面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破除现代化的“西方哲学”、深化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同时,也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另一种现代化形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⑥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⑦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⑧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⑨见燕使者咸阳宫 ⑩甚矣,汝之不惠
A.①/②/③⑦/④⑥⑨/⑤/⑧/⑩
B.①⑨/②/③④⑦/⑤/⑥/⑧/⑩
C.①③/②⑩/④⑥/⑤⑦/⑧⑨
D.①/②/③⑦/④⑤⑥/⑧⑨/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式与用法,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①“有益于君”状语后置;②“何厌之有”宾语前置;③⑦“…也”判断句;④⑥⑨省略句;⑤“为戮没”被动句;⑧“侍殿上”定语后置;⑩“汝之不惠”主谓倒装。所以选A。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题文】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         ,                 。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
①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
②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
③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
④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
⑤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
⑥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

A.④①③⑤②⑥
B.④③⑤①②⑥
C.③⑤④①②⑥
D.③①④⑤②⑥


参考答案:【答案】C


本题解析:【解析】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根据语境,根据前文的“主导者”自然可以推断出主语是“受众者”,由此可以锁定③ ,根据主语一致性原则,接下来就是⑤;③和⑤就是专业主义壁垒的具体表现,所以,自然引出④①;根据对称的原理,可以推出②⑥的顺序。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风刮来的泥沙已将它弥合。 ②船底,一道裂缝从船头直达船尾。
③歇脚的鸟儿将湖里的鱼虾变成白色粪便,屙在上面。 ④废弃的木船俯在岸边的山坡上,在草和灌木丛间悄悄朽烂。 ⑤一枝野菊花从中长出来,在船肚上举着几朵金黄。

A.④②①③⑤
B.④②③①⑤
C.③⑤④②①
D.④③②①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注意事理逻辑以及关键词“裂缝”与“弥合”,“屙在上面”与“从中长出来”等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