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2-11 00:27:1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题文】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诵诗,十分欣赏,袁宏从此名声大振。
A.诗的一开头,便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诗人对袁宏在贫寒中被谢尚赏识的际遇非常羡慕,夜泊牛渚,怀古之情涌上心头。
C.望秋月而思古人,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那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
D.这首诗的诗意明朗而又单纯,没有太深刻复杂的内容,却有着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五言律诗,完成后面各题。 晨登衡岳祝融峰[注]
[清]谭嗣同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注】祝融峰,南岳衡山的主峰,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光绪二十一年秋天,年仅26岁的谭嗣同登上此峰,写下了这首恢宏阔大的诗篇。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首联或尾联加以分析。
答:???????????????????????????????????????????????????????????????????????????????????????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一?剪?梅
刘克庄①
(序:余赴广东,实之②夜饯于风亭。)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刘克庄: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屡受打击,他以命运与自己相同的刘禹锡自比,自称“刘禹锡”。此词为作者被贬广东时所作。②实之,即作者好友王迈,字实之。③束缊:用乱麻束成火把。
小题1:“天寒路滑马蹄僵”中的“僵”字很有表现力,请予以赏析。(5分)
小题2:词的下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22、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
?????????????????????????????????????????????????????????????????????????
23、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3分)
?????????????????????????????????????????????????????????????????????????



5、阅读题  读下面的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碎”和“独”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