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报业和出版业展览会上,德国一份堪称“革命性”的个性化报纸“niiu”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份报纸的内容可以在网上根据读者的个性化要求量身定做,并以最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纸张形式印刷出来,还能像传统报纸一样投递到户。
一切很简单:订户只需在第一天下午两点钟前登录“niiu”的网站,从其合作伙伴(包括德国国内外部分报纸和网站)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提交后系统将自动排版,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处理、印刷,连夜生成一份独一无二的16页彩版日报。这无疑就像是来自供应固定套餐的食堂开始提供菜式丰富的自助餐一样令人兴奋。翌日8时许,订户就可以一边翻阅自己“主编”的报纸,一边享用早餐了。
仅仅30天,“niiu”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niiu”作为一个跨越两种媒介形态的互动产物,既可被视为纸质媒体转型的有益尝试,也可被视为网络媒体的大胆试水。“niiu”的成功说明,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之间可以超越竞争与对抗,做到互补共赢。
“niiu”的模式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并对纸质媒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时常被人批评缺乏公信力,而“niiu”的合作伙伴多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报纸,使其内容得到保障。“niiu”的内容供应商依据其被选择的内容数量获取利润,从而增加了额外收入,提高了“隐性”发行量。这种网上发行还促使传统媒体在提升新闻品质上更下功夫,增强竞争力。此外,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分析“niiu”订户选择文章时的偏好,辅助调整报纸的内容定位。第二,这种新的形式开拓了纸媒的潜在阅读群,使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并带动了“网际”印刷。“niiu”的目标读者群主要是学生,因为他们更愿意尝试和接受新生事物,这种新形式为重构报纸与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广告商而言,个性化报纸使他们有可能实现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广告投放,使广告效益最大化。“niiu”还实现了网络媒体与印刷行业之间的新合作,推动“网际”印刷技术的发展。
利用新科技、新理念,赋予读者更大权利,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既旧又新的“niiu”给了我们一个网络时代报纸生存的全新答案。
小题1:下列有关“niiu”报纸的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根据读者从网上选择的不同内容编成的报纸。
B.根据读者不同阅读习惯而选择不同纸张形式的报纸。
C.由订户自己主编内容、网站排版和印刷的报纸。
D.利用了新科技、新理念,既旧又新的报纸。
小题2:下列对“niiu”模式可能产生的效果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它让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在竞争与对抗中实现了互动、互补和共赢。
B.它让内容合作伙伴可以依据其被选择内容的数量而获取额外收入,也提高了其报纸的发行量。
C.它辅助传统媒体调整了内容定位,也吸引了广告商更有针对性、更为有效的广告投放。
D.它充分利用了纸质媒体的优势,让读者参与到报纸定制中来,开拓了纸质媒体的潜在阅读群。
小题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niiu”让报纸在固定套餐变成了菜式丰富的自助餐,能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养成鲜明个性。
B.“niiu”在短短的30天时间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上网订阅,远超预期,说明世界报业和出版业“革命”的成功。
C.“niiu”要求合作伙伴要有内容的保障和广泛的影响力,这将使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得到改变。
D.“niiu”进行的有益尝试和大胆试水,将会逐渐获得更多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订户的喜爱。
2、阅读题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文中“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长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线的“旧样子”指的是什么样子?(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论续书的不可能
俞平伯 《红楼梦》是部没有完成的书,所以历来人都喜欢续它,从八十回续下的,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两种:(1)高鹗、程伟元续的四十回,即通行本之后四十回。(2)作者姓名,及回目均无考,从后人的笔记上,知道曾有这么一本的存在。至于从高本百二十回续下的,如《红楼圆梦》、《绮楼重梦》……却一时也列举不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从高鹗以下,百余年来,续《红楼梦》的人如此之多,但都是失败的。这必有一个原故,不是偶合的事情。自然,续书人的才情有限,不自量力,妄去狗尾续貂,是件普遍而真确的事实,但除此以外,却还有根本的困难存在,不得全归于“续书人才短”这个假定。我以为凡书都不能续,不但《红楼梦》不能续;凡续书的人都失败,不但高鹗诸人失败而已。
我深信有这一层根本的阻碍,所以我的野心,仅仅以考证、批评、校勘《红楼梦》而止,虽明知八十回是未完的书,高氏所续有些是错了的,但决不希望取高鹗而代之,因为我如有“与君代兴”的野心,就不免自蹈前人的覆辙。我宁可刊行一部《红楼辨梦》,决不敢草一页的《续红楼梦》。
凡好的文章,都有个性流露,越是好的,所表现的个性越是活泼泼地。因为如此,所以文章本难续,好的文章更难续。为什么难续呢?作者有他的个性,续书人也有他的个性,万万不能融洽的。不能融洽的思想、情感,和文学的手段,却要勉强去合做一部书,当然是个四不像。故就作者论,不但反对任何人来续他的著作;即是他自己,如环境心境改变了,也不能勉强写完未了的文章。这是从事文艺者的应具有的诚实。
至就续者论,他最好的办法,是抛弃这个妄想;若是不能如此,便将陷于不可解决的困难。文章贵有个性,续他人的文章,却最忌的是有个性。因为表现了你的个性,便不能算是续作;如一定要续作,当然须要尊重作者的个性,时时去代他立言。但果然如此,阻抑自己的才性所长,而俯仰随人,不特行文时如囚犯一样未免太苦,且即使勉强成文,也只是尸居余气罢了。我们看高鹗续的后四十回,面目虽似,神情全非,真是可怜无补费精神的事情!
而且续《红楼梦》,比续别的书,又有特殊的困难,这更容易失败了。第一,《红楼梦》是文学书,不是学术的论文,不能仅以面目符合为满足。第二,《红楼梦》是写实的作品,如续书人没有相似的环境、性情,虽极聪明,极审慎也不能胜任。文学不是专去叙述事实,所以虽知道了事实,也仍然不中用的。必得充分了解书中人的性格、环境,然后方才可以下笔。但谁能有这种了解呢?自然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作者而已。再严格说,作者也只在一个时候,做书的时候。我们生在百年之后,想做这件事,简直是个傻子。
高鹗亦是汉军旗人,距雪芹极近,续书之时,尚且闹得人仰马翻,几乎不能下台。我们哪里还有续《红楼梦》的可能?如果有这个精神大可以自己去创作一部价值相等的书,岂不痛快些。高鹗他们因为见不到此,所以摔了一跤。我并不责备高鹗的没有才情,我只怪他为什么要做这样傻的事情。我们看高氏续书,差不多大半和原意相符,相差只在微细的地方。但是仅仅相符,我们并不能满意。我们所需要的,是活泼泼人格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兰墅可以说是完全失败。高鹗的失败,大概是如此,以外都是些小小的错误。我所以每作严切的指斥,并不是不原谅他,是因为一百二十回本通行太久了,不如此,不能打破这因袭的笼统空气,所攻击的目标,却不在高氏个人。
这篇短文的目的:一则说明我宁写定这一书(《红楼梦辨》)而不愿续《红楼梦》的原因;二则为高鹗诸人,作一个总辩解,声明这并非他们个人的过失;三则作“此路不通”的警告,免将来人枉费心力。
(1-2题为选择题,1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红楼梦》的续书,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两种,其一是高鹗、程伟元续的四十回。
B.作者不想自蹈高鹗的覆辙,所以作者的研究仅以考证、批评、校勘《红楼梦》而止。
C.续他人的文章,因为表现了你的个性,就阻抑了自己的个性。
D.续《红楼梦》比续别的书更难,因为《红楼梦》是写实的文学作品。
E.高鹗的续书虽然与曹雪芹的原意相符,但在写出活泼泼的人格方面则是完全失败的。
2.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表明作者不愿续《红楼梦》的缘由。
B.说明作者写《红楼梦辨》的原因。
C.声明高鹗续书的失败是时代局限使然。
D.告诫现代人续《红楼梦》是枉费心力。
3.在作者看来,“凡续书的人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作者关于高鹗续书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它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是一种知识体系。作为中国人,应自觉成为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史记》《汉书》应该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它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不管中国人有没有正式地把国学当做学问来学习,都是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人和西方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最后,“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应该说,这些价值现层面的东西,才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
“国学”是个好东西,但也有局限性。“国学”的不少内涵就是落后腐朽的,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三纲思想;有的本来是正面积极的内容,但时过境迁,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而成为历史的惰性与包袱。譬如《孙子兵法》所提倡的原始民本观“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这在其诞生的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进步的,但进入近代后,却严重滞后于新型的民主要求了,而它本身是无法顺利完成转型,变“令民与上同意”为“令上与民同意”的。
另外,以“国学”为主要表现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许多情况下,是知行割裂的。如《孙子兵法》中的“视卒如婴儿”,会觉得它很爱兵,但其实在孙子的眼里,士卒不过“若驱群羊”,可以“上屋而抽其梯”,能够“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不存丝毫怜悯之心,还美其名曰“慈不掌兵”。
在“国学”身上,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交织在一起,我们既不能因它存有糟粕而一概抹煞它,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拥有合理的内核而一味拔高它。科学理性、一分为二永远是对待“国学”应有的立场与态度。
今天弘扬国学,尤其要做到两个“超越”:第一,超越单纯的汉族畛域。中华民族有五十六个民族,如果今天的国学仅仅局限于汉族这一块,显然会是残缺不全的,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利于民族的团结与国家的统一。
第二,要超越经史子集的传统,回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的原生态。实际上,经史子集是次生态,原生形态应该是六艺之学,就是从西周的六艺之学,一直延续到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略之学。
西周时期的“六艺”,是培养“全人”人格的,有精神思想的指导:“礼”“乐”,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化技能的掌握:“书”“数”,也有军事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射”“御”。但孔子之后的“六艺”却变成了纯粹的书本知识。再看《汉书·艺文志》,实用之学与理论之学是结合在一起的,但经史子集里却淡化了操作、实践性的东西。“学习”中的“学”,是被动的、灌输性的学,“习”,是在实践中练习、升华。现在我们只有“学”,没有“习”的成分了。
(摘编自黄朴民《“国学”断想》)
小题1:下列对于“国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具体说,就是指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史记》《汉书》等内容的学习。
B.“国学”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我们从小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或多或少会受到国学影响,致使在处世方式上与西方会有所不同。
C.“国学”是指它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价值观层面的思想,是国学最根本的东西。
D.“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主要表现内容,其思想价值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一些内容由进步而转为落后。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核心价值观,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也是国学三个层面中核心的层面。
B.《孙子兵法》中“令民与上同意”与“令上与民同意”的观点,虽然都属于民本思想,但二者的境界有着很大差别。
C.由于经史子集学术次生态的特质,使得它们远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特点。
D.西周时期的“六艺”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精神相符合,而这以后对“六艺”的阐述却偏离了这种精神。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孙子兵法》虽然在军事谋略上值得借鉴,但是它有知行割裂的毛病,因而从传统文化理念上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
B.国学的内容融合在五十六个民族之中,虽然汉族成分居多,但是为了保持国学完整和民族团结,必须超越汉族畛域。
C.从六艺之学到《汉书·艺文志》的六略之学,都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而这与淡化操作、实践性的经史子集有较大不同。
D.我们不能以狭隘的汉族文化角度研究国学,不能局限在单纯的经史子集范围里研究国学,面对国学,既要“学”,还要“习”。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
驴阿四
迟子建
东北光复前,在哈尔滨的平房驻扎着一支特殊的部队。这支部队很怪,虽然那几幢高低不同的房屋被铁丝网围起,而且间距不远皆有哨兵把守,却不见荷枪实弹的士兵进进出出。附近村屯的农民来这近旁耕种,都觉得蹊跷。
后来渐渐传出消息,说是那是支“老鼠部队”,专门有人研制细菌,在老鼠和活人身上做试验,是座“魔鬼窟”。于是农民就害怕了起来,再去田里劳作时战战兢兢的,惟恐被日本人捉去当了实验材料。
果然,这支部队开始向农民大量征集黄鼠,每月每户必须上缴五只。黄鼠是一种身体细长的动物,四肢短小,尾巴蓬松着,除背部为棕灰色外,其余皆为黄色。当地人叫它“黄皮子”。其实它的学名叫“黄鼬”。黄皮子也的确是一个无赖。白天你见不到它,一到夜晚,它却从仓房、柴火垛或者杂货堆里招招摇摇地出来了。村民都很烦它,但又不敢捉它。据说这东西有时会放出一股气息,人闻了它会癫狂,所以捉它的人无不心怀恐惧。
六村人中有一个叫阿四的,他在那支“老鼠部队”旁种了两亩地,还和老婆开了一家豆腐店。做豆腐的人家少不了要养一头驴,用来拉磨。阿四家就有一头黑驴。一般人家的驴都很肮脏,一身的泥土,可阿四家的驴却被伺候得极是干净。它的毛发油光光的,看不见一丝灰星,驴就仿佛披着一整块黑缎子似的。
阿四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他不怕捉黄鼠。夜晚他蹲在鸡架旁,徒手候着黄鼠。当它摇着大尾巴而来,刚要把爪子伸向鸡时,阿四已眼疾手快地活捉了它,将它投入铁丝笼中。左邻右舍有不敢捉黄鼠的,就求助于阿四。阿四人极爽快,一求即应。所以“老鼠部队”征集黄鼠时,阿四比谁都忙,晚上蹲在鸡架或柴垛旁,机敏而辛劳地捉着黄鼠。交不上黄鼠的人家是要挨罚的。阿四帮人捉了黄鼠,等于救人于难,邻人也用多种方式犒劳他。
阿四白日去农田劳作,有一次他溜到“老鼠部队”的铁丝网前。他听不见人语,倒闻得一些牲口的叫声,比如马和牛的叫声。他回家跟老婆说这事,倒遭了顿骂,以后去田里,便不再冒险。
有一天阿四为了往田里运肥料,就把驴牵来了。驴身上吊着两个草袋,里面装着粪。阿四见白菜长得又黄又瘦,疑心土地的养分不足,想给它追追肥。
那天非常热,阿四追完肥,就躺在垄间睡着了。等他醒来,驴不见了。空荡荡的大地上,连个驴的影子都没有了。阿四想着它也许自己回家了,牲口都有灵性,认得家门的。
阿四回了家,仍未见驴。满村子找遍了,也还是没有。老婆骂他丢了驴,说是以后还怎么做豆腐?
邻人听说阿四把驴丢了,就对他说,这驴一定是让“老鼠部队”的人抓去做试验了,找也是白找,趁早死心得了。
阿四家没了驴,他老婆就自己天天清晨起来推磨。她骂阿四:“好好的驴你给我丢了,让我遭个驴罪!”阿四急了,说:“我给你找驴去,找不到不回家!”说着,就出了家门,他老婆只当他是说气话,并不在意。
阿四这一走就是一个月。驴没回来,他也没回来。大家猜他是去“老鼠部队”要驴去了,可谁又敢去那里找阿四呢?
一个初秋的下午,阿四回来了。他衣衫褴褛,丢了一条胳膊,脸上满是被鞭打的伤痕,看人时直打哆嗦,而且见了谁都不认识。人们把阿四领回家,他竟然连老婆孩子也不认识了,而且一句话也不会说,不在屋里呆,偏偏要住在驴圈里,在地上跟驴似的滚爬,时时发出驴的叫声。村民都说,阿四没找着驴,自己倒成了驴,于是就叫他“驴阿四”。
驴阿四吃住都在驴圈里,时常嚼草吃,一到正午,他就“欧唔欧唔”的像驴一样叫,那声音很苍凉,让人听了辛酸。没熬到东北光复,驴阿四就死了。六村的人终于盼来了日本人战败,当他们看到“老鼠部队”在冲天的火光中化为一片废墟时,都叹息着说:“可惜了驴阿四!”
(有删改)
小题1:小说第一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小题2:小说花费不少笔墨写阿四捉黄鼠,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目的。(4分)
小题3: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驴阿四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