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抒发自我、参与公共讨论的平台。近几年来,视频共享网站、个人博客及微博、社交网站、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等新型网络服务日益发展。它们的出现改变了网民以前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网民开始主动参与互联网内容的创造。这一趋势被称为“Web2.0”,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参与式互联网”。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年度人物就是“网民”。《时代》总编施滕格尔的理由是:Web2.0的迅猛发展使得网民自创内容和参与程度爆炸式地增长,他们的影响力日益增加;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以前评选年度人物的标准是影响千百万人,现在的年度人物就是千百万人本身。
“参与式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已经影响、改变了社会其他领域。有论者甚至认为Web2.0成全了真正的“网络民主”。在互联网和博客出现以前,所谓新闻传播是大型媒体、新闻企业以及专业记者的特权,一般民众无缘享用。博客等Web2.0技术的出现使得原先处于新闻被动者地位的观众能够参与新闻制作和传播过程之中,真正实现了广大民众的新闻传播自由。特别是Blog和RSS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或“一对一”的状况,变成现在的“多对多”。以博客为代表的新闻形式被称为“公民媒体”,它对被政治势力、商业资本以及职业 www.91exAm.org群体所左右的主流传播业是一种补充,甚至是一种挑战,这必将给社会带来更丰富的信息和积极的引导。
但Web2.0的草根新闻和网民表达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大量博客内容空洞、流水账似的写作方式,难免让人在Web2.0的浪潮过后感到一些空虚。这一点相信在国内论坛和博客上逛过的人们都有同感:口水很多,亮点很少。
美国的文化保守派人士对现在的互联网“文化”发起了攻击,其代表人物安德鲁·金认为,目前的网络民主化带来的是互联网上大量的垃圾,使得各种半吊子和二把刀的言论观点充斥在博客、个人空间之中。“Web2.0实际上传递的是对我们所处世界的肤浅观察而非深度分析,是刺耳的意见而非深思熟虑的判断。”是“无知与唯我论汇合,低品位与暴民统治汇合”。
另一位持相同论点者拉尼尔认为:“这种集体主义几乎就是集体是全知的这一思想的复兴,这与代议民主或精英政治大相径庭。这个思想已经招致了可怕的结果……今天它正被突出的技术行家和未来主义者——在许多情况下我认识并喜欢他们——重新引入,这使得我们面临的危险有增无减。”他认为真正的思想只存在于少数几个头脑之中,维基百科即使倾全体网民之力,也无法与真正的思想家相比。“……大众并没有表现得多么智慧甚至没有基本的礼貌,我宁可只注意专业性的价值和受过足够训练的人们的智慧。”
(选自《读书》2011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参与式互联网”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与式互联网 ”出现的内在动力是网民表达自我的愿望,客观条件是网络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
B.“参与式互联网”不但使网民的影响力空前巨大,而且可能正在引导“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到来。
C.“参与式互联网”的伟大意义在于使新闻接受者改变了被动状态,真正实现了广大民众新闻传播自由。
D.“参与式互联网”肯定也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只是它们可能被大量的垃圾信息和浅薄言论“淹没”了。
小题2:下面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公民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不仅在于它拥有极为宽广的信息来源渠道,也在于它“交互”的传播方式。
B.“口水很多,亮点很少”指国内论坛和博客上广大网民情绪性的话语很多,而真正有意义的建设性的意见很少。
C.美国文化保守派人士认为,博客、个人空间只有传递深度分析、深思熟虑的判断,才有可能造就真正的“网络民主”。
D.作者引用安德鲁、拉尼尔等人的意见,借以表明自己对网民表达中“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的不满和担忧。
小题3:拉尼尔所谓的“我们面临的危险”指什么?他为什么认为它是“危险”的?(3分)
2、阅读题 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 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 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⑶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⑷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 《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⑸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州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 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⑹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1、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一句吗?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是由于时代观念的变逆和愿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保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往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来民族传统中的“过年”的情杯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脱象还告诉我们,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喜的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法定休假日,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复苏,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艺术也将随之有了宽广的用武之地。
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符号,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艺术珍品,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甚至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但是,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远,我们还不应“历史地”去对待它们,而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为这些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它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生活中来。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应当顺应时代的转型,做到既适应变化了的生活,富有时代的朝气,又根粒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间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B.在时代转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2.下面列举的现象,与文中“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在唐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这种服装兼具古典韵味和时代气息。
B.研究和借鉴马夹窖陶器的传统制作工艺,用以开发新的陶瓷产品。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帕斯卡尔的芦苇地
赵丰
①在所有的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芦苇。我曾想,如果有一片芦苇地,我也许会把生命匍匐在其中。
②我之所以喜欢芦苇,是源于年轻时喜欢过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一句话: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在帕斯卡尔看来:“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用一串串精神的记录证明,他是一根最有尊严的苇草。我常常想着帕斯卡尔说出这番话的表情。幻觉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芦苇,它生长在临水的河边,茎杆中空,叶子翠绿,在风里歌唱,并开出美丽的芦花,帕斯卡尔在其中行走……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那是属于他的精神家园,由他开垦、播种、耕耘,并最终收获的芦苇地。那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触及的芦苇地。他可以放心地、尽情地、赤裸地在其中想象,呐喊。
③在一个雨后有阳光的秋日,朋友约我去钓鱼。他引领着我向沣河的上游奔去,在一片挖过沙的河滩,我见到了一片面积很小的芦苇,但足以令我喜出望外。我举着钓竿只有几分钟,就放弃了,先是坐着,后来就躺在那片芦苇中了。我感谢这个多雨的秋天,给了北方这片土地一片芦苇,让我有了一个驰骋思想的空间。
④秋天的芦苇一片苍茫。灰白的芦花开始到处飘荡,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芦花时,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尔,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他的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芦花。他的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的最深层次。
⑤躺累了,我便起身站在一个高处,对这片芦苇进行俯视。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成熟的芦苇如满头华发的老人,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我想芦苇如果有眼睛,也一定是充满阳光般的睿智,那是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的旷达。
⑥其实这里是一片河滩,更多的是荒草、沙子、水面,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在水面贴着滑翔的鸟。它们翅膀扇动着,发出不可一世的鸣叫。它其实是没有思想的。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会在广阔之处表现得沉默。那正是一种成熟。就像面前的芦苇,该张扬时便张扬,该安静时就安静,似乎自己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芦苇的境界,人是不容易达到的。
⑦沣河岸上的这片芦苇地,我设想它是属于帕斯卡尔的。
⑧朋友在收杆,西山的晚霞送走了遥落的太阳,秋风下,金黄色的芦苇在水面荡漾,一片片云朵围拢着又散去,舞动成晚霞样的遐想。朋友钓了许多鱼。他说,我在乎的是钓鱼时的感觉,没有工作,没有应酬,没有烦恼,就只有我自己的思想。在这片属于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这位朋友居然拥有了帕斯卡尔般的境界。当他陷于那个小城,那间只有十几个平方米的办公室时,他是陷入思想的荒芜的。当人们热衷于建立体系和规范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从事着一件作茧自缚的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帕斯卡尔那样,在广阔的芦苇地里收获灵感呢?
⑨帕斯卡尔关注的是生命和生命中昂扬的激情,他呼唤:“人必须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的深刻,就越是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在说出这番话后,他将自己置于芦苇地的深处,任冬日的晚风吹着。那个夜晚,帕斯卡尔的灵魂破土而出,他找到了皈依。他从此开始了修道式的生活,他收留穷人住在自己的寓所,帮助不知名的流浪少女,他效仿耶稣“我热爱贫穷是因为他热爱它……
⑩1662年,他39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上帝却领走了他。那一刻,帕斯卡尔刚刚做完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置身于一片芦苇地,神秘的霞光将芦苇映照成玫瑰色……他举着双臂,向着玫瑰的深处翱翔。“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永恒的嘱咐。
(节选自《2010年中国最佳随笔》,原文有删节)
小题1:请结合文章第④段用简练词语概括出帕斯卡尔思想的特点。(3分)
小题2:在文章第⑥段,作者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他在芦苇地的见闻和感悟的?该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试分析“朋友”这个人在本篇散文中所起到的作用。(4分)
小题4:请结合画线部分相关词语体会文章第⑩段作者设置的梦境的作用。(5分)
小题5:请探究在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蕴含着他本人的哪些思想,并分别举出相关的事例来加以证明。(4分)
5、阅读题 ???????????????????????????????提???笔
朱天文
如果那也算是创作,四岁时一个暑夜,妈妈抱我在门前看星星,见天空划过一道流星,我说:“星星多么美丽地滚下来。”可以想见当时的妈妈是如何惊诧好笑呢,以至二十年后的现在,仍屡屡向朋友们提起。
家里有小孩的人知道,其实三岁五岁的儿童哪一个不是天才。我有位朋友煎蛋做早点,不小心将蛋黄流出来,叫声糟糕破了,她读幼稚园的儿子在旁说:“没关系妈咪,我们把它修好。”又有位朋友的侄子告诉我鱼缸里两条小花鱼,这条是男鱼,那条是女鱼,他认真地说:“因为女鱼穿着裙子呀。”并指出女鱼眼睛上有两弯细眉毛。每被这些小天才们惊得张口结舌,想自己亦生一个孩子,只把孩子的一句句话录下来,够出一本好书了。所以素来对婴儿与儿童只有手足无措,像他们是面法镜,照出我这个庞然蠢物。
记得一回,是初春太阳煦煦的午后,家家在院里晒被褥,隔邻门口一辆红色推车里放着个女娃娃,玉琢琢一团粉人儿,自管一会儿舞拳,一会儿踢脚,一会儿又笑,简直没有半刻停滞,每一寸都是绝对灵动的。且令人羡慕极了她的眼睛,眼白透着澄净的磁蓝,是婴儿的眼睛才有的那种蓝。我看着一边却惆怅起来,心想这一刻怎么也无法永远留住了,她自己也永远不会知道的,柯达相片留下来的当然不能算是,最后是惟我看到、知道,而且,可预见她一天天长大,一位天才于焉陨没,终无人知。
生活当中,不知有多少多少这样一刻,想留留不住,像京戏里密鼓紧锣碰锵一停、亮相,像抽刀断水——水更流。我非常悲哀地发现,稍纵即逝,除了提笔,几乎没有任何方式可以留住。若有所谓写作动机,或者我写的就是这个。
常言,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讲惯的俗话,读到庾信《春赋》一句“影来池里,花落衫中”,照眼一亮,始觉赤子之心竟就是这样与人与物毫无一点隔膜,喊山山叫,叫水水应,众生百相如影来池中,兜兜拢拢落花又一身,原来都是自家人、自家事,多么繁丽热闹痛快啊。《史记》描述刘邦“仁而爱人”,司马迁自己亦被批评为“多爱不忍”,果然就也是没有一部历史像《史记》这样去写游侠、刺客、酷吏,写得这样好看而具有文学性了。从来我不相信仇愤或压迫的情绪可以写出好文章,便连若干人喜欢讲的救赎感或忧患意识,恐怕都嫌造作。对生命的喜悦,以及对物质世界的喜悦,正是这样的赤子之心,它不但在创作上成为不竭的泉源,也使人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中亦能不忧、不惧。
1.本文从自己的童年往事及两则小朋友的妙语入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何会说“一位天才于焉陨没,终无人知”(4分)
3.“若有所谓写作动机,或者我写的就是这个”,请用一句话解释句中“写作动机”的含义。(3分)
4.结合全文,怎样理解“赤子之心”在文中的含义及其作用?(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