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2-11 00:50:2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举孝廉,除汉中府丞。会天下乱,遂弃官客荆州,建安中乃还。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
  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缔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免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肠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西征至蒲阪,与贼夹渭为军,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余畜二十余万斛。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其得人心如此。
文帝即王位,赐爵关内侯,征为尚书。帝征吴,以畿为尚书仆射,统留事。受诏作御楼船,于陶河试船,遇风没。帝为之流涕,诏曰:“昔冥勤其官而水死,稷勤百谷而山死。故尚书仆射,于孟津试船,遂至覆没,忠之至也。朕甚愍焉。”追赠太仆,谥曰戴侯。
注:牸?:雌性动物。??????????????????????????(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继母苦之苦:辛苦
B.举孝廉,除汉中府丞除:任命、授职
C.荀彧进之太祖进:推荐
D.渐课民畜牸牛课:督促劝勉
小题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杜畿“政绩”的—组是(3分)??( ????)
①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②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
③追拜畿为河东太守????????④自是少有辞讼
⑤亲自执经教授????????????⑥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畿年轻时便表现出了非凡才能,担任郡功曹,果断公平地处理了一批案件,深受好评,被举为孝廉。
B.当时全国的郡县都很凋敝,只有河东郡最先平定,所受的损害较少。杜畿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河东郡,他督促百姓畜养牲畜,并开设学堂,亲自讲学,河东郡因此富庶而开化。
C.杜畿在河东治理有方,深得民心,邻郡叛乱,百姓却无二心。太祖征伐汉中,杜畿派五千人运送粮食,途中无人开小差。
D.文帝时,杜畿担任尚书及尚书仆射等职,对文帝也忠心耿耿。因替文帝制作御船,在试船时不幸落水而死,文帝为之十分感动,追赠他为太仆。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3分)
译文:?????????????????????????????????????????????????????????????????????????????
(2)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3分)
译文:???????????????????????????????????????????????????????????????????????????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苦:让……吃苦,虐待)
小题1:(①表现他孝; ③是其升官情况;⑥是说“弘农、冯翊”的县邑响应叛军)
小题1:(“公平地”错,原文中有“虽未悉当”)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面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色作 作:改变。
B.子路愠见 愠:恼怒
C.意者 吾未仁也 意:意见
D.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顺:合乎人意。
小题2:下面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对于孔子对待三个学生的态度,看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热情赞扬了颜回,批评了子路和子贡;相形之下,对子贡批
评得严厉。
B.孔子热情赞扬了颜回,批评了子路和子贡!相形之下,对子路批
评得严厉
C.孔子对三个学生都作了批评,只是对颜回批评得很含蓄。
D.孔子对子路、子贡的批评态度相同,对颜回作了含蓄的赞扬。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的一个故事:孔子打算去楚国应聘,陈
和蔡的执政大夫恐怕孔子被楚重用对自己不利,就发兵把孔子和他
的随从学生包围在旷野上。面对断粮挨饿的困境,孔子在病中仍弹
琴并批评教育那些信心不足的学生。后来楚王发兵来接,孔子才得
脱险。
B.这是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的一个故事:孔子打算去楚国应聘,陈和
蔡的执政大夫恐怕孔子被楚国重用后对自己不利,就发兵把孔子和
他的随从学生包围在旷野上,面对断粮挨饿的困境,孔子也产生了
悲观情绪,发出“吾道吾邪”的疑问。只因颜回的一番答话才使他
重新振作起来。后来楚王发兵来接,孔子才得脱险。
C.孔子在去楚国途中被陈、蔡的执政大夫发兵围困在旷野上,既不能
脱身,又没有粮吃;他的一些学生很有怨气,孔子对他的学生作了
批评教育,平息了他们的怨气。
D.孔子在去楚国途中被陈蔡的执政者发兵围困在旷野上,既不能脱身,
又没有粮吃,他的一些学生心中也很有怨气。但面对困境,孔子意
志坚定,情绪乐观,并联系实际,有说服力地批评教育了那些信心
不足的学生,显示了大教育家的风度。
小题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4分)
虽 然 夫 子 推 而 行 之 不 容 何 病 不 容 然 后 见 君 子 夫 道 之 不 修 也 是 吾 丑 也 夫 道 既已 大 修 而 不 用 是 有 国 者 之 丑 也 不 容 何 病 不 容 然 后 见 君 子 孔 子 欣 然 而 笑 曰 有 是 哉 颜 氏 之 子 使 尔 多 财 吾 为 尔 宰 于 是 使 子 贡 至 楚 楚 昭 王 兴 师 迎 孔 子 然 后 得 免。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②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意”动词,“想必”、“猜想”的意思)
小题2:(A、“从”句中“病”,名词,“疾病”,用作动词“生病”;“不”句中“病”,动词“担心”、“忧虑”。C.“召”句中“而”,连词,“来”;“譬”句中“而”连词,“就”。D.“人”句中“之”,??用于提前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可不译出;“道”句中“之”用于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出)
小题3:略
小题4:(A项说孔子“在病中仍弹琴唱歌”不符合原文,原文是“从者病”。B项句说“孔子也产生了悲观情绪,发出‘吾道非邪’的疑问”一语不符合原文。原文多处表现孔子对自己“道”的坚信不疑,所以B项的评述是不正确的。C项最后一句“平息了他们的怨气”中的“平息”,用词不当,这里把平息作为动词用,而作为动词用的“平息”对象,多半指“政治风潮”、“军事叛乱”。这里应评述为“使他们认识了错误”等有关语句。)
小题5:略
[参考译文]
孔子迁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进攻陈国。楚国前来救陈。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的边境上,楚国就派了专人来聘请孔子。孔子正打算应聘前去见礼,陈蔡两国的大人就商议说:“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贤者,凡是他所讽刺讥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所在。如今他长久留住在我们陈、蔡两国之间,各位大夫的所作所为,都不适合仲尼的观点意思。现在的楚,是个强大的国家,却来礼聘孔子;楚国如果真用了孔子,那我们陈、蔡两国掌政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双方都派了人一起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动弹不得,粮食也断绝了,随行弟子饿病了,都打不起精神来。孔子却照样不停地讲他的学,朗诵他的书,弹他的琴,唱他的歌。子路满怀懊恼的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会有这样困穷的时候吗?”孔子说:“会有的,只不过君子遭到困穷时能够把持自己,小人遭到穷困的话,那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
子贡的神色也变了,孔子对他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多方去学习而把学来的牢记在心里的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对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把握住事物相通的基本道理,而加以统摄贯通的。”
孔子知道弟子心中有着懊恼不平,于是召子路前来问他说:“《诗》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偏偏巡行在旷野之中。’难道是我的道理有什么不对吗?我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想必是我们的仁德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不足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通行 。”孔子说:“有这个道理吗?仲由,假使有仁德的人便能信任,那伯夷、叔齐怎会饿死在首阳山呢?假使有智谋的人能通行无阻,那王子比干怎会被纣王剖心呢?”子路退出,子贡进来相见。孔子说:“赐啊!《诗》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偏偏巡行在旷野之中’难道是我的道理有什么不对吗?为什么我会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道理是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人就不能容受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迁就一些!”孔子说:“赐,好农夫虽然善于播种五谷,却不一定准会有好收成;好工匠能有精巧的手艺,所作却不一定能尽合人意;君子能够修治他的道术,就像治丝结网一般,先建立最基本的大纲统绪,再依序疏理结扎,但不一定能容合于当世。现在你不去修治自己的道术,反而想降格来苟合求容,赐啊!你的志向就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了,颜回进来相见。孔子说:“颜回啊!《诗》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偏偏巡行在旷野之中。’难道是我的道理有什么不对吗?为什么我会落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老师的主张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人就不能够容受。然而,老师照着自己的主张推广做去,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关系?人家不能容,正见得老师是一位君子呢!一个人道术不修治,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道术既已大大地修成而不被人所用,那是国的执政大臣的耻辱了。不被容受有什么关系?人家不能容,正见得自己是一位君子呢!”孔子听了欣慰的笑了,说道:“有这回事吗?颜家的子弟呀!假使你能有很多财富的话,我真愿意做你的家宰,替你经理财用呢!”于是差了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便派兵前来迎护孔子,才免去了这场灾祸。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子厚,讳宗元。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遏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崭然头角    见:同“现”,显露
B.而自于山水间  肆:放肆
C.其俗以男女钱  质:抵押
D.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比:及,等到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能体现柳宗元文才不凡和有节义操守的一项是(   )
A.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B.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一时皆慕与之交
C.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D.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年轻时,就显出了过人的才华。父亲去世后,他已成人,而且考中进士。人家都说柳家后继有人了。
B.柳宗元在集贤殿任职时,才智出众,廉洁敢为,谈论引经据典,纵横驰说,常常使在座的人为之倾倒。许多有权势的当政者,都想出自他的门下,对他众口一词的举荐和称赞。
C.在贬于永州期间,柳宗元一方面纵情山水,写下了许多汪洋恣肆、浑厚凝练的诗文。另一方面他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在一年内,让近千因抵债而成为奴婢的人得以回家,政绩斐然。
D.柳宗元不忍心看到好友刘禹锡被贬到偏远荒僻的播州,主动向朝廷要求用自己被贬之地柳州与刘禹锡的播州交换,最后使他改刺连州。韩愈认为柳宗元的行为体现了“士穷见节义”的高尚风格,让那些落井下石之人羞愧不已。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D
4.(1)柳宗元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而”的用法与“吾恂恂而起”的“而”相同的一组是 [???? ] A.知明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思矣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至千里
D.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同年孟与时之任成都序?
归有光
安定孟与时与余为同年进士,而以余年差长,常兄事之。余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与时独心推让之,出于其意诚然也。与时以选为成都推官,余亦为令越中,将别,无以为与时赠者。惟推府为郡司理,儒者能道,前世论刑之说详矣。
余读《尚书》古文:“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此今世所用孔氏书语也。而伏生今文以“恤”为“谧”,汉儒传之。而太史公《本纪》云:“惟刑之静哉!”“静”即“谧”也。自古论刑取其要,未有“静”之一言为至。此真圣人之语,余以是为与时告焉。
余生吴中,独以应试经行齐、鲁、燕、赵之郊,尝慕游西北,即无繇而至。与时自安定往来长安中,又从太行山以来京师。今又官蜀中,行邛崃九折坂,览剑阁石门之胜,岂不亦壮哉!昔王介甫初仕大名为司理,而韩魏公为守,尝告以“君年少,当读书不当专以吏事”。而介甫实未尝不读书也,以此恨韩公为不知己,而韩公之意则美矣。故余于与时,尤望于吏治之暇,无忘学古之功。
孔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往时张文隐公尝为余言:“今时人材,惟赵孟静在史馆难得。”嘉靖二十九年,虏骑薄都城。公卿会内廷,先生独申大议,至廷骂阿党,风节凛然,有汲长孺所不及者,京师人至今能道之。赵先生,成都人也。余故为文隐公所知,而赵先生以是亦知余,顾无繇一见之。士之相知,岂在见不见哉!然余怀之久矣。而羡与时之获见先生也,而又以喜与时之得师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钦:钦佩。
B.自古论刑取其    要:要旨。
C.览剑阁石门之     胜:胜景。
D.虏骑都城薄:迫近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独应试经行齐、鲁、燕、赵之郊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B.韩魏公为守母立于兹
C.故余与时至激义理者不然
D.而羡与时获见先生也且夫水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有光好古文却不愿与当时写古文的人交往,却因孟与时的真诚而同他交好。归有光为了表示感激,不想用有关推官的言论作给孟与时的离别赠言。
B.孔子的古文《尚书》、伏生的今文《尚书》以及太史公《本纪》三本书对刑罚态度的用词不一样,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要求推官的态度要严肃,要以实现“静”为其终极目的。这其实也体现了归有光的一种“爱民”思想。
C.归有光讲述王介甫和韩魏公的故事,是要规劝孟与时不能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还要在闲暇时间像古人一样勤奋读书。
D.归有光最后一段提到赵孟静,通过具体的事例赞扬他高风亮节的品格,并提醒孟与时:要敬重赵孟静先生一类的贤士。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3分)
(2)余故为文隐公所知,而赵先生以是亦知余,顾无繇一见之。(3分)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呼?(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钦:敬,《史记选读》中第九页《太史公自序》书下注释。这里解释“钦佩”文意不通,根据上下文可以解释为“谨慎”,第七题B选项有提示。
小题2:
试题分析: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因为/用;表并列/你的;对,对待/表被动)
小题3:
试题分析:原因是“前世论刑之说详矣”。
小题4:
试题分析:第一句“是”(1分)、定语后置(1分)、“友”(1分)。第二句被动句(1分)、“繇”(1分)、句意(1分)。第三句“乃”(1分)、介宾短语后置(1分)、“无乃……乎”(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安定的孟与时与我是同一科考的进士,而由于我年纪稍微长一些,(他)常常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我。我爱好古文,然而不与当世写古文的人苟合,独独与时真心推崇礼让我,是出自于他内心的真诚。与时因为授职成为成都推官,我也成为越中的县令,将要分别,没有什么东西拿来赠送给与时。只是推官是郡里主管刑狱的司理参军,读书人能说的,前世论述刑法的学说已经很详细了。
我读《尚书》古文(秦始皇焚书时,秦朝博士伏胜将《尚书》藏于壁中,后发现所藏“亡数十篇”仅剩下二十九篇。汉初朝廷派遣晁错去听伏胜讲授,用当时的官方文字隶书来纪录,记录下来的本子被称为《今文尚书》;《古文尚书》是汉武帝时在孔子塌坏的故宅壁中发现的,用古文书写,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晋永嘉之乱时,《古文尚书》亡佚。):“谨慎呀,谨慎呀,使用刑罚要十分谨慎呀!”这是当世所用的孔氏《尚书》中的话。而伏生的今文《尚书》把“恤”改为“谧”,汉代的儒生传授它。太史公在《本纪》里说:“惟刑之静哉!”“静”就是“谧”。 选取自古以来论述刑罚的要旨,没有像“静”这一字好到极点。这是真正的圣人的话,我把这句话作为对孟与时的劝告。
我出生在吴中,独独因为参加科举考试经过齐、鲁、燕、赵的郊区,曾经很想游览西北地区,只是没有机会去。与时从安定来到长安,又从太行山来到京师。如今又到蜀中为官,行经邛崃的九折坂,游览过剑阁和石门的胜景,难道不也壮伟吗!昔日王介甫(王安石)开始在大名担任司理,而韩魏公(韩琦)为太守,曾用“你年少,应当读书不应专心于官事”告诫他。而王介甫实际上未尝不读书,因此为韩魏公不了解自己而感到遗憾,而韩魏公的心意却是好的。所以我对于与时,十分希望在公务之余,不要忘记学习古人的勤奋。
孔子说:“在这个国家,(要)侍奉那些贤明的大夫,以那些仁义的士人为友。”过去张文隐曾对我说:“如今的人才,只有在翰林院的赵孟静是难得的人材。”嘉靖二十九年,鞑靼的骑兵迫近都城。公卿汇聚在内廷,先生独自表达激烈的主张,到内廷叱骂阉党,高风亮节,正气凛然,有汲长孺(汲黯)所比不上的地方,京城的人至今都能娓娓道来。赵先生是成都人。我从前被文隐公知晓,而赵先生因此也知道我,只是没有机会与他见一面。士人相知,哪里在见面与不见面啊!然而我心里想念他很久了。于是羡慕与时能与赵先生相见,更又为与时得到一名老师而高兴。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