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3-02 19:21:3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A.铸以为人十二(金属,铜)
B.锲而不舍,石可镂(黄金)
C.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剑等)
D.自以为关中之固,城千里(比喻坚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资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中三年级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佣赁以养母,以孝闻于乡里。年十六,乡人蔡道斑为湖阳戍主,攻蛮锡城,反为蛮所困,道根救之。匹马转战,杀伤甚多,道斑以免,由是知名。
齐建武末,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显达不听,道根犹以私属从军。及显达败,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
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金革夺礼,古人不避,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矣。”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修城未毕,会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众二万,奄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魏人见意闲,且战又不利,因退走。
豫州刺史韦睿围合肥,克之。道根与诸军同进,所在有功。六年,魏攻钟离,高祖复诏睿救之,道根率众三千为睿前驱。至徐州,建计据邵阳洲,筑垒掘堑,以逼魏城。道根能走马步地,计马足以赋功,城隍立办。及淮水长,道根乘战舰,攻断魏连桥数百丈,魏军败绩。
道根性谨厚,为将能检御部曲,所过村陌,将士不敢虏掠。每所征伐,终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处州郡,和理清静,为部下所怀。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
十六年,都督豫州诸军事。将行,高祖引朝臣宴别道根于武德殿,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豫部重得道根,人皆喜悦。高祖每称曰:“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州。”
居州少时,遇疾,自表乞还朝。既至疾甚,中使累加存问。普通元年正月,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十二)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时不可失,吾其行矣。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且战又不利,因退走??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明主自鉴功之多少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①中使累加存问②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9.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冯道根谋略的一组是
①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
②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
③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
④至徐州,建计据邵阳洲,筑垒掘堑,以逼魏城??
⑤道根能走马步地,计马足以赋功,城隍立办??
⑥为将能检御部曲,所过村陌,将士不敢虏掠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道生以孝顺闻名,靠帮工养活母亲。母亲去世后,冯道根回家守丧。投奔高祖时,他认为因战事而不能守孝,古人并不避讳,只要能扬名后世,也是孝顺。
B.齐明帝派太尉陈显达率众军收复南阳等五地时,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犒劳陈军,并向陈显达进言。尽管陈显达不听,冯道根还是派自己的人马跟随部队。
C.冯道根谨厚俭约。当部下埋怨他不争功时,他用道理开导他们;虽然地位显达,而居住的房屋不加营缮,家中萧然无物,就像贫贱的士人家一样。
D.冯道根重到豫州担任军事长官,豫州将士个个都很高兴,高祖常常称赞他,认为只要有冯道根在的地方,就能让朝廷想不到又得到一州。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显达败,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口不论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祖引朝臣宴别道根于武德殿,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D
9.A
10.?????D

本题解析:
8.D(两句中的“存”都是“看望、慰问”的意思。A副词,①表示婉商语气;②表示祈使语气。B①连词,于是,就;②介词,经由。C①清楚,明白;②意动用法,以……为鉴。)
9.A(⑤表示道根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方法;⑥表示道根带兵纪律严明。)
11.?????D(文中“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州”的意思是“冯道根在的地方,能使朝廷不再想起有一州”,也就是指不用朝廷牵挂那一州的治理之事。)
11.(10分)
(1)本题4分,意思对得1分,第二个“及”、“指示”、“全”各1分。
(2)本题2分,意思对得1分,“论”1分。
(3)本题4分,意思对得1分,“引”、“于武德殿”、“图”各1分。
【译文】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地人。冯道根幼时失去父亲,靠帮工养活母亲因为孝顺在乡里闻名。十六岁时,乡人蔡道斑任湖阳戍主,蔡道斑攻打蛮锡城,反而被蛮人围困,道根救了他。道根单枪匹马左右迎战,杀伤的敌人很多,蔡道斑因此幸免于难,冯道根由此而知名。
齐朝建武末年魏朝皇帝拓跋宏侵犯攻陷南阳等五郡,齐明帝派太尉陈显达率众军再收复五地。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犒劳陈军,趁机劝说陈显达:“不如将船舰全部丢在酂城,军队并行而进,挨次建立营寨,击鼓前进。如果这样的话,那么马上就可以攻破魏军。”陈显达不听,冯道根还派自己的私交跟随部队。等到陈显达为魏人所败,道根每到险要之地,就停下马来指路,众人靠道根而得以保全。
齐永元中,因为母亲去世,冯道根回到家。听说高祖建立义师,道根便对亲友说:“因战事而不能守孝,古人并不避讳,扬名后世,这难道不是孝顺吗?时机不可丧失,我走了。”道根领着能够打仗的乡人子弟,全部归附了高祖。道根刚到阜陵时,修城池,远派侦察兵,就像敌人将来一样,众人都取笑他。城池还没有修好,遇到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兵二万,铺天而来。道根修的壕沟堡垒尚不坚固,城中人又少,大家都大惊失色。道根命令大开城门,慢慢整装登上城门,选出精兵二百人出城与魏军作战,打败了魏军。魏军见梁人闲适,况且作战又不利,于是退军。
豫州刺史韦睿围攻合肥,攻下合肥。冯道根和各路兵马一道行进,所到之处都立下功劳。六年,魏军攻打钟离,高祖又诏令韦睿解救钟离,冯道根率三千兵士充当韦睿的前军。到达徐州,计划占据邵阳州,修筑堡垒挖掘壕沟,以威胁魏城。冯道根能跑马丈量土地,根据马脚印来分配事情,城沟马上修好了。等到淮河水增涨,冯道根乘战舰,攻断魏军连接起来的数百丈桥梁,魏军大败。
冯道根性格谨慎敦厚,做将领能够驾驭士卒,从村边小道走过,将领士卒不敢掳掠。每征伐一地,始终不谈及自己的功劳。他的部下有人埋怨责备他,道根解释说:“明主自会明白功劳的多少,我们操什么心呢?”高祖曾经将冯道根指给尚书令沈约说:“这个人不谈论自己的功劳。”在州郡,冯道根温和地管理,清静太平,为部下所思念。在朝廷,虽然地位显达而性格不奢华,他居住的房屋墙壁不加营缮,没有兵器、服饰、侍卫,进入室内则空空的,就像贫贱的士人家一样。
十六年,冯道根都督豫州诸军事。准备起身,高祖领着众臣在武德殿为他饯行,令画工看着道根,将他的形象画下来。豫州重得道根,人人都很高兴。高祖常常称赞说:“冯道根在的地方,能使朝廷不再想起有一州。”
冯道根担任豫州刺史时间不长,得病,上表请求回京。返回京都后病情更重,中使多次探视道根。普通元年正月,去世,终年58岁。


本题难度:简单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及之而后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
[注释] 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ò):尝一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
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哪②翻阅
2.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


本题解析:
1、关键词:①乌:哪里,古今异义
2、这是对地理知识的拓展
4、根据“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可以得知,选文强调的是要亲自动手的重要性。
[文言知识]
说“及”。“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译文】
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晓得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买卖的人在海上望一眼;讲说各种珍品的食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诗集传序(节选)
【宋】朱熹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
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世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
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小题1:下列划线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亦而去之刊:删改
B.则天子守   巡:巡视
C.以行黜之典  陟:罢免
D.乐而不过于  淫:放纵
小题2:下列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言皆足以为教
还也
B.亦必陈而观
填然鼓
C.其不同若是,何也
大王来
D.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相如持璧却立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产生源于言语不足,感触纯正时,时而劝勉,时而惩戒,就能充分发挥教化作用。
B.孔子将收录着诗歌的书籍拿出来进行探讨,虽一时无法实现政治主张,但影响千秋万代。
C.《国风》大多是出自民间的歌谣,即所谓男女之间的对唱,都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作品。
D.这篇序文,根据义理之学,结合历史事实,强调诗的教化作用,熔文学、史学、理学于一炉。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3分)
(2)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3分)
(3)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项:陟:提升、提拔。见诸葛亮《出师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点评: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本题只要联想到《出师表》中的这句话,很容易判断出本题的答案。
小题2:
试题分析:A.他的∕还是;B.代词∕凑足音节,无实义;C.为什么∕什么;D.于是
点评:要想在高考中准确解答古文虚词选择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足够的积累,即充分地把握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仔细审题,要辨清题目所指,是词的用法,还是词的意义,或者是意义和用法,否则就会答非所问。三、认真进行语法和语境分析,注意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文析词,不可马虎,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小题3:
试题分析:A项:如果感触比较杂乱,所表达的言语不是无可选择,那么身在朝廷之上的人,一定会反躬自问,有所劝勉,有所惩戒,这也就产生了教化作用
点评:作分析归纳题时,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然后以题目为中心,搜索信息,对选项作比较,找差异点,看归纳是否全面,分析是否准确。有时也可能是对某个词语的理解错误而造成的选项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几个得分点:(1)固:本来;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化:教化。(2)庄:庄重;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判断句;所以:表方式,用来。(3)整句是判断句;所以:表原因;具:具备,包括。
点评:文言句子的翻译一定要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这样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好,因为它关乎整个句子的翻译和翻译的得分。而要把握住这一点,高一的时候,就要做好这方面的功课。比如本题中的“所以”就要明白它有两种用法:……的原因;用来……的(途径、工具等)。遇到句子中出现了这个词,就可以对号入座了。
【参考译文】
问:“那么诗用什么来进行教化呢?”
答:“诗是人心感于外物,弥补言语表达不足而产生的。人心的感触有邪有正,因此用言语表达出来,也有是有非。只有圣人居于上位,感触无不纯正,他们的言语也就都有教化的作用。如果感触比较杂乱,所表达的言语不是无可选择,那么身在朝廷之上的人,一定会反躬自问,有所劝勉,有所惩戒,这也就产生了教化作用。过去周代兴盛的时候,上自国家祭典、朝廷政治,下至平民百姓,人们的言语无不纯粹无疵,出于正道。圣人早已配上音乐,用于民间礼俗,用于国家典礼,以教化天下。至于诸侯各国的歌谣,在帝王外出巡视时,也一定要各国献上,借以观察民风,以施行进退赏罚的常法。自昭王、穆王以后,逐渐衰落;到了平王东迁,这事就被废弃不讲了。孔子生在这个时代,既然得不到帝王的位置,无法实施劝勉惩戒、进退赏罚的政事,因此只有将收录着诗歌的书籍拿出来进行探讨研究,除去反复,订正纷乱;而对于那些虽好但不足取法、虽恶但不足为戒的作品,也加以删削,做到简明扼要,以传世久远,使学《诗》的人根据这个本子,能够考察事情的得失利弊,学习好的,改正坏的。所以孔子的政治主张虽然一时无法实现,但他的学说实已影响了千秋万代,这就是诗的教化作用。”
问:“那么《国风》《雅》《颂》的体裁,为什么这样不同呢?”
答:“我听说,凡《诗》中称作《风》的,大多是出自民间的歌谣,即所谓男女之间的对唱,是个人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品。只有《周南》《召南》中的诗篇,由于这两地的人亲身受到文王的教化,养成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都怀有纯正的性情,因此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欢乐而不流于沉湎,悲哀而不至于伤身,所以唯独这两篇成为《国风》中的正经。自《邶风》以下各篇,则因为各国的治乱不同,人的闲与不闲也不一样,人们感于外物而表现出来也就有邪正是非的差别,所谓先王之风,在此发生了变化。至于《雅》《颂》这类诗篇,都是成王、周公当政时朝廷祭祀所用的音乐歌词,言辞温和庄重,含意广博缜密,它们的作者常常是圣贤中人,当然可以作为万代不变的准则。于是‘变雅’,也都是某一时期贤人君子忧时伤俗的作品,而被圣人所采用,他们那种忠厚仁善的内心,扬善防邪的用意,就是后世擅长言辞的人也不能企及。这就是《诗》作为一部经典所以能够遍及人事、具备天道、无理不包的原因。”
……
问者点头称是,退了下去。这时我正在编辑《诗集传》,于是便把这些对话全都依次记下,放在篇首作为书的序言。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撰写。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孔子之后三十八世,有孙曰戣,字君严,事唐为尚书左丞。年七十三,三上书去官。天子以为礼部尚书,禄之终身,而不敢烦以政。吏部侍郎韩愈常贤其能,谓曰:“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曰:“吾敢要君?吾年至,一宜去;吾为左丞,不能进退郎官,唯相之为,二宜去。”愈又曰:“古之老于乡者,将自佚,非自苦。闾井田宅具在,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今异于是,公谁与居?且公虽贵而无留资,何恃而归?”曰:“吾负二宜去,尚奚顾子言?”愈叹曰:“公于是乎贤远于人!”明日,奏疏曰:“臣与孔戣同在南省,数与相见。戣为人守节清苦,论议正平。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至到。如戣辈在朝不过三数人,陛下不宜苟顺其求,不留自助也。”不报。明年,长庆四年正己未,公年七十四,告薨于家,赠兵部尚书。
  公始以进士,佐三府官,至殿中侍御史,迁江州刺史、谏议大夫。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加皇太子侍读,改给事中,言京兆尹阿纵罪人,诏夺京兆尹三月之俸。明年,拜右丞,改华州刺史。明州岁贡海虫、淡菜、蛤蚶可食之属,自海抵京师,道路水陆,递夫积功,岁为四十三万六千人。奏疏罢之。
  十二年,自国子祭酒拜御史大夫、岭南节度等使。约以取足,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税,始至有阅货之燕,犀珠磊落,贿及仆隶,公皆罢之。绝海之商,有死于吾地者,官籍其货。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公曰:“海道以年计往复,何月之拘?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厚守宰俸而严其法。十五年,迁尚书吏部侍郎。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长庆元年,改右散骑常侍。二年,而为尚书左丞。(韩愈《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为之——唯:希望
B.尚奚子言——顾:考虑
C.海之商——绝:横渡
D.何月之——拘:限定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孔戣为人方正无私的一组是(???? )
①忧国忘家,用意至到
②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
③言京兆尹阿纵罪人
④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
⑤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
⑥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孔戣的据理求退,韩愈认为朝廷不应该让孔戣这样的贤人辞官,他上疏请求留用孔戣,但奏疏未能呈上。第二年,孔戣去世。
B.当时明州岁贡淡菜、蛤蚶等物,从海滨直抵京师。由于扰民甚众,孔戣不惜冒犯朝廷,为民请命,奏请皇上免除明州的进贡。
C.孔戣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为官期间,能为百姓利益着想,而且任劳任怨,即使远派岭南,也努力于政务,克己为人。
D.孔戣在担任岭南节度使时,处理海外商贸事宜,既严格地执行法度,以身作则拒绝贿赂,又有人性化的变通,切实为外商利益考虑。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尚壮,上三留,奚去之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戚之不仕与倦而归者,不在东阡在北陌,可杖屦来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满三月,无妻子之请者,尽没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A?
4.(1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对“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