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并存的。政治信任直接关系到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社会成长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该社会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那么政治信任则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基础,因此,政治信任是政治学研究社会转型理论中的一个特别关注的命题。但是,在政治实践中,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密切相关的。政治信任是因为存在着政治不信任的危机而显露它的重要性,而且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对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作用同样重要,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作为政治学研究的问题,与伦理学研究的社会信任和社会不信任是不完全相同的。从理性上说,政治不信任并不一定都意味着社会道德和个人人格上有问题。政治信任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政治不信任也未必都是消极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政治不信任并不一定是坏事,不应该看作是消极的,更不应该不作分析地看作是负面的以至反面的东西。
在政治学领域里,政治不信任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对政治制度的设计、建设和运作有着积极的作用。一般地说,政治制度的构建所作的政治规范,诸如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都是以政治不信任的设定为逻辑起点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制度建设中问责制、质询制的制度设计都是根据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如果不作这样的预设或作相反的预设,即政治信任,那就根本不需要问责制和质询制。这里的政治逻辑是很辩证的。问责制度和质询制度是以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但这个制度设计预期目的是要达到政治信任的社会效果;在政治过程中,通过问责和质询的制度运作取信于民,积极提高公权力的公信力。其他还有审计制、双规制度等等,无不都是这个道理
转型期的政治过程中,政治不信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积极作用还表现在它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起动结构作用。30 年前,没有对人民公社这种政社合一制度的政治不信任,就不会出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这个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事实告诉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许多重大改革都起始于对传统政治体制的政治不信任。道理很简单,任何改革,任何革命,都是不破不立,政治不信任是破的启蒙,是起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年马克思向一切旧制度宣战时,提出了“怀疑一切”。
(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1期)
10.下列有关“政治信任”于“政治部信任”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基础取决于政治政治信任。
B.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政治发展和稳定起着同样的作用。
C.许多政治制度的建设都是根据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所以政治不信任的作用更重要。
C.正是对传统政治体制的不信任,才有改革或重大改革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社会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政治信任则是基础。
B.政治不信任的危机,凸显了政治信任的重要性。
C.为了取得政治信任,党和政府才建立了问责制度和质询制度。
D.马克思提出的“怀疑一切”就是政治不信任。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治信任直接关系到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治不信任是消极的。
B.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C.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都是以政治不信任的设定为逻辑起点的,因为它在政治学领域里,有积极作用。
D.30年前小岗村的农村改革的原因即源于政治不信任。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下面问题。 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就是“寻找”的意思,它与“人海”相呼应,显得别致而生动。
B、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颇为耐人寻味的人生感受,同时也自然地引起下文。
C、第④段开头对“秦岭深处”一段山路环境的描写,暗示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秦岭女孩”“脸上满是羞涩”。
D、从第⑤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即使是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乞丐,也应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关爱。
E、“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句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因人生苦短而生的惆怅。
2.请结合上下文,说明④⑤段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具体含义。
(1)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
(2)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③④⑤段和⑥⑦两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写法,请作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转身”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借不同情境中的“转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自从矮凳桥兴起了纽扣市场,专卖纽扣的商店和地摊,糙算也有了六百家。早年间,湖广客人走到县城,就是不远千里的稀客了。没有人会到矮凳桥来的,翻这个锯齿山做什么?本地土产最贵重的不过是春茶冬笋,坐在县城里收购就是了。现在,纽扣——祖公爷决料不着的东西——却把北至东三省、内蒙古,南到香港的客人都招来了。接着,街上开张了三十多家饮食店,差不多五十步就有一家。这些饮食店门口,讲究点的有个玻璃阁子,差点的就是个摊子,把成腿的肉、成双的鸡鸭、花蚶港蟹、会蹦的虾、吱吱叫的鲜鱼……全摆到街面上来,做实物招牌,摊子里面一点,汤锅蒸锅热气蒸腾,炒锅的油烟弥漫。这三十多家饮食,把这六百家的纽扣,添上了开胃口吊舌头的色、香、味,把成条街都引诱到喝酒吃肉过年过节的景象里。
拿实物做广告,真正的招牌倒不重要了。有的只写上个地名:矮凳桥饭店。有的只取个吉利:隆盛酒楼。取得雅的,也只直白地叫做味雅餐馆。惟独东口溪边有一家门口,横挂匾额,上书“鱼非鱼小酒家”,可算得特别。
这里只交代一下这个店名的由来,不免牵扯到一些旧人旧事,有些人事还扯不清,只好零零碎碎听凭读者自己处理也罢。
小题1:文章没有从溪鳗写起,而是先写了矮凳桥的小市场的兴隆,这样起笔为什么?
答:
小题2:文中的“旧人旧事”根据文意应该指什么?
答:
小题3:这些旧人旧事为什么在文章开始就说“还扯不清”?
答:
4、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________(寂静、沉寂)。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________(寂静、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________(奇怪、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1.在文中的括号内选填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划线句子中
①“无聊生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具体指谁?“厌见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具体指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雪花本无声,作者却说它“似乎瑟瑟有声”,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开头说感得沉寂,结尾却说“渐渐的舒畅起来”,这应当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牡丹花水
张雨钧 坐在从兰州开往敦煌的旅游车上,一路不停地喝水。问自己怎么会这么渴,回答竟是焦渴的大戈壁传染给了我难耐的焦渴。
导游王小姐是个锦心绣口的人儿。在讲当地的风土人情的时候,她说:“你随便到一户人家做客,人家就会把你奉为上宾,用‘牡丹花水’沏了八宝茶来款待你……”我问邻座的燕子,什么叫“牡丹花水”?燕子说她也不清楚。我只好凭空猜测——仿佛就是妙玉给宝玉、黛玉沏茶用的“梅花雪水”吧?从梅花的蕊上小心翼翼地收集点点细雪花,融成一掬冰莹蚀骨的柔水。这“牡丹花水”,说不定就是采的牡丹花瓣上的露水雨水呢。这样想着,禁不住对那“牡丹花水”神往起来。
到了嘉峪关市,我们要用午餐。坐在餐桌边等着上菜的当儿,服务员来上茶了。导游王小姐笑着说:“虽说不是八宝茶,却是‘牡丹花水’,大家一路辛苦,请用茶吧!”我万分惊讶地站了起来,瞪大了眼睛看着就要亲口品尝到的“牡丹花水”。但是,不对呀!服务员居然拎了个寻常的铝壶,咕嘟嘟给大家倒着最寻常的茶水。我跟燕子嘀咕道:“开玩笑,这哪里会是‘牡丹花水’嘛!”燕子皱着眉头,一百个想不通的样子。终于,我忍无可忍地唤来了王小姐,问她:“难道,这真的就是你所说的‘牡丹花水’吗?”王小姐听罢噗地笑了,她盯着我问:“你以为‘牡丹花水’是什么神水仙水呀?‘牡丹花水’是咱西北的老百姓对开水的一种形象叫法——你仔细观察过沸腾的水吗?在中心的位置,那翻滚的部分,特别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我“哦”了一声,双手捧住一只注满了“牡丹花水”的茶杯,眼与耳,顿时屏蔽了饭店中一切的嘈杂。
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怀着怎样一种心情,给一壶滚沸的水起了这样一个俏丽无比的名字?世世代代,老天总忘了给这里捎来雨水。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草活得那么苦,树活得那么苦,人活得那么苦。有一点浊水就很知足了,有一点冷水就很知足了,但,一个幸运的容器,竞有幸装了沸腾的清水!幸福的人盯着那水贪婪地看,他(她)想,喔,总得给这水一个昵称吧?叫什么好呢?抬头看一眼窗外,院里的牡丹花开得正好,那欣然释放着的繁丽生命,多像这壶中滚沸的水啊!好了,就叫它“牡丹花水”吧。
我的心,在那一刻变得多么焦灼,竟恨不得立刻跑到饭店的操作间去看一眼从沸腾着的水的心中开出的那一朵世间最美丽、最独特的牡丹。这么久了,粗心的我一直忽略着身边最神奇的花开。我从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旁走过,没有驻足,没有流连。是缺水的大西北给了我一个关乎水的珍贵提示,让我在此生一次平凡的啜饮中感受到了震撼生命的不平凡。
“牡丹花水”,“牡丹花水”,我反反复复默念着你的名字——一个让人心疼的名字,一个让人心暖的名字。人间烟火昧里铺展着无尽的梦幻织锦,美好的感恩,由衰的赞颂,既素朴又华丽,既“农民”又“小资”。把所有时生活的祈愿都凝进这一声轻唤当中,让苦难凋零,让穷困走远——我的大西北,愿你守着一朵富丽的牡丹,吉祥平安,岁岁年年。(选自《散文》)
1.为什么在具体写“牡丹花水”前要写妙玉的“梅花雪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大西北的老百姓要把普通的开水称作“牡丹花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牡丹花水”是一个让人“心疼”、让人“心暖”的名字?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