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齐白石为何吸引世界目光
作者:彭利铭
①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环境里,我们非常遗憾地发现,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多少年来都呈现一种状态:一方面带着固有的习惯思维,沉醉于先人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又在津津乐道地谈创新,结果是谈了几十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来都没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
②其实,谁都知道,中国书画艺术在人类传承中积淀着伟大的辉煌。而一些总想寻找个性的艺术工作者,又总想把自己从那个灿烂的艺术丛林里剥离出来以标新立异。结果是既失去了祖先的宝贵遗产,也没有开拓出来自己的新天地。
③这里,无论是形而下,还是形而上,都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重新认识我们拥有的财富。
④前不久,“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京隆重推出,这个集研讨、展览、出版于一体的文化盛事,再次告诉世人,齐白石是上世纪中国最负盛名、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他在诗词、书法、国画、篆刻这些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⑤齐白石在中国家喻户晓,而要让世界认同齐白石,就像认同毕加索、梵高那样,这还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张大千在《谈画》一文中曾这样写道:“马蒂斯、毕加索都说自己是受了中国画的影响而改变的,我亲见了毕加索用毛笔水墨练习的中国画五册之多,每册约三四十页,且承他赠了一幅水墨画的西班牙牧神。所以我说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应有太大距离的分别。但一个人倘能将西画的长处溶化到中国画里面,这定要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同非常勤苦的功用,才有此成就,稍一不慎,便易堕入魔道了。”据说当年张大千在巴黎还见到毕加索在家经常临摹齐白石的作品。毕加索觉得中国的毛笔和宣纸比油画难控制多了,可齐白石却能做到如此精准直达观众的心灵。以王雪涛为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曾邀请毕加索来中国,毕加索说:“我不敢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毕加索对齐白石的敬重。所以说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同时也应该是世界的艺术大师。这一点,正是这次论坛的共识。我们并不是在争一个艺术水准的高低,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
⑥此次国际论坛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这里有当今美术理论界权威、全国各省市画院院
长、各大美术馆馆长、拍卖界业内专家、当代著名书画家等百余人,此外还有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大型博物馆、艺术馆的馆长、学者等,如此强大的阵容和投入,可以领会到主办方对探讨齐白石艺术的国际性与时代意义的战略思想。与此同时,由北京画院出版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艺术家个案艺术研究中,出版规模最大、收录项目最多、门类最全、艺术水准最高的一部研究著述。期间,北京画院还精心策划了“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了“齐白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个艺术展从不同角度呈现了齐白石的艺术风范。
⑦这一高潮的掀起,是齐白石艺术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这一活动使齐白石与毕加索、梵高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距离开始拉近。齐白石艺术品最高成交价是8000万人民币,而毕加索、梵高的作品早已达到上亿美元,常识告诉我们,艺术的价值和标准,本来具有趋同性,绝不像一些所谓专家说的国力的必然体现。如果真是如此,那不成了只要有钱,艺术就是任人打扮的美人了吗?
⑧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向世界再次展现齐白石和中国艺术品价值的同时,还将搭建起齐白石书画艺术广阔的经济市场空间和交流平台,让世界各国博物馆、美术馆等学术权威来了解齐白石、收藏齐白石。因为艺术是全人类共有的,齐白石也是属于全人类的。
小题1:对段①中“一种状态”的理解,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带着固有的习惯思维,津津乐道地谈创新,结果只能是原地踏步。
B.在书画艺术方面,沉醉于先人的表现形式,因而对书画艺术的发展不能创新。
C.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几十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来都没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
D.在书画艺术方面,不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么因循守旧,要么空谈创新,结果闹了几十年一点进步也没有。
小题2:段⑤列举毕加索之例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
B.告诉读者毕加索和齐白石虽然都是艺术大师,但是他们的艺术水准有差距。
C.得出一个共识,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同时也应该是世界的艺术大师。
D.告诉我们齐白石与毕加索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艺术品最高成交价距离开始拉近。
小题3:根据文意推断,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中国特色的艺术环境等因素,中国书画艺术,没有开拓出来自己的新天地。
B.中国书画艺术出现的病态,主要责任在于一些张扬个性又忘却了祖先的宝贵遗产的艺术工作者。
C.作者告诫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拥有的财富,也就是说,无任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要充分肯定和挖掘中国书画艺术在人类传承中积淀着的伟大的辉煌。
D.在经济市场空间和交流平台,要充分展现齐白石和中国艺术品价值,就必须让艺术成为任人打扮的美人。
参考答案:
小题1:D.(A、B、未扣“一方面……一方面……”全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简答题
忧郁的个性是哈姆雷特一再错过杀掉克劳狄斯的机会,试举出剧中一个情节加以说明。(4分)
参考答案:如在第三幕第三场中,哈姆雷特放过了正在独自做祷告的克劳狄斯,
本题解析:塑造人物性格。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6分)
走进徽州(程自信)
微州山水秀丽.以拥有黄山、齐云山、新安江等景区而著称。到过徽州的人,往往喜欢用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诗句来形容檄州的如画风景。李白与徽州山水有看不解的情缘。教县城南练江畔的“碎月滩”、黄山圣泉峰下的“醉石”,传说中均系诗仙李白游历过的处所。千余年来,徽州人景仰、讴歌着诗仙李白,并在太平桥头为之建立了太白楼,不胫而走的关于李白的传说,又为徽州山水注入了灵性与更为深厚隽永的韵味。
徽州(前称新安郡、歙州)原辖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及已划入江西的婺源六县。它是鼎盛于明代中叶至清代乾嘉时期,曾称雄于全国的著名商帮——徽商——的故乡。
素具儒商特点的徼州商人,极为重视宗法血缘关系、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将他们辛勤纛得的钱财,大都送返家乡,精心营造出了众多的祠庙、牌坊、书院、亭阁,或用以兴修水利、建桥铺路。如今,呈现在游人面前的黟县西递与宏村古民居、绩溪龙川胡氏宗祠、歙县的许国石坊及城郄的紫阳书院与棠樾村的牌坊群等建筑,或历经沧桑而仍显恢宏壮丽,或有所残缺而益形古扑雅致,附丽于其上的“三雕”艺术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这些不仅昭示着古代匠人技艺的高超,也在以“影象”诉说着擞商昔日的辉煌、擞州先民对艺术美的不懈追求。
如果往歙县城南紫阳山麓访古寻幽,很自然地会想及朱熹的父亲朱松年轻时曾在此捌苦攻读。也会联想到朱熹这位故里在徽州的大儒,常于文未署以“新安朱熹”“紫阳朱熹”的落款的故事。显示了他浓郁l的故里情怀。朱熹不仅以“理学”,而且也以文学名世。眺望山下澄澈的练江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采”的诗句.会立即浮现于我们的脑海中。朱熹的《诗集传>,不仅为历代学人所重视,而且至今也还是读者打开《诗经》这座文学宝库门锁的一把钥匙。
歙县城内建有陶行知纪念馆,身临其境,缅怀伟人,可能进一步体悟到这位人发教育家的爱国忧民情怀、尊师重教理念及其“捧着一颗。采,不带半根草去”的案高品质。歙县城墙外酌小花圃中立有乡贤刘和珍的雕像,伫立其前.从其眉宇问可以看到她流露出的为革命事业勇往直前、英勇馥身的不屈精神。在。怀景仰“同时,也会联想到鲁迅先生为悼令、赞颂烈士而撰写的名文《记念刘和珍君》。
由歙县北行,可以驱车去绩溪上庄参观胡适故居。在这幢普通的徽派民宅中,通甚参观口斤讲,畿们可以知晓恩母的关爱与严教。从小立定志向.是后来胡适之所以成材的关键。穿着布鞋唐装的少年甚月适从上庄起步,走出徽州,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成了举世公认的学者。他的诗文名篇。为一代代学予所传诵,他所植导的“徽骆驼”精神,正在众多后人身上得到弘扬。
农闲季节,在千年古村落的戏台上,历史悠久而别具特色的徽剧还在上演。博物馆与纪念馆中,珍藏百许多新安画派的绘画书法佳作,等待着知音去观赏。还有齐云山的摩崖石刻、太白棱畔的新安碑圈、文人钟情于徽墨歙砚的轶事、新安江上的渔歌、通往域外的擞商古道、尘封数百年而现身于现代的徽I州文书二行走在徽硝的土地上,时时能感受到擞州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它的博走特深。深入擞州衔市村镇,更能看到今日处处欣欣向荣的景象。瞧,一条在建的、建成后两小时靛能到达杭州高速公路,,正在向前延伸。
18.在作者笔下,徽州具有哪些特点?请进行简要概括。(4分)
19.为什么说有关李白的传说为徽州山水注入了“灵性”与“韵味”?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20.本文结尾一段既写到了徽州的文化古迹,也写到了徽州今日已在建设的高速公路。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4分)???’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从徽州秀丽的风景,引出了李白与徽州山水不解的情缘。李白在这里不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就是李白赞美徽州风景如画的诗句。
B徽州的民居、宗祠、牌坊、书院虽然经历了历史的变迁,有的至今依然恢宏壮丽,有的则已有所残缺,但我们仍然能从它们身上看到当年微离的辉煌和徽州祖先对艺术美的不铎追求。
C.文章引用李白、朱熹、陶行知等人著名的诗句和言论,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表现了所引诗句的作者爱国忧民的情怀,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胡适所提倡的。“徽骆驼”精神,正是由他自己实践过的从小立定志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徽州代代相传,直至现在仍在弘扬.已成为徽州文化酌精髓和代表。
E.文章最后一段还略写了一系列表现徽州文化的事例,为前文的详写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行文上,有详有略,跌宥变化,很自然地引出了对今日徽州面貌的叙述,引导读者去展望徽州的明天。???答[? ][? ]
参考答案:18.①山水秀丽?②历史悠久???③名人众多????④文化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神奇的“脑控”技术
一个人通过脑电波对另一人的大脑进行“控制”,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近日,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进行了一次人脑“意识融合”试验,让科幻成为现实。
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教授罗杰西·拉奥日前在该校进行了一次试验。拉奥坐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头部通过电极与一台脑电图描记器相连。此时,在校园另一侧,拉奥的同事安德里亚·斯托克头戴一顶装有经颅磁刺激线圈的紫色游泳帽,线圈正好对准控制他右手活动的头部左运动皮层。拉奥注视着电脑屏幕,想象自己正在操纵一个电子游戏,并在游戏中用右手发射火炮,此时他的手并没有动。脑电图描记器录取了拉奥“发射火炮”的脑电活动信号,并传输到斯托克头上的经颅磁刺激线圈,斯托克随即移动起右手食指,敲打了面前键盘的空格键。按照斯托克的描述,感觉右手不由自主地活动,就像神经抽搐一样。
其实,拉奥试验中的“意识融合”概念已出现了40多年,这一学名为“脑机接口”的研究已取得诸多进展。在“脑机接口”概念中,“脑”指的是有机生命形式的脑或神经系统,“机”指任何处理或计算设备,其形式可以是简单电路,也可以是复杂的硅芯片。
脑机接口研究,是指从大脑中捕捉电波信号,然后由计算机翻译成指令,从而可以完成移动计算机光标,乃至操纵一台机械臂等动作。科研人员认为,随着脑机接口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迟早可以实现由一个大脑“影响”另一个大脑。
今年2月,美国的研究人员米格尔·尼古莱利斯采用电子传感器捕捉到巴西一间实验室里小老鼠的脑活动信号,并通过互联网将其传输到美国一只小老鼠的大脑,结果美国小老鼠获得信号后模仿出巴西小老鼠的动作。最近,杜克大学实验室里一只猴子的脑电信号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日本后,操纵了一台机械人的手臂。
大多数此类研究的目标在于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获得某些活动能力,但生物伦理学家也对这种“脑控技术”可能会被应用在引起争议的领域表示不安。一些人担心,脑机接口技术会被应用到军事领域,制造出“动物士兵”,或者行动受控于人的“脑控士兵”。拉奥认为,斯托克大脑中读取的只是简单的脑信号,而不是思想,这种“意识融合”试验无法不知不觉地用在任何人身上,更谈不到对他人进行“操控”。拉奥强调,这一研究在未来将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
不过,脑控技术最先可能在电子消费领域得到应用。利用这一技术,人们通过意念便可操纵智能手机发送邮件,或者调节音量大小。据悉,韩国三星公司正利用头戴式脑电图感应器,测试大脑与平板电脑的互动方式,而其他科技公司同样也在研发相似产品。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3日 22 版)
小题1:下列对有关“脑控”技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意识融合”又称之为“脑机接口”,就是说,智能的电脑可以通过简单电路或复杂芯片实现对生物神经系统的“控制”。
B.在拉奥的“意识融合”实验中,拉奥的头部左运动皮层电波信号让斯托克右手不由自主地活动起来。
C.美国科学家拉奥的“意识融合”实验实质是将意识转换成脑电波,通过脑电波的传导刺激,从而实现对另一人大脑的“控制”。
D.要实现“脑控”技术,简单电路或复杂芯片等中间媒介是必不可少的。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杜克大学的猴“脑控”技术实验表明,这只聪明的猴子具备了操控机械臂的能力。
B.神奇的“脑控”技术,其实就是拉奥试验中的“意识融合”,一个人通过脑电波对另一人的大脑进行“控制”。
C.韩国三星等公司拥有的“脑控”技术,已经居于世界“脑控”技术前列。
D.米格尔·尼古莱利的“老鼠实验”,是在两只老鼠之间实施“脑控”技术的一次成功实验。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一个大脑的思想“影响”另一个大脑的思想,这个愿望人类迟早会实现。
B.一些人认为脑机接口技术会被应用到军事领域,制造出“动物士兵”,或者行动受控于人的“脑控士兵”,拉奥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C.由于一些人的担心,致使“脑控”技术会首先应用于电子消费领域,而不是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获得某些活动能力的医学临床实践。
D.尼古莱利斯的“老鼠脑控”实验技术,因其空间距离更远,比拉奥的“意识融合” 实验技术显得更成熟、先进。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脑”指的是有机生命形式的脑或神经系统,“机”指任何处理或计算设备,其形式可以是简单电路,也可以是复杂的硅芯片,概念表述不准确。
小题2:
试题分析: A项夸大理解了动物大脑运动皮层产生脑电波所具备的性质;B项脑控技术不等同于意识融合,脑控技术外延更广泛,不仅包括人的“脑控”,还包括动物的脑控,只有人才有意识;C项曲解文意,没有根据。
小题3:
试题分析:A项拉奥认为,大脑中读取的只是简单的脑信号,而不是思想,这种“意识融合”试验无法不知不觉地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都市“蚁族”要生存更要发展
对普遍存在的都市“蚁族”群体,各界存在许多争议。
有些人将他们看作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蚁族”尽可能减少、甚至最好消失,他们提出的方案,往往是围绕着这一初衷做文章、下功夫。这些方案或釜底抽薪,从市容整顿等方向入手,减少适合“蚁族”居住的房源;或借力打力,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收紧尺度,让大都市变成对“蚁族”而言“不宜居”的地方;或旁敲侧击,正面鼓励“蚁族”不要“贪恋大都市的繁华”,而应去小城市、内地或家乡一展身手。
“蚁族”为什么要留在大城市?
他们之所以留在大都市,并非因为喜欢动荡、艰苦、背井离乡,更不是觉得大都市的群租屋、地下室、亭子间,会比家乡的故居更舒适、更安逸,他们之所以留下,是因为认识到大城市生活困难多,但机遇也多,并坚信自己的能力、学识和适应性,希望凭借一己之能,一己之力,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世界、新天地里,搏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正如“2010年中国蚁族生存报告”所显示的,“蚁族”并不是都市的弱者,他们中许多人年纪轻、学历高,拥有稳定的工作和光明的前景,相较于当地学历相近的同龄人,他们往往有更坚韧的神经,更强的适应力,和更丰富的阅历,对来之不易的机遇也更为珍惜。
很清楚,这样的一群人成为“蚁族”,留在大都市,既不是都市人机遇、生活资料的“窃贼”,也不是伸手乞怜的弱者,而是一些只要给予相对公平的水土、阳光,就可以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大都市固然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的存在,却也让大都市得以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大都市和“蚁族”,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依存关系。
明白了这一点,就该清楚意识到,将“蚁族”软硬兼施地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对于“蚁族”而言,是丧失了迅速进入“主竞争圈”的捷径和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而对大都市而言,则丧失了最可宝贵的社会活力和新陈代谢能力。同样,仅仅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也是隔靴搔痒。“蚁族”所最关切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是货真价实、名实俱归的“新都市人”身份,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否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
都市“蚁族”需要生存,更需要发展;大都市社会需要安定、秩序,更需要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蚁族”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或市容污染,而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想方设法挤走他们,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而要留住他们,最重要的并非让他们住上更便宜、更舒服的“蚂蚁窝”,而是要呵护他们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大都市之梦”可以做下去。
事实上,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许多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坚力量,各行各业的众多成功者、知名人士,从“蚁族”中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机遇脱颖而出的,也大有人在。“蚁族”们的大都市之梦,是通过自己的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在阳光下尽情舒展。他们所需的并非好一点、便宜一点的“蚁穴”,而是和城里人一样的水土和阳光,是公平的生存、发展机会。
小题1:下列关于“蚁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蚁族”是指留在大都市里打拼的外来人员群体,他们被有些人当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
B.“蚁族”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就可能成为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
C.“蚁族”的存在,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够使大都市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
D.大都市和“蚁族”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坚力量。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将“蚁族”看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于是他们提出了许多旨在使“蚁族”尽可能减少、甚至消失的方案。
B.“蚁族”被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就会使得他们丧失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丧失迅速进入城市“主竞争圈”的捷径。
C.在都市生活中,“蚁族”关注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而不是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
D.“蚁族”是都市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都市必须处理好“蚁族”的生存、发展和大都市社会安定、秩序之间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蚁族”减少适合居住的房源,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等加以限制,都说明不少人对都市“蚁族”的存在缺乏正确的认识。
B.因为“蚁族”相信自己能够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所以他们反对软硬兼施的将他们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的做法。
C.赶走“蚁族”,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因为他们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而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和市容污染。
D.“蚁族”们的都市之梦,是要通过个人努力和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所以他们所需的并非仅仅好一点、便宜一点的“蚁穴”。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扩大了范围。原文是“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许多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间力量”,选项少了限制词“许多”。
小题1:“蚁族”关注“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但并不排斥“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
小题1:强加因果。文章中“能否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是“蚁族”关注的内容,不是他们“反对……将他们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的做法”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