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6分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小题1:诗以言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志向?采用了什么手法?(3分)
小题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个字有强烈的拟人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B.近看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远观瀑布发现其有着高远的目标。此二句刻画了瀑布的突出特征,为后两句蓄势。
C.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中的“千岩万壑”,是说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然而小小的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
D.“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
参考答案:
小题1:(1)这首诗表达了志向远大、敢于进取的胸怀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志向,要以诗句内容为主要依据。诗中以“瀑布”自喻,第一句写瀑布历经“千岩万壑”,不辞辛劳;第二句写“瀑布”的高是身边的人无法了解的,只有“远看”才能知道;第三句写“溪涧”(比喻小的位置或身边的小人物)是不能留住“瀑布”的;第四句写“瀑布”一定会流归大海形成巨大的波涛。理解了这些,作者的意图和手法都不难知道了。
小题2:
试题分析:B项的错误在于:本诗并没有写近看瀑布的情景,也不是在为后二句蓄势。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不见
沈俭期
卢家少妇郁金①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②! [注]①郁金:一种香料。②流黄:杂色绢丝。
(1)赏析“九月寒砧催木叶”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本句写的是思妇听见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小题1:诗歌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具体描写了哪些意象?组成了怎样的意境?(5分)
????????????????????????????????????????????????????????????????????
小题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选取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需要结合诗句内容逐句概括即可,注意化用自己的语言来用部分形容词概括;至于意境,要根据意象来综合概括,同时要联系诗作背景及诗人的身世、写作风格等。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明确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本题,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所以,应是诗眼,然后展开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元·张养浩①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②。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注①张养浩,元代著名散曲家。官至礼部尚书,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后借故辞官归隐。②风流:美好的风光。
(1)有人评价这首元曲“一‘愁’笼罩全曲”,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愁”的。(3分)
(2)这首元曲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①深秋疏雨,黄花零落,触发诗人愁绪;(1分)②
本题解析:
赏析一:《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乃是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最后两句化用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则又是隐晦笔法说自己有难言之隐,有些近于替自己开脱了。“人”与“黄花”互怜互叹的“对话”,构成了该曲独具一格的形式。
赏析二:菊花在古代诗词中,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大概是从陶渊明赏菊开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就开始象征文人高洁的精神品格。菊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离亭燕???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①冷光相射。蓼屿②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③。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②蓼屿:长有蓼草的小岛。③低亚:低垂。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起笔开阔,以独有的眼光审视秋天清朗萧疏的明丽,风景如画别有一番韵味。
B.上阕第三四句写雨后晴空万里,江波潋滟,天水相连,浑然一色,望不到水的尽头。
C.下阕第一二句写船帆高挂酒旗低垂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盛衰亡之事的感叹。
D.最后两句写词人倚在高楼栏杆上,看着冬日的太阳默默地西沉,更增加其惆怅之情。
(2)“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这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3分)D(“冬日的太阳”应为“凄冷的太阳”)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