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塞上看柳
雷抒雁 那是柳树?是的,是柳树。可是,怎么会有这样奇特的柳树?令人难以置信。
车子一出延安,继续北上,向安塞、向靖边、向榆林,飞奔而去。一上黄土高坡,你就看吧,千山万壑,在你身边擦身而过;或者俯身而视,百丈深渊,一脉细流叫你目眩。
时在“三九”,却是暖冬。风很轻柔,太阳在头顶,黄亮亮,暖洋洋的,时时让人错以为是仲春。不过,你不会一错再错,因为大地一片焦黄,那些曾被旱象肆虐过的瘦弱的茅草,现在如同烧过火一般,泛着灰白,兼有焦黑。只有天空湛蓝湛蓝,这高原上的天,真是让人爱慕,羞得死都市里灰蒙蒙的天空。
就在这时,游目四野,你会看见一尊尊黑色的粗大的石柱一般的东西,伫立在那里。它突然使我想起圆明园被焚烧过的石柱,顽强地、倔强地站着,透着一股孤傲和英武。当我们的车子从侧旁驰过,感觉中好像是在接受一种远古的、神秘而又庄严的仪仗,这些威武的士兵,凛然地站立着。我想慢慢举起手来向他们致以敬意。
我惊讶,这竟是柳树?
我在江南,曾看遍柳树。如果比西湖是明眸,垂柳便是柔长的睫毛。春莺穿梭其间,以柔婉清亮的歌,唱江南的秀色。即便是在陕西,我也在关中,在咸阳古渡,在灞陵桥头,看到过柳树,那些曲弓的树身,抽出长长的枝条,从柳下穿过,柳条会轻拂你的脸庞,以一种漫长的眷恋,使你不忍快步离去。正是柳枝的暗示,招致离人折柳以赠。多么哀伤的诗意!
在诗里、在画里、在人们的心目里,柳是女性的,是多姿多情的。
这些站立在高天厚土之间的塞上柳却像是汉子,充满一身阳刚气。
我仔细端详那柳树,原来不管粗细一概地被拦颈砍去了树冠。一尊黑色的树桩,如同一盏黑陶烧制的油灯盏,摆在那里。粗些的树身,不知被砍过多少次树冠,砍过的地方“憋”得益发粗大,像是油灯网的灯碗。是的,那些也许是在去年,或在前年被砍去过树冠的地方,又都笔直地抽出些枝条来,以一种怒发冲冠的姿态,刺向蓝天,我猜想,若是春天,三阵风两场雨,这些“灯盏”怕会被一一点燃,那一蓬蓬绿色的火焰,定会把黄土高原上的春天照得清清亮亮。
可是,砍掉树冠,这是多么奇特的一种栽植方法,莫非那树竟是梅花鹿,那些枝条,固然,会鹿角一般再生,可粗粗细细的柳枝,有什么用处呢?在从靖边县城到古老的统万城遗址去的路上,我看到一些有环抱粗的柳树,树身低矮,树顶粗大,树冠被屡屡砍掉,像一些丑陋的粗骨节病患者,叫人产生一些怜念。看来,这种栽树的办法,已有很久很久的历史了。
塞上柳,像一个谜。车子穿行在谜里,推动着我的思绪。我望着远处,长长的土圪梁上疏疏落落地顶着去年新抽技条的柳树,像一把把团扇,道具一般贴在洁净的天幕上。而近处,砍去树冠的柳树,像从地层深处突兀伸出的手臂,拳头里紧紧攥着一种誓言;留着树冠的,是张开的巴掌,挥动着一丝眷念。如此张张合合,要我如何猜那神奇的秘密!
其实,谜底很简单:黄土地上,树木稀少,当然金贵,农人们要盖房子、搭棚舍、扎篱笆,柳枝,便成了最最理想的材料。这是一位朴实的陕北农民告诉我的。他说:“陕北苦焦,柳树耐活。砍去了树枝,来年可以再发。”他脸上深深的皱纹和眼睛里闪烁的亮光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塞上柳,成了一株株母网亲的树。一年年蓬蓬勃勃长起枝条,且让那些枝条,那些自己无穷无尽的子女,长粗、长直、长得茂盛,让困苦的农人来砍伐、收割,帮衬一些他们生活的艰难。在困苦的环境里,人们就是这样让菲薄的资源发挥着最大的效益。这使人想起粗粝的谷物——小米,想起憨厚质朴、苦耕苦作在黄土地上的陕北人民。顽强、坚韧、宽容。在这个世界上,有谁比他们贡献得更充分、更彻底!
男性的威武、女性的柔肠。塞上柳,一尊兼有男性与女性优点的偶像,让我油然生出敬意。
1.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在写塞上柳的时候,也写到了其他地方的柳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这些‘灯盏’怕会被一一点燃,那一蓬蓬绿色的火焰,定会把黄土高原上的春天照得清清亮亮”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塞上柳,像一个谜”,他到底有哪些疑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末写道:“塞上柳,一尊兼有男性与女性优点的偶像,让我油然生出敬意。”联系全文,概括塞上柳的特点,并谈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
??????? 山兰凤蝶是澳大利亚的一种常见蝶,其雄性翅膀的颜色为异常亮丽的蓝色,但周边镶嵌有黑色,其黑色部分越黑,蓝色部分就越艳丽,在求偶竞争中也就越有优势。专家们以前认为,这是由于其中的黑色素吸收了大部分入射光所致。但现在发现,这种蝴蝶不只是通过化学方式,更是通过物理方式,即一种特别的光学手段来使其黑色部分显得更黑,因为它包含黑色素的微细鳞片结构能“捕捉”住光,由此创造出一种比黑色还黑的“超黑”。许多动物的鲜艳色彩或伪装效果都不?是仅用色素就能获得的,还需要利用物理方法。例如,雄性孔雀的尾羽翠绿绚丽,这是因为其中发生了“建设性光学干涉效应”所致,它们的羽毛中具有独特结构的微小蛋白质能够以特别的方式对光进行反射,不需要的波长都被消除掉了。
??????? 受此启发,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生物学家皮特?武库希奇及其同事对山兰凤蝶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探索它的机体结构物能否把彩色消除掉而制造出深黑色,这与孔雀制造出绚烂色彩是同样的机理,但导致的结果正相反。
??????? 研究者发现,山兰凤蝶翅膀中的微细鳞片结构是排列成许多直径不超过1?微米的小凹坑,犹如蜂巢。这种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介质光折射率的不同而“捕捉”光。光通过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虚化现象,其中一些光会被“捕捉”在密度较大的介质中。水对空气的光折射率之比为1.3:1,而山兰凤蝶机体组织对空气的光折射率之比为1.6:1,这就使其中的色素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光。
??????? 研究者对这一推断做了一次测试。他们把山兰凤蝶的翅膀浸到三溴甲烷溶液中,该种溶液的光折射率与山兰凤蝶翅膀机体组织的光折射率大致相同,结果其翅膀中的黑色部分真不那么黑了;在空气中,其吸收光的比率超过了90%,但在三溴甲烷溶液中,这一数字只有50 %多一点。
??????? 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化学工程师理查德?布朗在2002?年曾用一种凹状镍磷合金膜衣料制造出与山兰凤蝶相似的“超黑”。他认为“超黑”将成为今后的流行色,其最大的用途将是在光学设备上;同时,那些对黑颜色不满意的艺术家们也会对此感兴趣。 1.下列围绕“超黑”所作的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在求偶竞争中,山兰凤蝶依靠翅膀周边镶嵌的“超黑”色彩,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异性蝴蝶。
B.以前专家认为,“超黑”是由于山兰凤蝶翅膀中的黑色素吸收了大部分入射光所致,这种看法不够确切。
C.山兰凤蝶主要是通过物理方式——一种特别的光学手段——来使其黑色部分变成“超黑”。
D.山兰凤蝶翅膀中包含黑色素的微细鳞片结构能“捕捉”住光,因而能够创造出一种比黑色还黑的“超黑”。
2.下列对于山兰凤蝶的色素能够吸收光的机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当光通过空气投射到山兰凤蝶的机体时,山兰凤蝶的机体结构物就会把其中的彩色消除掉而强化黑色,从而制造出“超黑”。
B.山兰凤蝶翅膀中的微细鳞片,排列成许多直径不超过l?微米的小凹坑,这种蜂巢状的结构能够在特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捕捉”光。
C.光通过两种不同的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虚化现象,有些光就会被“捕捉”在密度较大的介质中。
D.山兰凤蝶机体组织和空气是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其光折射率之比为1.6:1,这就使密度较大的山兰凤蝶机体组织的色素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光。
3.下列根据原文内容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们仅用色素还不能获得鲜艳色彩或伪装效果,它们必须利用物理方法。
B.孔雀制造出绚烂色彩与山兰凤蝶制造“超黑”机理相同,不过它的做法不是消除彩色,制造黑色,而是消除黑色,制造彩色。
C.如果把山兰凤蝶的翅膀浸到水中,也会像浸到三溴甲烷溶液中一样,使其翅膀中的黑色部分变得不黑。
D.人类仿造“超黑”的事例表明,动物在启发工程设计方面具有巨大价值,许多事情我们都能从自然中获得启示。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博士越多越好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对32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1%的人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参与调查的人中,本专科学历、硕士学历和博士学历者分别占到51.0%、27.1%和11.2%。
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去年4月,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2008年中国大陆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2007年,我国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据了解,随着博士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如今除高校教职岗位、科研机构的研究岗位需要从业者有高学历之外,其他一些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也“水涨船高”,纷纷提高学历门槛。比如有的地方招聘处级干部,就明确提出应聘者学历须为博士;还有的地方,在人才晋升中,学历也是明文或者不明文的重要标准。
有人指出,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人仅仅为找好工作或者为晋升而读博,使得培养国家研究型顶尖人才的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读博功利化现象突出。
北京市某高校教师李晓霞坦言,自己读博就是为了评职称。上世纪90年代进入高校工作的李晓霞,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近年来她发现,新同事都是清一色的博士,学校也开始把博士学历作为评职称的必须条件。这个现实逼得她不得不在临近40岁时重回课堂,读起了在职博士。
此次调查中,5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是为了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更有竞争力。“一些单位不应惟学历取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专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道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今部分单位,比如高校在录用教职人员时都会盯着博士,这不是一个好现象。王义道说,哈佛大学虽然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高校,但它的教职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上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甚至将哈佛大学的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排在全美最后一位。“不过,这和我们的一些评估体系有关系,高校需要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为学校出成果,加分数;但一些实践能力强,技术高明的人才,高校也很需要。”
调查中,43.5%的人认为,人们选择读博是因为找工作不顺利,通过读博推迟就业;39.2%的人认为人们读博只是为了获得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敲门砖”。 “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 有学者用“大跃进”“泡沫化”形容当下博士生数量急剧膨胀及博士生质量下降的情况,认为博士作为学历教育的“塔尖”,其教育水平不仅反映一国最高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影响着一国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准。长此以往,不仅难以保证博士生的质量,还会带来博士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高学历,低就业”现象。
而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博士论文抄袭现象,更是加剧了人们对博士质量的担忧。去年9月,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一直以来都令社会不齿甚至愤怒的“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这种“宽容”实在令普通人感到难以理解。
此次调查中,44.1%的人对博士生的印象是“抄袭严重,水分很多”。此外,56.8%的人认为一心为搞研究读博士的人太少了;50.6%的人感到现在的博士越来越多,已经不稀罕了;还有29.0%的人对博士的印象是“书呆子,创新能力较弱”。
“现在我们很多博士论文都能上国际前沿杂志,这在10年前是很难想象的。所以从我个人来看,现在的博士水平也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差。”王义道告诉记者,他在参与北京大学博士生论文答辩时发现,很多博士论文质量远超过10年前的水平,加之现在国内的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已经和国际接轨,博士生的眼界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不过各个大学的情况不一样,博士生教育也存在优劣。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博士太多,师资不够。”
据调查,我国博士生导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数量的要求,使得当下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8名博士研究生,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比例。
“每个导师最多带3个人比较合理。”王义道曾问某高校博导“学生的论文情况如何”,那个博导很坦率地告诉他,自己没有看学生的论文,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论文框架,“像这样的情况,据我所知不在少数。”王义道说,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的博士人才,但现在的增长速度太快了,“我很赞同博士生教育回归精英教育的说法”。(选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
1.怎样理解“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谈到了我国博士教育中的诸多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本文涉及了博士教育中的哪些突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篇凋查中,包括一些专家和学者在内的76.1%的调查对象认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应回归精英教育。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与地坛①(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①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热恋中的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吹牛的资本
郑连根
中国传统的道德是推崇谦逊、反对骄傲的,附带着,也就反感吹牛。可是,无论翻看史书,还是观察身边现象,爱吹牛的人还是很多。而且,不少大名鼎鼎的人也爱吹牛。若不信,我可举例说明。
司马迁,中国一流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道德文章堪称后人典范,可他吹牛的口气也不小。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岂敢让焉?”意思是说,五百年而圣人出,周公死后五百年出了个孔子,到今天,孔子死了又五百年了,面对着“继承”圣人事业的重任,我司马迁怎么敢让给别人呢?看看,直接拿自己与周公、孔子之类的圣人相比,这哪里有一点谦虚的影子?当然,司马迁说到做到,他写出了《史记》。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足以让他跻身文化巨人的行列,所以,后人会把司马迁的吹牛说成是当仁不让!
大名鼎鼎的苏轼也爱吹牛,他说:“我本不擅书,知书莫若我。”意思是说:我老苏本来不擅长书法(或许这与他的诗、词、文相比),可是,若论对书法的理解没人能超过我。这话以自谦之辞道出自负之心,自得自信之情溢于言表。他还说,我老苏写书法,不能把纸全部写满,要留下足够长的空白,以便让五百年内的后人在上面写下赞美我的话。谁能说这话不带有吹牛的色彩?可是,苏轼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十项全能”(柏杨语),他的诗、词、文、书法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后人对他的赞美岂止“五百年”?
相似的情形还发生在欧阳修的身上,他写了一首吟咏庐山的诗,便说当时的人谁也写不出来,只有唐朝的李白能行;又写了一首《名妃曲》,就说这首诗的后篇连李白也写不出来,只有杜甫能行,至于这首诗的前篇,就连杜甫也写不出来,只有我欧阳修才成。这样的话,如果出自常人之口,他非被众人的唾沫淹死不可。可是,说这话的是北宋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顶尖的散文大师,他吹牛有资本,别人也不好反驳,只好说他这是真性情。
而且,吹牛这事还有传染性,前人吹牛的思路、语气、方法,常常被后人模仿,借以说明我就是吹牛也是有学问有“师承”的。著名画家张大千就借鉴了欧阳修吹牛的思路,他画了一幅《青城山景》,效仿欧阳修的方式自赞,说自己的这幅画“宋人有其雄奇而无其温润,元人有其气韵而无其博大,明清以来毋论矣”。这算不算吹牛?当然算。不过,人们可以从张大千的自夸中看到他的艺术自信和“挑战意识”。如果没有艺术自信,没有敢于挑战前人、挑战权威的创新意识,那张大千还能是张大千吗?
李敖更善于吹牛,他曾说,五十年以来和五百年之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有人对他的这种说法提出质疑,他便举出前文提到的司马迁、苏轼等人的例子进行反驳,说如果你们要骂我吹牛,请先骂司马迁、苏东坡等人——我这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
由此看来,吹牛还是不吹牛,不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和才能高下的标准。吹牛本身不是什么大错,错就错在有些人爱吹牛却又没有足够的资本。嘴上说的是“亩产万斤粮”,可实际上连亩产千斤都做不到,这样的吹牛害国害民。所以,奉劝爱吹牛的人,在大话出口以前,先掂量掂量:自己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本钱,说出去的话到底能落实几分?
另外,我还觉得,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吹吹牛是可以理解的——夸张变形本来就是一种艺术手法,他们用惯了,话里话外难免会有职业特点。可是政府官员就不应吹牛,因为他们讲的是实事求是,职业特点要求他们不能像文学家、艺术家那样惯于使用夸张的手法。可现在的实际情形是,一些政府官员惯于把成绩夸大,再夸大,把缺点缩小,再缩小。
不该吹牛的乱吹牛,这算不算是一种可怕的错位?
小题1:请从文中找出能证明“吹牛还是不吹牛,不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和才能高下的标准”这一观点的3个论据。(6分)
小题2:文章连续列举了多个名人吹牛的例子,可读来却不觉得重复。试分析其原因。(6分)
小题3:依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吹牛者需要有哪些“资本”,并举例说明。(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