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五)
2017-03-02 19:58: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题。(6分)
①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
【注】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②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小题1:从教育的角度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何区别?(2分)
小题2:启发式教学对老师和学生分别有什么要求?请结合语段①作简要分析。(4分)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1)乌在其为明也?
译文:
(2)泰然谓美莫己若。
译文: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共13分)
陈王曹植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③之甥也。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选自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
注释: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③袁氏:指袁绍、袁术。
小题1: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两句中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都指曹植
B.都指文帝
C.曹植、文帝
D.文帝、曹植
小题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诵读诗论??②言出为论 ???③植既以才见异????④太祖既虑终始之变
A.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也相同
B.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不同
C.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也不同
D.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相同
小题3: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曹植以丁仪、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有疑虑。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酒醉而不能受援救曹仁之命。
小题4:翻译:(4分)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4分)
世儒学者,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节选自王充《论衡》)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然将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到
C.亭成,而西山之始具胜:美景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之易:容易
小题2: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  ) (3分)???????????????????????????????????????????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④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⑤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B.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C.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
小题4:把上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与课本中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2分)
译文:????????????????????????????????????????????????????????????????????????
(2)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2分)
译文:?????????????????????????????????????????????????????????????????????????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2分)
译文:?????????????????????????????????????????????????????????????????????????????????????????????????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