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涵盖了纵向及横向两个运动过程。纵向运动过程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历时性演进的过程,横向运动过程是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过程,所谓跨文化也就是在这两个过程中形成的,跨文化包括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两方面。
跨文化与全球化相对应,五联文化与国际化相对应,贯通文化与世界化相对应。当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国际化,亦即民族国家之阃的互动时,各种文化所构成的国际文化体系,就叫互联文化;当我们将全球化理解为世界化,亦即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时,各种文化所构成的世界文化体系,就叫贯通文化。
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贯通文化发端于欧洲。这两种概念在本质上都可视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共同体客观实在的交往关系在学理上的“投射”或“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例如美国,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互联文化”现象,其文化体系往往被定义为一种“熔炉”,即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保特着相互之同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同文化”,就“贯通文化”来讲,最为明显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即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形成并体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神,如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等。
概略地说,五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是一种基于“特殊主义”的维护现有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理念。这一文化理念蕴涵了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努力在不同文化问寻求互动,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则始终区分文化的“中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围”的对立。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前一方面的表现,美国文化特别是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连后一方面的表现。相反的,贯通文化强调文化的普遍性,是一种基于“普遍主义”的超越现有国际文化秩序的文化理念。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式”风格,各种文化组合起来,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虽然多元,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调式”风格,各种文化调和起来,你便是我,我便是你,被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一体的局面。
在当夸全球格局中,互联文化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方案,而贯通文化则是纯粹理想主义的方案,与互联文化相比,贯通文化建立在不同文化共同体的互惠基础上,通过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双边乃至多遗互动过程,既不丧失各个文化共同体的特殊性,又能形成具有普遍性的共同文化观。这一过程并不强调达到某种最终结果,而是注重各文化问的交往程序与方法。它是我们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一种更合适的战略选择。(节选自程广云《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1.下列关于“互联文化”和“贯通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互联文化与贯通文化是跨文化的两个方面,前者与国际化相对应,是一种“国际文化体系”,后者与世界化相对应,是一种“世界文化体系”。
B.互联文化和贯通文化本质上都可以看做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客观实在的交往关系的一种“理论抽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C.互联文化肇始于美国,在美国文化体系中有大量的此类现象;而贯通文化发端于欧洲,欧洲文化尤其是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其表现。
D.互联文化好比西餐的“拼盘式”风格,虽多元文化共存,但并未真正形成一体;贯通文化好比中餐的“烹调式”风格,各种文化彼此融会,真正形成了多元而又一体的局面。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跨文化是在同一文化共同体内部持续性生成、历时性演进的纵向运动过程和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开放性对话、共时性交融的横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
B.全球化既可以理解为“国际化”,也可以理解为“世界化”。国际化是指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世界化是指超越民族国家的整合。
C.美国的文化体系是一种由多元文化混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文化圈和亚文化圈保持着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但却始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共同文化”。
D.贯通文化中不同文化共同体在双边乃至多边互动过程中并不强调要达到互惠的最终结果,而是注重各文化间的交往程序与方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存的一项是(???? )
A.“奥林匹克精神”是贯通文化的一种典型体现,因为它是在多民族、多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形成的,井体现了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精神。
B.欧盟的文化理念是努力在不同文化间寻求互动,达成共识{这与始终区分文化的“中心”和“外围”,强调“中心”与“外围”的对立的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有所不同。
C.互联文化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其理念在于维护现有国际文化秩序;贯通文化则强调文化的普遍性,其理念在于超越现有国际文化棼序。
D.互联文化是比较现实主义的方案,贯通文化则是纯粹理想主义的方案,在当今全球格局中根本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应该把互联文化作为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战略选择。
参考答案:1.C
2.D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宫斗剧”的文化本质
顾名思义,“宫斗剧”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后宫中,“斗”是其核心情节和叙事重心。而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战场上厮杀的,是一群原本娇弱的贵族女性。她们拼死争斗的目标只有一个:皇帝的雨露和恩宠。在这些后宫女子的人生中,只要是为了争宠和固荣,一切手段与权谋都被认为是合理的。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表现出对这种价值观的绝对认同,没有质疑和反叛,没有对与错、善与恶的区分,所异者只有手段的高下与计谋的成败,以及由此带来的命运的迥然分野。但即便如此,这些智计百出的女子在强大的男权和君权面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她们的得势与失宠,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尊贵如皇后、贵妃,渺小如宫女,都不过是帝王手中的一颗棋子。身处其中的女性,因而对自身的险恶处境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高度的敏感,种种拿不上台面的阴狠伎俩,正是她们在“斗争”中寻找到的应对之策。换句话说,她们不过是在重演“以恶制恶”的套路。
从本质上看,“宫斗剧”属于娱乐至上的“戏说历史”,虽然不承担再现真实的任务,但也存在着如何选择和利用历史资源的问题。换句话说,电视剧想象力的匮乏和创作水准的低下,只是宫斗题材重复出现的表面原因,更为深层和隐藏的因素,则与我们面对历史的态度密切相关。事实上,“宫斗剧”不过是类型剧的一种。在“宫斗剧”盛行之前,宫廷题材历史剧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以《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为代表的“帝王系列”,着力展示当权者称霸天下的雄心和治理江山的艰难,重在塑造开疆拓土、守业有成的明君和廉政清明、以民为先的能臣,与主流意识形态重塑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吁求一脉相承。而以《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为代表的“戏说系列”,则延续了古已有之的“明君清官侠客梦”的叙事模式,其中隐含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即便是备受争议的《还珠格格》,也不乏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动机与心理诉求。
就其审美接受效应的本质看,“宫斗剧”中所呈现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暗合了当今社会成功至上、唯金钱论、男性中心等潜在的社会心理。例如,商业社会中越来越强大的男性话语权,就有意无意地鼓励女性学习后宫嫔妃的“隐忍”与“奉献”,促使她们按照男性的意愿,而不是女性的独立意识来塑造自己。而后妃娘娘们施展各种手段去争宠,则与当下社会中复杂的男女关系颇为相似,甚至其“高明”的手段可资借鉴。至于那些人情算计和权利博弈,又有和所谓职场政治对号入座的可能。无论是情场还是职场,古代的后宫纷争一旦和这些现实情境挂钩,一系列“宫斗”作品,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变为白领女性的“心灵鸡汤”和人生教科书了。???????????
(节选自2012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于“宫斗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宫斗剧”就是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后宫中的,是以后宫为背景的,以“斗”为其核心情节和叙事重心的剧种。
B.“宫斗剧”是以一群原本娇弱的贵族女性为主角,把皇帝的雨露和恩宠作为她们拼死争斗的唯一目标,而进行厮杀的剧种。
C.“宫斗剧”中,无论是尊贵的皇后、贵妃,还是渺小的宫女,都不过是帝王手中的一颗棋子,这些智计百出的女子在强大的男权和君权面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
D.“宫斗剧”中,这些后宫女子的人生中都表现出一种价值观的绝对认同:只要是为了争宠和固荣,一切手段与权谋都被看作是合理的。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今社会成功至上、唯金钱论、男性中心等潜在的社会心理,可以从“宫斗剧”所呈现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中,找到合理的解读。
B.随着男性在商业社会中的权力越来越强大,男性就有意无意地鼓励女性学习后宫嫔妃的“隐忍”与“奉献”,迫使她们按照男性的意愿,而不是女性的独立意识来塑造自己。
C.当下社会中复杂的男女关系和“宫斗剧”后妃娘娘们施展各种手段去争宠,颇为相似;而剧中那些人情算计和权利博弈,又有和所谓职场政治对号入座的可能。
D.古代的后宫纷争一旦和现今社会的情场或职场这样现实情境挂钩,一系列“宫斗”作品,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变为白领女性的“心灵鸡汤”和人生教科书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A表述不准确,原文第一段是:“宫斗剧”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后宫中,“斗”是其核心情节和叙事重心。是“几乎所有”,而非所有,扩大了范围。
小题2:
试题分析:D表述不准确,“一直备受”的说法无中生有,此外,第二段未谈艺术上的借鉴,因果判断不妥。
小题3:
试题分析:B“男性就有意无意地鼓励”不符合文意,偷梁换柱,应为“社会”有意无意地鼓励。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妙得
冯其庸
《三国演义》为我国家喻户晓之古典小说名著,然其成书过程,却经历唐、宋、元数代,历五百余年。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见晚唐已有说“三国”之“说话”。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有“说三分”之专题,霍四究即是当时说三分之专家。到元至治年间,虞氏《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就开始有“说话”的刻本,即“话本”了。所谓“全相”者.即是有全部图像也。也即是说,到了此时,已经有三国故事之人物画了。
另一方面,在金代已盛行三国戏,如“襄阳会”、“赤壁鏖兵”等就是当时的剧目,而三国戏到元代便更盛。著名的剧目有“关大王单刀会”、“隔江斗智”、“连环计”、“诸葛亮博望烧屯”、“关张双赴西蜀梦”等,这又说明三国故事人物已经在舞台上出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元《全相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人物插图是上图下文,图的位置只占三分之一的版面,到明代万历年间雕虫馆刻《元曲选》,就用整幅的插图了,而且刻工精良,构图严整。这一发展过程,说明三国故事从口头到书面,又从书面到图绘,诚所谓踵事增华。应该说,明代的木刻插图从艺术角度看,也是高水平的,应该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三国演义》的人物画始终没有像陈老莲的《水浒叶子》一样,风靡于艺林。现在一提起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可以说在艺术圈内无人不知;在陈老莲当时,估计不仅仅是艺术圈内,当是社会的普遍喜爱.因为“叶子”(纸牌)本身就是群众性的娱乐工具。可惜《三国演义》在人物绘画造型上,始终没有出现像陈老莲的《水浒叶子》这样的高峰,这是历史留下的一个空白。
吾友汪观清先生,近作《三国演义》绣像五十幅,故事十幅,结构精严、形象生劫,于三国群英,个个赋予个性,即使小儿观之,亦可辨其为刘、关、张、赵、马、黄或孔明、周瑜、孙权、曹操也。其所绘战争场面,或舳舻千里,或骏马嘶呜,如见当阳之尘土,如观赤壁之烈火,如闻西城之琴韵。
噫!昔年三国之纷争:茅庐之擘划,三分之筹策,隔江之用计,六出之忠贞,五丈之遗恨。吾一一于纸上得矣,于是乎吾益信吾友汪观清先生之妙笔神技,能致神于千载之上也!
《三国演义》得此妙绘,则千年之历史空白至是而得补,从此,陈老莲亦不得专美于前矣!
1、下面对文中第一段中的“说话”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指当时说书艺人在群众中进行说书的口头艺术。
B.指当时说书艺人进行说书表演的脚本,即下文提到的“话本”。
C.指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并有了文字记载的文学形式,相当于后来的小说。
D.指孩子们游戏时口头流传的一种故事。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旨在说明《新全相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人物插图十分精美,应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却不见其流传,令人惊奇。
B.旨在说明明代万历年间雕虫馆刻《元曲选》的整幅插图刻工精良,构图严整,应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然而此时同样表现这种高超技艺的《三国演义》人物画未见其流传,令人感到奇怪。
C.表明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风靡于艺林,是因为它采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D.说明表现三国故事的绘画不如表现“元曲”内容的绘画受到群众的喜爱。
3、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李商隐的《骄儿》诗说明了当时有关三国内容的故事到处流传,连小孩子都在讲述三国故事里的人物特点。
B.“说三分”是指评说汉末魏、吴、蜀三国三分天下之事,霍四究是《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评说三国三分天下的专家。
C.陈老莲在当时是艺术圈内无人不晓的人物,而且受到社会的普遍喜爱,因为他创造了群众喜欢的娱乐工具——叶子,并用它来传播《水浒》人物画。
D.通过汪观清先生的画作,我们从中看到了三国纷争、茅庐擘划、三分筹策、隔江用计、六出祁山、尽瘁五丈等三国故事和众多的三国人物。
4、以下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得出现表明三国的故事不但口头流传走向了文字记载,并且有了上为图像下为文字的话本了。
B.到了金代,表现三国故事的戏剧大量上演,为元代戏曲的成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如“关大王单刀会”就为关汉卿的代表作《单刀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C.《三国演义》的人物画之所以未能风靡于艺林,是因为它未能采取群众喜欢的娱乐形式,缺乏群众基础。
D.汪观清先生所绘的《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连小孩子都能辨出画中所绘人物是关羽还是张飞、是孙权还是曹操;所绘战争场面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它不仅填补了千年的空白,还将长期流传。
参考答案:
1.A
2.B
3.C
4.B
本题解析:
1A(从下文对虞氏《新全相三国志平话》的解说中“开始有了‘说话’的刻本.即‘话本’”中可以体会)
2B(从下一句“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可以理解)
3C(艺术圈内无人不晓的是《水浒叶子》,而叶子这一工具也不是陈老莲倒造的)
4B(第二段在说到“三国戏到了元代便更盛”时举了“关大王单刀会”等例子,说明“关”剧不是金代的戏曲)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学文本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20分)
给“书虫”当夫人
“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
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
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到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
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
字台了。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儿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旅行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别人玩,自己却借此抽身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的说:“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我有时嗔轻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吝于
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
(取材于肖融《给“书虫”当夫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所谓“惨”状,是说写字台及其周围又被书籍和文稿占据了,显得又乱又
挤。
B.“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说明妻子对丈夫有点畏惧。
C.妻子有时“不免有点失落”,这表明她希望丈夫也能和自己一起享受点生活的乐趣。
D.丈夫说“不为物役”妻子回他一句“但为书痴”。看来这对夫妇也存在着
沟通障碍。
E.丈夫做事非常认真细心,不论是写论文还是写情书都一丝不苟。
小题2: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6分)
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②结合以上两句话以
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小题3: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
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分)
小题4:本文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
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B D
小题1:(6分)①“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巷
柯灵
①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②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③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④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⑤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⑥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倘佯。
⑦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一九三零年秋
12.请用三个词概括这篇散文描写的小巷特点,并说说小巷对人身心又有哪些影响?(6分)
答:????????????????????????????????????????????????????????????????????
。
13.试以文章第二小节为例,分析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答:????????????????????????????????????????????????????????????????????
。
14.文章结尾写“长街闹市、茶馆酒楼、歌台剧院”用意是什么?(4分)
答:????????????????????????????????????????????????????????????????????
。
15.探究“乌衣巷”这一文化符号所具有的意义以及课文中所体现出的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
参考答案:
12 (1)深长;曲折;寂寂。(3分)(2)消除疲劳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