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3-02 20:13: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据北京奥组委会介绍,第29届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有四项含义:
其一是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以印章为主题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主体图案基准颜色选择红色,传达和代表了中国文化喜庆、热烈的气氛。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另外,红色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的代表性颜色,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 这个标志也代表着北京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生动地表达出北京张开双臂,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传递着奥林匹克的理念与精神。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其二是城市加年份的标准字体设计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字体部分采用了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将这一字体的笔划和韵味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字体符合市场开发目的,与标志主体图案风格相协调,避免了未来在整体标志注册与标准字体注册中因使用现成字体而可能出现的仿冒侵权法律纠纷。
其三是总体结构与独立结构比例协调。“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中国印、Beijing2008和奥运五环三部分之间在布局及比例关系方面近乎完美。每一部分独立使用时比例合理,不失协调。
其四是有利于形象景观应用和市场开发。国际奥委会知识产权注册机构认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之主体图案具有作为独立商标注册的条件,在城市景观布置、场馆环境布置等方面蕴含着巨大的潜力。????????????????????????(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北京奥运会肖形印章”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印章采用的是肖形印,是会徽的主体图案,基准色是红色,是中国的代表性颜色。
B.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C.这枚“中国印”代表着一种古老的至今仍是在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的意义。
D.选用“中国印”这种特殊的样式,主要是出于表达“中国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这样一个意义。
小题2: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红色是中国的传统颜色,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而“中国印”之红色则传达了喜庆、热烈的文化气氛。
B.“中国印”的神韵,是借助于印章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和运动特征来体现的,也是通过由艺术变形而幻化成的奔跑舞动的“京”字人形来表现的。
C.运动的人形,奔跑舞动的开放姿态,艺术夸张的变形“京”字,以及鲜艳的红色共同表明中国热情真诚地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
D.“中图印?舞动的北京”将汉代竹简文字,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印”中的变形“京”字,是一个运动员的造型,它体现了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B.字体的设计是出于市场开发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仿冒侵权法律纠纷。
C.“中国印”中的运动人形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友善、刚柔相济的特点,十足的动感充分展示了北京奥运会的主体风格——“更快、更高、更强”。
D.从知识产权注册的角度看,“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可独立注册商标,其形象景观应用和市场开发前景乐观。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本报讯?今天(12日)上午12时,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搭建的季羡林先生灵堂正式开放。灵堂上方的黑色挽联横批上写着: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在灵堂正中的遗像上,季羡林先生身穿一件深蓝色中山装,头戴一顶毛线帽,面带微笑。尽管12时灵堂才正式开放,但从上午9时起,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截至记者发稿时,百年讲堂门前已排起了百米长队,近千名公众等待着送季老最后一程。
  季老学生:
  他觉得老师是最了不起的称谓
  毕业于北大东语系、任职在中联部的李英曾是季先生的学生。“他是一名朴素、正直、敢说实话的长者,一生都在坚持真理,在最困难的时候,该守住的东西一样也没有放弃过。他的离去是整个民族的损失。”?
  北大百年校庆是李英最后一次见到季先生,“他穿了一件中山装,这件中山装已经穿了几十年了。”当听到季老去世的消息时,李英的心顿时下沉。他哽咽地说:“受过他教育的人、读过他书的人都不会忘记他,他曾谦虚地谢绝‘大师’、‘国宝’的头衔,我们就不要强加给他。”作为季老的学生,李英回忆道,季先生认为别人给他最高的称号便是称他为“老师”。“他觉得老师是最了不起的称谓。希望季老师一路走好!”李英说,季先生爱党、爱国家、爱学生的精神一定会将继续在北大人身上延续和传承。
  北大学子:
  心里的北大塌了一块
  对于北大学子来说,季羡林先生早已成为了燕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面旗帜。许多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流露出了哀痛的情绪,“太突然了”是他们的第一反应,“没想到季先生走得这么快,前几天还看到他给今年高考状元题字。”北京大学政府管理系大三学生陈鹏飞早上9时就来到百年讲堂门前,“虽然从来没有在校园中见过季先生,也未曾听过他的教诲,但他好像一直像一个长辈长在我心里。”身穿一身黑衣的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小韩在现场沉重地表示,季羡林先生是所有北大学子的楷模。“一直以来都把季先生当作神一般,仿佛先生永远都会在我们身边,想不到今天先生也去世了,感觉像是心里的北大塌了一块。我们后辈只能努力工作以慰先生在天之灵。”
  外地市民:
  特地赶来送别季老
  北京林业大学计算机系大一学生宋婷婷一大早就从学校赶来,她手拿着相机,希望记录下送别季老的最后一刻。“我是季先生的老乡,一直特别崇拜季老,觉得他是一位可敬可爱的大师。”河南的大学生小张暑期来北京打工,今天也特地从朝阳赶到了北大。“太震惊了,季老师的人格、学问和爱国心一直深深感染着我,昨天听到他去世了,我一晚上都没睡着,重新看了遍他的《牛棚杂忆》。”说这话时,小张的眼圈红了。他说,季先生是自己的偶像,季先生曾经替北大学生看行李的事迹让他甚是感动。山西的贾先生今天特地从老家赶到北京来送别季老,“愿他一路走好,他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大师。”(选自2009年7月12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事件通讯,文章报道了季羡林先生逝世后人们在北大纪念堂搭建灵堂悼念先生这一件事。
B.文章虽然简短,但字里行间始终流露着人们对大师离去的悲痛与惋惜之情。从文中可以看出,前来悼念的人是先生的学生和部分市民。
C.从文中可以看出,人们之所以能够自发前来吊唁季羡林先生,是因为仰慕大师的人品,在大家心中,季老是一位正直的人。
D.这篇通讯写于季羡林先生离去的次日,北大搭设灵堂,人们前来吊唁的当日,体现了通讯报道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的特点。
E.文章最后一句“愿他一路走好,他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大师”,这说出了所有敬重季羡林先生的人的共同心声。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他的离去是整个民族的损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他好像一直像一个长辈长在我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季老的突然离世,北大学子为何感觉像是“心里的北大塌了一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永不熄灭的烛光
徐 鲁   1947年一个夏日午后,一个未满10岁的女孩倾倒出自己幼小心灵中全部的同情和爱心,写成了一篇凄婉感人的故事《可怜的小青》,之后她迫不及待地把它投寄给了当时在上海发行的《大公报》副刊《现代儿童》。不久,《可怜的小青》发表。这个幸运的小女孩,就是现在早已名满天下的台湾言情小说作家琼瑶。为她编发了这篇《可怜的小青》的编辑,就是现代著名儿童文学家和编辑出版家陈伯吹先生。
  陈伯吹先生是跨越了中国现代和当代两个历史时期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被誉为“东方安徒生”。在他91年的生命履历中,有75年是在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创作、翻译、编辑、出版和研究中度过的。他献出了毕生的心血,为幼芽和小苗洒上泉水。
  1906年,陈伯吹出生在上海市宝山区宝山县的罗店镇上。他在宝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相当于今天的初中)念了3年书后被分配到杨行乡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今朱宅小学)当教员。正是在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任教的日子里,这位小学教员,神色庄重地参加了一个秘密的入党宣誓仪式,加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地下组织。
  白天,他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常给他们讲述革命的道理,激发学生们反对封建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热情;晚上,他偷偷阅读一些思想激进的书籍和刊物。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鼓舞着他。他的创作热情也异常高涨,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领域早期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
  1929年2月,23岁的陈伯吹来到上海。他来这里是为了给自己未来的人生和命运寻找一块小小的空间。他是家中的长子,全家的经济来源几乎都落在他一个人肩上。初到上海,他一文不名,只有一支笔。于是,他只能靠写作、投稿换取有限的一点稿费来维持全家的生计。
  为了挣钱养家,一开始时他什么题材都写。他根据自己失恋的经历写过一个中篇小说《畸形的爱》,接着又把这段经历写成了长诗《誓言》。他给当时有名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投稿,却得到了该刊主编郑振铎的一个忠告。郑振铎熟悉陈伯吹的“强项”在哪里,他从陈伯吹的职业优势和创作专长考虑,劝他扬长避短,专攻儿童文学。这是一个决定了陈伯吹此后人生方向的忠告。或许这其中早就有某种因果联系,正所谓“茎里有的,种子里早就有了”,也如诗人弗罗斯特所说“当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从此以后,陈伯吹就心无旁骛,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全部的命运,与儿童和儿童文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他曾在抗战年代用怒火写出了《华家的儿子》《火线下的孩子》等作品,也曾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用满腔热情写出了《中国铁木儿》《幻想张着彩色的翅膀》《从山冈上跑下来的小孩儿》等作品;80年代以后,他为孩子们创作、翻译了《摘颗星星下来》《好骆驼寻宝记》《小夏蒂》等许多作品;他还经常到中小学校与孩子们交朋友,参加孩子们的活动,与国内外许多少年儿童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经常通信往来。这是一代儿童文学大师对幼小者的牵引与爱护,是一棵年老的大树对身边的小花小草的关注与祝福。
  耄耋高龄的陈伯吹,还在为众多的儿童文学新人阅读稿子、点评习作、撰写序言,函来信往,从不厌烦,甚至亲自抄写和推荐稿子。老作家、评论家樊发稼回忆说,他曾和陈老同住一室,亲见老人每天天未明即起,抓紧时间赶写文章。有一天,樊发稼早晨6时醒来,见陈老已在伏案写作--正在为一位青年作家的书写序。樊问他什么时候起床的,他说“大概三点不到吧”……
  陈伯吹一生俭朴,绝不追求额外的物质享受。樊发稼回忆起他第一次到陈老家,到达时陈老正在用早餐。陈老简单的早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碗薄薄的大米稀饭,半个咸鸭蛋和几根咸菜丝儿。
  就是这样一位一贯省吃俭用的老人,却在1981年,把个人一生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55000元,慷慨捐出,设立了一个“儿童文学园丁奖”(后改名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旨在激励大家为孩子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1997年11月6日,一代儿童文学宗师陈伯吹,在上海华东医院仙逝,享年91岁。去世前他竭力完成的最后一件事,是将自己一生积攒的全部藏书捐赠给了浦东新区筹建中的一座儿童图书馆。如今,这座图书馆被命名为“陈伯吹儿童图书馆”。(选自2008年《人物》杂志 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陈伯吹作小学教员期间加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地下组织,可以看出他虽然年轻,但却有看清国内外政局的眼光,这也对他后来所从事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B.初到上海,陈伯吹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什么题材的文字都写,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他还处于创作的迷惘阶段,还不能真正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C.传文中“茎里有的,种子里早就有了”一句,形象的表达出了陈伯吹本身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具有底蕴与才华,郑振铎先生帮助他找准了人生定位这一事实。
D.在杨行乡朱家宅第六国民学校当教员以及后来与孩子们交朋友、建友谊等,都为陈伯吹的儿童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这也看出“深入其中”是有可能在某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条件。
E.传文以陈伯吹的生命历程为纲,详细记述了陈老为祖国的儿童文学事业无私奉献的光辉伟大的一生,语言精练传神,高雅飘逸,充满了对陈伯吹的无限景仰之情。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陈伯吹作为一代儿童文学大师对幼小者的牵引与爱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文开篇引入琼瑶的作品《可怜的小青》发表一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传文标题为“永不熄灭的烛光”,有人认为不妥,应改为“东方安徒生”,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请结合传文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南开之父张伯苓
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寒的塾师家中。十五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位于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5年,张伯苓成为北洋水师学堂航海科第五届毕业生。
就在前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打击。不久,当张伯苓去海军的“通济”舰实习时,“通济”舰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舰船设备七零八落,无人整修,船上官兵也个个士气低落,官不官,兵不兵,整日吃吃喝喝,不务正业。张伯苓第一次感到自己军事救国的理想受到严峻的挑战。张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激。他决心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
天假其时,天津社会名流、曾任清末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等职的严修正在为严氏家馆延请塾师,经人介绍,张伯苓和严修结识,受聘到严氏家馆任教。他此后在教育实践中得益于严修之处颇多。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真万幸,遇到严先生。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民国初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天津显示出勃勃生机。张伯苓敏锐地察觉到社会的发展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渴求,遂下定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创办一所大学,也为中学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继续深造提供条件。放眼国内,要么是像北京大学这样的国立大学,要么是得到国外教会支持发展起来的教会大学,并没有较完善的、非常成功的私立大学可资参考借鉴。为此,他远渡重洋,于1917年8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修高等教育。著名教育家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人指导张伯苓学习了有关教育学、教育哲学、心理学、教育行政等方面的课程。张伯苓还拜访了一些教育学家,如与凯尔鲍德里教授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切磋。凯尔鲍德里教授认为中国的学校应该向学生灌输一些共和思想,以树立民主观念和公共群体意识,抵消长期以来封建思想所产生的影响。这番话让张伯苓沉思良久。
归国后,他就雷厉风行地组织起南开大学筹备委员会,负责规划设计校园、宿舍、教学楼等具体事宜,并且开始在外面四处奔波,为创办大学筹募经费。1919年秋,张伯苓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南开大学正式宣告成立。
创校伊始,张伯苓就表现出极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服务意识。早在美国研修教育学的时候,张伯苓就开始留心,在中国留学生中为南开大学物色教师人才。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归国之后,也直接来到了南开任教。南开大学刚刚成立不久,在张伯苓的周围,就陆续聚集起一个兢兢业业为南开大学发展尽心尽力的优秀教师群体。张伯苓尊重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新教师到校,总要举行欢迎茶话会,并由学校拔给一间宿舍,里面各种家具用品一应俱全,每天还派专人清扫,让人产生到家的感觉。
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张伯苓更是想方设法为有潜力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化学系的杨石先教授,到南开大学之后工作成绩非常突出,张伯苓遂用美国罗氏基金派他去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杨石先获博士学位之后,谢绝了德国的高薪聘请,重新返回南开大学任教,成为南开大学理学院的奠基人之一。或许,吴大猷的一番话最能集中表达教师们共同的心声:“张伯苓校长在声望、规模、待遇不如其他大学的情形下,籍伯乐识才之能,聘得年轻学者,予以研教环境,使其继续成长,卒有大成。这是较一所学校藉已建立之声望、设备及高薪延聘已有声望之名家,更为难能可贵得多了。前者是培育人才,后者是延揽现成的人才。”从这观点看,南开大学实有极高的成就。
张伯苓为南开挣下数百万产业,从没有在自己身上乱花过一分钱。在天津市内开会时,他经常以步代车。一次散会时,有服务员询问张伯苓的车号是多少,他随口答道:“11号。”该服务员找来找去也没发现11号车。等他看到张伯苓已经走远的背影,这才领悟“11号”就是步行的意思。张伯苓给教授们修建了宽敞的住宅,但是自己却住在南开中学后面一个羊皮市场的简陋平房里。有一次张学良去拜访他,汽车在附近转了好长时间,最后在那一条晒满了羊皮,散发着恶臭的小路上,找到张伯苓的居所,张学良不禁对张伯苓的简朴深表敬佩。
张伯苓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节选自《张伯苓》河北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甲午海战惨败,国运衰微。张伯苓痛感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虽然军事救国的理想破灭了,但是他没有消沉,而是萌发了教育救国的思想。
B.因为有了严修的帮助和支持,张伯苓才能创办南开大学。所以他经常对学们生说:“真万幸,遇到严先生。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C.为了开办大学,张伯苓曾赴美国留学取经。他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教育名家,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切磋。
D.成就伟大事业者,必然具有伟大的精神和人格。张伯苓毕生不图私利,开拓进取,一心为南开的发展壮大和国家的富强昌盛而操劳,表现了可贵的责任担当。
E.张伯苓尊重人才,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较好的教学条件,提供深造机会,因此很多中国留学生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毕业归国后就直接来到了南开任教。
小题2:本文表现了张伯苓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小题4:张伯苓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有人认为是他有杰出的才能.有人认为是他看高尚的品行修养。请你就对“理想”、“才能”、“品德”三个方面原因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邻居说我弱智??刘志坚
①我搬来新居后,因住地和电话的变动,为了联系方便,就重新印了名片。我这人不善交游,很少出门。只在写到深夜时,才下楼去吃夜宵。所以搬来这大院有些日子了,左右邻居,却一个也不熟悉。想到“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训,认为自己应主动搞好邻里关系。何不送上一张名片,有个什么事,也请关照一声。
  ② 我记得刚搬进来那天,邻居好奇,问我在哪儿发财。我说我不发财,就在家里涂鸦。他们问我涂鸦是什么,赚钱么?我想,涂鸦是对自己写作的谦虚,他们不懂就算了。就实话实说:不赚钱。他们就问:不赚钱,还涂什么鸦?我无言可对。就有人低语:是个无业游民吧?随后,大家用警惕的眼神扫了我两眼,散去了。
  ③ 这下好了,明片上写得清楚,姓名,房号,电话,职业是自由撰稿人。背面还写了市作协会员,市作协主席。虽然这些,无人重视,但我没别的头衔啊。
  ④我选在傍晚下班时,挨家挨户地敲门,一家家地去送名片。
  ⑤名片即传单,人们见多了就烦。有人接过名片,问我什么意思?我说,没意思,我是你邻居了,来认个门,请多关照。对方冷冷地说:我当你是送财神菩萨的。有的面对我递上的名片,当成烫山芋,用手挡住:不用不用,还问我是不是搞传销的。还有些人不肯开门。我说,我是新来的邻居,就住你楼上。他们打开铁门,隔着栅栏答话。接过名片,扫了一眼,就一脸疑惑地说:你这姓名是真的还是假的?一转身,铁门就啪地在我身后关上了。还扔下一句:吃饱了饭撑的。
  ⑥那天下午,我从邮局取款回来,在传达室门外擦鞋。只听到有个大嗓门在喊谢师傅:老谢,新来的那个游民,你注意了没有?谢师傅说:他不上班,只每晚出去一趟。大嗓门说,这就对了,这号人獐头鼠目,昼伏夜出,埋头走路,低声说话。称自己是自由人,八成是三只手。昨天借口送名片,估计是在踩点。谢师傅嘿嘿地笑了两声:不会吧,就算是这种人,兔子不吃窝边草,哪能哩。
  ⑦我听到这里,大吃一惊,这不是在说我吗?我送名片,我深夜出门,就是小偷?难怪有人看我的眼神,总是怪怪的。我气得很想冲进传达室,揍他们一顿。但一想,身正不怕影子斜。可是,我凭什么要受这窝囊气,为了荣誉,必须消除影响。怎么消除呢?开个大会,我没那权力;写个声明,说自己不是三只手,谁又相信?想来想去,只有一家家上门,对他们说清楚,可怎么开口说呢?干脆,给每户送本书吧。一来说明自己是写文章的文化人,二来书中有自己照片,还有自传,也足以说明我的真实身份。
  ⑧又是黄昏时候,我抱着自己出版的新书,挨家挨户地分送。没想到送书,也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我首先敲开了对面赵家的铁门,老赵见我抱着一摞书,就说:没错,你真是搞推销的。我忙说:我不是推销,这是我自己出的书,本院的人都送。也送你一本,请多指教。他没接书,只吃惊地说:啊,你是送书?我们院里,住的不是股民,就是赌民,还有彩民和生意人。只讲赢钱,赢利,最怕输了。你给人家送输(书),是在诅咒别人,还是弱智?说罢,哐当一声,铁门关上了。
  ⑨我立在楼道里,愕然木然,再也没有勇气敲别人的门了。百无一用是书生,深刻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在内容上却有多处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严谨,也体现了作
者构思的巧妙。
B.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方法来叙述故事,可使作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比较自由灵活
地反映生活。
C.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我”的情感态度,有被理解的渴望,有愤怒,有无奈,也有对庸俗世
风的批判。
D.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等多种手法。
小题2:文章第⑤段详写邻居们对“我”送名片的各种各样的态度,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3:文章所写的“邻居”是一个群体形象,试分析概括这一群体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深刻啊!”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
理解;并根据你的理解,写出“我”想对“邻居”们说的心里话。(6分)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