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两块面包
欧·亨利 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儿。
玛莎小姐四十岁,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两千美元的存款。她还是独身一人。
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一只,陈面包是五分钱两只,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要。
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为了证实己对他职业的猜想,她把一幅油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一个显眼的地方。这是一幅威尼斯风景画,任何艺术家都不会忽略它。
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看到了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
“真的吗?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暗喜。
“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
他眼镜后面的那双眼睛是多么柔和,多么亲切啊!他一眼就能看出透视画得不准,可却不得不靠陈面包过活!但玛莎明白,虽则不幸,可一个天才在成名之前,常常是不得不如此艰苦奋斗一番。
从此之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每次来都要和玛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从未要过柜台上任何一种美味糕点。他渐渐地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开始担心起来,见他每次只买那么点儿可怜的东西,她很心痛,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怕冒犯了他,因为她知道艺术家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
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她穿上了那件蓝点丝绸背心。一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车喧嚣而过。这位可爱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任何别人此刻也会这样的。玛莎灵机一动,立刻抓住这个天赐良机。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一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
玛莎暗自微笑,对自己的大胆及慷慨的冲动感到高兴。但又不禁焦虑不安。是不是太冒失了?他会生气吗?肯定不会,吃的东西是不会说话的,而黄油也绝非女性冒失的象征。
那天玛莎久久想象着当这位可爱的顾客发现她的小把戏时的情景。大概会放下画笔和调色板,站在画架旁,那上面摆着他正在画的那幅画,然后,他开始准备那只有干面包和白开水的午餐,他把面包切开——啊,想到这儿,玛莎脸红了。当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黄油放进去的手吗?他会……
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玛莎快步来到店堂,两个男人已经站到柜台前,一个是她从未见过的年轻人,另一个就是她那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今天早上她那颗善良的心还曾为他动过恻隐之情。
可他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他紧握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要知道,是向玛莎小姐啊!
“蠢东西!”他声嘶力竭地吼着,像敲鼓一样擂着玛莎的柜台。“你毁了我!”他叫喊着,眼镜后面那双蓝眼睛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我要你知道,你是个多管闲事的混账女人!”
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虚弱地靠着柜台,一只手放在她穿的那件最好的背心上。这时,陌生人抓住了那位正在喊叫的顾客的衣领。
他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我们在同一办公室工作。他为市政厅一个新的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他用墨水笔描出了底线,你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马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马姆勃格的设计图,全毁了……”
玛莎走进内室,脱下蓝点丝绸背心,又换上那件烟色斜纹哔叽的,然后回到柜台,坐下了……(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构思独特,以两块黄油面包为线索,使小说的结构非常严谨。
B.“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是这篇小说的重要情节,它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在刻画玛莎小姐这一形象时,多次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D.画横线的内容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姆勃格一反常态的样子。
E.小说的结尾写马姆勃格是一位制图员,这在前面已有多处伏笔,因此结尾让人有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之感。
(2)小说中玛莎小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写玛莎脱下蓝点丝绸背心有什么作用?请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莱辛在《拉奥孔》中说:“艺术家的作品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并不是让人一看了事,还要人玩索。”请结合全文,探究“玩索”的内涵,并从写作的角度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①善良,有恻隐之心;②大胆,慷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4分)
将军泪
刘建超
将军不流泪。
将军十二岁那年,揣着两块烤红薯,翻了三十里山路,参军报仇。他牙齿咬破了嘴唇,鲜血直流。村口的老槐树下,白匪肆虐,树上还吊着他父母的尸首。
队伍上很苦,大人都受不了。年少的他受得了,餐凤宿露,酷暑严寒,他从不叫苦。在队伍里长大的他,听到枪声就振奋,托起枪手就痒,打仗就知道往前冲。
暮秋。他带领的一个连,在岐山山坳中与日本鬼子一个中队遭遇。两天两夜,枪炮震聋了山谷,硝烟熏黑了黄土。
硝烟散尽,活下来九个人——他和被他俘虏的八个鬼子。一身伤的他,脸上已经没有任何表情,依然精神抖擞,大声吆喝着俘虏前行。在一个山包前,俘虏开始叽里呱啦地大声说话,显得有些兴奋,前边的一个鬼子也越走越快。如果前边的鬼子拐过山包,就不在他的监视范围了。他急了,端起枪,大声喊:“站住,我命令你们站住!”鬼子依然往前走,前面的一个鬼子还跑了起来。他沉不住气了,手中的枪响了,跑在前面的鬼子趴下不动了。后来从鬼子口中得知,鬼子是看到前面的岐水河了,想去洗一洗。
他受了处分,被降了职。他不后悔,拿了一瓶酒,坐在烈士坟墓前,喝得酩酊大醉。
战火硝烟中,他成长为一名师长。因为他总是把“我命令你”挂在嘴边,大家都叫他将军。这时的他早已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还是孤身一人。在一次恶战中,将军负伤住进医院,肩膀上还镶嵌着一块炸弹皮。
医院没有了麻药,伤情又不容拖延。
将军对院长说:“别罗嗦了,我命令你,挖!”将军嘴里咬了块毛巾,汗水小溪一般顺将军脸颊流淌。被疼痛扭曲面庞的将军,顺着为他擦汗的小手,看到了白口罩上面的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心中竟涌动一丝柔情。
窝在医院的将军脾气越发暴躁:可每次大眼睛给他换药的时候,将军就会温顺得像只猫。大眼睛手中的棉球在将军的伤口处仔细地抹擦,鼻中的气息缓缓地抚摸着将军的脖颈,将军就恍惚。
那次大眼睛给将军换完药,将军对大眼睛说:“我命令你,嫁给我。”
大眼睛的眼神中瞬间有些慌乱,脸涨得通红,说:“你、你不讲理。干嘛嫁给你?”
将军怔了,说:“那好,我命令你一个月内爱上我。”
大眼睛有些恼怒:“你!你霸道!”
大眼睛找到院长诉说,院长笑了,和大眼睛讲了将军的许多故事。
大眼睛不再去给将军换药。将军也耍脾气,大眼睛不来就不换药。院长讲道理下命令,大眼睛才撅着嘴去给将军换药,但就是不和将军说一句话。将军在大眼睛走出房门前说:“还有28天。”大眼睛被气笑了——老大不小的人了,还跟孩子似的。
敌机又来轰炸,好像是有备而来,一发炮弹已经在医院旁边轰然炸响。人心慌乱,形势危急,医院必须立即转移。
大眼睛焦急地说,院长开会去了,怎么办哪?
将军一把扯掉针头,疾步走向院子中间,大声吼道:“现在听我的命令,先把重伤员往后山转移,快!”指挥着大家有条不紊地快速撤离。
最后一个离开的将军,竟然快步走到院角的一棵树下,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只被炸弹震落到地上的雏鸟。将军轻抚着惊恐万状的小生灵,喃喃地说:“它应该有美好的明天,带着它离开吧。”轻轻地把雏鸟放在大眼睛的手里。
小院顷刻间笼罩在了炮火之中。刚才好险啊,大眼睛充满敬佩地望着从容不迫的将军。
将军伤愈,要归队。大眼睛给将军收拾行装。
大眼睛说:“沟上的桃花开得正艳,好看呢。”
将军说:“大男人看什么花花草草啊。明天我就归队了。你能不能再给我换一次药?”
大眼睛笑了:“你伤都好了,还换什么药啊。”
将军说:“你甭问。给不给换嘛?”
大眼睛不笑了,拿过棉纱轻柔地给将军“换药”。
将军一走,再无音讯。
大眼睛从自前线回来的伤员口中得知,将军下了江南。
疗养所建在风光旖旎的南国海滨。将军坐在轮椅上,面朝大海,手里攥着一团泛黄的棉纱。海风吹来,将军的一条裤管随风舞动。
将军身边传来抽泣声,将军怔了,是年轻漂亮的大眼睛。
“你来干什么?我命令你走开,走开!“
大眼睛笑了:“我转业了,你的命令我可以不执行。我是来给你当拐杖的。”
将军沉吟许久,最后冷冷地说:“你来迟了。”将军用有力的手改变了轮椅移动的方向,缓缓离去,给大眼睛留下岩石一样的背影。大眼睛呆呆地站在海边,海风吹散了她的一头秀发。
此时的将军,胸前正落下大滴的泪珠。
(选自《芒种》2007年第7期)
小题1:小说的开头部分对将军进医院前的经历的叙说,写出了将军哪些性格特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
?
小题2:简述大眼睛对将军的感情逐渐起变化的过程(6分)
答:
?
小题3:请分析文中加线的一段对话所刻画的人物心理。(4分)
答:
?
小题4:本文题目为《将军泪》,开头却说“将军不流泪”,结尾才点明“此时的将军,胸前正落下大滴的泪珠”,请联系全文,探究“将军泪”的含义。(8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
他苦大愁深,爱憎分明,坚强勇敢但又有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题目。大眼睛对将军的感情逐渐起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大眼睛对将军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感情由敬佩到感动到爱上。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段对话,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同是表达爱情,二人因性格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大眼睛含蓄浪漫,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的童话人生
安徒生
我这一生称得上是一部美丽动人的童话,情节曲折变幻,引人入胜。打小我就只身闯世界,贫困无助。还好,遇到了一位纯真的小精灵,她跟我说:“选准生活的方向和目标,按自己的意愿和理性需求去发展,我会给你指引和保护。”命运对我来说还从未有过如此睿智幸运的启示。
在我造访的这些人中,霍格·古德伯格上校及其家人,对我表现出了最大的同情。他甚至跟克里斯蒂安王子,也就是后来的克里斯蒂安国王八世提到了我。一天,古德伯格带我去见当时住在欧登塞城堡里的王子。
“如果王子问你将来想做什么,”他说,“你得回答,你最大的心愿就是上文法学校。”果然,王子真的问了这个问题。我自然也照此回答。但他紧接着说,像我能唱歌、背诵诗歌什么的固然很好,却不代表真有这方面的天赋,而上学要花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钱。如果我想学一些实用的手艺,比如车工,他倒可以资助我。我才不想当什么车工。其实,这位贵族王子说的都很入情入理,可我还是怀着些许失望的心情离开了他的城堡。
我始终没有离开家,身体正抽条儿,长成了高个少年。妈妈不想再让我到处闲逛,瞎耽误工夫。她把我送进救贫院的一所慈善学校,学点宗教、写作和算术之类,仅此而已。我几乎一个单词也拼不对,在家里从不看课本,也就在上学、放学的路上随便翻一眼。
每到老师过生日,我总是给他编个花环,写首诗。通常他都微笑着收下,但也抱怨过一两次。他来自挪威,叫威尔海文。他做人的原则性极强,但性情暴烈,不苟言笑。他非常虔诚地给我们讲宗教,讲起《圣经》里的故事,生动异常,惟妙惟肖,直听得我入迷。对我来说,那些墙上的画竟一下子像拉斐尔①和稍后提香②的经典画作一样,都是那么的精美绝伦,细致入微,如真品再现。我常常在课堂上就做起白日梦,盯着那面美轮美奂的墙发呆,然后就被温和地敲打说“心猿意马”。我还常给男孩子们讲些怪诞的故事,当然,我总要把自己安排成故事里的主角。有时,我也会因此而被取笑。街上的不良少年从他们父母那儿听到我的怪癖秉性,以及我老是和上流人物厮混在一起,终于有一天,这些野孩子们聚集起来,追逐得我满街跑。他们大声叫着,挖苦我,“快来看哪,戏剧家正到处跑哪。”回到家,我躲在角落里,啜泣着向上帝祷告。
快到十四岁生日了,妈妈开始想着要让我受坚信礼③,以能学徒当裁缝,或做些其他什么有用的事。没错,她从心底里爱我,可她并不了解我的志向、抱负与追求。其实,我自己也不了解。与妈妈常有交往的人总看不惯我那些古怪的行为举止,好像我的生活方式冒犯了他们似的。这使妈妈心烦意乱,深感忧虑。
最近几年,我把得到的铜币全都节省下来,一数,有三十先令。积攒下这么一笔不小的财富,真让我喜不自胜。妈妈执意要我去学裁缝,我恳求她不如干脆让我到哥本哈根去淘金。我那时认为哥本哈根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到了那儿你又能怎么样?”妈妈问。
“我可以成名,”我这样回答,并给她讲我从书上读来的有关穷人变富人的故事。“您看,他们不都是先经历了无数可怕的逆境,然后就成名了。”我完全是被一种莫名其妙的瞬间冲动驱使着。我流着泪哀求妈妈,她终于答应了。
在我行坚信礼的头一个夏天,欧登塞来了一些皇家剧院的歌手和演员,上演了几出歌剧和悲剧。整个镇子的人除了这个话题,不谈别的。因为剧院那个外贴海报的人是我的好友,我不仅在舞台两侧观看了全部演出,还上台扮演了小跟班和牧羊人。说真的,我甚至在《灰姑娘》中说了几句台词。我的热情可高了,演出前,其他演员还在化妆间呢,我连戏服都穿好了。因此,我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我孩子似的行为举止和对戏的热情投入让他们觉得十分有趣,他们很亲切地和我说话,尤其是哈克和恩霍姆。我把他们尊为人间的神灵。我听到的所有评论,包括对我的歌唱,背诵诗歌及表演大段的长篇独白时显露出来的神态,都让我意识到,我是为剧院而生的。只有在剧院,我才能成名。因此,哥本哈根的剧院就成了我努力的目标。
注:①拉斐尔,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和达 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②提香,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派画家。③坚信礼,一种基督教仪式。根据基督教教义,孩子在一个月时受洗礼,十三岁时受坚信礼。孩子只有被施坚信礼后,才能成为教会正式教徒。
1、克里斯蒂安王子与威尔海文这两个人物对传主各有什么影响?
2、自传要客观真实地表现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情感,从写传主与妈妈相互关系的内容看,文章是如何做到的?
3、选文的第一段说“命运对我来说还从未有过如此睿智幸运的启示”,你认为安徒生后来成为童话大师是命运给他的启示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1、①可里斯蒂安王子关心传主的生活、生存,让传主感激,但他不
本题解析:1.无
2.无
3. 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18~21题。(16分)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昊志翔
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和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
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粱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滴答滴答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
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唯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选自《心灵后花园》?上海人民出版社)
18.文章多次写到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其作用是什么?(4分)??
19.文中说鲁迅追索的是“大生命”,请具体说说“大生命”的涵意。(4分)?
?
20.结合全文,赏析篇末画线句“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4分)
2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写“我”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其目的是说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要珍惜美好的年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B.作者由当前人的生存状态回溯过去,点明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思路开阔。
C.文章主要运用了反复、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D.作者对“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E.“文章形散而神聚”,不说教,无指责,却让人无法轻松,并在读后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
参考答案:18.结构上前后照应,(2分)内容上说明时间在飞速流逝,要珍
本题解析:18.重点与短的作用。
19.中心语句的含义。
20.修辞格的运用及表达作用
21. A项,“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错;C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错;D项,没有进行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句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一段写槐树的落蕊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往往讲究一字着色,一词着情。请赏析“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这句话中“息列索落”一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蝉声”转到“秋雨”;内容上,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