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 (一)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 (二)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 B.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 C.沛公则置车骑??????????????置:放弃 D.再拜献大王足下????????????再:第二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将军之仇报??????????不然,籍何以至此? B.若属皆且为所虏??????????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因击沛公于坐???????????????因人之力而敝之 D.拔剑撞而破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群臣怪之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 ④吾得兄事之 ⑤拔剑撞而破之 ⑥籍吏民 ⑦秋毫不敢有所近 ⑧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⑨道芷阳间行 A.①/②⑤/③④⑨/⑥/⑦/⑧ B.①⑨/②⑤⑥/③⑧/④/⑦ C.①/②⑦/③④⑥⑨/⑤/⑧ D.①⑥⑦/②⑤/③④/⑧/⑨
|
|
|
|
参考答案:1、D
2、A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解释:逐(????????)??后(????????)??之(????????)??过(????????)
贵(????????)??逮(????????)??于(????????)
译文:
?
?
?
?
?
参考答案:
赵襄主向王子于期学驾驭马车,学了不久便与王子期比赛;
本题解析:
见译文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有删节)
柳宗元
宗元白:元生至,得弟书,甚善;诸所称道具之。元生又持部中庐父墓者所得石书,模其文示余,云若将闻于上,余故恐而疑焉。
仆早好观古书,家所蓄晋、魏时尺牍甚具;又二十年来,遍观长安贵人好事者所蓄,殆无遗焉。以是善知书,虽未尝见名氏,亦望而识其时也。又文章之形状,古今特异。弟之精敏通达,夫岂不究于此?今视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书则今田野人所作也。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为其“永”字等,颇效王氏变法,皆永嘉所未有。辞尤鄙近,若今所谓律诗者,晋时盖未尝为此声。大谬妄矣!又言植松鸟擢之怪,而掘其土得石,尤不经,难信。或者得无奸为之乎?
且古之言“葬者,藏也”。“壤树之”,而君子以为议。况庐而居者,其足尚之哉?圣人有制度,有法令,过则为辟。故立大中者不尚异,教人者欲其诚,是故恶夫饰且伪也。过制而不除丧,宜庐于庭;而矫于墓者,大中之罪人也。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然使伪可为而利可冒,则教益坏。若然者,勿与知焉可也,伏而不出之可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生又持部中庐父墓者庐:筑庐居住
B.家所蓄晋魏时尺牍甚具具:完备
C.而掘其土得石,尤不经经:经过
D.伏而不出之可也伏:掩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矫于墓者,大中之罪人也乃设九宾礼于廷
B.圣人有制度,有法令,过则为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或矣
C.或者得无奸为之乎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是故恶夫饰且伪也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B.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C.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D.况又出怪物/诡神道/以奸大法/而因以为利乎/夫伪孝以奸利/诚仁者不忍擿过/恐伤于教也
小题4:本文主要写了柳宗元对一个在父亲坟墓旁建房子守孝的人所得到的石刻文字提出了种种质疑,质疑的根据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3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3分)
(2)况庐而居者,其足尚之哉?(3分)
(3) 然使伪可为而利可冒,则教益坏。(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经:合乎常规
小题1:都作介词,译为“在”;B、则:副词,就;连词,却;C、之:代词,代这些事情;助词,取独作用;D、且:连词,并且;助词,将要
小题1:根据句法结构和对举句式可得知。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在第二段,找出三点,整合答案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 “支离”“犹”“近”(2) “庐”“其”“尚” (3) “使”“伪”“冒”“教”。
参考译文:
宗元上:元生来,得到你的信,很好;凡是他所称赞之事信中都有详细明白的说明。元生就将你所管辖地区中那个在父亲坟墓旁边建房子守孝的人所得到的石刻文字,临摹了给我看,说你将会向皇上禀告此事,我因此感觉不安和疑惑。
早年我就喜欢观赏古代的书法作品,家中收藏有完备的晋、魏时期人所写的书信。而且二十年来,长安城中那些喜爱书法的富贵人家中所藏的书法墨迹也都看遍了,几乎没有什么遗漏。因此还比较善于鉴定书法,即使没有看到作者的名字,看后也可以辨别它是哪个时期的作品。再说文章的形式,古代和现代有很大的不同。你是个非常精明聪慧、博闻多见之人,难道对此却未加考究吗?现在看这个石刻上面的文字,所署的年号为“永嘉”,可上面的书法却是当时乡下人所写的。虽然把上面的文字弄的残缺不全,但还是不能接近古人。因为石刻上的“永”字等,颇有模仿王羲之写字用笔的变化之处,这都是永嘉时期书法所没有的。而且其文辞很粗浅,如同现在所谓的律诗一样,西晋时期大概还没有这种诗律声调,这简直太荒谬了!又说是在墓旁栽上松树,被乌鸦拔掉了,于是在那里挖出了石刻,这种怪异的现象,更是离奇,令人难以相信。莫非是在弄虚作假吧。
而且古人这样说:“葬,是藏的意思”,“在墓地上封很高的土和植物”,有学识之人还对这种做法提出了批评,何况是在墓地旁边建造房子居住呢?这难道值得我们去赞扬吗?圣人已经规定了丧葬的制度,又颁布了一定的法令,如果做得太过分,就是歪门邪道了。因此坚持中正之道的人不会崇尚怪异的行为,教化人的人希望人们诚实可信,因此对矫枉造作和弄虚作假的行为都非常厌恶。超过了规定的守孝制度还没有除孝,应该住在厅堂之中却故意住在墓地旁边,这就是中正之道的罪人。何况又伪造怪物,用鬼神来骗人,触犯了国家的法令,以牟取利益呢?伪装孝顺,却以不正当的手段去求取利益,这种事情,确实是讲究仁爱的人所不忍心去揭发指责的,唯恐会有伤于风化。但是如果弄虚作假之事也可以做,利益可以靠欺骗来取得,那么道德教化就会败坏了。像这样的话,不去理睬它就可以了,将其掩盖而不让大家知道也是可以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①。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②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寻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③也。”
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④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中尊等八人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 ?”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选自《南史·卷十五》,有删节)
【注】①作唐县男:作唐,县名,县男,爵名。②到彦之:人名。③司马仲达:人名,三国时魏国的司马懿,其子孙夺取曹魏政权称帝。④道家: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主张自然无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社会上影响巨大。
小题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伐罪吊人吊:捆绑,捉拿
B.以降者妄,斩以徇徇:巡行示众
C.义康矫诏召入祖道祖道:为出行者祭祀路神,饮宴送行
D.有似鹪鸟集船悲鸣集:聚合,会合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檀道济是朝廷“万里长城”的一项是(3分)
①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②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③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④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⑤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⑥若道济在,岂至此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
A.檀道济小时候就成了孤儿,在守丧期间,完全按礼仪行事,侍奉兄姊和顺细心,受到人们的称赞。
B.宋武帝刘裕创建大义,檀道济与其兄檀韶、檀祗等跟随平定京城,都参与了武帝建武将军府的军事活动,多次升迁官至太尉参军,封为作唐县男。
C.元嘉八年,到彦之从魏国入侵,已经平定的黄河以南地区,后来又失去了。檀道济虽取得三十多次胜利,但终因粮草不济,突破重围,全军而返。
D.檀道济战功显赫,威名远扬,手下将士身经百战,刘义康担心文帝死后他难以驾驭,在文帝生病时,假托文帝之命将其抓住,连同几个儿子一起杀害。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5分)
(2)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吊:慰问
小题1:②是平定长安后担任官职,⑤是刘义康担心文帝驾崩后檀道济无人能驾驭,这两个都与题干无关。
小题1:到彦之入侵魏国,而非从魏国入侵;檀道济三十余战多胜利,而非全部胜利
小题1:(1)“时人降魏者”,当时投降魏国的人,定语后置(1分);具,都(1分);“粮食已罄”,译为“粮食已经吃完”、“粮食已经告罄”也可(1分);“固志”译为“固守的意志”(1分);通顺1分。(2)“立功前朝”应为“立功于前朝”,介宾结构后置,省略“于”(1分);“左右腹心”,“左右”亦可理解为“亲信”,跟“腹心”同(1分);“并”,一起,最好翻译为“一起经历多次生死战斗”(1分);诸子,众儿子(1分);通顺1分。
附:文言文翻译
檀道济,是高平郡金乡县人,世代居住在京口。他小时候就成了孤儿,在守丧期间完全按礼仪行事,侍奉兄姊因为和顺细心而受到称赞。宋武帝创建大义,道济与其兄檀韶、檀祗等跟随平定京城,都参与了武帝建武将军府的军事活动,多次升迁至太尉参军,封为作唐县男。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任前锋,所到之处,望风降服,一直攻进洛阳。议事的人说所获的俘虏,应当全部杀掉将尸体堆作大坟作为炫耀武功的大观。道济说:“讨伐罪人,慰问民众,正是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于是将俘虏都释放了并发遣回家,因此中原一带的人民感激、喜悦,归顺的人很多。长安平定以后,用他任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犯魏国,已经平定黄河以南地区,后来又失去了。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上夺取地盘,转战到济水上游地区,那时魏军势力强大,竟然攻克滑台。道济当时与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多半都获得胜利,军队打到历城后,因为军需物资供应不上才退回。当时投降魏国的人都说官军已经完全没有粮食了,于是士卒忧虑畏惧,没有固守的意志了。道济在夜里吆喝着数筹码量沙子,将剩下的少量的米撤在上面。到天亮时,魏军见了他的粮堆,认为他粮食有余,所以不再追;又认为投降他们的人胡说八道,于是将他们斩首示众。
当时道济的兵力少而弱,军队中人心惶惶。非常害怕魏军来追击。道济就命令军士全部穿上铠甲,自己身穿白袍乘着车子,从容不迫地突出包围。魏军害怕有埋伏,不敢进逼,就回去了。道济虽然不能平定黄河以南地区,但保全了整个军队而回来,还是威名大震。魏国人很害怕他,画了他的像来驱除鬼神。回朝进位为司空,镇守寻阳。
道济在前朝就立下了大功,权威和名望都很大,左右亲信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几个儿子又有才气,使得朝廷怀疑害怕他。当时有人这样看他,说:“怎么知道他不是司马懿那样的人呢?”
文帝多年卧病在床,屡次经过危险期,领军刘湛贪图掌握朝廷政务,担心道济提出不同意见,还有彭城王义康也担心皇帝去世后。道济不再能够被控制。十二年,皇上病重,恰逢魏军南伐,便召道济入朝。他的妻子向氏说:“高出于世人的功勋,这是道家所忌讳的,现在朝廷没有事却召你去,大概是灾难到了。”道济到达京城时,皇上的病已经好转。十三年春天,即将派遣他回归方镇,已经离开江渚还没有启程,有一种像是鹪鹑的鸟飞集到船上悲哀地呜叫。恰逢皇上的病又发作丁,义康假传韶令召道济入宫饯别,逮捕他交付廷尉,然后跟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混、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中檀尊等八人同时被杀。当时人作歌谣说:“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
道济被逮捕,怒气冲天,目光像火炬一样,顷刻间就独自喝掉了一坛酒。于是脱下头巾丢到地上,恨恨地说:“你自己毁坏你的万里长城!”魏国人听说这事以后,都说“道济已经死了,吴国的那些小于们不足以再使人害怕了”。从此以后连年南伐,有到长江饮马的志向。
文帝问殷景仁说:“谁能够接替道济的角色?”景仁回答说:“道济因为屡次有战功,所以招来了威名,其它的人只是没有被任用罢了。”皇帝说:“不能这样说。从前李广在朝廷任职.匈奴人不敢南下挑衅,后继者又能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追到瓜步,文帝登上石头城眺望,大有忧虑的神色,叹息说:“若是道济还活着,哪里会到这一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 “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亭以雨名,志喜也 志:标志。
B.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适:恰好。
C.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炽:强盛。
D.寒者不得以为襦襦:短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记述喜雨亭命名缘于当地遇旱喜逢大雨,而恰逢该亭落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忧同乐的感情。
B.本文开篇引经据典,借古代周公、汉武、叔孙等历史名人的史实说明以“雨”命名的习俗古已有之。
C.文章说明了雨水对于百姓生活、社会安定、乃至官吏安逸都有着直接的关系,表现了作者重农和富民的思想。
D.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劈首破题,继而述说亭以雨名的经过,最后以歌作结,首尾圆合。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2分)
(2)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2分)
(3)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3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1)他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A项,志:记述。
试题分析:
小题2:B项,“以‘雨’命名的习俗”错。
试题分析:
小题3:第(1)句,“齐”,同;“示不忘”,指表示“不忘”的用意;“一”,一样。第(2)句,“相与”,一起;“忭”,喜乐。第(3)句,“雨”,下,降;“襦”,棉衣;“粟”,代指粮食。
试题分析:
小题4:可借助顶真的修辞手法帮助断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