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3-02 21:25: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________地下结论。
(2)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________。
(3)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________,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粘上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

A.轻率 传颂 细致
B.轻率 传诵 细致

C.轻易 传诵 细微
D.轻易 传颂 细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轻率:随随便便,言行不慎重,不严肃,不认真。多用于形容人做事的态度、行事的风格。轻易:随便改变或轻率、随便。传颂:传播颂扬,多用于事迹。传诵:辗转传布诵读或称道,多用于诗词名句或人名。细致:细密精致或精细周密。细微:细小、微小,此处讲图案画,不能用细微。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象足协这种本来就该属于民间的组织,一旦披上官办的外衣,其结果只能是其官员前赴后继地腐败。
B.田径运动员的伤病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如果恢复不好,那么训练强度就没有办法保证,因此对于刘翔来说,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康复性训练。
?在从警的路上,不管你身处多高职位,不管你立下过多大战功,都永远要如履薄冰,要时时管好权力这把双刃剑。
D.今年,棉花价格一直维持着特立独行的强势,棉花供应紧张而终端需求迅速回升是棉花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因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对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儿已薄禄????枝枝覆盖???(2)府吏丁宁???渐愁煎迫
A.两个“相”字相同,两个“见”字也相同
B.两个“相”字相同,两个“见”字不同。
C.两个“相”字不同,两个“见”字相同。
D.两个“相”字不同,两个“见”字也不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前一个“相”,面相;后一个“相”,互相。(2)前一个“见” 用在动词之前,有称代作用,可译作“我”或者“自己”;第二个“见”表被动,全句译为“渐渐地被忧愁逼迫”。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历史上多少人生前都曾名噪一时,但死后随即就被人忘得一干二净。
B.在美国对伊拉克开战进入倒计时的敏感时期,围绕着战争与和平这一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主战国与主和国的较量也进入了关键时期。
C.实现自己的理想,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没有一挥而就的捷径可走。
D.回忆起那段蹉跎岁月,老李说:“没有含泪吞噬过面包,就不知道人生的真正滋味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项“名噪一时”指名声在一个时期内很响,人尽皆知;B项“生死存亡”指或者生存,或者死亡,非生即死,形容事关重大或形势极端危急,此句可用“生死悠关”;C项“一挥而就”指一挥笔就完成了,形容诗文、书画很快就写好画好了,此处应用“一蹴而蹴”;D项“蹉跎岁月”,指光阴白白地过去了,虚度光阴,与句意不符。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点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
A.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B.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C.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D.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来无呆板之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贾谊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讲究铺张。A项理解有误,B、C两项理解不全面。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识记字音》..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