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3-02 21:29:0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小白菜”谈志愿者价值:被需要的感觉最强烈   笔者的几十位学生都是上海世博会上的“小白菜”(世博会上绿衣白裤的大学生志愿者)。回到课堂,课间聊起世博志愿服务的感受时,他们不假思索地说:“被需要的感觉最强烈”。
  被需要的感觉最强烈
  上岗前,“小白菜”们接受了“志愿者角色与使命”、“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礼仪训练”、“应急处置训练”、“沟通与接待训练”、“领导力训练”等内容的培训,但对志愿服务究竟需要他们干些什么,他们并不十分明确。进入世博园区和园外城市志愿服务的各个站点后,“小白菜”们发现,他们“被需要”之处既出人意料又数不胜数——游客和路人需要他们像“人肉搜索机”、“活地图”甚至像“百科全书”一样回答各种问题,需要他们指点迷津,甚至帮着推轮椅、看孩子、买可乐;工作人员需要他们做随叫随到的“临时工”,搬搬运运的“棒棒军”,一天烧600杯咖啡的“免费小工”和维持秩序的“人墙”;外国人来了,需要他们充当翻译;再苦再累再怨,也需要他们笑脸相迎,微笑相对,倾力相助……
  从“被满足”到“被需要”
  多年来,“小白菜”们很少如此“被需要”过。从小到大,他们的“被需要”主要限于“乖一点”、“读好书”、“好成绩”、“好名次”等极有限的几个方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更多充当的则是“需要”者——衣食住行及其生存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对家庭和社会提出了种种“需要”。
  一般来讲,成长的过程就是“需要”被满足的过程。作为成长中的人,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再正常不过。不过,不同于前辈的是,“小白菜”这一代人,其种种“需要”的满足程度也许是前所未有的:长身体,需要充足的营养,父母就多方打探、深入研究,精心为他们构建好了“维生素体系”;时尚潮层出不穷,大人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使他们的玩具库、文具库、衣橱中形成与时俱进的时尚品牌系列……“小白菜”甚至还没想到、还来不及表达自己的“需要”,无数的“需要”便在他们不经意间充分地“被满足”了。
  “被满足”意味着不忧匮乏短缺,只需现成受用;“被满足”意味着不必扶弟携妹,尽管独自享用;“被满足”意味着可以不闻“风声雨声”,只要“书声朗朗”;“被满足”意味着自然而然索取,无需尽心尽力奉献。于是,在需要不断“被满足”中长大的“小白菜”被骂为“脑残的90后”、“娇生惯养的垮掉的一代”。
  以此为背景,世博志愿服务中“被需要的感觉”,便被放大为“最强烈”的感觉。在层出不穷、预想不到的种种“被需要”面前,“小白菜们”第一天新鲜,第二天累,第三天烦,第四天习惯,第N天爱上。
  笔者一位做过“小白菜”的学生在校园网本系空间中写道:“当换上自己的衣服,去跟馆内的老师、姐姐们和其他工作人员说再见的时候,看到华理的同学已经上岗了。看着那个岗位,我熟悉的区域,已经换成了不一样的面孔……现在却是有点哀伤,因为离开,即使我还会以游客的身份进世博,但是身份不一样了,感觉和责任也会不一样。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让我好好为这次志愿者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一位叫“会思考的芦苇”的志愿者说:志愿者精神就是“更高的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由“被需要”的感觉而生发出“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小白菜”对人生和生活的理解在丰富、升华。(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纵观全文,为什么大学生志愿者?“被需要的感觉最强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虽短,但结构上却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白菜”们从只知“需要”,到感受并认识到“被需要”,这是成长中的一次跨越,也给我们很多启示。读完此文,你觉得家庭和社会应该怎样做才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人物传记,完成小题,共15分。
朱自清先生?????冯至
⑴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①,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⑵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够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⑶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⑷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⑸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②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⑹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③,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⑺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在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北京
注释:①《雪朝(zhāo)》:朱自清、周作人、俞平伯、叶绍钧、郑振铎、郭绍虞等6位诗人的合集,1922年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②乡愿:本指外貌忠厚,实际欺世盗名的人,一般引申为没有原则是非的人。本文所用的是后一种意义。③畏友:能严肃地指引、帮助自己来改正错误的朋友。
小题1:本文写出了朱自清先生哪些优秀的个人品质?请作简要概括。(5分)
小题2:你怎样理解文章第5自然段说的“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这句话?(4分)
小题3: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诗集《雪朝》,这在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了什么作用?(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昌乐骨刻文
中国考古专家最新考证表明,4年前在中国东部山东省昌乐县集中出土的100多块兽甲骨上所刻的600多个符号,结构和布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应为距今约4500年的中国早期文字。参与这项研究的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这些兽甲骨上所刻的神秘的“行列整齐”的图案符号比殷墟甲骨文更为原始,明显处于画(符号)与字的过渡状态,二者应具有某种传承关系,是解释中国汉字起源的新依据。
2004年,昌乐县一民间收藏爱好者肖广德在昌乐县袁家庄古遗址上采集陶器标本时发现,当地农民在施工挖掘时,丢弃了许多亚化石状远古兽甲骨,经过清理,可见上面有许多明显刻画痕迹的图案符号。今年7月底,来自北京和山东的7位考古专家对这些符号进行了专门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殷商学会会长王宇信认定,这些兽甲骨上有刀刻的痕迹,主笔、辅笔明显,为人工刻画。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山东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刘凤君发现,这些符号都属于阴线刻,刻画纤细,笔画曲折,多为弧笔和曲笔,呈现出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等形态。专家对兽甲骨上的符号进行归类,发现符号中类似太阳的符号有5到6个,三角符号有4到5个,小鸟符号有4到5个。“重复的符号是人有意识的刻画行为。”王宇信说。
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王室用于占卜的殷墟甲骨文,这一发现使中国与以纸草、泥板、石板为文字载体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列世界文明古国;最近几十年,中国各地先后发现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包括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的刻画或彩绘符号,还有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石器、玉器等上面的符号。王宇信说:“在甲骨文之前,现已发现的许多新石器时期晚期陶片上的刻画符号虽然说是汉字萌芽,但都是单字且无规律。”考古人员发现,昌乐骨刻文字有些偏旁多次出现,而此前这一地区附近也曾发现过早期文字,说明这次出土的骨刻文字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这批骨刻文字主要出土在昌乐古遗址,又被昌乐爱好者收藏,故专家将其暂定名为“昌乐骨刻文”。虽然目前尚不能破译,但其对研究中国古文字的演变过程,复原当时的社会形态,提供了宝贵的佐证。
小题1:下列对“昌乐骨刻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它被刻在兽甲骨上,不再只是单字,并且行列整齐。
B.它比殷墟甲骨文更为原始,明显兼有画和字的双重特点。
C.它距今约4500年,被确定为我国最古老的原始文字。
D.它属于阴线刻,刻画纤细,笔画曲折,以弧笔和曲笔为主。
小题2:本文认为昌乐县出土的兽甲骨上所刻的600多个符号为早期文字,下列不能成为其佐证的一项是(? )          (3分)
A.这些兽甲骨上有刀刻的痕迹,主笔、辅笔明显。
B.这些符号呈现出螃蟹状、草虫状和鸟状等形态。
C.类似太阳的符号、三角符号以及小鸟符号都多次出现。
D.有些偏旁多次出现,而且之前昌乐附近曾发现过早期文字。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画(符号)因为与字具有某种传承关系,所以成为解释中国汉字起源的新依据。

B.中国得以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列世界文明古国,原因是甲骨文的发现。
C.继甲骨文发现之后,昌乐骨刻文的发现又一次对中国古文字起源研究产生巨大影响。
D.从昌乐骨刻文命名来看,考古学上对考古发现的命名一般是依据其出土的地点。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审美“关系在先”及其自由性
朱立元
审美“关系在先”的思想,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是,依照马克思“人就是人的世界”的存在论命题,人与世界源初是一体的,而不是现成的主体、现成的客体二分的。因此,在逻辑上,审美关系(活动)之外或者之前,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也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活动),即使是最富于创意的艺术家和最富有经验的鉴赏家,也算不得审美主体;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和最优雅的田园山水,也不是什么审美客体。人能否成为审美主体,世界能否成为审美客体,都取决于审美关系是否生成。审美主客体是在审美关系(活动)的状态中生成和存在的。根据之二是,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逻辑确定者。例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和审美状态中,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可见,人之所以被称为审美主体,世界之所以被称为审美客体,其根本前提在于二者已经处在审美关系中了。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永远是审美关系发生的独一无二的根基。
但是,人并非每时每刻都处在审美状态,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每时每刻都呈现为审美关系。世间不存在绝对的、无条件的审美关系,只存在特定条件、情境、机缘下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根据“关系在先”的原则,任何从生生不息的生成之流中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是抽象的、无根的,也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同样,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也都是随着审美关系的生成而生成,而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林黛玉听到女子们歌唱《牡丹亭》中的唱词,最初还处于非审美状态,还不是审美主体,因为它并没有成为她的审美对象;之后,才逐步形成了审美关系而不能自已,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审美主体不追求对象的功利的满足,在外不受他物的束缚,在内不受欲望的限制,完全由自己做主。自由又表现在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并且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而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自由地展开自己的心灵形式。自由还表现在审美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
(选自《论审美关系及其生成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审美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美,关系在先,即审美活动之外或者之前,既没有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的存在,也不会有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的存在。
B.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呈现为静止的固定的审美状态,而是在特定的条件、情境、机缘当下才会生成显现出一种审美关系。
C.任何审美关系,只存在于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中。审美关系发生的唯一根基永远是人生活在世上,人的生存的实践。
D.审美关系生成,人才成为审美主体,世界才成为审美客体,即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能生成和存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是精神性自由关系,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在外不会受到他物的束缚。
B.审美“关系在先”并有自由,任何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抽象无根,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
C.由《牡丹亭》中的几句唱词引发了林黛玉复杂而细微的情感过程,是因为她形成了审美关系并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D.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世间上任何审美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然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艺术家和鉴赏家,算不得审美主体,那么其艺术作品和田园山水,也就不会是审美客体。
B.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可见,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逻辑确定者。
C.只有在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我们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
D.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可见,审美关系,也就是审美活动是很难建立和发生的。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18分)
唐朝的潭水
邸玉超
唐朝的那池潭水,越千年了,依旧清且涟漪。昨日发现,那潭水经雾雨雪霜几多形态变化,已从永州流到我的舍畔。只是潭中原来那百许头鱼已不见踪影,恍惚的还闪两尾亮儿,疑是柳宗元游移的目光。流水不腐,铁梨木刻印的宋版书虽然已经发黄,但时间的木纹仍然清晰,班驳的是盛水之岸。
人都是有些私心的,能与别人共享的东西不多,似乎惟有苦难与文章,才好共同分享。柳河东先生的文章早年在校时都是读过的,那时心智懵懂,读时囫囵吞枣,读后过眼云烟。体味了人生冷暖,积淀了岁月沧桑,而今重新品味,自然有更深切的感受。
唐时的永州,是挺偏远荒蛮的。被贬永州的柳宗元,有点山野农夫的样子,茅舍旁栓着倔强而冒失的毛驴,篱畔的野草出没着黑质而白章的花蛇。他的心情一定很糟糕。从古至今,有几人能做到宠辱而不惊的?何况那么显赫的达官贵人。好在文人的优势在失势时真正显现出来了。寄情山水,柳宗元的眼睛立时明亮起来。《小石潭记》,全文仅193字,除去文末记述同游者的文字,实质只有167字,却写活了一溪水,画活了一潭鱼。那溪如鸣佩环,隔着缜密的竹林,老远就能听到其清脆悦耳的声响。汪积成潭,水清至透明,甚至虚无:“鱼皆空游无所倚”。日光直透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为坻、为屿的石上,伴青树翠蔓的倩影摇曳。不着水字,水意淋漓。是写生式的,如同苏俄作家米普里什文写抒情小品,不是凭记忆,而是像画家写生一样,铺纸在潮湿的树桩、光滑的石头上,照着自然界的模样,“在春天口授下写的”。也是写意的,如中国画。顾恺之论画事时说:以形写神。柳先生文中之形色,是描摹自然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其情致之清超乎世俗,其意境之远逶迤笔外。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借景抒情:“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人联想到他北望故园,独钓寒江雪时的凄怆心境与感伤情怀。人活着,能看透世事的不多,能看透自己的更少见。能在一杯酒中沉醉,是一种超脱;能为一汪水感动,也算是一种幸福。
早几年,曾读过著名画家吴冠中画的一幅《观鱼》,画中的池潭群鱼信游,光影婆娑,笔墨技法无以挑剔,只是构图稍显局促,少些意境,尤其画亭上拥挤不堪的观鱼人,似乎粘了些粉气。文有文的不足,画有画的局限。像柳河东先生这样笔致优美、诗情画意兼备的文章,古来也不多见。年前游湖南,未得机会到永州拜会小石潭,甚觉遗憾,稍可弥补的是,在张家界武陵源见到了类似的溪和潭。据说,是吴冠中先生最早发现张家界的秀美风光,才使得这处深藏闺中无人识的人间胜境远播海内外。南国有嘉木,潇湘多才子。凤凰城的沈从文写尽了湘西风土人情,惟独不见永州的山水风物,也许是因为前人柳宗元捷足先登的缘故?喜欢食蚕豆豉和蕨菜的湘籍画家黄永玉,对湘西北的张家界钟爱有加,但不知他画过湘南永州的小石潭没有?难以逾越的不是山水,是古人创造的艺术高度。
一千二百年前那潭中的鱼可能已成为化石,而那水还活着,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
(节选自《散文》2007年第7期,有删改)
19.小题1:阅读全文,说说“那水还活着,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一句的含义。(4分)
答:
20.  小题2:作者而今重新品味柳河东的文章时,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请写出其感受的具体内容。(4分)
答:
21.  小题3:文章以浓墨重彩详写吴冠中《观鱼》画面的内容,和其他画家作家未能涉笔小石潭,其用意是什么?(5分)
答:
22. 小题4: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的主旨,谈谈你对超脱和幸福的理解。(5分)
答: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