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 亲
胡德斌
①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整半天了。
②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一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儿油果,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③一天,她背了画夹子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一下子被他吸引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④她走向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您画张像,好吗?”
⑤画像?他瞪起眼,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
⑥“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
⑦“嗯。”她应着。
⑧“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他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
⑨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上蹦过来,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叹了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
⑩她合上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像一朵云飘走了。
11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12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张小纸片上,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
13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冬冬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的老头的身边,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像虫一样爬出眼眶……
14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小题1:选出对小说理解鉴赏不当的两项(?)(4分)
A.文中的“她”是一个即将毕业的美院大学生,正为作品发愁时,热情的“父亲”主动为“她”解决了这一难题。
B.“他”是一个被儿子及儿媳遗忘了的慈祥、温厚、孤独、苍老的老人。展览馆的素描正是他真实形象的写照。
C.结尾一句“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与开头“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相照应,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揭示了“呼唤人间亲情”的主题。
D.本文运用了描写、映衬、对比等手法,将父亲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E.小说以“父亲”为题的原因,“他”既是被儿子、儿媳厌弃的父亲,也是那位大学生追求的理想的父亲。
小题2:第2段中画线的“那个女人”改为“媳妇”好不好?为什么?(4分)
小题3:第9段画线处的描述语句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小题4:小说第13段的“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中“熟悉”指什么内容?“遥远”又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回答。(6分)
“熟悉”?????????????????????????????????????????????????????????。(3分)
“遥远”?????????????????????????????????????????????????????????。(3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价值准则。其基本内容是:在不同的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
从传统观念来看,人的基本需求只是生存需求,即食物、住所、健康和安全。而现代意义的基本需求,还强调自尊和自主。所谓自尊,是让人能够有被尊重感;所谓自主,主要是指从各种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享受更多的民主与法制、公平与主义。所谓发展人的能力,包括人的能力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运用。所以,以人为本,涵盖了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以人为本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法则。这就是,发展措施要“因人制宜”,因发展阶段制宜。对生存需求者而言,主要是提高人均收入、提供就业岗位、实现社会保障;对自尊需求者而言,主要是营造尊重人、尊重人的创造精神和业绩的环境;对自主需求者而言,主要是培养与新体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可见,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建设和进步是内在统一的。
此外,两种新观念帮助我们认识以人为本。一是新国民财富观。它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财富分为三类: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其中,高收入国家人力资本比重较高,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人力资本比重很小,自然资本占国民财富的比重超过一半。二是新贫困观。从传统观点来看,贫困就是没有钱,缺乏最低水平的收入和支出。但新发展观认为贫困是一个多维现象,可以划分为收入贫困、人类贫困、知识贫困。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都是贫困的直接表现,知识贫困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新型贫困。其他两类贫困在相当程度上都是由知识贫困决定的。以人为本,帮助弱势群体,必须从狭义的消除收入贫困转向更为广泛持久的消除三大贫困,特别是要转移到以提高人的发展能力为核心、消除知识贫困上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以人为本:一、发展方式转型,人们本来把经济增长作为创造幸福的手段,却因为经济增长而埋下了精神荒芜、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幸福的种子;二、人的发展主体地位再次确立,由于一些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人被视为发展的包袱。以人为本看到了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挑战,但更强调人口政策调节和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因为决定人类前途的是人口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
小题1:下面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为本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价值准则,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法则。
B.以人为本以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为基本内容。
C.以人为本包括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D.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是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
小题2:下面对“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生存需求、自尊需求和自主需求是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主要需求。
B.人的基本需求只是食物、住所、健康和安全的生存需求。
C.“从各种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也包括从物质的奴隶中解放出来,从各种与时代要求不相符合的落后思想观念、习俗中解放出来。
D.当前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在满足一部分人的生存需求。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新国民财富观中,人力资本就是劳动力资源的多少。
B.根据新国民财富观,高收入国家的人力资本比重普遍高于非洲国家。
C.贫困的直接表现是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知识贫困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新型贫困。
D.对于收入贫困的人满足他的生存需求就行了,对于知识贫困的人才需要满足他的自尊、自主需求。文中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外美术差异浅谈
容永泰
世界美术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现在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美术和以欧洲各国为代表的西方美术。
中国的水墨画以宣纸、毛笔、墨汁和水性的国画颜料为绘画材料。运用这些材料,中国的画家们利用宣纸和笔墨的特性,在宣纸上可以恣意挥洒出各种粗细、长短、浓淡千变万化的线条;也可以画出各种各样的色块,利用宣纸的晕化特性,产生变化无穷的艺术效果。很多人都说:从中国画上,可以看出画家当时作画的心情来,甚至可以看出画家的性格和修养,见画如见人。西方的油画以画布、硬而扁的油画笔、画刀和油性的颜料来作画。运用这些绘画材料,西方的油画家主要以各种的色块来作画,利用各种色块的巧妙组合,来表现复杂的景物。
中国画家作画时强调“写意”,即以画家对世界万物的理解和感受作画,因此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不遵从严格的透视关系,不讲究光线的体现,甚至不讲究色彩的真实性;在绘画构图上,不主张画满整个画面,常常以空白代表天空,代表流水,代表云彩等等,又常常以意到笔不到,笔断意连的手法来绘画。西方的油画家作画时为了强调画面的“真实性”,因而讲究绘画的科学原理。比如用几何知识表现画面的透视关系,用光学知识来表现事物的立体感,用解剖学知识来描画人物等等。在色彩运用上,虽然常常为了画面的和谐统一而强调一种主色调,但其色彩基本是忠实于物体的本来颜色的。油画总是画满整个画面,重视用背景来突出和衬托主体。这些,给画家作画带来了较多的局限,也使得画家必须重视写生和模特的使用。
受中国古代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这不但体现在绘画上,甚至作诗为文也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中国画家的心中讲究的就是要容纳天地万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来去无阻。所以一个人修养的高低就直接决定了他艺术成就的高低。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唐宋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纷纷拿起画笔,把绘画当作抒发自己情感的工具,把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融入到绘画之中。他们将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以表示他们的清高和脱俗不凡。
西方艺术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这样的话西方的画家就不会有中国画家的精神境界。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就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因此他们在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下,形成一种以希腊与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美学思想。而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摹仿自然;中国传统绘画讲求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上面简单讲述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差异点。由此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作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作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小题1:下列关于“中外美术的差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水墨画以宣纸、毛笔、墨汁和水性的国画颜料为绘画材料。西方的油画以画布、硬而扁的油画笔、画刀和油性的颜料来作画。
B.中国的画家们能利用多种多样的线条、色块及宣纸的晕化特性表现出作画时的心情;西方的油画家能利用各种色块的巧妙组合,表现出复杂而真实的景物。
C.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中国画家从不遵从透视关系,也不讲究光线的体现,甚至不讲究色彩的真实性;西方的油画家则讲究运用几何、光学、解剖学等科学原理来绘画。
D.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讲求意境美,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摹仿自然,重视人体美,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画家在绘画构图上,不主张画满整个画面,常常以意到笔不到,笔断意连的手法来绘画,比如以空白代表天空,代表流水,代表云彩等等。
B.油画总是画满整个画面,重视用背景来突出和衬托主体,这给画家作画带来了一定的束缚。
C.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对中国画影响的重要体现,便是国画“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的特征,比如唐宋以后的文人士大夫通过绘画梅兰竹菊以表示他们的清高和脱俗不凡。
D.西方的油画家作画时强调画面的“真实性”,是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个国画家如果能在心中容纳天地万物,并且拥有高尚的人格修养,那么他的艺术成就也就有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B.“吞吐自如、来去无阻”,“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这样的创作境界是西方画家们难以达到的。
C.西方美学思想的形成是以希腊与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它表现在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上。
D.中国画有画家的精神境界,趣味高远;而西洋画只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趣味平易。因此,西洋画不及中国画好。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当阅读面临大众的选择
金 星
《成都商报》推出了《2010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被列入前10位的作家富豪是杨红樱、郭敬明、郑渊洁、当年明月、曾仕强、郎咸平、李可、韩寒、尹建莉和天下霸唱。虽一年为期,但也潮起潮落。对作家的定位,也不再单指专以文学创作为能事的那一类,曾仕强是管理学家,郎咸平是金融专家,尹建莉则是教育专家。他们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或由心得汇集而成的作品却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其对大众阅读的吸引力更为一般作家望尘莫及。所以,无论是阅读的吸引力还是大众的阅读趋向,就都有了一种探究的必要。
如今,人人皆可为作家,但有一点差别很明显,那就是你是自费出书又免费奉送,还是出版社把你敬若神明同时你又可顾盼自雄,坐地起价。可要到被列入富豪榜的行列,还是要有点独门绝技的。既为作家,又无非是在语言的功力和文字的火候上见高下。事实上,语言文字的魅力或吸引力首先在于创作者的谙熟于心,然后才是妙语连珠,出口成章。更高明者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再抽象或深奥的东西也能生动贴切地表达出来。在这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无疑是最值得赞叹的。他们的《共产党宣言》,开篇第一句即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起势非凡,境界宏阔,因此使全篇传播深广。古代经典历来难解而又多解,需要的是既符合当下又能锦心绣口。这几年,于丹、易中天、王立群、马未都等都因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坛》广为天下所知,然后是四处演讲和不停地妙手著文章,雅俗共赏,名利双收,也在情理之中。当然,他们作为作家或知识分子,对文化代有传承的那一份清醒的自觉以及对现实的勇于担当,也是国人愿意买他们账的一大原因。
我国国民在2009年最喜爱的图书中,《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和《西游记》位居前4位,国民最喜爱的图书作者,分别是金庸、鲁迅和琼瑶。从《2010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看,当曾仕强、郎咸平、尹建莉出现在榜单前10位时,大众阅读的状况显然已有了很大改变。其实也不难理解,在金融危机迟迟未能消退时,国人对经济管理和经济发展趋势的日渐关注和在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出的疑惑,试图索解的国人必然要寻找指点迷津式的书籍或者哪怕喝上一碗心灵鸡汤也好。金刚怒目,当头棒喝,有人愿意吃这一套,期待着醍醐灌顶,重新上阵;而偏不作奇语,只是一味地常语解颐,对很多人也是一种慰藉与颖悟。曾仕强、郎咸平和尹建莉这3人并不见得就是各自领域最优秀的人物,然而,是他们更适合大众阅读的表述方式使他们获得了认可。当然也不能不注意到,现在国人的阅读是越来越现实与功利了。而功利的阅读,已经背离了阅读本身的含义。事实上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阅读和实用主义相联系。(《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1月19日,有删改)
1.对文中“虽一年为期,但也潮起潮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过去的一年中,文坛上风云变幻,时间虽短但大事不断,表现了作家创作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B.虽然只是一年时间,但作家的创作却是大起大落,有的作家创作数量增多,而有的却在减退。
C.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以前在中国作家富豪榜榜单中的作家退后,也有新人在榜单中排名上升。
D.在过去的一年中,从榜单看人们对作家的定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化之大,犹如潮起潮落。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过去,只有专业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才是作家,在2010年度以后,其他行业的人也有可能走进作家的行列。
B.作者从《2010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榜单的变化中看到了对阅读的吸引力和大众阅读趋向探究的必要性。
C.作者举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语言的功力和文字的火候是作家的重要标志。
D.现在我国国人的阅读已经背离了阅读本身的含义,因为国人的阅读更多的表现出现实和功利的一面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仕强、郎咸平、尹建莉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是因为读者能从他们的作品中寻找到解决心灵问题的良药。
B.曾仕强、郎咸平、尹建莉出现在《2010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榜单前10位,因此,大众阅读的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C.于丹、易中天、王立群、马未都等能够为大众接受,不仅仅因为他们的学术方面,也有他们对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D.纯粹的精神阅读在现在已经并不多见,实用性在阅读中已占有一定的位置。在现今实用主义已经和阅读捆在了一起。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城市里的蟋蟀
吴丹红 和城市站在一起,也就渐渐远离了自然。“唧……唧……唧……”,那曾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天籁似已远去。我已无法解读弥漫着欲望泡沫的城市生活,内心总处于无边的焦虑与渴望之中。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数过星星了,抬头望天俯身看地的感觉似乎已经离我好远好远了。站在阳台上,隔着那些被几何化的不锈钢防盗网,望着被分割成俄罗斯方块般的世界,看着闪烁的霓虹灯和过往匆匆的都市人,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
那是童年时的那只蟋蟀的声音。
儿时,在外婆家。“唧……唧……唧……”的虫呜声似乎成了乡村每晚必定上演的歌剧,蟋蟀们如矜持羞涩的少女,又如风度翩翩的绅士,不用伴舞,不用伴奏,只是清唱,顶多来个小组唱,就这么简简单单,却和着泥土的气息,唱出了自然与生命的真谛。
外婆不知从哪里给我捉来了一只蟋蟀,我把它养在一个花盆里。一次,邻居小姐姐把她的蟋蟀放在我的蟋蟀身边,我们用枯树枝轻轻撩拨。忽然,两只蟋蟀大战了起来。几个回合之后,小姐姐的那只败下阵来,我的那只却是一副得胜将军的模样。我们为蟋蟀的精彩表演啧啧称赞。后来,我在作文中常常写到那只蟋蟀,老师说我的作文中充溢着一种乡情。
我的童年就这样在蟋蟀的吟唱声中度过。后来我还是被带进了城市,带进了贴着红白蓝瓷砖的高楼,带进了有空调有电脑有俄罗斯方块游戏,却没有泥土没有草丛没有蟋蟀的房间……
在城市,我习惯了这种俄罗斯方块般的生活。早出晚归,步履匆匆。
不知何时起,我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会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会了冷眼旁观,学会了猜疑与妒忌……那只承载着我童年欢笑的蟋蟀,早已被压在了心底。也许,是我把它给遗忘了。前不久,我在一个商店里看到有竹制的或塑料制的蜻蜒、蟋蟀卖,便兴冲冲地买回了一对塑料蟋蟀,把它们放在一个塑料花草丛中。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斯广场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
我那童年的可爱的蟋蟀,你在哪儿?
“唧……唧……唧……”,也许是因为过度的思念,我竟然有些幻听,仿佛当年那只蟋蟀在我耳边低吟,释放出一种平和的伤感,是的,它在为我现在的寂寥而伤感。我知道我无法寻觅它,因为那只是幻觉。我却仍然探头往窗外搜索。窗外很眩,有红绿灯,有汽车尾气;窗外很吵,有人在蹦的唱K,有人在猜拳行酒,也许这些都是城市应该有的声音吧。闪烁的霓虹灯尽情地展示着城市的繁华与躁动不安,一如千娇百媚的舞女。难怪贾平凹会说:“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楼顶上的激光柱不停地旋转着,它在扫射着城市的夜空;波音777、空中客车在不停地起降。激光柱、客机的灯光让月光星光都暗淡无光。生活的节奏在各种各样的挑战中不断地膨胀,不断地加快,喧嚣的环境、乏味的生活、残酷的竞争使我们烦躁不安。我要将自己藏在哪里,才不至于被这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淹没?
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我到底还是惦记起那一只蟋蟀了。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会有我们的蟋蟀吗?在这里,我的蟋蟀已无处躲藏。它逃离了不属于它的方格,逃离了充盈着欲望泡沫的城市。而我却站在原地,无法跳出俄罗斯方块。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和谐的音响更和谐/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我知道我的蟋蟀不是流沙河的那一只,但他的诗还是引起我深深的共鸣。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
1.文中说“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嘶方块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这里的“茫然和悲哀”有怎样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笔墨写儿时听蟋蟀、斗蟋蟀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乡愁,是城市人一种共同心理。有人认为这是现代人精神家园失落所致,有人认为这是无病呻吟。你是怎样看的?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