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京剧“男旦”是历史的产物。导致这种并非常态的“男扮女”现象的原因之一,当跟旧时代禁止女演员登台的封建道德律令有关。
照数千年男性本位社会的文化预设,女性是次等公民;男性是首等公民。在此观念支配下,任何事物,任何文化形态,只要一跟女性沾边,就有贬值、降格、掉价的危险,就有被视为“另类”而遭到主流排斥的危险。相反,某种东西一旦跟男性挂钩,就有可能成为增值、升格、提价的对象。男旦作为封建文化背景下生长出的一种奇特社会现象,透露出跑江湖的戏曲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尤其是饰演女角的艺人)。
当年,曾有人问梅兰芳先生,京剧男旦是不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后者仅仅回答了四个字:“这是艺术。”梅先生的回答耐人寻味。的确,“男旦”是艺术,对此我们必须有立足艺术学的审视和理解。这里,有两点务必明确。首先,“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成现实”,在写意化心理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中国戏曲,更是如此。譬如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借符号学的说法,其作为孤立的“能指”什么也不是,但随着剧中人出场,在表演者的唱做念舞中被赋予规定情景中的“所指”,时而是桥,时而是山,魔术般地变幻出审美时空的气象万千。离开表演者的唱做念打,舞台上就只剩下一块仅有长、宽、高空间三维却没有任何审美意义的空白场地。舞台时空处理如此,人物扮演也是这样。正如观赏传统目连戏中《会缘桥》一折的观众不会去斤斤计较那舞台上设置的是桥还是桌一样,他们也不会去莫名其妙地责问这女角戏中的扮演者是女还是男。
此外,还须看到,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花朵,起自人类对自然物的不满足,它是体现着人类能动创造意志的产物。 “男旦”技艺,恰恰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人类渴望超越自然局限而走向创造自由的内心愿望,因而得人赞赏。相对于以女演女出自本色的“坤旦”,以男演女的“乾旦”(男旦)首先就多了一道克服生理性别差异的难关。正如梅派传人自述学艺经历所言:“那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学习过程。我很清楚,男人演女人比女人演女人要困难得多,要辛苦十倍。比如发音的部位,女人的假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嗓,与她的真声相差就不大。而男生的假声,与他的真声相差得很明显。乾旦的说话与演唱完全像两个人,可见差距之大。”差距越大,突破越难。男旦表演技巧中分明凝聚着一代代艺术家努力挣脱生理局限而不懈创造的精神,这种创造精神是任何艺术都永远需要的。????
(取材于李祥林《华夏戏曲中的男旦艺术之我见》)
小题1:关于“男旦”艺术,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男旦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其诞生跟性别歧视、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有关。
B.男旦艺术符合中国戏曲的假定性原则,与写意化心理化的戏曲特质相合。
C.男旦艺术于不可能中寻可能,束缚中争自由,体现出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
D.作者借梅派传人之口表明艺术创造精神固然可贵,但男旦艺术不应再提倡。
小题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伶人地位卑下,一直和流寇、盗贼等相提并论,男扮女角的“男旦”更容易被视为“不入流”而遭人鄙视。
B.“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说明了戏曲舞台时空处理不求写实的特征,演员的表演起着点缀性作用。
C.梅兰芳把男旦定性为一种艺术,意味着随着性别歧视色彩的淡化,演员的舞台表演技艺和功夫会更值得珍视。
D.观众明明晓得台上演员是男,但就是要看作戏中的女,这是规定情境中由演员和观众之间默认的虚拟审美使然。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由原文“男旦表演技巧中分明凝聚着一代代艺术家努力挣脱生理局限而不懈创造的精神,这种创造精神是任何艺术都永远需要的”可知D项中“男旦艺术不应再提倡”错误。
小题2:
试题分析:原文:首先,“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成现实”,在写意化心理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中国戏曲,更是如此。由此可见“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只是说戏曲将生活进行艺术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洞庭一角
余秋雨
那么,就下洞庭湖看看吧。我登船前去君山岛。
这天奇热。也许洞庭湖的夏天就是这样热。没有风,连波光都是灼人烫眼的。记起了古人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这个“蒸”字,我只当俗字解。
丹纳认为气候对文化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以前很是不信。但到盛暑和严冬,又倾向于信。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是九月十五日,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秋空明净,可让他想想天下;秋风萧瑟,又吹起了他心底的几丝悲壮。即使不看文后日期,我也能约略推知,这是秋天的辞章。要是他也像今天的日子来呢?衣冠尽卸,赤膊裸裎,挥汗不迭,气喘吁吁,那篇文章会连影子也没有。范仲淹设想过阴雨霏霏的洞庭湖和春和景明的洞庭湖,但那也只是秋天的设想。洞庭湖气候变化的幅度大着呢,它是一个脾性强悍的活体,仅仅一种裁断哪能框范住它?
推而广之,中国也是这样。一个深不见底的海,顶着变幻莫测的天象。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煞。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进发。其实,谁都是涉小的。无数涉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终于到了君山。这个小岛,树木葱笼,
景致不差。尤其是文化遗迹之多,令人咋舌。它显然没有经过后人的精心设计,突出哪一个主体遗迹。只觉得它们南辕北辙而平安共居,三教九流而和睦相邻。是历史,是空间,是日夜的洪波,是洞庭的晚风,把它们堆涌到了一起。
挡门是一个封山石刻,那是秦始皇的遗留。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巡游到洞庭,恰遇湖上狂波,甚是恼火,于是摆出第一代封建帝王的雄威,下令封山。他是封建大一流的最早肇始者,气魄宏伟,决心要让洞庭湖也成为一个驯服的臣民。
但是,你管你封,君山还是一派开放襟怀。它的腹地,有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坟墓,飘忽瑰艳的神话,端出远比秦始皇老得多的资格,安坐在这里。两位如此美貌的公主,飞动的裙裾和芳芬的清泪,本该让后代儒生非礼勿视,但她们依凭着乃父的圣名,又不禁使儒生们心旌缭乱,不知定夺。
岛上有古庙废基。据记载,佛教兴盛时,这里曾鳞次栉比,拥挤着寺庙无数。缭绕的香烟和阵阵钟磬声,占领过这个小岛的晨晨暮暮。吕洞宾既然几次来过,道教的事业也曾非常蓬勃。面对着秦始皇的封山石,这些都显得有点邪乎。但邪乎得那么久,那么隆重,对山石也只能静默。
岛的一侧有一棵大树,上嵌古钟一口。信史凿凿,这是宋代义军杨么的遗物。杨么为了对抗宋廷,踞守此岛,宋廷即派岳飞征剿。每当岳军的船只隐隐出现,杨么的部队就在这里鸣钟为号,准备战斗。岳飞是一位名垂史册的英雄,他的抗金业绩,发出过民族精神的最强音。但在这里,岳飞扮演的是另一种角色,这口钟,时时鸣着民族精神的另一方面。我曾在杭州的岳坟前徘徊,现在又对着这口钟久久凝望。我想,两者加在一起,也只是民族精神的一小角。
可不,眼前又出现了柳毅井。洞庭湖的底下,应该有一个龙宫了。井有台阶可下,直至水面,似是龙宫入口。一步步走下去,真会相信我们脚底下有一个热闹世界。那个世界里也有霸道,也有指令,但也有恋情,也有欢爱。一口井,只想把两个世界连结起来。人们想了那么多年,信了那么多年,今天,宇航飞船正从另外一些出口去寻找另外一些世界。
……
杂乱无章的君山,静静地展现着中国文化的无限。
君山岛上只住着一些茶农,很少闲
杂人等。夜晚,游人们都坐船回去了,整座岛阒寂无声。洞庭湖的夜潮轻轻拍打着它,它侧身入睡,怀抱着一大堆秘密。
小题1:第四段中,“中国也是这样”的“这样”指代什么? “那些委曲了的部位”是指哪些“部位”?(共4分)
答:
小题2:(1)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2)联系后文,哪些典故风物与此紧密关联照应?(共5分)
答:
小题3:第九段中,(1)“这口钟,时时鸣着民族精神的另一方面”,根据文意,推断“另一方面”指的的是哪方面?(2)为什么说“两者加在一起,也只是民族精神的一小角”?(共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这样”指代“它是一个脾性强悍的活体,仅仅一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泥土的声音
樵 夫
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漫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④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⑤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⑥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粘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⑦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辉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⑧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空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
(选自2005年第1期《中华散文》)
小题1:第4段中作者说“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结合全文看,他的心为什么会“狂躁不安”?“此时” 为什么会“完全安顿下来”?(6分)
小题2:简要分析第6段中加下划线的语句。(4分)
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的作用。(4分)???????????????????????????????????????????????????????????????????????????????????
小题4:文章标题叫“泥土的声音”,以听到泥土的声音起笔、收笔,文中又多次提及,仿佛使人听到了泥土深切的呼唤。那么,怎样理解“泥土的声音”呢?(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因为久居都市,心灵被名利、权力等世俗的尘嚣侵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抓住文中的句子“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烦躁的原因应该是“久居都市心灵被尘嚣侵扰”,安顿下来的原因是“回归宁静,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进一步的原因是“接近土地”。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艺术手法的题目,手法是排比和反复,效果是强调农民对于土地的尊敬,对于生命的亲近。答题时手法和效果要一同答出。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章结尾的作用的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肝脏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免疫缺陷)是肝病的根本原因,这一点早已为医学界所共识。1996年诺贝尔医学奖得者、澳大利亚科学家彼得·杜赫提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肝脏缺乏免疫诱导素是造成机体免疫缺陷的根本原因!缺乏免疫诱导素,肝脏将长期处于免疫缺陷状态,而免疫缺陷正是以乙肝为代表的肝脏疾病产生和经久不愈的根本原因!免疫诱导素主要产生于人体的肝脏,是一种能够识别病毒、调动免疫细胞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活性小分子物质。当病毒侵入细胞后,免疫诱导素通过诱导宿主细胞(被病毒感染肝细胞)产生数种酶,与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共同组成细胞间的信号分子系统,引导免疫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病毒产生免疫应答,将病毒消除。在医学界,免疫诱导素又被形象地喻为增强机体免疫的“军事指挥家”。而正是由于肝病患者体内普遍缺乏免疫诱导素,以致无法调动免疫细胞去识别和杀灭肝病病毒,使肝病病毒早期潜伏不灭,后期久治不愈!因此,补充并进而促进自体再造内源性免疫诱导素是治愈肝脏疾病的关键!
正如192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班廷发现了胰导素,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费莱明发现青霉素从而一举使人类攻克了许多疾病一样,彼得·杜赫提的免疫诱导素的发现,是人类战胜又一顽症的重要里程碑,它使医学界预言人类21世纪消灭乙肝成为可能。
彼得·杜赫提这一重大发现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公布不久,英国市场上的免疫诱导素便疯狂涨至每10毫升50余英磅,折合人民币600余元。
荷兰药理学博士JIEZ称,使用免疫诱导素后,阿姆斯特丹的乙肝复发率比两年
前降低了43%……
我国于1989年开始进行GWe免疫诱导素的研制,历经数年终于继英、美、荷兰之后成为又一个研制成功免疫诱导素的国家,该免疫诱导素复合制剂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命名为“九代清源(GWe)”。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增强对病毒的免疫识别功能,防止病毒长期的免疫潜伏和免疫逃脱;诱导肝脏产生内源性干扰素、白介素2和免疫球蛋白等,形成自身特异性免疫抗体,自愈肝病;通过拮抗白介素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有效防治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病症;而其激活载脂蛋白活性的功能正是消解脂肪肝的重要途径。适宜于乙肝大、小三阳,丙肝,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等因病毒、药物、酒精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的肝损伤患者。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机体免疫力低下是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肝病的根本原因,治疗肝病关键是要提高
机体免疫力。
B.增强机体免疫的“军事指挥家”——免疫诱导素的发现,是人类于21世纪消灭乙肝的里程碑。
C.免疫诱导素是一种产生于人体的肝脏并能够对
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活性小分子物质
D.免疫诱导素是一种能够识别病毒、调动免疫细胞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活性小分子物质
E.缺乏免疫诱导素将使人体无法补充并进而促进自体再造内源性免疫诱导素,从而治愈肝脏疾病
小题2:为什么说“补充并进而促进自体再造内源性免疫诱导素是治愈肝脏疾病的关键”?(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D?
小题2:因为以乙肝为代表的肝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主要错在“人类于21世纪消灭乙肝”;C项主要错在我“免疫诱导素能够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E项主要错在“将使人体无法补充并促进自体再造内源性免疫诱导素,从而治愈肝脏疾病”)
小题2: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孔子思想与文化全球化 ①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不可否认孔子的思想和实践对他以后的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是构成“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因子。继承和弘扬孔子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全球化实质性发展。
②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始终伴随着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对人们的有关认识加以反思,说明了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个文化乌托邦的地球村,是世界文化的灾难。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事实证明,无论是被列为文化均质化例证的大众文化,还是文化民族性的坚固“堡垒”语言,都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两方面此长彼进。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就是此方面的典型。
③有一个现象令人关注。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和汉语国际推广的载体,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也的确令人深思。自19世纪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主导全球的文化以来,“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21世纪以来,非常有趣的是,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竟然出现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原因何在?
④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普适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这种思想,在儒、释、道、医、易各家的诸多典籍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即是认为“和而不同”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法则和规律。
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即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而不同”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这种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联合国已将孔子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成为当今世界人权的基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需要把中国核心文化介绍给世界。
⑥毋庸讳言,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同时,文化全球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必须予以谨慎对待与警惕。但文化全球化更意味着文化的高度互动、相关化。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展观、碰撞,强调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在审视和探究的意义上,文化全球化应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民间质性的过程与现象。
⑦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就文化层面而言,全球化显然不是单一价值体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不同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出来的一种态势。因此,“孔子全球化”的根本意义就在于: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在主动参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中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 (本文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孔子全球化”原因的一项是 [???? ] A.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普适价值。
B.孔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
B.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同时也需要把代表着中国核心文化的儒家思想介绍给世界。
D.“孔子全球化”能使国人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
2.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不能实现的,也不应提倡的,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B.孔子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遍布全球,这说明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了。
C.“和而不同”表明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
D.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是文化全球化的典型,体现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也说明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异质性的过程与现象。
3.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这说明在很长的时间里,西方文化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这说明中国先贤对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一定的认识。
C.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因此必须提防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扩张。
D.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因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应该在全球范围展现、碰撞和交流。
参考答案:1.D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