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神农尝百草的基因解读 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虽然史书和民间传说都在证明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但还是有很多人表示怀疑。不过,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李辉的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的事情可能是中国先民生存的一种真实情况。
在对中国人的DNA检测分析后,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体内有一种苦味基因,称为TAS2R16,它能辨识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李辉等人利用DNA技术对基因片段进行分析,推测出中国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受到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而且功能很强。
从基因来看,所有人都有TAS2R16基因。TAS2R16基因编码的苦味受体专门针对植物中常见的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该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这类毒素。世界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不会觉察出这种毒素特有的苦涩味道,而另一部分人则对这种苦味十分敏感。
人的功能独特且有多种变体的基因一般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受到自然选择后会在基因组中留下痕迹。被选择的基因的弱势类型容易被淘汰,但强势类型会被保留,虽然是少数。被自然选择的强势基因附近的邻居基因,也会连带着只有少数类型被保留下来,称为“搭车效应”。“搭车”的基因越多、功能越强,意味着自然选择的历史越短。
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中苦味基因TAS2R16的增强功能基因变体有比较长的“搭车”区段,应该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研究人员检测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群的样本,只在中国人的基因组中发现了有很强功能的苦味基因,即“搭车效应”很强,而非洲人和欧美人的苦味基因TAS2R16不如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功能强。
在5000-6000年前,中国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这一时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靠狩猎和采集已不能满足人口对食物的需求。所以,一方面人们必须从森林中走出,从狩猎和采集转为农耕,这便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的历史根据;另一方面人们又必须大量采集食物,这便是“神农尝百草”的历史根据。而面对各种可能充饥的植物,人们不能靠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是否有毒,只能靠口尝。当然,尝百草并非只是尝食物,而是既鉴别食物,也识别药物。对于前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可食用,对于后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和有疗效。在尝百草的这个时期,苦味感灵敏和强烈的人会生存下来,而苦味感不灵敏和强烈的人则会被毒死,就像神农吃了断肠草一样。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神农尝百草并非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中国先民许多人和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群体就会保留功能强大的辨识苦味的灵敏TAS2R16基因,并遗传下去。因此,从基因角度可以解释为何神农尝百草是中国先民一段可信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生存阶段。
1.下面不能作为“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李辉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可能是真实的情况。 ????
B.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受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形成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神农尝百草的时期。 ????
D.中国人的苦味基因是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中国先民的保留和遗传。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因为中国人体内苦味基因的功能很强,所以中国人都能够辨识出有毒的苦味植物。 ????
B.世界上大约四分之一的TAS2R16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 ????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的“搭车”区段较长,研究认为应是在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 ????
D.神农的苦味感不灵敏、强烈,因此吃断肠草被毒死了,尝百草其实和神农没有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的苦味基因和其他人类基因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非洲人和欧美人的苦味基因经受自然选择的时间早于中国人。????
C.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的先民都曾先后经历过尝百草这一阶段。????
D.神农尝百草是具有真实性的,但尝百草不是神农的个体行为。
参考答案:1.B
2.C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唱曲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来遏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地上铺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①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法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髯了。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②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是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物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上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来表演,那就跟木偶戏差不多。??????????????????(取材于叶圣陶1934年所作《昆曲》,有删改)
注:①平剧:即京剧,当时亦称国剧。???②故实:以往的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典故。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昆曲的内容有的诲淫诲盗,有的也教忠教孝,劝贞劝节。
B.昆曲里好的戏文词藻故实颇丰,而且文言白话兼而有之。
C.昆曲的舞注重手脚之间的协调,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
D.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
B.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C.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
D.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
小题3:简要概括本文谈到的昆曲的长处与局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B????????
小题1:(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不朽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
①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②贝多芬!多少人颂赞他艺术上的伟大。但,贝多芬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这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③贝多芬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他在《致不朽的爱》一信中有言:“当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致韦格勒》一信中又说:“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他还分赠我们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的沟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说:“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威力。”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钦佩之中含有惧意,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
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赞叹:“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④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是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
⑤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⑥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拿破仑1805年12月大获胜利之地那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的那句豪语所说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
(选自《贝多芬传》,傅雷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9.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4分)
20.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
用。(5分)
21.作者说贝多芬“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这些“力”给我们哪些启示?(6分)
参考答案:19.(1)渲染贝多芬去世时的天气恶劣(或:渲染沉痛悲伤的氛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辰州途中
沈从文
小船去辰州还约三十里,两岸山头已较小,不再壁立拔峰,渐渐成为一堆堆黛色与浅绿相间的丘阜,山势既较平和,河水也温和多了。两岸人家越来越多,随处可以见到毛竹林。山头已无雪,虽尚不出太阳,气候干冷,天空倒明明朗朗。小船顺风张帆向上流走去时,似乎异常稳定。
但小船今天至少还得上三个滩与一个长长的急流。
大约九点钟时,小船到了第一个长滩脚下了,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在惊心眩目的情形中小船居然上了滩。小船上滩照例并不如何困难,大船可不同一点。滩头上就有四只大船斜卧在白浪中大石上,毫无出滩的可能。其中一只货船,大致还是昨天才坏事的,只见许多水手在石滩上搭了棚子住下,且摊晒了许多被水浸湿的货物。正当我那只小船上完第一滩时,却见一只大船,正搁浅在滩头激流里。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激流带走了。在浪声哮吼里尚听到岸上人沿岸追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儿,人便不见了。这个滩共有九段。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
小船上第二段时,河流已随山势曲折,再不能张帆取风,我担心到这小小船只的安全问题,就向掌舵水手提议,增加一个临时纤手,钱由我出。得到了他的同意,一个老头子,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那个大青石上讲生意来了。两方面都大声嚷着而且辱骂着,一个要一千,一个却只出九百,相差那一百钱折合银洋约一分一厘。那方面既坚持非一千文不出卖这点气力,这一方面却以为小船根本不必多出这笔钱给一个老头子。我虽立即答应了不拘多少钱统由我出,船上三个水手,还是一面与那老头子对骂,一面把船开到急流里去了。见小船已开出后,老头子方不再坚持那一分钱,却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把背后纤板上的短绳,缚定了小船的竹缆,躬着腰向前走去了。
待到小船业已完全上滩后,那老头就赶到船边来取钱,互相又是一阵辱骂。得了钱,坐在水边大石上一五一十数着。我问他有多少年纪,他说七十七。那样子,简直是一个托尔斯泰!眉毛那么长,鼻子那么大,胡子那么多,一切都同画相上的托尔斯泰相去不远。看他那数钱神气,人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着,这人给我的印象真太深了。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
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人隔河喊人的声音,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一字排开斜卧在岸上,有人在一只船边敲敲打打,我知道他们正用麻头与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中溜着。忽然村中有炮仗声音,有唢呐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村中人正接媳妇。锣声一起,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无不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多美丽的一幅画图,一首诗!但除了一个从城市中因事挤出的人觉得惊讶,难道还有谁看到这些光景矍然神往?
(原出自沈从文《湘行散记》,转引自叶圣陶《文章例话》,标题为叶圣陶所加。略有删改。)
小题1:在作者看来,在第二个长滩上碰到的老纤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作具体阐述。(6分)
小题2:文中划线部分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说明。(7分)
小题3:结合全文,怎样理解文中第五段“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这句话?(4分)
小题4:本文是一篇旅行记,在文章结尾,作者描写了一幅小小水村如诗如画的生活景象。从全文看,这样安排有何好处?作者的描写有何特色?(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体格健壮,生命力旺盛。(1分)他年近八十“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一代学人”蒋廷黻
长期以来,蒋廷黻一直处于人们的视线之外,当胡适的传记已有十数本之多时,迄今大陆也没有出过一本蒋廷黻的传记。但蒋廷黻实在是一个不该被忘却的人。当年,他与胡适一样,曾经可是个风云人物。在他的履历表上,有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中国驻苏联大使、台湾蒋介石政府驻联合国大使。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民国以来学者从政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二十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还是一片荒漠。蒋廷黻任教于南开大学之后,便有志于做一名拓荒者。他开垦的第一片荒地,就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他积累了大批中国近代外交史第一手资料,编纂出我国第一本《中国近代外交史资料辑要》,为日后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现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充分地占有原始资料,这在今天的史学界乃是常识,但对二十年代初期的人们来说,还是十分陌生的。在采用这一方法上,蒋廷黻开了风气之先。他在我国首倡研究原始档案资料,指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要以事实为基础;历史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之一就是必须从原始资料的研究入手。他自己身体力行,为搜集和整理中国近代外交原始资料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蒋廷黻在传播现代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引进了新的研究观念。在南开,他主张研究历史要参考多方面意见,本着客观的态度解释史实。1928年,他在介绍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中国革新运动与日本土耳其革新运动的异同》译文的前记中,特别强调要借鉴外国人看中国的见解,多听听旁观者的话。
不过,从骨子里看,蒋廷黻与其说是一个学者,还不如说是一个士大夫。这是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通态。他们不会仅仅安于治学问,还要走出书斋,匡治天下。
目睹国家多难,蒋廷黻痛心疾首。1932年,蒋廷黻与胡适、丁文江等当时知名学者,创办《独立周刊》,讨论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尽知识分子在国难时期的责任。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后,蒋廷黻告诫当时青年学生“吾辈皆黄帝子孙,岂容外人将祖遗夺去而不顾”。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特定历史时期,蒋廷黻是个讲求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他治中国近代史,就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富强国家。李敖对多少前人长辈嗤之以鼻,偏偏对蒋廷黻赞不绝口,评价说蒋廷黻“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文字以外、是‘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这种真正的民胞物与①、经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蒋廷黻的真精神,才是蒋廷黻要求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真精神”。
1935年冬,蒋廷黻被任命为行政院政务处长,走上从政道路。
有人曾这样形容从政的蒋廷黻:“他是一个简单的人,不复杂的人。他像一头牛,充满着笨劲,一直往前冲,眼睛只往前看,这使他能够排除万难而达到他的目标。这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成功之处。”学者许纪霖因此借用一则西谚,形容蒋廷黻为“瓷器店中的猛牛”。
猛牛闯进瓷器店,瓷器易碎,然而民国官场的“潜规则”却着实牢固着呢。一个大学教授,从书生议政到书生从政,短短3个月中,他对政府部门的结构做了一番研究,发现机构臃肿、叠床架屋,大大影响了行政效率。蒋介石要他拿出改革建议,他兴冲冲地拟了一份精简机构的方案,却遭到官僚、政客的激烈反对。他仿照西方的做法,提出征收所得税时,必须以真实姓名登记财产。为此他到处游说,但无人响应。
官作长久了都不免圆滑,蒋廷黻却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其书生的耿直本色。中国官场的秘诀是少说少错,多说多错,不说不错。偏偏蒋廷黻却要求自己和部下,即使说错,也不能不说。据张平群先生回忆,当抗战时期担任行政院发言人时,顶头上司正是蒋廷黻。行政院每周都有记者招待会,碰到中外记者尖锐的提问,一般人都会以“无可奉告”、“不予置评”来应付。但蒋廷黻却要求张平群“尽量地说,宁可说错犯过,可是不要不讲”。至于说错的责任,由他蒋廷黻来承担!
蒋廷黻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他至死都不愿加入国民党,还发表过许多批评国民党腐败和政策失当的言论,始终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注:①民胞物与:出处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本开篇便从传记的角度将蒋廷黼与胡适做对比,采用了先抑后扬的笔法,指出蒋廷黼也是一位学业有成、职务显赫的风云人物。
B.蒋廷黼在进行现代历史研究时,提倡尊重事实,认为只要占有原始资料,便把握了历史研究的规律 。
C.蒋廷黻是一名历史学家,尤其又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文章从其治史特点、学术著作、学者评价及亲人缅怀等角度呈现了其史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D.蒋廷黼为人充满书生意气,导致仕途之路走得并不顺利,所以他晚年产生后悔从政的感慨,至死都不愿加入国民党。
E.他是一个抱经世之志的学者,他不会因爱惜清誉而躲在书斋做纯学者,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不管是做研究还是从政都期望有裨于世事。
小题2:蒋廷黻作为历史学家,对历史研究有哪些创新行为?(6分)
小题3:学者许纪霖为什么把蒋廷黻形容为“瓷器店中的猛牛”?(6分)
小题4:如何理解蒋廷黻所追求的知识分子“真精神”?结合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E (E给3分,A给2分, C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B“只要”……“便”,过于绝对,原文强调“充分地占有原始资料”“规律之一”;C“亲人缅怀”于文无据;D“晚年后悔从政”于文无据;强加因果。
小题2:
试题分析: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凭借整体感知,经过辨别,快速准确地捕捉到命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所谓“整合信息” 就是根据答题的要求,对筛选所得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形成准确的答案。分析可知,蒋廷黻作为历史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