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3-06 04:08: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基因与体育 勿庸置疑,在当今的世界赛场尤其是田径赛场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以黑人为多。在有些项目上,黑人几乎是一统天下。有人曾经做过一次统计:在田径赛场上,100米短跑最快的前25名里没有一个白人;在200米短跑最快的前25名里仅有一名是白人;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美国男选手获得的14枚田径金牌中,仅有一枚属于白人。 可是,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奥运会第二大项目的游泳中,高水平的黑人运动员则寥寥无几,甚至没有一项世界游泳纪录是黑人创造的,美国的游泳好手几乎全是白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近年来科学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黑人跟踺很长,皮下脂肪相对较少,骨骼密度高,髋部窄,大腿骨发达。他们的双腿比上身更长,能够跑得快,而且可以跳得高。专家们具体分析黑人的脚底屈肌后指出,黑人的肌强度高达150~200千克,是白人肌强度的3~4倍。也就是说,他们用同样的腿步蹬力作用于地面,黑人所得到的反作用力比白人高2~3倍,从而使黑人在中、短跑比赛中一直称王称霸。 但由于黑人的皮下脂肪含量少,相应地在水中的浮力也小。这样,黑人在水中要比其他人种付出更大的气力来解决自身下沉的问题。这就是黑人在游泳项目上处于劣势的原因。 黑人与白人的差异主要在于基因。基因学家研究认为:黑人体内DNA的基因变异超过了其他人种的体内基因变异的总和。进一步的研究使他们认为:其中的一部分罕见基因可能会赋予黑人更为出色的田径竞技能力。尽管将基因同体育竞技联系在一起的观点还存在争论,但有些实例不容忽视。比如芬兰运动员埃罗·门蒂·兰塔在出生时体内就已经存在着一种可以使其血液的红细胞数比正常人多25%~50%的基因突变。这些红细胞可以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身体各处的组织中去,他的肌肉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有氧运动所需的氧气,从而使他滑雪速度快、耐力持久,在越野滑雪赛中一举夺得两块金牌。 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基因工程技术被滥用,就有可能通过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创造出“超级运动员”。比如,你需要更持久的耐力,可以增加一个能帮助血液向剧烈运动的组织输送更多氧的基因;你想拥有更结实的肌肉,可以注射促使肌肉生长的基因……比如你是举重运动员就把胳膊鼓胀起来,你是赛跑运动员就把大腿肌肉充实起来……也许基因技术的完善,真的会改变今后的体育运动状况。但那时,又该算是体坛的一大梦魇了! 1、下列对“基因”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基因是能够影响白人和黑人在体育竞技能力差异方面的基本因素。 B、基因是能够影响整个人类竞技体育能力差异方面的基本因素。 C、基因是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直线排列。 D、基因是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染色体的细胞上,作曲线排列。 2、对文中的“黑人体内DNA的基因变异超过了其他人种的体内基因变异的总和”一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他们体内DNA的基因都会产生变异,只不过黑人变异得多而白人变异得少。 B、世界上任何一种人种DNA的基因都会产生变异,但黑人DNA的基因变异是最突出的,是其他任何人种都比不上的。 C、一人黑人体内DNA的基因变异数量比一个其他人种的人体内基因变异数量的总和还要多。 D、把世界上除黑人外的所有人种DNA的基因变异相加起来都比不上黑人体内DNA的基因变异数量。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黑人在中、短跑比赛中一直称王称霸,这与他们强劲的腿步蹬力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的腿步蹬力所得到的反作用力比白人高2~3倍。 B、黑人之所以在田径场上跑得快,是因为他们的跟踺很长,皮下脂肪相对较少,骨骼密度高,髋部窄,大腿骨发达。 C、黑人的双腿比他们的上身还要长,这是他们能够跑得更快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们能够跳得更高的原因之一。 D、科学家研究出黑人体内DNA的基因变异非常大,任何一个人种体内DNA的基因变异都无法和黑人相比。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改变黑人不善于游泳的现状,只有努力想办法解决增加黑人皮下脂肪含量少的问题。 B、黑人体内有着一种罕见的基因,恰恰是因为这种罕见的基因赋予了黑人更为出色的田径竞技能力。 C、比赛中人的肌肉会自然地产生压力,或收缩或绷紧,从而使人消耗耐力和减缓速度,而人体内的红细胞可以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身体各处的组织中去,从而又能增加耐力和速度。 D、人类掌握基因工程技术既是好事又可能是坏事,这就完全要看我们人类来怎样地对待和使用它了。
参考答案: 1.C 2.D 3.B 4.A
本题解析: 1、C【分析】AB两项把“基因”解释为“基本因素”是完全的“望词生义”而错误。D项颠倒了“细胞的染色体上”而错误,最后还说“作曲线排列”也是错误的。 2、D【分析】“DNA的基因”和“基因”是两个概念,此项的错误就是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等同起来了。 3、B【分析】“他们的跟踺很长,骨骼密度高,髋部窄,大腿骨发达”只是跑得快的原因之一;“皮下脂肪相对较少”又不是解说跑得快原因的,而是解说为什么不善于游泳原因的。 4、A【分析】说“只有”绝对了。“增加黑人皮下脂肪含量”应该是“改变黑人不善于游泳的现状”方法之一。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阎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唯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做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与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第一段中,“这中国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第四段中画线的三句话,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语句的含意。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条理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及“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 (1)屈原择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择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择死与择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尚志士仁人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并以此为楷模,行使择生与择死的权利。(意对即可) 2.第一句,作者以揣度的口吻提出对“偏差”的思考。读者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倾向,即“偏差”是“故意所致”。第二句,作者仍以揣度的口吻表述,实际上,提示了前一句所谓“故意”的原因。这两个“疑问句”,不在于质疑,而在于解疑。第三句,作者明确提出自己对“政治”的见解,表达不赞同世人“故意”制造的“偏差”,即忽视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终结了前两句所谓的“疑问”。(意对即可) 3.(1)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 (2)司马迁为完成崇高的使命,敢于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选择了杰出的生。(意对即可) 4.(1)屈原择死,是将死看做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以死明志。 (2)司马迁择生,体现了伟大的叛逆精神,受刑忍辱,以生践志。 (3)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对中华民族崇高生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5分) 不同的“中国观” 张华 ①在全球化的当下,英国和美国“回应”中国的热情却不尽相同。众所周知,赴美签证需要面签,而且较难获签;赴英签证已无须面签,而且相对容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仍到处都是中国人,只要出门必能遇到;而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中国人要专门去找才得一见。 ②尽管伯明翰学派倡导以平民为视野的大众文化,但其文化骨髓仍是精英的,是“端着架子”的贵族式的,多数人包括知识阶层的英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好奇阶段;美国社会多元、综合、自由、开放,每种文化在这里都不难找到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同时与他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许多美国人充满对中国的热情,知识阶层中许多人对中国社会了解相当深刻,研究相当深入。更重要的一个现象是,中美之间高层往来频率远超中英之间,中美贸易总额亦远超中英之间。 ③如果再给出一些例子,也许很能说明这些不同。 ④例一,美国日用品多数由中国制造,美国人若一周内不用中国产品,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会感到不舒服;英国当然也有中国日用品,但离开中国产品还可以“端着架子”生活。 ⑤例二,在美国很容易收看到专门的中文电视频道,在英国想从电视新闻中得到一点关于中国的信息都很难,更不必奢望中文频道了。 ⑥例三,美国银行ATM、地铁售票机等很多常用的电子设备设有中文提示和操作系统,公用电脑有多种中文输入法,很多公共服务场所同时设有中英文提示,而英国没有这些。 ⑦例四,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有20%的中国学生。学校亚洲研究中心、东亚系、燕京学社、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中国研究享誉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与中国研究有关的机构中攻读学位的学生,90%以上来自中国以外的国家,多数没有中国血统。另外,其他学院也有依相应专业设置的针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中心,许多金发碧眼的学者能说流利的汉语,更多学者到过中国。而英国伯明翰大学,甚至剑桥、牛津这样的大学,即使有从事中国学研究的,也是凤毛麟角。 ⑧例五,在哈佛大学附近的书店随便逛逛,就能拍到关于中国的图书照片,读者可以自行诠释哈佛人对中国的研究热情;至于英国,像伯明翰、牛津、剑桥等地最大的书店,有关中国的图书寥寥无几,也不会有专门的分类书架,即使偶尔找到两本,也多类似于ZHANG RONG著的WILD SWAN或MAO。 ⑨还要说的是,2006年,英国政府再次提高国际学生学费。英国大学不仅普遍吝啬,很少提供奖学金,而且两眼紧盯国际学生腰包里父母的血汗钱;美国大学则用丰厚的奖学金吸引年轻有为的学子前来学习深造。英国大学通过教育赚国际学生的钱,美国大学则是花钱培养有潜力有才华的学生。 ⑩英国已从殖民时期的所谓“日不落”帝国,经过世界反殖民运动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发展与进步,逐渐变成后殖民时期的“日日落”帝国;美国虽然也曾不断经历挫折和滑坡,尤其是“9.11”的冲击,但是经济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两国这种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它们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态度和政策,无论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而态度的不同多半取决于人的头脑。? (选自《凤凰周刊》2007年第30期) 小题1:下列有关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国人赴美签证较难,赴英签证相对容易,说明英国对中国的“回应”较热情。 B.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人多寡的不同,反映了两国签证制度的不同。 C.英国人较少使用中国日用品,说明英国人对“中国制造”信不过,怀有偏见。 D.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比中英之间的相关交流频繁得多。
| 小题2:下列相关推断与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作者能从国际往来的纷繁表面现象之中,看到英国与美国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不同态度。 B.英美两国大学办学理念的差异,导致了英国大学只会赚钱,美国大学则能培养有潜力有才华的学生。 C.头脑(观念)是一切行为与表象的源头。英美两国对中国的态度和政策,也多半取决于他们的观念。 D.在全球化的今天,或许我们需要的正是世界的胸怀与文明的视角,我们要学习美国的气度与远视。
|
小题3:文章中间几段文字用诸多事例来说理,请
具体分析这部分内容说理上的特色。(4分)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概述英国和美国出现
不同“中国观”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1)从不同角度选择日常生活的具体典型事例,富有说服力。(2)将美英两国的例子一一对比,观点易为人所接受(3)语言朴实无华,简洁明晰。(每答对一点给2分,2点给3分,3点满分)
小题4:(1)英国的文化骨髓是精英的,是贵族式的,美国社会是多元、综合、自由、开放的。(2)多数英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仍停留在好奇阶段;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热情,对中国社会了解深刻,研究深入。(3)中美之间高层往来频率,中美贸易总额亦远超中英之间。(4)英美两国经济发展强弱程度的不同(影响和决定了它们对中国的态度和政策)。(每答对一点得2分,2点4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大意进行辨识比较做出判断取舍。A“英国对中国的‘回应’较热情”说得不正确。从全文来看应该是美国对中国的“回应”较热情。B“一个中国人都见不到”说得不正确。相关的原文是“中国人要专门去找才得一见”。C.原文中无此说法。相关的原文是“多数人包括知识阶层的英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好奇阶段”。所以选D。
小题2:此题可根据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来同选项进行比较,找出细微之差别,再做判断取舍。B“导致了英国大学只会赚钱”说得不正确。原文中说“英国大学通过教育赚国际学生的钱”,并不是“只会赚钱”。所以选B。
小题3:此题要注意题干的两点要求:一是具体分析;二是内容说理特色。所以分析时,要根据文章第四到第九段文字内容中分析,中间这几段是分别从五个角度选择日常生活的具体典型事例,把美英两国对待中国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答题时,可结合着这种说理方式的说服力、朴实无华的语言等特色进行分析作答。
小题4:此题可从文章第二段和文章最后一段内容中分析概括,如文章第二段,可结合着对美英两国的原因对比,逐条概括;如英国的文化骨髓是精英的,是贵族式的,美国社会是多元、综合、自由、开放的。文章最后一段,“两国这种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它们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态度和政策,无论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而态度的不同多半取决于人的头脑。”“两国这种不同”是指经济发展强弱程度的不同。概括时,可提炼出两国经济发展强弱的不同影响了它们对中国的态度和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在西域读李白
? ①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到很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是我的猜想。
?②这个漂泊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③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④异国情调、漂泊的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的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楼李国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之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第二人的。
?⑤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扶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⑥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⑦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1.?文章第④自然段说“诗人拒绝根的存在”,句中的“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拒绝根的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⑤自然段,分条表述。每条均不超过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⑥自然段中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文章第③自然段说“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结合全文,从李白与唐朝的关系上,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根”指故乡。因为他认为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
2.?(1)重侠轻儒
? (2)轻财重义(或“重友情”)
? (3)藐视权贵
3.?这些形象都具有西域特征,描绘这些形象是为了引出李白的诗歌中“?剽悍与纯粹”的西域风格特点,是为了引出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
4.?一方面,李白通过自己与社会的广泛接触,运用手中的笔,将大唐山水都赋予了神奇的内涵,为唐朝增添许多光辉;另一方面,具有开朗雍容气势的大唐才能安措饱含异质天才的李白那放达的脚步(或:具有开朗雍容气势的大唐为饱含异质天才的李白提供了发挥的条件)。(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iPod、iPhone、iPad……自从上世纪末在盖茨的支持下回归苹果,乔布斯就用他惯常的创新手段,收获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从而使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这样的成功,在离开乔布斯的时代,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奢求。
谈论技术的人总是想从苹果的产品身上挖掘出更多领先技术的表现,虽然偶有收获,但最近的失望却越来越多:Mac机型越来越慢的更新换代、iPad的新瓶旧酒,都表现出苹果的创新乏力。我想请果粉们扪心自问,如果不是乔布斯站在苹果的大柜台后面叫卖,你会对iPad有这么的热情吗?于是,谈论营销的人又想从营销的角度去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了苹果掌握有“少数派”和“神秘感”两大营销定律。但实际上,乔布斯不在苹果的那些年,苹果走的同样一条道路,结果却是一败涂地。其实他们不知道,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因为苹果精神从核心而言,就是一个偶像崇拜。业界将苹果如今的成功归结为“苹果的精神”: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殊不知并没有这样的苹果精神存在,苹果精神的关键决不在于藐视权威,因为乔布斯自己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2008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将全球金融危机比喻为“金融传染病”,这个比喻用在苹果的用户群身上也非常合适。苹果就像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乔布斯的创新确实与众不同,没有章法可循,也没有所谓的创新方法可以复制,就像是病原体的不断变异。一旦将来某一天,离开了乔布斯这个可以不断变异的病原体,“苹果传染病”的感染能力便岌岌可危了。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如果一个艺术性的流程很少失败,就说明这一流程已经具有了可预测性,是时候把它转化成科学流程了”。乔布斯对苹果的率领和对苹果迷的吸引显然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经过这么多次这么多年的检验,也确实很少失败;但是很遗憾,这一艺术过程常葆青春的核心力量之一就是不可预测性。于是,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能在很多地方引发追捧,中国的北京、上海也不例外,但这一传染力到了成都就式微了,在成都买iPhone、iPad既不抢购也不排队。是成都人不知道苹果吗?肯定不是。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IT中心,苹果同样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是成都悠闲的生活态度——成都人深知,小白鼠不是人生的理想模式,“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不需要在对什么东西的追逐和追捧当中得到体现和发泄。
1.下列不属于“苹果成功的经验”的一项是(? ?)
A.苹果精神的核心就是偶像崇拜,崇拜的对象是乔布斯,他吸引了众多的苹果迷。
B.乔布斯的创新与众不同,没有章法可循,也没有所谓的创新方法可以被复制。
C.乔布斯对苹果迷的吸引是个艺术过程,不可预测性是其保持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D.苹果的成功在于它在营销上一直掌握着“少数派”和“神秘感”两大营销定律。
2.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谈论技术的人从苹果公司的产品中发现,苹果创新乏力,没有领先技术,让人失望。
B.由于盖茨的支持,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C.苹果没有乔布斯就很难成功,苹果的成功主要是基于乔布斯的个人才能和偶像光环。
D.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苹果的精神”,可以概括为创新性、叛逆性和艺术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的观点看,苹果就像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B.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吸引力转手他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它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而非科学流程。
C.北京、上海对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的热烈追捧,表明这些地方的人们还不懂得“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的道理。
D.创新能力和偶像魅力,使苹果取得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而这一切只有乔布斯才能做到。
参考答案:1.D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