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八)
A.科学与艺术各属的领域不同,但它们探究大自然的手段是一样的。 B.科学与艺术研究天地自然的方式不同,但最后还是要相互合作相互借鉴的。 C.科学与艺术使用的语言不同,可表达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D.科学与艺术有许多不同,但它们的本质和使命却都是从杂乱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 |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D
小题:C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A(不是都有交往)
小题:略
小题:C(“透纳运动”不是显示大自然静止的奥秘,同样是显示大自然运动的奥秘。)
小题:B(两者有交流、合作和互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15分)
叶莲卡
——献给德·奥斯特罗夫
[苏联] 叶·明
这是战争的最后一年。我们的部队驻扎在国境线上,离莫斯科很远。
傍晚,我回营房去。我疲倦极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堆积在我的心头。
“让这一切都赶快结束,赶快回到家乡才好。”我思忖着。
在庭院里,一位小女孩迎面向我走来,她身材纤细,梳着两条淡褐色的发辫。
“你好,叔叔。”她说的是陌生的语言,但听起来与俄语很相近。
“你好,小妹妹。”我回答说。
我们走到操场边,坐在一条板凳上。操场上铺着光滑平整的白色石块。黄昏时分,又凉爽,又寂静。山脚下,湖水好像蜷缩成一团,静静地睡着了。
“你叫什么名字呀?”我热情地和这位新交攀谈起来。
“叶莲卡。”她慢条斯理地说起来,同时用十分明亮而又极其严肃的双眼注视着我。
“你几岁啦?”
“六岁半了。你几岁呀?”
“我呀,你看有几岁?”叶莲卡犹疑了片刻,然后很自信地说:“大概,有十六岁吧。”可爱的叶莲卡,这也许是她能数到的最大的数字。我不愿意让她失望,用肯定的口吻回答她:“你说对了。”我们坐在那儿,默不作声。叶莲卡仔细地打量别在我制服上的奖章,并忧伤地轻声说道:“都发黑了。你不常擦它吗?”
“不擦。”
“可以用牙膏擦,也可以用砖灰擦。”
“是的,可以。”我同意她说的话。
我们又默不做声了。“叔叔,你讲个故事给我听好吗?”她要求我。
“从前,有个国王,”我开始讲了,“他很老了,同时,又很凶残。”
“像希特勒一样吗?”
“比希特勒还要凶残。”我一边讲,一边做出凶狠的表情。
“没有比他更凶残的了,”叶莲卡提出抗议,“他是最凶残的人,就是这个希特勒,他把我们都赶出家园,还把我们的爸爸给偷走了。”
叶莲卡不说话了。后来,又悄悄地对我耳语,好像是有什么秘密要跟我讲。
“以前,爸爸还常给我们写信,可现在不写了。是不是他忘了我们的地址了?”
“大概是忘了。”我随声附和道。
我们重又沉默起来。我在痛苦地思索,怎样才能排解叶莲卡这些悲伤的思念,但始终找不到话题。我不知所措,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和孩子说话了。
最后,我问她:“告诉我,叶莲卡,你长大以后想做个什么人?”
她又用十分明亮而又极其严肃的双眼望着我:“叔叔,我要像妈妈那样,长大做个寡妇。”
她说出这个奇怪的字眼之后,自己也笑了。也许,在她看来,寡妇——这是个职业,就像司机,或者看院子的人一样。
我望着叶莲卡,望着她瘦削的双肩,望着她那像溪水一样在背上流淌的明亮的发辫,对自己刚才那瞬间的疲乏,感到无地自容了。
(选自《世界经典微型小说》)
小题1:在文中的最后一段,“我”为什么“感到无地自容”?请联系全文,谈谈理由。(4分)
小题2:小姑娘叶莲卡的妈妈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但其形象清晰可感,请联系作品,简要分析叶莲卡的妈妈这个形象。(5分)
小题3:文中设置讲故事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我”感到无地自容,是因为此前“我”对家乡的思念所产生的压抑感和疲倦感,以及希望战争赶快结束,好快些回家的想法,(2分)在叶莲卡和她的母亲所体现出来的勇敢、坚毅面前,显得自私、懦弱,(2分)因此,才会有“无地自容”的感受。[4分,每点2分]
小题1:叶莲卡的妈妈是 “二战”时期苏联的一位普通妇女,是战争的受害者,在战争中她失去了丈夫,被赶出家园。(2分)她是坚强的,独自支撑家庭,教给女儿生活知识,让女儿充满自信,并为女儿所尊敬。(2分)她代表了二战时期苏联女性的整体形象。(1分)[共5分]
小题1:1.表现小姑娘天真可爱的性格。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小姑娘要求“我”讲故事,打破了上文的沉默,引出了小姑娘深受战争伤害的不幸遭遇。3.暗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 (每点2分)[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荷塘月色》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题1: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泻浮洗笼
B.照飘滤托
C.流升洗笼
D.泻浮浸罩
小题2:对下列句子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这些语句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
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的手法写出荷花的动人之处。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荷风的轻柔。
小题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小题4:“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代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通感。由嗅觉向听觉转移,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添了意境的温馨和幽雅;生动写出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特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下同)
小题4:指代“不能朗照”,这同作者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相吻合。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第一处用泻,增强了动态感;第二处用浮符合雾的特点;第三处洗能突出牛乳的特点;第四处笼与梦相呼应。
小题2: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理解有误。应为使描写事物更为形象。
小题3:所谓“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小题4:解答第一问要揣摩前面句子,不难判断指代的是“不能朗照”,回答第二问要结合全文的思想感情,即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享受辽阔
杜祥琬
吉普车飞驰在戈滩上。
举目四望,大漠无际。波纹形的沙丘起伏着,簇簇骆驼草点缀其间,是一幅壮阔的画卷。眼睛望不到这道路的尽头,目光测不出这戈壁的宽度,极目之处是天地相连的朦胧边界,真是“不到戈壁不知中国之大”。车内播放着大西北豪放而深情的民族乐曲。悠扬而大气,更令人心潮起伏,思绪之飞扬。这世上还有什么比戈壁更辽阔?是无边的草原,还是浩瀚的大海?
如果就空间尺度而言,更为辽阔的当属太空。宇航员们从戈壁滩起飞,直上云霄,他们在那里鸟瞰地球村,仰望深空,亿万颗心分享着他们的感受。人们赞叹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称颂为探索未知的不吝付出和奉献精神。可是,宇航员才飞了多高呢?只有几百公里,用宇宙的尺子来衡量,那真是一丁点!即使登上月球,也才跑到38万公里的高度,那只是一个光秒的距离,还在地球“郊区“的范围里。人类向金星、火星、木星乃至冥王星成功地发射探测器,是宇航史上一曲曲动人的凯歌。不过,他们走的也只有若干光时的距离,还没有跑出太阳系呢!银河系里有多少颗太阳这样的恒星,银河系外又有多少未知的存在?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谜团如何解破?遐想诱人,无边无际……
如果就时间尺度而言,最辽阔的莫过于历史。人类一代代经历了多少个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历史变革!有原始和质朴,有灾难和战争,有奴役和反抗,有丑陋和邪恶,有美丽和善良,有建设和创造,有文明和进步,有和平和幸福……历史的天空像漫长的画卷和诗篇,留下了无数的感叹和教益。但在自然历史的长河中,全部的人类历史也只是短短的一瞬,人类还太年轻!生命源于何时?尚无明确答案;宇宙从何而来?更是探索中的课题。我们生活在时间之中,却不明时间的源头和起点。人类对一个世纪以后的一切,都难以给出准确的预测,更不明白人类、地球和宇宙遥远的未来。这个有趣的探索,则是“未来学”的使命。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个不明始点和终点的时间轴,是一部没有开篇和结尾的史书!
然而,宇宙之大、历史之长皆可包容在人的心田和脑海之中,最辽阔的还是人类的思维的胸怀!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思维可超越已知的时空,幻想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未知,怀着对真理的执著追求,进行不倦的探索——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饶有兴味的享受。人
们的胸怀因饱受磨难而深沉,因俯视人生而超脱,在平凡中升华着高尚。善良的心灵,怀着对亲人、朋友、老幼和弱者的深情,能作出无条件的奉献和牺牲。进步人类的胸怀,能接纳多元的文化,创造出无尺度而高价值的精神产品,演奏出一部部雄浑的协奏曲,不断把文明推向新的高度。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茅盾也曾说:“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真是所见略同。这里有时空结合在一起的多彩的存在,于有限中充满无限,和谐着激情和理性,丰富着深邃和崇高。
一阵颠簸,使思绪又回到面前的戈壁世界。正是这里,可以使人同时感受到大自然和人文的辽阔。这广袤无垠的戈壁荒漠,为一批批为国奋斗的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穿军装和不穿军装的几代人,隐姓埋名,历尽艰辛,在曲折磨砺中成熟,却也享受着一次次成功给予的无可比拟的激动和兴奋。为民族的兴盛和老百姓扬眉吐气,做成一点有用的事。这种精神享受是无可替代的。在他们眼里,和一番大事业密不可分的戈壁滩不仅辽阔,更美丽得令人心醉。在他们的耳中,不仅回响着醉人的欢呼,而且鸣奏只有内心才能感受的动人乐章——一种民族振兴的弦外之音。
也许他们清苦,也许他们平凡,但崇高的事业使他们心田丰美,心胸辽阔。
辽阔源于超脱自我。辽阔是至高的享受!
(选自2007年4月23日《光明日报》)
1.作者享受的“辽阔”是从哪几个角度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答:?
2.本文题为“享受辽阔”,怎样理解“享受”二字呢?
答:?
3.下列为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着力描述戈壁滩的无边无际,突出其壮阔,目的在于引出“辽阔”这一话题。
B.第3段中,“宇航员才飞了多高呢?”但“亿万颗心”却分享着他们的感受,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类是多么地无知和易于满足。
C.第5段说“人们的胸怀因饱受磨难而深沉,因俯视人生而超脱”,文章最后一段又说“辽阔源于超脱自我。辽阔是至高的享受!”因此,要享受辽阔,必定要饱受磨难。
D.文章引用雨果、茅盾的言论,既论证了“最辽阔的还是人类的思维和胸怀”,增强说服力,又增添了文章的人文气息。
E.文章以辽阔的戈壁滩为切入点,以歌颂甘守寂寞、历尽艰辛、心胸辽阔的航天人为落脚点,逐层推进,揭示了辽阔的真正内涵。
参考答案:1.①从空间角度:草原辽阔,大海辽阔,太空辽阔;从时间角度:人类历史辽阔,自然历史辽阔;从心灵角度:思维辽阔,胸怀辽阔。
2.本文的“享受”主要是指精神享受。由用眼睛“享受”沙漠无边壮丽的风景,到用耳朵“享受”悠扬而大气的西北民族乐曲,再到用心灵“享受”草原、大海、太空、历史、心灵的无边的辽阔。
3.B C
本题解析:1.考查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及多角度表达主题的手法。
2.考查对文本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要通过阅读文本概括归纳主要信息。
3.B、“人类是多么地无知和易于满足”,文中无此意;C、“要享受辽阔,必定要饱受磨难”说法武断,于文无据。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21分)?
莫言——不倦的探索者
杨 鸥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还认为,“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奠言的作品在主体意向非常充分的视角下展现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
莫言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称:“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他说:“我从1976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1981年5月,我的小说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莫言还承认自己受过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
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意识到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追求民族化写作上。《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
故乡不局限于这片乡土
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获奖后莫言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1984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
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30年,故事也都写的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可以作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我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
越是经典越耐得住重读
《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M.Yhomaslnge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对此,莫言表示,“很多书出版时要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得抬得太高了,鲁迅、老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是创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鲁迅的文体再放50年依然不会过时,老舍的文体中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
莫言作品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小说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进入语言;其次通过在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学来的东西。
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0月13日,有删改)
小题1:作为作家,莫言有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小题2:根据文意,请简要分析莫言作品的主要特点。(6分)
小题3: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试着从“阅读与写作”的角度方面,探究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的原因,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对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他又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中国还有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被世界所认可。
B.从阅读和模仿开始,在写作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再追求个性化写作,这是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必由之路。
C.莫言对故乡的感情是深厚的,而且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他不仅仅局限于高密县这片乡土,而是要把写作内容扩展到国内、国外。
D.国外有位评论家说:莫言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也是世界级的作家。莫言反对用这个说法对自己评价。
E.本文多处引用了莫言的原话和他人对莫言的评价,内容丰富,客观真实,富有感染力,也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莫言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影响。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谦虚,为人低调。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但是他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
②不断学习和创新。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而且还表示今后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
③有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忠诚的写作态度。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能沉下心来,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小题2:①从主题看,展现了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他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很多素材来源于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县。
②从表现手法看,他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③语言方面,大量民间口语进入作品,并从经典作品、民间戏曲等学习语言,使他的文字富有个性
小题3:观点一:阅读经典对写作有促进作用。(2分)
理由:①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模仿的对象,莫言最初写作,都是模仿外国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
②优秀作家的作品,是学习的对象,莫言的语言,就是从传统的经典《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学来的。
③优秀作家作品是后来者学习的榜样,如莫言认为如鲁迅、老舍创造了独特的文体,他们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他阅读了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人的作品,奠定了他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评分标准】观点鲜明得2分;理由充足得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BC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要从全文的角度去思考,可速读文章,在整体感知文意基础上,从莫言的言行举止方面去分析。即从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面去理解人物形象特征。如第一段从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莫言谦虚,为人低调;“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表明了莫言在创作方面,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文章第七段“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表明了莫言创作的态度诚恳,脚踏实地。
小题2:此类题目评价的是作品的特点,而不是人物形象特点,所以在分析思考时,要区分开。作品特点,一般要从主题、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去赏析。所以在答题时,要从莫言的作品中,抓住这几个方面的特点来评价。如在主题方面,要从乡土特色角度分析;表现手法方面可以从现实与梦幻的融合角度,在语言方面,可从民间口语化,个性化方面分析。
小题3: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莫言成功的经历和他的文学成长经验的角度来阐述理由,总结出自己的感悟和看法。如文章中体现的,莫言最初写作模仿优秀的作品语言,创作风格,选材等方面的经验可得出,阅读经典能提高写作的水平。组织答案时,就可以从观点、理由方面答题即可。
小题4: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意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取舍。B项原文说我“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的只是“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也并没有说是“必由之路”。C项文中“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而不是“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是说莫言把国内、国外故事变成发生在高密县的故事。所以选BC。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