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3-06 04:25: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造(chì)懒(bèi)讪(shàn)或一轮(jiàn)
B.钏(chā) 望(sù) 广(mào) 撒手人(huán)
C.饿(piǎo) 巡(qūn) 劲(qiú)丢三四(luò)
D.骂(chì)永(jùn)守(lào)弃甲兵(y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钗钏(chāi)C丢三落四(là)D隽永(juàn) 恪守(kè)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1)默写《书愤》的颔联。
??
(2)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
(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目前的文学创作不可谓不繁荣,但厚重的、        时代精神的作品还偏少,描写普通大众百姓的作品太少。
②正是由于水资源的       ,人类才开始考虑如何来使相对         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③文化传统观念        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就必然会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A.引领短缺/稀缺既然/因而
B.引导稀缺/短缺如果/因而
C.引领稀缺/短缺既然/从而
D.引导短缺/稀缺如果/从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引领”,引导带领,多用于陈述抽象的事物。“引导”,带领,带着人向具体目标行动。①句陈述的是“时代精神”,应用“引领”。“短缺”,(物质)缺乏不足。“稀缺”,很少有且又缺乏、不足。②句中对“水资源”而言当用“稀缺”表明它的现有状况。对于“满足……各种需要”,只有用“短缺”才能与“相对”“最大限度地”照应。③句用“既然”才能与下文中的“就”构成上下句的推论因果的关系,用“从而”才能表现出上下句间顺承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材料一: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选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二: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材料三:  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苏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山人,后人将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著有《嘉祐集》。
B.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他的《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初期的典范之作。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作善用典,意境雄浑,风格豪放,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他和苏轼皆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
D.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辛弃疾为南宋词人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