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3-06 04:51:4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他昨天加了一夜班,今天又让他上白班,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C.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一定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D.“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出于反恐作战的现实需要,调整对华政策,转而谋求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合作关系”。中美关系迂回曲折,再次呈现逐步改善和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 本来就是天然,何来巧夺天工? B.赶鸭子上架比喻强人所难,迫使他人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D。“迂回曲折”指事物发展出现波折,这里改为“峰回路转”。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请从苏轼、杜甫、范仲淹、鲁迅等人中任选两个人,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要求:①所写句子必须符合所选人物的经历;②语意连贯;③句式相似。(6分)
中华大地,名胜繁多,人才辈出,瞻仰遗址,领略风光,拜谒先贤,亦为惬事。去采石矶,可染一点仙人气。诗仙李白,仙风道骨,采石矶是其终老之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去长江赤壁,可沾一点豪爽气。文人苏轼,豪迈俊朗,长江赤壁是其突围之地。
去杜甫草堂,可分一点慈悲气。诗圣杜甫,心念苍生,杜甫草堂是其本色之地。


本题解析: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本题属仿写题,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本题注意:所写句子符合人物经历,2分;句式相似,2分;语意连贯,形成排比,2分。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仿照例句,另选诗人,写一个句子。(3分)
高适的诗是大漠沙场的一轮皓月,瑰丽雄健,“男儿本自重横行”,豪情填膺。
?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仿写题,先明确仿写要求,后分析例句特点。比喻1分,引用1分,诗人风格1分。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常用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自食其利自命不凡纵横捭阖
B.足智多谋自学成才惩前毙后
C.惩一禁百吃里爬外嗤之以鼻
D.充耳不闻首当其冲忧心忡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自食其利(力)
惩前毙后(毖)
惩一禁百(儆)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一组句子的顺序,经过调整,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②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③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④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
⑤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⑥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
A.①⑤④③②⑥
B.③①②④⑥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③②④⑥①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