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八)
2017-03-06 05:08: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感冒”一词竟源于古代官场 “感冒”是常见的流行病,可是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一词。原来,“感冒”这个常用语不是医学术语,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 宋代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通称“馆阁”。按照规定,馆阁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员值夜班,以防图书被盗,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借口。请假不能连续超过四天。因此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这一记载出自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原文是:“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遇豁宿,例于宿历名位下书:‘腹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他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陈鹄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沾沾自喜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可谓一联绝对。 陈鹄创造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指虎、狼、毒虫等意外疾病。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说:“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风簿’之遗意。”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变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今天终于全面爆发了! 从官场发源,“感冒”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口语。人人都会感冒,人人都会说“感冒”这个俗语,可是它有趣的来历却被遗忘了。 1.下列对“害肚历”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害肚历”相传是宋代馆阁官员们对请假簿的俗称。馆阁中的官员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腹肚不安,免宿”一句,“害肚历”由此得名。 B.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对“害肚历”的来历中有详细的说明,这为后人考证“害肚历”一词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C.“害肚历”上请假时间累计不超过四天,“腹肚不安”不一定真的是身体有病,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托辞。 D.“害肚历”一词的出现和宋代馆阁以及馆阁官员的关系密切,这个名称被南宋的陈鹄戏谑地改称为“感风簿”。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感冒”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流行病,可是在任何一部典籍中都找不到“感冒”一词。作者考证发现,“感冒”最早是一个官场术语。 B.宋代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事务的机构,通称“馆阁”,这是“害肚历”一词产生的场所。 C.南宋“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在他的医学著作中,将复杂疾病按照病源分为三种——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 D.北宋时期,“害肚历”一词出现;南宋时期,“感风簿”一词开始风靡官场;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 3.根搌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鹄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感风簿”一词的由来,由此可以看出“害肚历”对陈鹄创造“感风簿”一词有一定的启发。 B.陈无择将复杂的疾病分为三种,虽难能可贵,但不是很科学。例如我们今天常说的“抑郁症”“传染病”等便无法归人其中。 C.“感冒”一词最开始是官场专用语,意思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但很快就成为医学术语,为我们所熟知。 D.“感冒”一词进入了人们的日常口语,成为人们熟悉的一个词,因而它有趣的来历被遗忘了。
参考答案:1.C 2.A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③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亮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⑥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⑦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⑧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⑨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1、作者在文中说:“生活就是这样”。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为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然而作者为什么“ 觉得他们很美很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人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压力,只要有信心和勇气,就能战胜它们,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快起来。(意思概括对即可) 2、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不仅使他们的人生变得“ 灿烂”,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快乐、自信。(意对即可) 3、①看重生命、热爱生命。 ②因为他们即使在一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依然热爱生活,用哼歌的方式使他们的人生变得绚烂多彩(或用心来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朱佩弦先生 叶圣陶 朱佩弦先生是国立清华大学的教授,任职已经二十多年。以前在浙江省好几个中学当教师,也在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教过书。他毕了北京大学的业就当教师,一直没有间断。担任的功课是国文和本国文学。 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教师有所谓“预备”的工夫,他是一向做这个工夫的。不论教材的难易深浅,授课以前总要揣摩,把必须给学生解释或提示的记下来。一课完毕,往往满头是汗,连擦不止。看他的神色,如果表现出舒适愉快,这一课是教得满意了,如果有点儿紧张,眉头皱紧,就可以知道他这一课教得不怎么惬意。他教导学生采取一种平凡不过也切实不过的见解:欣赏跟领受着根在了解跟分析,不了解,不分析,无所谓欣赏跟领受。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因为我们跟作者接触凭藉语言文字,而且单只凭藉语言文字。一个字的含糊,一句话的不求甚解,全是了解跟分析的障碍。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知道作者的心意中为什么起这样的波澜,写成这样的一篇文字或一本书。这时候,说欣赏也好,说领受也好,总之把作者的东西消化了,化为自身的血肉,生活上的补益品了。他多年来在语文教学方面用力,实践而外,又写了不少文篇, 主要的宗旨无非如此。我们想,这是值得青年朋友注意的。好文字好作品拿在手里,如果没有办法对付他,好只好在它那里,与我全不相干。意识跟观点等等固然重要,可是不通过语言文字关,就没法彻底分析意识跟观点等等。不要以为语言文字只是枝节,要知道离开了这些枝节就没有另外的什么大事。 他是个不断求知不惮请教的人。到一处地方,无论风俗人情,事态物理,都像孔子入了太庙似的“每事问”,有时使旁边的人觉得他问得有点儿土气,不漂亮。在文学研究方面,这种精神使他经常接触书刊论文,经常阅读新出的作品,不但理解这些,而且与这些同其呼吸。依一般见解说,身为大学教授,自己自然有已经形成的一套,就把这一套传授给弟子,那是份内的事儿。很有些教授就是这么做的,大家也认为他们是行所当然。可是朱先生不然,他教育青年们,也随时受青年们的教育。单就他对于新诗的见解而言,他历年来关心新体诗的发展,认明新体诗的今后的方向,是受着一班青年诗人的教育的,他的那些论诗的文字就是证据。 他待人接物极诚恳,与他做朋友的没有不爱他的,分别时深切的相思,会面时亲密地晤叙,不必细说。他在中学任教的时候就和学生亲近,并不是为了什么作用去拉拢学生,是他的教学和态度使学生自然乐意亲近他,与他谈话和玩儿。他在大学里还是如此,学生就是朋友,他哪里肯疏远朋友呢?可是他决不是到处随和的好好先生,他督责功课是严的,没有理由的要求是决不答应的,当过他的学生的都可以作证明。学生对于好好先生当然不至于有什么恶感,可也不会有太多的好感,尤其不会由敬而生爱。像朱先生那样的教师,实践了古人所说“教学相长”,有亲切的友谊,又有坚强的责任感,这才自然而然成为学生敬爱的对象。 他作文,作诗,编书,都极其用心,下笔不怎么快,有点儿矜持。非自以为心安理得的意见决不乱写。不惮烦劳的翻检有关的材料。文稿发了出去,发现有些小节目要改动,乃至一个字还欠妥,总要特地写封信去,把它改了过来才满意。 他毕生尽力的不出国文跟文学,他在学校里教的也是这些。“思不出其位”,一点一滴地做去,直到他倒下,从这里可以见到一个完美的人格。 (选自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叶圣陶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朱佩弦先生认为,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只要不含糊一个字、一句话, 就能打通语言文字,就能触及作者的心。 B.除了多年来在语文教学方面用力、实践而外,朱佩弦先生还写了不少文篇,阐述打通语言文字才可以从阅读中获得补益的观点。 C.朱佩弦先生有坚强的责任感,是学生敬爱的教师,他不做“好好先生”,督责功课很严,没有正当理由的要求决不答应。 D.朱佩弦先生作文,作诗,编书,都极其用心,所以下笔不怎么快,有点儿矜持,不是自以为心安理得的意见他决不会乱写。
| E.本文通过记述朱佩弦先生做教师时的一些具体情况,勾勒出一位尽职尽责、乐于合作、亲爱学生、严于律己的教师形象。 小题2:朱佩弦先生“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体现在那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 ? 小题3:朱佩弦先生“毕生尽力的不出国文跟文学”,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他在这两方面的贡献。(6分) ? 小题4:关于读书,朱佩弦先生认为打通语言文字是关键,陶渊明则主张“好读书,不求甚解”,即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你赞同那一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一谈。(8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C 小题2:①朱先生一向做上课前的“预备”工夫,授课以前总要揣摩。②教会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欣赏和领受文学作品的方法。③朱先生督责功课很严,没有理由的要求决不答应,有坚强的责任感。④不囿于自己已经形成的一套,受青年们的教育,实践了古人所说“教学相长”。(答出3点即可) 小题3:①大学毕业后一直担任国文和文学教师,尽职胜任。②在语文教学方面用力,实践而外,又写了不少文篇,阐明阅读主张。③文学研究方面,关心新体诗的发展,认明新体诗的发展方向。④他作文,作诗,编书,都极其用心 小题4:第一种情况:①赞同朱佩弦先生的观点。②因为欣赏跟领受着根在了解跟分析,不了解,不分析,无所谓欣赏跟领受。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一个字的含糊,一句话的不求甚解,全是了解跟分析的障碍。③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种情况:①赞同陶渊明的读书观点。②“不求甚解”同样需要用心读书,只是不死抠字眼。因为读书者摆脱单纯的“咬文嚼字”后,专心致志地刻苦探求,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对问题的实质认识得更加深刻彻底。③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言之成理即可。(答出3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A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一个字的含糊,一句话的不求甚解,全是了解跟分析的障碍,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D项说法与原文不符,属于强加因果关系。原文没有“所以”。E项与原文不符,“乐于合作”属于画蛇添足。原文没有这一点。所以正确选项是BC。 小题2:此题要从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感悟中,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能表现他性格的语句中进行概括或者引用原句。文章第二段,“他是一向做这个工夫的。不论教材的难易深浅,授课以前总要揣摩,”“他教导学生采取一种平凡不过也切实不过的见解…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可以概括为教会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欣赏和领受文学作品的方法;文章倒数第三段“他督责功课是严的,没有理由的要求是决不答应的,当过他的学生的都可以作证明”可以概括为责任感强;“像朱先生那样的教师,实践了古人所说“教学相长”。 小题3: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题干要求“国文”“文学”两方面的贡献,在文章中找到跟“国文”“文学”相关的语段,进行分析概括。如在国文方面,文章第二段“他多年来在语文教学方面用力,实践而外,又写了不少文篇, 主要的宗旨无非如此”是指他在阐明阅读主张(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方面的贡献;文章第三段“在文学研究方面,这种精神使他经常接触书刊论文,经常阅读新出的作品,…单就他对于新诗的见解而言,他历年来关心新体诗的发展,认明新体诗的今后的方向,”是指他在文学研究方面,关心新体诗的发展,认明今后的方向。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结合这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如要认同朱佩弦先生的观点,就要从他的阅读方法指导和自己在阅读方面的亲身体验来阐述;如要认同陶渊明的观点,要从不死抠字眼专心致志地刻苦探求,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方面和自己的亲身体验来阐述。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诺奖的在意与不在意 诺贝尔奖各奖项名单的陆续公布,又不可避免地引来了舆论乐此不疲的“诺奖情结”。看重诺奖的一方,头头是道地列举为什么我们出不了诺奖。不屑诺奖的一方,则条分缕析地劝慰诺奖不代表什么,只是组委会一家之言。 其实,只要沉下心来,去感受那一个个发现,是在怎样艰难的研究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没有错过那么多的偶然和必然,才终于脱颖而出。那么,该以什么心态看待诺奖,不言自明。 1965年,两位年轻的天文学家做实验时,受到一种噪声影响,他们用胶布盖住每一条接缝和铆钉,仍无济于事。而就在50公里外,迪克为首的科学家正在寻找的,就是这两人想努力除去的东西——宇宙大爆炸残留下来的背景辐射。幸而,他俩恰巧把电话打给了迪克寻求帮助,迪克小组发表了一篇论文解释了它的性质。但是,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却是这两位误打误撞的天文学家。 两位年轻人当时没有拿奖的雄心壮志,只是在做一个普通实验而已,出于严谨的态度,对细小的噪声困扰没有忽略,又碰巧遇到吐露实情的同行而不是藏私小人。这一次的诺奖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源于几位学者的学术操守。 20世纪中叶,穆利斯发现了复制基因的方法,奠定了遗传科学的基础,他因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但穆利斯的发现,是基于一件实验室的微生物珍品。由于一对生物学家夫妇,从池边舀起黄色的浮渣,带回去研究了一辈子,才发现了这世界上第一批极端微生物。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对夫妻如此不可思议的钻研行为,诺贝尔奖不会落到穆利斯头上,基因遗传学也许至今还未面世。因为千万默默无名的前辈科学家毕生的研究,才铺好了一切基础,让后人终能在未来某个时刻碰撞出惊世发明。 只要你愿意细读科学背后的资料,是交织着何等复杂的运气、积累了多少人的心血,那么你便会自然而然地感到,在这沉甸甸的、血泪交织的深厚历史面前,仅以诺奖来评判,是多么浅薄的心态。 但诺奖无疑是一种肯定,任何来自学界同行的认同,都会让科学家感到欣喜。所以,到了全球化的21世纪,还急着和诺奖划清界限的故作清高,同样也是别扭、不可理喻的。那只能说明对研究的热诚和在意并不够,或者酸葡萄心理太严重。 整个波澜壮阔的科学史,可以让你充分感受到前人是如何为研究如痴如狂的:家境富裕的卡文迪时常有惊人发现,却从不乐意公开;近代思想界,有学问的英国人都喜爱去“敲石头”,野外地质学曾经吸引了整个上流精英,甚至还有一位研究头骨的学者,遗嘱是希望自己的骨头能够成为人类头骨标本…… 不难想象,在这样对科学你追我赶的真正兴趣面前,中途得个奖,他们或许会抬头一笑,随后再皓首穷经于手中的研究。当全社会的氛围都聚焦于科学本身,被这些发现牵动得或喜或悲时,诺奖的意义自然是这样:它是锦上添花,是科学史的陪衬和收获中的沧海一粟,从来不是重要到可以评判功过的利器,但也从来不是轻视到被弃如弊履的鸡肋。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位天文学家成功的“误打误撞”说明,科学发现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偶然当中有其必然。 B.两位年轻的天文学家,借助以迪克为首的科学家早就发现的宇宙大爆炸残留下来的背景辐射,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C.穆利斯借助于一对生物学家夫妇发现的极端微生物,发现了复制基因的方法,他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D.近代思想界,有学问的英国人都喜爱去“敲石头”,可见,当时英国的上流精英们对地质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
小题2:“这一次的诺奖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源于几位学者的学术操守。”这句中的“学术操守”指的是什么?(6分)
小题3:作者认为诺奖既不是“评判功过的利器”,也不是“弃如弊履的鸡肋”,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简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学术操守指①没有过多的功利思想。②不放过实验中的任何细节的严谨的科学态度。③肯给予同行以无私帮助的坦荡的胸怀。(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3:(不是“评判功过的利器”)①科学发现发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②有时还要建立在他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不是“弃如弊履的鸡肋”)③每个科学发现都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来之不易。④它有价值。因为它是科学史的陪衬和收获中的沧海一粟。(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邓亚萍:有一群乔布斯这样的人,才能成功
“我们必须胸怀世界。”坐在宽敞的会议室里,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即刻搜索总裁邓亚萍对《中国企业家》不容置疑地说出这句话时,当运动员时的那股霸气仿佛一下子挣脱了那身高级定制时装,这位38岁的前乒乓球世界冠军早就超越了“不知道穿什么就穿香奈儿”的阶段的束缚,又冲了出来。
虽然即刻搜索(2011年6月底,人民搜索改名为即刻搜索)只不过是个成立仅仅16个月的国有企业,员工人数只有170人,国内市场占有率排不上号,总裁邓亚萍却坚持认为,即刻搜索应该替全世界人民着想。“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也被邓亚萍用来解释乔布斯为什么会成功:“乔布斯是个英雄。我相信,他希望自己能改变世界,或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他的心很大,所以他设计的产品,就能风行全球。”
邓亚萍随后将自己总结的“乔布斯经验”责之中国:“中国人老是盯着中国人自己这点地儿。
我们不能光盯着中国,现在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能够给人类,或者给互联网行业做出什么贡献?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应用上,还是在运作上推广上,Whatever,我们应该做一些这样的思考。今天的中国已经不能只想13亿中国人,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
很多人认为邓亚萍不懂搜索引擎,但邓亚萍含蓄地指出,在英国的留学生涯,让她掌握了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可以一招打通所有的关节。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但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工作。”
360公司总经理齐向东证实了这一点:“邓业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要做一个成功的搜索引擎出来,首先要赢得用户。那就要进行市场宣传,邓亚萍特别会利用她的明星身份和个人的知名度,到处去宣传人民搜索。邓亚萍很会做。”她请来谷歌中国研究院原副院长刘骏担任人民搜索首席科学家,这在齐向东看来,“是一种创举”,是即刻搜索未来有可能成功的前提条件。请来刘骏后,邓亚萍又签下了刘骏在谷歌的同事王江。人民搜索确定了技术为先的方向,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新闻搜索升级为网页搜索,完成了数百亿的全文索引量,打造了一个一流的技术平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首席科学家刘骏说,“无论是开发速度还是复杂程度,在世界互联网界算得上是小小的奇迹。”
但这显然还不够,邓亚萍对目前团队的实力并不满意,“我们目前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一些微创新。互联网行业是引领整个时代或者说整个社会的。如果我们不敢想不敢干,还是踩着前人的路往前走,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太小了。”邓亚萍习惯性地拿体育来打比方:“团队越强,成功的可能性才越大。每个位置每个环节都很重要。”邓亚萍说:“我们必须有乔布斯这样的人。”
邓亚萍想搞支乔布斯足球队,23人。她说:“有一群这样的人,才能成功。”
业界大佬对邓亚萍和即刻搜索的评价相当不错。新浪CEO曹国伟说,在短短一年间,邓亚萍“能做出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网页搜索引擎,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齐向东的评价也很高:“即刻搜索作为一个商品或者说作为商业服务,应该说是合格的。”
邓亚萍非凡的个人魅力,是即刻搜索没有成为众矢之的的原因之一。协调人际关系,和他人沟通,这一直是邓亚萍的长项,当年在体育总局和国际奥委会,邓亚萍就非常善于发挥自己的这个长处,到了互联网行业,邓亚萍同样长袖善舞。
邓亚萍的姿态放的非常低,能向业界大佬(如张朝阳、李开复、齐向东等)虚心求教。“在这个行业中,我是一个新人,即刻搜索是一个新公司,拜业内做得非常好的(企业)为师,去学习各家所长,才可能让我们尽量少走弯路。”邓亚萍说,“所有业内成功者都是我的老师。可能在某些行当中,比如体育,我曾经成功过。但是我一个人不可能能成功,要有很多人帮助我才行。
体育如此,更不要说跨行业了。你需要有一些很好的朋友来帮助你,来共同发展。互联网一个特点就是互联互通,本身后台就是连着的。互联网也是人与人的沟通。交朋友是自然的。”(节选自《中国企业家》2011年11月,作者:马钺)
1、根据文本,邓亚萍在她的人生新领域——互联网业中能取得成就与她自身的哪些优点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引用用邓亚萍和互联网业成功人士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邓亚萍:有一群乔布斯这样的人,才能成功”为题目,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邓亚萍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胸怀世界;②有明星身份,个人的知名度高;③具有非凡的个人魅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系;④能虚心向业界大佬求教;⑤重视团队对成功的作用。
2、文中多处引用了邓亚萍和互联网业成功人士的话,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邓亚萍的处事风格和取得的成绩,丰富了邓亚萍的形象,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给人以可信感。如:引用邓亚萍用“乔布斯经验”分析中国的话,表现了邓亚萍放眼全球的胸怀;而引用业界成功人士曹国伟、齐向东的话则从侧面表现邓亚萍取得的成绩。
3、邓亚萍认为“乔布斯是个英雄”,她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来解释乔布斯为什么会成功。邓亚萍还将自己总结的“乔布斯经验”责之中国:“我们不能光盯着中国”,才能给人类和互联网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邓亚萍的“有一群乔布斯这样的人,才能成功”这句话说明她认同乔布斯胸怀世界、放眼全球的创业理念,并认为要拥有一个由像乔布斯一样的人组成的团队,才能在互联网业中取得成功。(意思对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