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3-06 05:09: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文]ShA.iOster[编译]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小题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3: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4: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新闻报道中“曝光”“揭丑”是否应该鼓励,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 小题2:属于导语部分。(1分)采用了议论、叙述和说明三种表达方式。(1分?答出两种即可)主要作用有?①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多国科学家拯救白鳍豚。②介绍“长江女神”白鳍豚?呼应题目。③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4分?答两点即可) 小题3:①凸显了白鳍豚的濒危处境?拯救工作刻不容缓。②表明“拯救白鳍豚”希望渺茫?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③凸显报道的客观性?增强说服力。以上3点?每点2分 小题4:我认为应该鼓励?新闻报道不应回避作为真实存在的丑恶和黑暗。(表述观点1分?阐释观点1分)角度一从新闻特点角度?真实性是新闻的突出特点?丑陋与黑暗也是一种真实?“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所以应该鼓励。举例略角度二从职业道德角度?“曝光”“揭丑”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与“坏现象”做斗争的无畏精神?应该受到鼓励。举例略角度三从社会影响角度?负面报道可以让人们了解问题真相并加以防范?可以警策肇事方迅速整改?可以引起相关负责人员的重视?敦促其迅速解决问题。举例略答出两个角度即得6分?如持否定观点?言之成理亦可?但最高得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错。D.项?文中说是“原因之一”?并非关键原因。 小题2:新闻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新闻消息的导语就像一个故事的开头,有趣、生动、形象、丰满就令人不能释手,就能吸引受众。所以我们写导语时,可以充分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白描等,使导语更加好懂、好记,从而使受众在对导语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接受新闻信息。 小题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呼吁人们从白鳍豚的消失中醒悟过来,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写重量级的人物关注这件事,可见事件的严重性和必要性等。 小题4: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开放题,是否鼓励“揭丑”“曝光”这是一个并不难回答的题,无论是鼓励还是不鼓励,答案应该与“新闻体裁”“新闻工作者”“社会影响”等结合起来。 点评:鉴于高考中实用类文体考查的有限性和命题的导向性,新闻阅读以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反映时代风貌,感悟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成为高考备考的要点之一。基于此,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备考效果,我们有必要从新闻写作的普遍规律来反观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从“内容(写什么)、结构(怎么写)、主题(为何写)、文笔(写的如何)”等四个方面来分类研究,以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机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知道()。 A.提倡及时行乐的人生观 B.以一种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C.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D.不能患得患失而停止前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该段文字的中心句是“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即万事万物都是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在变化中得到永恒。故人应当踏实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圆,不能常为人生的悲哀、得意而惑,而患得患失不能前进。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诗人的夜晚和佞人的白天 ——汤阴随想 徐虹 在见到他的塑像之前,我们早已知道他的事——几千年以前的一个夜晚,也许有一点冷风,冷风里夹杂着秋天的冻雨,风里也有风尘仆仆的长途旅行者的气息。他们从前线应召回朝,中途歇息,父与子下马离镫的一瞬,马忽然没来由地嘶鸣起来,鼓起的眼泡和张大的鼻孔都呈现惊愕的表情!他们在私底下嗅到了一股不祥的气味。 随行的那十几名军士背上的兵器在月光下冒着寒光。他们的命都掌握在他的手里,当然也有他自己的命。“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几千年之后,人们站在他的墓前,试图理解他的灵魂、性情、信仰和抉择,是怎样经过了几百几千回的博弈和锻炼,才在十二次召回的阴险通知后,在最后的一刻,驱使他踏上赴死之路? 他的军队黑压压的一片。那些旌旗和兵器没有了统帅的命令,都显得有些垂头丧气。他们才是他的亲人和家园啊,他在他们中间才可以驰骋和欢悦啊。像树在森林里,像水在山泉里。脱离开他们,他的生命的蛋壳就显得薄和脆,会被一些陌生人蹂躏和糟蹋。那些人会充分利用朝廷的规则折磨他,使他难受。那些他所终生努力的事业,在君主看来,不单是无关要紧的尘土和风月,更是插在他们肉里的利刃。他是一军之帅,他难道真的不明白这一点?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空悲切。”也许在他少年的记忆中,有一种记忆被命名为忠诚——为了一个国家的荣誉,也为一个人。多少年了,国家是以那个被称为帝王的人为图腾和象征的。于是忠诚就成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信服和听任,才华、情感、韬略都不重要,命令和规则是空前的。秩序,是这里唯一的语言,它将人的血脉一切两断。而小人们恰恰利用了这一点。 他抉择的最后时刻,如果他的母亲还在,会劝阻他,还是鼓励他? 事情紧张起来。在汤阴岳王庙的草地上,风那么好,阳光那么妥善,墙壁粗糙,石凳安闲。人们不愿意想象他被折磨时的惨烈,也不能体会他当时心情的恶劣。游人们激烈地讨论着衣冠冢的存放省份问题,遗址的修缮问题,空气的湿度问题等等。那些辽远的话题与他的心事无关。冤屈就是一个人虽然没有被堵上嘴,但是语言全无用处。他和他的儿子都曾经是烈兽,是猛虎,像鹰一样呼啸,像浪一样席卷和奔腾,像狼群中的头狼,威武无比,一呼百应。怎么就瞬间被剪了羽翅,屈就在一间茅草屋里。他们虽然靠信念和意志硬挺着,但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使他们痛苦得咬碎了牙齿,唇边的血殷红了垂下的乱发。 他们此刻不能杀人。在疆场上,手起刀落,血花飞溅,曾经使他们何等快意。而现在,英雄们处于他们完全陌生的阴霾里,那是他们的不擅长——能够感觉到阴谋家们的暗中推手却看不见他们,需要对君心反复地揣摩和期待,而面对“莫须有”的罪名,认与不认都是错误。进退两难,举目四野,四边全是黑暗。 悲剧是选择决定的,选择是意识决定的,意识是命运决定的,命运是性格决定的。性格是什么决定的?是历史么,是少年时代母亲的话语么? 我不能够看见那些猛虎被人圈养在动物园里的惨景,也不能看见孩子被父亲痛打而无力还手的眼神。我不能够看见那些无辜的难过和没来由的伤痕。文明,应该就是以规则维护生命的权利、生存的权利、尊严的权利,就是对恶的限制和对善的哄护。 这一座叫做汤阴的城,存留着一个英雄的遗迹,流传着他的故事。许多人看他念他思考他钦佩他,许多人忘记他,回到自己生活的洪流和漩涡中去。如果关于他的传说,能在人们抉择善恶的时候演化为一个砝码,影响了今天,增加一些厚道和良善,减少一些奸佞和阴谋,他也不枉一死,人也不枉一悲。审美只有在发挥作用之后才显示出力量。 当我们离开,这座城市在火车的呼啸声中越来越远的时候,黄昏渐冷,请珍重加衣。 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诗人的夜晚和佞人的白天”,请结合全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完成下列两题: (1)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为什么说“面对‘莫须有’的罪名,认与不认都是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本文在材料的组织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道:“他抉择的最后时刻,如果他的母亲还在,会劝阻他,还是鼓励他?”对此作者并没有明确回答。你认为岳飞的母亲会怎样做?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佞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利用所谓的朝廷规则,让忠臣生活在“夜晚”中,以“莫须有”的罪名殒命,两相对照,引人深思。(2)把岳飞定为诗人,既写出作者对他的崇敬,也写出岳飞作为一个诗人的反抗的软弱。 2.(1)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安定祥和以及游人心境的平和,反衬出作者此时心情的沉重和压抑,在此特定的地点,也有提醒今天的人们要不忘历史悲剧,避免悲剧重演的意义。 (2)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对朝廷并无二心,承认有罪是违背客观事实,自然是错误的;不承认自己有罪,违背了封建君王的旨意,对于封建社会的臣子来说,自然也是错误。 3.作者以凭吊汤阴岳王庙为线索,巧用想象,将岳飞当年屈死的历史重现,揣摩历史人物当时的心理,给人以震撼、愤慨和反思;将历史与现实穿插,虚写与实写相间,描写与议论结合。 4.(1)岳飞的母亲会鼓励他。因为生活在封建社会,君臣之间等级森严,君命大于一切,母亲不会让自己的儿子蒙上不忠的罪名;岳飞忠君爱国的思想也与母亲自小的谆谆教诲分不开;老人家也绝对不会想到朝廷会如此腐败昏庸,奸佞小人会如此卑劣和残暴。 (2)岳飞的母亲会劝阻他。因为南宋朝廷腐败昏庸,偏安于临安,不思北伐;秦桧等奸佞小人当道,主降已经成为朝廷的主流意识;岳家父子虽然驰骋战场,但不能得到朝廷重用,且随时有性命之忧。以上这些作为一个明理的饱经忧患与风霜的老人不会不知道,忠义固然重要,但是在母亲的心目中,子孙的性命更加重要,这也是人之常情。(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不能脱离文本)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宗月大师 老舍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晃来晃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篮沿街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就不会坚决的反对。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象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道士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良”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自从作了学生以后,我时常的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到我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他好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和他过往的最密。他办贫儿学校,我去作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忙调查及散放。在我的心里,我很明白:放粮放钱不过只是延长贫民的受苦难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拦住死亡。但是,看刘大叔那么热心,那么真诚,我就顾不得和他辩论,而只好也出点力了。即使我和他辩论,我也不会得胜,人情是往往能战胜理智的。 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禅的一途。……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上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对佛学,他有多么深的认识,我不敢说。我却真知道他是个好和尚,他知道一点便去做一点,能做一点便做一点。他的学问也许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见诸实行。 出家以后,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有多久就被驱除出来。他是要做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的说,方丈的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做方丈。他自己既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他是宗月大师。 小题1:“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这样的语言是生动合理的夸张吗?请略作分析。(4分) 小题2:你怎样理解“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禅的一途”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分条回答。(6分) 小题3:根据文章的内容,你认为作者受到宗月大师哪些影响?请分条回答。(6分) 小题4:找出两句你认为生动形象或精警的语句,并略作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夸张得生动形象又合理: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刘大叔声音洪亮、性格豪爽,(2分)又准确地体现了“我”家的贫穷破败,以至读不起书的现状。 小题2:①刘大叔财产虽多,可他乐善好施,又不善管理,所以到了最后管不了妻儿的温饱。(2分)②他出任方丈,也不扩充庙产,总是救苦救难。(2分)③他生性豪爽、大方,不计得失,由世俗如禅,最后坐化,看来性格如此,绝难挽回。(2分) 小题3:①乐善好施,舍己救人,不惜舍弃全部家产去救助苦难之人,在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②不论富还是穷,永远保持乐观精神。(每点3分) 小题4:示例:“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 “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 “他知道一点便去做一点,能做一点便做一点。他的学问也许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见诸实行。”真是个实干的好和尚,不虚伪,踏实肯干。(举例1分,分析准确2分,举两句分析,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这要根据文章内容来理解。我们家非常贫穷,而他却极富有,所以他的声音洪亮,像我犯了极大的罪。说明我的心理感受,因此这样写合理。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本题要根据文章内容来理解。看是否与文章情境相符。 小题2:他的性格原文中“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他好善。”“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等能看出来。这样的性格这样的为人“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必然会是这样的结果。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首先要理解避世学禅的意思,然后根据全文中他的性格分析概括即可。 小题3:原文中有“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他好善。”等说明了他的乐善好施,但不管财产怎样流失,怎样被别人骗走,他依然笑声那么洪亮。这说明他的乐观精神。 点评:本题作者受到宗越大师的影响是通过自己的具体行动体现出来的,只要找出文章中描写他的言行举止句子即可分析出答案。 小题4:生动形象要通过句子的语言运用表现出来。要通过句子的表达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问得直接也说得贴切,没有虚情假意的客套。帮人帮到点上,帮得实在。 点评:生动形象的句子一般要通过比喻、夸张、对比等来体现。对于人物语言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能够体会出人物性格、心理等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直谏名臣杨继盛 (杨继盛1516~1555),明代容城(今河北徐水容城镇)人。七岁丧母后边放牛边读书,由于刻苦勤奋,学业极为优异。在国子监深造期间,得到祭酒(管理京城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官员)徐阶的赏识。嘉靖二十六年(l547)登进士,授官南京吏部主事。在南京,他向学识渊博的兵部尚书韩邦奇学习,不久,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 这时,俺答(鞑靼族的首领)围攻北京,帝都告急。嘉靖皇帝委派成宁侯仇鸾为平虏大将军,节制各路兵马,想依靠他击退入侵之敌。但仇鸾贪生怕死,只求保持个人的禄位,于是上疏主张与鞑靼通商,向他们购买马匹。他以为,这样一来,鞑靼从卖马中获得厚利,便会自动撤消对于明朝的入掠。这一愚懦的建议,却颇得到一批苟且偷安的大臣和昏庸愚蠢的明世宗的首肯。与此相反,杨继盛主张坚持抗击外侮,反对妥协辱国。他深知仇鸾、严嵩把握朝政,自己的主张是难以实现的,但为了国家利益,他毅然于嘉靖三十年(1551)上《请罢马市疏》,列举了向俺答互市议和的“十不可”和“五谬”。强调只有坚决抵抗,才可望打击俺答,保障边境的安全。 由于他的奏章论据充分,情真意切,使冥顽如石的世宗皇帝也“颇心动”,因而转发给仇鸾、严嵩、吕本、赵锦等权臣传阅。仇鸾恼羞成怒,那班腐败无能的官员于是随声附和。当此时,仇鸾利用皇帝的宠信,进密疏,诬告继盛有图谋不轨之嫌。这样,杨继盛就被投进“诏狱”,接着又贬为狄道(今甘肃临洮)典史(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狱囚的下级官吏)。不久,俺答毁约,又屡次进犯,仇鸾的奸佞暴露无遗,急病而死,被处以戮尸之刑。嘉靖皇帝这才想到杨继盛当日所说是正确的,于是把他稍为提升,作山东诸城知县。一个多月后,调南京户部主事。接着又封为刑部员外郎。 当时,严嵩专权,他痛恨仇鸾曾在世宗面前讲过自己的坏话,所以内心非常赞赏杨继盛带头对仇鸾发难,要迅速提拔他。于是又擢升他为兵部武选司。可是,杨继盛并没有受宠若惊,他痛恨严嵩比对仇鸾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上任一个多月后,冒死上《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的“十大罪”和“五奸”,要求早加诛戮,以清朝政。疏中有“伏望皇上听臣之言,察嵩之奸。群臣于嵩畏威怀恩,故不必问也”。疏入,明世宗大怒。他十分宠幸严嵩,认为杨之上疏弹劾他,是因“谪官怀怨,摭拾浮言,恣肆渎奏”,又将继盛下予诏狱。 被投进特别监狱后,杨继盛遭受了毒打一百棍的酷刑,交由刑部定罪。刑部侍郎王学益是严嵩的死党,他根据严嵩的密令,要诈传亲王令旨处杨以绞刑,遭到刑部郎中史朝宾的抵制。严嵩怒而贬史朝宾为泰州通判。刑部尚书何鳌不敢违抗,根据严嵩的意愿判杨继盛死刑,但明世宗却没有马上杀死他的意思。 在牢房三年间,屡有正义之士设法营救,但严嵩必欲根除后患。刚好都御史张经、李天宠受诬陷入狱,严嵩揣摩皇帝必杀这二人,等到朝审时,就把继盛的名字一并附上呈批。这,杨继盛是清楚的。但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从容不迫地给儿子写了信。在信中,他对儿子叮咛周至地训诫,要他们好好学习,不必迷于仕途,“若是做官,必须正直忠厚,赤心随分报国……不可因我为忠受祸,遂改心易行,懈了为善之志”。表现了与屈原一样“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气概。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一日,杨继盛在北京西市慷慨就义。临刑前,他口占一绝;“浩气还大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天下相与涕泣传颂之”。 不久,有以杨继盛为主人公的著名传奇《鸣凤记》问世,于是杨继盛的名字“虽妇人孺子亦知”了。傅维鳞的《明书》又把杨与沈炼、海瑞合传,列为明代著名直谏朝臣之一。赞美他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杨继盛以其正直刚强而长久地为人所传颂。 (选自彭妙艳《浩气常余百炼刚——明朝直谏名臣杨继盛》)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杨继盛从小学习刻苦勤奋,学业极为优异,进士及第之后,加之得到国子监祭酒徐阶和兵部尚书韩邦奇的赏识,很快由南京吏部主事提拔为兵部员外郎。 B.仇鸾在俺答入侵时上疏主张与鞑靼通商,想让鞑靼人从卖马中获得厚利而自动撤消对于明朝的入侵,杨继盛则认为只有坚决抵抗,才可保障边境的安全。 C.从仇鸾被处以戮尸之刑,而杨继盛则由一个典史提升为刑部员外郎来看,嘉靖这个皇帝虽然昏庸,但他还是认识到了杨继盛这位敢于直言进谏臣子的价值。 D.从杨继盛对儿子叮咛、训诫上看,他的内心是非常矛盾的,他既想让儿子做官“赤心随分报国”,又希望儿子不迷恋于仕途,怕儿子因为自己而受到连累。 E.文章写杨继盛死后不久著名传奇《鸣凤记》问世,《明书》又把杨与沈炼、海瑞合传,列为明代著名直谏朝臣之一,说明他死后得到了朝野的一致赞誉。 (2)文章写仇鸾把持朝政、奸佞误国,对表现传主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杨继盛弹劾严嵩一事,可以看出杨继盛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继盛因直谏而死,对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B (2)①以仇鸾的怕死、为保个人禄位而主张与俺答通商,与杨继盛主张抗击外侮反对妥协辱国相对照,突出了杨继盛的识见与爱国; ②以仇鸾的把持朝政,一些官员随声附和,来突出杨继盛为了国家利益,敢于不畏权贵、冒死上疏的斗争精神; ③以仇鸾利用皇帝的宠信,进密疏诬告杨继盛,杨继盛被投进“诏狱”,来突出杨继盛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意对即可) (3)①看到严嵩误国殃民,便不计较个人升迁得失加以弹劾,有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爱国)意识; ②不因严嵩迅速提拔自己就对他感恩戴德,有不依附于祸国殃民的权贵的正直品格; ③能够洞察严嵩祸国殃民的危害,并敢于冒死上疏弹劾,有敢于牺牲的精神。(意对即可) (4)观点一:杨继盛因直谏而死值得赞扬。 ①在奸臣误国的情况下,只有正直之臣直言敢谏,才有可能清除奸邪,使朝政清明; ②只有直言敢谏,指明奸邪“盗权窃柄,误国殃民”之罪,才能彰显正义; ③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是古代正直的官吏的品格。 观点二:如果从变换斗争手段等其他方面谈,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