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请以“有一种力量叫?”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开放性试题,答案不一
本题解析:要关注一下“力量”这个词语
本题难度:简单
2、写作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古人尚且“吾日参省乎吾身”,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已习惯于对别人的所作所为说三道四,很少有人反思自己。比如上课迟到推门而入径直走到座位去,比如面对走来的熟悉或不熟悉的老师低头而过,比如搬动桌椅发出可以避免的声响,你反思过自己的行为吗?
(2)当你听说,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桶在此”是专门写给中国人看的提示语时,你想到了什么?当你看到,网上的留言者对没有什么过错的人污言秽语、百般挖苦、人身攻击和下流调戏,动辄用“硫酸”般的恶言毒语泼向人家时,你想到了什么?
(3)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景岗山”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了。
反思,可以是对自己或他人的不良行为,也可以是对自己或他人的成绩及荣誉;其实,对任何事情都可以进行反思,该反思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请以“反思”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且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作文(40分)
作文讲评时,老师疑惑不解地问大家:“你们为什么都喜欢称自己是16岁的花季?”同学们说:“因为有同名的电视剧,而且已经约定成俗了。”老师说:“你们为什么没想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有16道年轮的树已经很壮实了。”你想做棵树还是做朵美丽的花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以“是花,还是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
树,是世界上最粗壮、最坚强的花,它与花一样,有着四季的代谢,有着轮回的周期,却比花少了一份娇弱,多了一份担当。
而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一棵树。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万物复苏的春季,在凛冽的寒冬还未完全褪去的春季,率先抖开一身的嫩绿,伸展开我全身的筋骨,去抚摸每一丝微风,去拥抱每一缕暖阳。我要第一个睁开双眼,看清这明媚的春光,嗅一嗅这清新的泥土的芬芳,然后将根深深扎入泥土中,为日后的时光积蓄力量,用重生的脉搏去唤醒沉睡的世界。但,假如我是一朵花,我一定会畏惧春寒的料峭,会贪恋温室的滋养,又怎能去感受新年的第一缕的曙光呢?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生机勃勃的夏季,在每一丝空气都跳动着躁动不安的夏季,为路人带去一丝清凉。我会撑起擎天的华盖,为大地支起一片绿帐。也许酷热的骄阳会将我的皮肤灼伤,也许我会因不堪承受热浪而倒下,也许,我的枝桠会被乘凉的顽童变成手中的刀枪。但我想,我不会怕。因为我为他人带去了凉意,为盛夏带去了清爽。但,假如我是一朵花,我一定会躲在树阴下,祈求他人的庇护,又怎能在奉献中收获到快乐与成长?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金风送爽的秋季,在枝头硕果承载着收获的欢笑的秋季。我也许会持一条赤练,舞出一派丰收的喜悦;也许会着一身金甲,与秋风战于浩瀚的苍穹下;也许会化作一座绿塔,守望着冬的脚步。也许,我会默默地将枝叶交还给大地母亲,让他们化作枝头的硕果,再让那些硕果化作一张张丰收的笑脸,封存住秋日的私语。但,假如我是一朵花,我一定会哀叹自己“林花谢了春红”的不济命运,又怎能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满怀豪情?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白雪皑皑的冬季,在银装素裹下蕴藏着无限生机的冬季。此时的我,不仅会在风雪中傲然挺立,去直面那如刀割般的寒风,也会适时地弯下腰去,去应对那些层层叠叠的厚重积雪。我需要积蓄力量,去迎接寒冬过后那并不遥远的春天。但,假如我是一朵花,我一定会在大雪中哭泣,然后怀着一颗死灰般的心黯然离开,又怎能见到那冰雕玉砌的玲珑世界?
我愿意做一棵树,因为树是花的最高形态,是花一生的梦想。正因为有了坚强的心,不屈的灵魂,树才能应对生活中的四季。以树的形态活着,才能在花季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绚烂。
点评
作者以优美的语言表现了一棵树四季的变化。突出了树与花相比所具有的坚强、乐观、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美好品质,表现出自己愿意成为一个像树一样具有这些美好品行的人,紧扣主题。
文章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生动形象;段与段之间构成句群排比,使文章整齐而富有韵律。
本题解析:
是花还是树
材料中所说的花和树是有寓意的,在老师眼中,话只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性的美丽,它只能有一时的绚烂,无法长久,更无力承担生活的重压、社会的责任等。树,则相反,是一种内在的壮实,是一种能支撑担当的力量。老师的态度是倾向做一棵树,学生“默默无语”代表着反思与触动。
材料的倾向性:青少年不应该去做只能美丽一时的花而是应该去做壮实有力量的树。
选题三种:花、树、兼选花树。对照材料更应突出树的倾向性。
一选择树。要写出选择树的理由,可以从树的壮实入手,与花相比,树的壮实可以长久支撑、担当,可以看做支柱性的中坚力量,其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类似可以想到如“肩膀”、“责任”,“脊梁”,“坚强”等。
二、选择花。同样写出理由。如写到生命的美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有些也可涉及学生针对十六岁的花季,抒写自己的 “花样年华”,“青春之美”均可。
三、兼选花与树
立足自己的“花季”,已是花样少年,可以在花季中努力增长树的品质——“坚强”、“勇气”、“担当”、“支撑”、“厚重”等等。在美丽的同时,不忘承担责任。可以联想到“外在与内在”“美丽与坚强”“生命之美”等话题。
本题难度:简单
4、写作题 话题:鸟的评说
阅读《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参考答案:
例文一
嫉妒最卑劣
七种鸟儿,从麻雀议论燕子开始,到苍鹰评价麻雀结束,都在竭力否定对方,真乃咄咄怪事。
说怪不怪,这从深处探究,是由于心理的狭隘。“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读《江南录》)远在九百多年前,王安石对嫉妒现象已经做了深刻的剖析。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是黄鹂一身美丽的羽毛,使燕子自惭形秽,因而妒火中烧。黄鹂说百灵,声音虽悦耳,动机却不纯。“悦耳”说,是自愧弗如得出来的真实结论;“不纯”说,是嫉妒心理编造出来的无稽之谈。
难道鸟儿之间的相互诋毁,都是出自于嫉妒吗?这不一定。但嫉妒是一种卑劣的情感,因而会产生卑劣的行为,这一点则是确实无疑的。鹦鹉学舌,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绝技。百灵不会,本无可厚非。但当它诋毁鹦鹉“最无原则”时,这显然是一种恶意中伤。同样,“举头闻鹊喜”,是民间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传说。喜鹊喳喳叫,本身并不知。说它“生就一副奴颜媚骨”,这是鹦鹉因人们闻鹊噪有喜色,而发出的诅咒。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得好:“自己的思想愈卑劣,就愈要挑剔别人的错儿。”
嫉风妒雨,很难预报,也很难防范。有同学被评为“三好”生,于是就有人拿自己的“一好”强项与之相比,认为被评者不值得自己学习。更有甚者,拿三好学生的某一缺点嘲笑,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哪怕是一位同学受到老师的一次表扬,很快就有人讲出该同学某一方面的缺陷,甚至披露该同学某一时期的过错。也是说怪不怪的现象,嫉妒往往产生于同辈之间。飞禽不嫉妒走兽,禽兽不嫉妒人类,人类也是同辈人相妒。因嫉妒而诋毁,是弱者的表现。
妒贤嫉能者,可鄙!
见贤思齐者,可贵!
评点:本篇进入的角度是:鸟儿们竭力否定对方,原因之一是心理的嫉妒。文中先引用了王安石的话,后引用了克雷洛夫的话:两段名言同样证明嫉妒产生的原因,进入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前者由外而内(因不胜而生嫉),后者由内而外(因思想卑劣而挑错),后者又是前者的深化。
例文二
?傲慢与偏见
七个鸟儿登场,演出一场闹剧。一个个评说对方,无一例外,全盘否定。其口气,不容置喙;其神态,不可一世。
这是一种骄横傲慢的态度。麻雀瞧不起燕子,燕子挖苦黄鹂,黄鹂鄙夷百灵,百灵对鹦鹉不屑一顾,鹦鹉又认为喜鹊不值一提,喜鹊居然讽刺苍鹰,苍鹰更不把麻雀放在眼里。寓言诗虽没有描画出各种鸟儿的语言、神态,但从它们评说的言词中,已清晰地看出了一群狂徒的嘴脸。
这是一种偏于一隅的见解。七种鸟儿,各有所长,但都没有被同类看到或提及。如燕子能报春讯,黄鹂有美妙歌喉,鹦鹉善于模仿,喜鹊给人以希望,苍鹰有凌云之志。是不知,还是不言?是视而不见,还是以偏概全?
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记不清是哪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傲慢会产生偏
见,偏见也会产生傲慢。看了《鸟的评说》,更加确信了这一道理。因为轻视同类,就没有细视、全视同类,因而产生了偏颇之见;也因为已有偏见,就自视甚高,自命不凡,因而傲慢之态会油然而生。傲慢与偏见,互为因果,又都根植于缺乏自知之明。
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实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傲慢者同样是被轻视者。每种鸟儿都傲视同类,而每种鸟儿又都受同类的鄙视。这仿佛是一个难解之谜,其实,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巨匠巴尔扎克,早就看出了其中的奥秘:“傲慢是一种得不到支持的尊严。”
现实生活中,傲慢与偏见结缘,不乏其人。有些青年,取得一点成绩,就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看别人老不顺眼,总觉得周围的人不如自己,仿佛鹤立鸡群,无与伦比。因而,傲慢往往与孤独结伴,傲慢者往往是人生道路上的踽踽独行者。我身边的傲慢者,虽有同窗,而无好友;虽有同行,而无知音。因而,面目虽可憎,遭遇实可怜。
我奉劝傲慢者,对待同伴,态度还是谦逊点好;看待他人,方位还是全面点好。
评点:文章先勾勒七个鸟儿的神态,突出他们的傲慢嘴脸,然后溯本求原,分析产生傲慢心理的原因——缺少自知之明,最后描画其可憎形象,揭示其可悲处境,令傲慢者警醒。
本题解析:
写作提示:本题是要求学生就寓言诗写一篇作文,所以深刻理解寓言诗的寓意,以便选准角度,把道理说正确,说清楚就显得特别重要了。鸟儿们评说同类,措辞虽不尽一致,基调却大体相似:否定和诋毁。被否定和诋毁的鸟儿,有没有长处和优点?为什么否定和诋毁者看不到这些优点和长处?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有没有人也犯有鸟儿们同样的错误?这些鸟儿否定同类者,自身有没有缺点和不足?它们看自身与看同类,眼光有什么不同?它们为什么不能作自我批评?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类似现象?王安石认为:“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用王安石这一观点,分析《鸟的评说》,你有什么样的认识?鸟儿们的傲慢态度,源于鸟儿们的偏颇之见,可以分析一下傲慢与偏见之间的联系。每一种鸟儿在否定其他鸟之后,自己也被另一种鸟所否定。这将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分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文章的思路大体就出来了,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立论,联系实际,就是一篇好文章。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句西方谚语:我没有鞋子,我叫苦连天,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一个连脚也没有的人。这句谚语启发人们领悟一种知足。
中国古代有一首无名氏的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得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满足,又想姣容美貌妻……”,这首诗反映的是一种不知足的社会心理。
请以“知足和不知足”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例文:
知足是“银”,不知足是“金”
茫茫人海,每个人的心就像一叶扁舟,在波涛中上下颠簸着。我们时常会自负,有时也会自卑,我们面对着许多无奈,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太容易走向极端而不能自拔,我认为人生就像一架天平,而“知足”和“不知足”就像两个砝码,只有两者同样重量时,人生才会平衡,不致于栽倒一边。
知足的人能享受到所拥有的快乐,不知足的人能体会到成功的快感。知足其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而对现代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大千世界,如果我们心中有一种“知足”的话,我们就不会被种种诱惑冲昏头脑。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大家,正是由于心中坚守着这份“知足”的心境,才得以“出淤泥而不染”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我认为“知足”是一种佛教心态,只有心中有“主”,才能心中有“知足”。金钱、名利像蛀虫一般侵蚀着某些人的心,正是由于心中无“知足”,才掉进诱惑的陷阱。所以,大家请为自己的心灵留下一片的土地,种下“知足”的种子吧。这样,你才能具备一种淡泊的心态。
当然,人生需要激情,人生需要奋进,“不知足”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惊喜。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完成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业绩,正是“不知足”带给他的成功。人生需要进取,社会需要进步。如果我们永远满足现状,不去努力,不去争取,那就永远停滞不前。那样,人生就会像一碗白开水,平淡无味,永远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历史上,能成就霸业的杰出人物心里都有种“不知足”,秦始皇统一天下,唐太宗开元盛世,等等。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类都为更完美的人生努力拼搏,在奥林匹克赛场上,运动员们为了更高、更快、更强,挥洒着汗水;在职场上,人们为了有更大的发展而努力工作着;在考场上,莘莘学子为了美好的前程奋笔疾书着;球场上,队员们为了至高的荣誉冲锋陷阵。“不知足”带给我们的不但是成功,更是那份拼搏人生的顽强精神。在“知足”中我们品尝着甘甜,在“不知足”中我们品味着浓烈。所以,二者同等重要。
“知足”诚可贵,“不知足”价更高!
本题解析:人生在世,名利财物,都是身外之物,你就是时时刻刻永不停息、永无止境地去追求和索取它,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相反,它还会给你带来无尽的坎坷和烦恼。有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幸福、不快乐,多半是由于我们的不知足。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不免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而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