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3-06 05:20: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请以“有一种力量叫?”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开放性试题,答案不一


本题解析:要关注一下“力量”这个词语


本题难度:简单



2、写作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古人尚且“吾日参省乎吾身”,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已习惯于对别人的所作所为说三道四,很少有人反思自己。比如上课迟到推门而入径直走到座位去,比如面对走来的熟悉或不熟悉的老师低头而过,比如搬动桌椅发出可以避免的声响,你反思过自己的行为吗?
  (2)当你听说,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桶在此”是专门写给中国人看的提示语时,你想到了什么?当你看到,网上的留言者对没有什么过错的人污言秽语、百般挖苦、人身攻击和下流调戏,动辄用“硫酸”般的恶言毒语泼向人家时,你想到了什么?
  (3)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景岗山”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了。
  反思,可以是对自己或他人的不良行为,也可以是对自己或他人的成绩及荣誉;其实,对任何事情都可以进行反思,该反思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请以“反思”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且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作文(40分)
作文讲评时,老师疑惑不解地问大家:“你们为什么都喜欢称自己是16岁的花季?”同学们说:“因为有同名的电视剧,而且已经约定成俗了。”老师说:“你们为什么没想到自己是一棵树?一棵有16道年轮的树已经很壮实了。”你想做棵树还是做朵美丽的花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以“是花,还是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
树,是世界上最粗壮、最坚强的花,它与花一样,有着四季的代谢,有着轮回的周期,却比花少了一份娇弱,多了一份担当。
而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一棵树。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万物复苏的春季,在凛冽的寒冬还未完全褪去的春季,率先抖开一身的嫩绿,伸展开我全身的筋骨,去抚摸每一丝微风,去拥抱每一缕暖阳。我要第一个睁开双眼,看清这明媚的春光,嗅一嗅这清新的泥土的芬芳,然后将根深深扎入泥土中,为日后的时光积蓄力量,用重生的脉搏去唤醒沉睡的世界。但,假如我是一朵花,我一定会畏惧春寒的料峭,会贪恋温室的滋养,又怎能去感受新年的第一缕的曙光呢?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生机勃勃的夏季,在每一丝空气都跳动着躁动不安的夏季,为路人带去一丝清凉。我会撑起擎天的华盖,为大地支起一片绿帐。也许酷热的骄阳会将我的皮肤灼伤,也许我会因不堪承受热浪而倒下,也许,我的枝桠会被乘凉的顽童变成手中的刀枪。但我想,我不会怕。因为我为他人带去了凉意,为盛夏带去了清爽。但,假如我是一朵花,我一定会躲在树阴下,祈求他人的庇护,又怎能在奉献中收获到快乐与成长?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金风送爽的秋季,在枝头硕果承载着收获的欢笑的秋季。我也许会持一条赤练,舞出一派丰收的喜悦;也许会着一身金甲,与秋风战于浩瀚的苍穹下;也许会化作一座绿塔,守望着冬的脚步。也许,我会默默地将枝叶交还给大地母亲,让他们化作枝头的硕果,再让那些硕果化作一张张丰收的笑脸,封存住秋日的私语。但,假如我是一朵花,我一定会哀叹自己“林花谢了春红”的不济命运,又怎能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满怀豪情?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在白雪皑皑的冬季,在银装素裹下蕴藏着无限生机的冬季。此时的我,不仅会在风雪中傲然挺立,去直面那如刀割般的寒风,也会适时地弯下腰去,去应对那些层层叠叠的厚重积雪。我需要积蓄力量,去迎接寒冬过后那并不遥远的春天。但,假如我是一朵花,我一定会在大雪中哭泣,然后怀着一颗死灰般的心黯然离开,又怎能见到那冰雕玉砌的玲珑世界?
我愿意做一棵树,因为树是花的最高形态,是花一生的梦想。正因为有了坚强的心,不屈的灵魂,树才能应对生活中的四季。以树的形态活着,才能在花季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绚烂。
点评
作者以优美的语言表现了一棵树四季的变化。突出了树与花相比所具有的坚强、乐观、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美好品质,表现出自己愿意成为一个像树一样具有这些美好品行的人,紧扣主题。
文章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生动形象;段与段之间构成句群排比,使文章整齐而富有韵律。


本题解析:
是花还是树
材料中所说的花和树是有寓意的,在老师眼中,话只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性的美丽,它只能有一时的绚烂,无法长久,更无力承担生活的重压、社会的责任等。树,则相反,是一种内在的壮实,是一种能支撑担当的力量。老师的态度是倾向做一棵树,学生“默默无语”代表着反思与触动。
材料的倾向性:青少年不应该去做只能美丽一时的花而是应该去做壮实有力量的树。
选题三种:花、树、兼选花树。对照材料更应突出树的倾向性。
一选择树。要写出选择树的理由,可以从树的壮实入手,与花相比,树的壮实可以长久支撑、担当,可以看做支柱性的中坚力量,其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类似可以想到如“肩膀”、“责任”,“脊梁”,“坚强”等。
二、选择花。同样写出理由。如写到生命的美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有些也可涉及学生针对十六岁的花季,抒写自己的 “花样年华”,“青春之美”均可。
三、兼选花与树
立足自己的“花季”,已是花样少年,可以在花季中努力增长树的品质——“坚强”、“勇气”、“担当”、“支撑”、“厚重”等等。在美丽的同时,不忘承担责任。可以联想到“外在与内在”“美丽与坚强”“生命之美”等话题。


本题难度:简单



4、写作题  话题:鸟的评说
阅读《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参考答案:
例文一
           嫉妒最卑劣
七种鸟儿,从麻雀议论燕子开始,到苍鹰评价麻雀结束,都在竭力否定对方,真乃咄咄怪事。
说怪不怪,这从深处探究,是由于心理的狭隘。“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读《江南录》)远在九百多年前,王安石对嫉妒现象已经做了深刻的剖析。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是黄鹂一身美丽的羽毛,使燕子自惭形秽,因而妒火中烧。黄鹂说百灵,声音虽悦耳,动机却不纯。“悦耳”说,是自愧弗如得出来的真实结论;“不纯”说,是嫉妒心理编造出来的无稽之谈。
难道鸟儿之间的相互诋毁,都是出自于嫉妒吗?这不一定。但嫉妒是一种卑劣的情感,因而会产生卑劣的行为,这一点则是确实无疑的。鹦鹉学舌,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绝技。百灵不会,本无可厚非。但当它诋毁鹦鹉“最无原则”时,这显然是一种恶意中伤。同样,“举头闻鹊喜”,是民间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传说。喜鹊喳喳叫,本身并不知。说它“生就一副奴颜媚骨”,这是鹦鹉因人们闻鹊噪有喜色,而发出的诅咒。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得好:“自己的思想愈卑劣,就愈要挑剔别人的错儿。”
嫉风妒雨,很难预报,也很难防范。有同学被评为“三好”生,于是就有人拿自己的“一好”强项与之相比,认为被评者不值得自己学习。更有甚者,拿三好学生的某一缺点嘲笑,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哪怕是一位同学受到老师的一次表扬,很快就有人讲出该同学某一方面的缺陷,甚至披露该同学某一时期的过错。也是说怪不怪的现象,嫉妒往往产生于同辈之间。飞禽不嫉妒走兽,禽兽不嫉妒人类,人类也是同辈人相妒。因嫉妒而诋毁,是弱者的表现。
妒贤嫉能者,可鄙!
见贤思齐者,可贵!
评点:本篇进入的角度是:鸟儿们竭力否定对方,原因之一是心理的嫉妒。文中先引用了王安石的话,后引用了克雷洛夫的话:两段名言同样证明嫉妒产生的原因,进入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前者由外而内(因不胜而生嫉),后者由内而外(因思想卑劣而挑错),后者又是前者的深化。
例文二
         ?傲慢与偏见
七个鸟儿登场,演出一场闹剧。一个个评说对方,无一例外,全盘否定。其口气,不容置喙;其神态,不可一世。
这是一种骄横傲慢的态度。麻雀瞧不起燕子,燕子挖苦黄鹂,黄鹂鄙夷百灵,百灵对鹦鹉不屑一顾,鹦鹉又认为喜鹊不值一提,喜鹊居然讽刺苍鹰,苍鹰更不把麻雀放在眼里。寓言诗虽没有描画出各种鸟儿的语言、神态,但从它们评说的言词中,已清晰地看出了一群狂徒的嘴脸。
这是一种偏于一隅的见解。七种鸟儿,各有所长,但都没有被同类看到或提及。如燕子能报春讯,黄鹂有美妙歌喉,鹦鹉善于模仿,喜鹊给人以希望,苍鹰有凌云之志。是不知,还是不言?是视而不见,还是以偏概全?
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记不清是哪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傲慢会产生偏
见,偏见也会产生傲慢。看了《鸟的评说》,更加确信了这一道理。因为轻视同类,就没有细视、全视同类,因而产生了偏颇之见;也因为已有偏见,就自视甚高,自命不凡,因而傲慢之态会油然而生。傲慢与偏见,互为因果,又都根植于缺乏自知之明。
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实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傲慢者同样是被轻视者。每种鸟儿都傲视同类,而每种鸟儿又都受同类的鄙视。这仿佛是一个难解之谜,其实,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巨匠巴尔扎克,早就看出了其中的奥秘:“傲慢是一种得不到支持的尊严。”
现实生活中,傲慢与偏见结缘,不乏其人。有些青年,取得一点成绩,就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看别人老不顺眼,总觉得周围的人不如自己,仿佛鹤立鸡群,无与伦比。因而,傲慢往往与孤独结伴,傲慢者往往是人生道路上的踽踽独行者。我身边的傲慢者,虽有同窗,而无好友;虽有同行,而无知音。因而,面目虽可憎,遭遇实可怜。
我奉劝傲慢者,对待同伴,态度还是谦逊点好;看待他人,方位还是全面点好。
评点:文章先勾勒七个鸟儿的神态,突出他们的傲慢嘴脸,然后溯本求原,分析产生傲慢心理的原因——缺少自知之明,最后描画其可憎形象,揭示其可悲处境,令傲慢者警醒。


本题解析:
写作提示:本题是要求学生就寓言诗写一篇作文,所以深刻理解寓言诗的寓意,以便选准角度,把道理说正确,说清楚就显得特别重要了。鸟儿们评说同类,措辞虽不尽一致,基调却大体相似:否定和诋毁。被否定和诋毁的鸟儿,有没有长处和优点?为什么否定和诋毁者看不到这些优点和长处?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有没有人也犯有鸟儿们同样的错误?这些鸟儿否定同类者,自身有没有缺点和不足?它们看自身与看同类,眼光有什么不同?它们为什么不能作自我批评?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类似现象?王安石认为:“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用王安石这一观点,分析《鸟的评说》,你有什么样的认识?鸟儿们的傲慢态度,源于鸟儿们的偏颇之见,可以分析一下傲慢与偏见之间的联系。每一种鸟儿在否定其他鸟之后,自己也被另一种鸟所否定。这将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分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文章的思路大体就出来了,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立论,联系实际,就是一篇好文章。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句西方谚语:我没有鞋子,我叫苦连天,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一个连脚也没有的人。这句谚语启发人们领悟一种知足。
中国古代有一首无名氏的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得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满足,又想姣容美貌妻……”,这首诗反映的是一种不知足的社会心理。
请以“知足和不知足”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例文:
知足是“银”,不知足是“金”
茫茫人海,每个人的心就像一叶扁舟,在波涛中上下颠簸着。我们时常会自负,有时也会自卑,我们面对着许多无奈,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太容易走向极端而不能自拔,我认为人生就像一架天平,而“知足”和“不知足”就像两个砝码,只有两者同样重量时,人生才会平衡,不致于栽倒一边。
知足的人能享受到所拥有的快乐,不知足的人能体会到成功的快感。知足其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而对现代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大千世界,如果我们心中有一种“知足”的话,我们就不会被种种诱惑冲昏头脑。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大家,正是由于心中坚守着这份“知足”的心境,才得以“出淤泥而不染”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我认为“知足”是一种佛教心态,只有心中有“主”,才能心中有“知足”。金钱、名利像蛀虫一般侵蚀着某些人的心,正是由于心中无“知足”,才掉进诱惑的陷阱。所以,大家请为自己的心灵留下一片的土地,种下“知足”的种子吧。这样,你才能具备一种淡泊的心态。
当然,人生需要激情,人生需要奋进,“不知足”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惊喜。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完成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业绩,正是“不知足”带给他的成功。人生需要进取,社会需要进步。如果我们永远满足现状,不去努力,不去争取,那就永远停滞不前。那样,人生就会像一碗白开水,平淡无味,永远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历史上,能成就霸业的杰出人物心里都有种“不知足”,秦始皇统一天下,唐太宗开元盛世,等等。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类都为更完美的人生努力拼搏,在奥林匹克赛场上,运动员们为了更高、更快、更强,挥洒着汗水;在职场上,人们为了有更大的发展而努力工作着;在考场上,莘莘学子为了美好的前程奋笔疾书着;球场上,队员们为了至高的荣誉冲锋陷阵。“不知足”带给我们的不但是成功,更是那份拼搏人生的顽强精神。在“知足”中我们品尝着甘甜,在“不知足”中我们品味着浓烈。所以,二者同等重要。
“知足”诚可贵,“不知足”价更高!


本题解析:人生在世,名利财物,都是身外之物,你就是时时刻刻永不停息、永无止境地去追求和索取它,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相反,它还会给你带来无尽的坎坷和烦恼。有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幸福、不快乐,多半是由于我们的不知足。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不免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而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常见题型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