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3-06 05:39: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哲学的追问是指向神秘的,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人生,哲学都欲追根究底,这就是所谓终极关怀。在这一点上,             。然而,哲学却不肯满足于不容置疑的信仰,而要求对问题作出理由充足的回答。在这一点上,            。灵魂的提问,而让头脑来解答,这是哲学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和困难。           。正是这一点结合了两种对立因素的品格使之成为比宗教和科学更伟大的东西。
①哲学与宗教相似
②哲学与科学相似
③哲学又和科学一样
④哲学又和宗教一样
⑤哲学面对科学,敢思宗教之不思,又立足宗教,敢疑科学之不疑
⑥哲学面对宗教,敢思科学之不思,又立足科学,敢疑宗教之不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用丁香结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B.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
C.徐志摩死亡的噩耗传出,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D.《再别康桥》中,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表达了作者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3、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热爱语文吧!因为高·考是语文给了我们聆听美的耳朵,发现美的眼睛,领悟美的头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的口中娓娓道来
②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下流淌
③语文带我们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
④语文迸发着思想的光辉从屈原的诗中吟诵出来
⑤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
⑥语文送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
A.①④⑥⑤③②
B.①④⑤②⑥③
C.②⑤⑥③①④
D.②⑤①④⑥③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B.根据世界黄金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春节前后中国黄金需求高涨,这主要是由于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C.沈阳军区广泛开展“中国梦”大讨论活动,发动广大青年官兵通过努力拼搏来建设富国强兵的蓝图,用实干精神实现青春梦想。
D.体育局就媒体对游泳赛事中裁判执法不公、选手年龄不实等严重违纪问题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要加大对赛风赛纪的监督力度。
D.粗糙(cāo)?缱绻(juǎn) ?契(qì)约?无(jì)济于事



5、语言运用题  按要求做题。
  广电总局日前向央视等媒体下发通知,要求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WTO、CPI等外语缩略词。从4月起,央视体育新闻已经在节目中开始规避“NBA”“CBA”“Fl”等观众耳熟能详的缩略词,取而代之的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联赛……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等中文全称。这一事件引起社会热议,赞同、批评之声此起彼伏。
  请表明自己的观点,谈谈自己支持或反对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