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四)
A.庄子“眼冷”表现为内心的冷酷犀利,拒绝与统治都合流的清高孤傲,满纸荒唐中透出的怪诞与偏激。 B.庄子的“心热”表现内心的温柔宽仁,对众生的怜悯牵挂,对社会的关注,对正义的捍卫,对文化精神的坚守。 C.庄子的“眼冷”与“心热”是矛盾对立的,他对人类充满热情,而对社会的荒唐与罪恶圣无可奈何,只好冷眼相看。因而庄子的笔锋荒唐,态度偏激,性格行为怪诞孤傲。 D.庄子的“眼冷”与“心热”表面年似矛盾,实际上二者能融为一体。一“冷”一“热”相反相成,从两个不同角度展示庄子的心灵世界。 |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C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解析:“一个权势屈从文化的社会”分析错误,应为“一个文化屈从权势 的社会。”)
小题:(解析:“矛盾对立”分析错误,应为“矛盾统一”。)
小题:(解析:“与时俱进”推断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契诃夫
[俄罗斯]康·费定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年轻时有一个梦想:想成为一个秃头的干瘪小老头,并且在一间好办公室的大写字台后面呆着。
有一次,他说:“我写生活。”
是的,他写生活。他的主人公的数量和类型是丰富的。只有最伟大的小说家可以在由他们的想象力所诞生的人物的丰富和不同面貌上与契诃夫相比。
与最伟大的小说家们以自己的人物表现出整个时代的特性一样,契诃夫以自己的典型人物和形式表现出19世纪最后四分之一时期那永远离去的俄国的形象。
由于契诃夫在他的艺术中所介绍的社会的无限广阔性,似乎可以把他与巴尔扎克相比拟。
他生活在一个大世界中,并把这个大世界引向自身,进入阿列克辛市、梅里霍沃庄园和雅尔塔那封闭的角落。大世界并没有给他以安宁。他也没有找到安宁。“干瘪的小老头”只是他想装装样子而已,为的是躲避日常生活的缠扰,独自一人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急于想参加战争的契诃夫决定,必须以一个医生,而不是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因为医生将看得更多。这是他的天性——想看得更多。
“如果我是医生(他写道),那么我需要的是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文学家,那么我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而不是在小德米特罗夫卡……我需要哪怕一小部分社会和政治生活,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种面徒四壁的、没有大自然、没有人、没有祖国、没有健康和胃口的生活——并非生活。”
我们的时代以新的目光注视着契诃夫。它发现了契诃夫——这位复杂的、有时不可企及的深刻的作家。
幽默家和独幕轻松喜剧的作者,为自己时代极为喜爱的契诃夫受到许多问题的折磨:我为什么写作?需要我吗?艺术家的事业是什么?我的文学职业的目的是什么?
“多余的人”概念的创始人,没落社会黄昏的写生画家,最精细的心理剧和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的作者契诃夫说:
“我认为最最神圣的东西,是人的身体,健康、智慧、才能、爱情和摆脱权力与谎言的绝对自由,最后两项无论如何得表现出来。这就是我将遵循的纲领,如果我能成为一个大艺术家的话。”
“人们对我作了这样那样的解释。总之,各种荒诞无稽的话!而我——首先只是个人……我热爱大自然和文学,憎恨抱残守缺和专横霸道。”
我们是否在作家契诃夫身上发现了一切?不,远非一切。
但是对我们来说,现在尤为意味深长地、悦耳地响起《海鸥》里那段著名独白中的话:
“我爱这水,这树,这天空,我感觉到大自然,它唤起我身上强烈的情感和无法遏止的写作愿望。但我可不是个风景画家,我只是个公民,我爱祖国,爱人民,我觉得,如果我是作家,那么我有责任谈人民,谈他的苦难,谈他的未来,谈科学,谈人的权利,等等,等等。”
1.文章第二段中“他说:‘我写生活。’”一句在文中的含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请选择两种写作手法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表现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的时代以新的目光注视着契诃夫”,这句话的深层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契诃夫的观点,探究一下作为一个艺术家(文学家)应该如何进行艺术创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契诃夫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主人公(形象)数量和类型是十分丰富的。
(2)契诃夫表现了19世纪末俄国的时代生活特性(或19世纪末俄国的社会的广阔性)。
作用:领起全文(或领起下文)。
2.对比手法的使用:用巴尔扎克等作对比,说明了契诃夫巨大的文学成就;引用手法的使用:为了说明契诃夫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创作追求,作者引用了较多契诃夫的原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答 “长句的使用”“比喻”“拟人”等酌情给分)
3.我们的时代发现了契诃夫文学创作的深刻性,这“深刻”主要表现在对写作的目的与作用的认识,要给创作更大的自由空间,作家有责任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意对即可)
4.(1)要表现生活;
(2)要生活在人民中间;
(3)有责任表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苦难、未来、权利等等;
(4)要表现人本身,健康、智慧、才能、爱情和自由,尤其要表现爱情和自由。(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什么时候石油可以被替代?
①今天的世界与过去的大不一样:石油价格一升再升,全球性变暖使得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大量地融化。而下一次大规模的能源革命的来临是否跟以往的一样顺利,将取决于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时候世界石油生产达到顶峰?人类因燃烧矿物燃料而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对地球气候产生的影响究竟有多严重?可替代能源是否大量存在,并且人们能否承受得起其价格?这些问题只有科学和技术能够回答,但是社会政策方面的努力也能起到相当的作用。
②世界石油耗尽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对于这一点,现在很少有人持怀疑态度了。但是全球石油需求还在以每年l%或者20k,的速度增长,我们现在正以每秒钟1000桶的速度从地下抽取石油。持悲观态度的人们(大多数曾在石油公司工作过的地质学家)预测,石油生产将很快达到极限。美国地质学家M.K.哈伯特于1956年就成功地预测美国的石油生产会在70年代达到极限。持乐观态度的人们(大多数是资源经济学家)则坚持认为,石油生产既依赖地下探明的石油储量,又依赖日益发展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将促使石油生产继续增长。不过,即便按照乐观派的看法,本世纪中叶将是石油生产的极限。到了那时,美国需要有40%的石油替代物。考虑到急剧变化的环境、气候因素,更加迫切需要使用非矿物燃料。
③如果说石油供应极限真的将很快到来,或者因环境、气候方面的缘故人们不得不远离矿物燃料,那么人类将迎来大规模的替代能源供应的时代。仅太阳每天照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就高达86000万亿瓦,相当于全人类每年消耗能量的6600倍。而自然界的风能、生物能和核能也是很充裕的,应该有很多的机会与时间去有效地开发利用它们。
④当然,部分替代能源也存在其自身的问题。主张利用核裂变作为新能源的人们还未能找到无可争议的处理放射性核废料的方法。考虑到将承担的重大责任和巨大的投资,很多公司也只能望“核”兴叹。而再生能源分布太散,要把它们收集起来生成足够的能量,其难度很大。迄今为止,全球风能利用装机容量已超过400亿瓦,但每生产1000瓦的电能,其成本也高达4.5关分。
⑤而且,再生能源的产量与矿物燃料的使用量相比实在太少。以美国为例,它的再生能源产量大约只占全部能源产量的6%。现在,全球能源需求(折合成电能)每年将近13万亿瓦,
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个别地区的能源需求将达到30万亿至60万亿瓦。因此,必须更大程度地扩大再生能源利用的规模,逐步取代现有能源,这对世界未来能源需求最终将产生意义重大的影响。
⑥为了未来,现在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合理、高效地使用能源是目前实施能源战略计划的首要条件,这样我们可以争取到多一点的时间来开发、改进替代能源的使用效率。在过去的30年里,太阳能设备的成本已经下跌了两位数。许多专家指出,太阳能系统在被广泛采用之前,其价格成本还需大幅下降。而纳米技术的发展,有望使人们能够利用新颖的半导体系统提高太阳能收集器的效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直接从日光、二氧化碳和水中获得化学燃料。
5.对人类迎来大规模替代能源供应时代的条件,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世界石油生产很快达到顶峰,石油供应的极限即将到来。
B.再生能源分布太散,无法寻找到把它们收集起来生成足够的能量的方法。
C.可替代能源大量存在,并且人们能承受得起其价格。
D.人类因燃烧矿物燃料而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对地球气候产生严重影响,因而人们不得不远离矿物燃料。
6.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部分替代能源也存在其自身的问题,如核废料的污染,再生能源分布太散,很难收集起来生成足够的能量。只有风能因非常理想,已被广泛地利用。
B.持悲观态度的人们认为石油生产将很快达到极限;持乐观态度的人们则认为随着技术创新石油储量将不断增加。
? C.在促进新的大规模能源革命顺利来临的过程中,并非只有科学和技术在起作用。
D.太阳每天照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高达86000万亿瓦,相当于全人类每年消耗能量的6600倍。因此它必将成为未来占统治地位的替代能源。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存在着争论,但石油作为矿物能源,一定有它的生产极限。
B.目前,包括石油在内的矿物燃料的广泛使用,使人类陷入发展经济与环境恶化的严重矛盾之中。
C.即使石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也迫切需要寻找替代能源。
D.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核能、二氧化碳和水都必将成为可以替代石油的能源。
参考答案:5.B
6.C
7.D
本题解析:5.A、C、D选项内容在一、三自然段有相关论述。B选项原文第四段中只在说明“替代能源中部分也存在其自身的问题”,且与题干“条件”的要求不符。
6.文意理解依据第一段“这些问题只有科学和技术能够回答,但是社会政策方面的努力也能起到相当的作用。”故C对;A第四段主要指出各种替代能源的问题,风能的成本高,也无从看出被广泛应用。B原文第二段指出乐观派认为“产量增加”并非“地下探明的石油储量将不断增加”属偷换概念;D文章中未表明太阳能“必将成为未来占统治地位的替代能源”,说法绝对且于文无据。
7.归纳推断。最后一段“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直接从日光、二氧化碳和水中获得化学燃料”,“或许”只是表明推测;“获得化学燃料”与“成为替代能源”不同。A项依据原文第二段“即便按照乐观派的看法,本世纪中叶将是石油生产的极限”可知;B、C项依据原文第三段“因环境、气候方面的缘故而人们不得不远离矿物燃料”可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做封,辟场祀地叫做禅。泰山何以成为封禅的圣地?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这一点,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在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也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大体上可以如是观: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所以司马谈才会因为不能参与封禅大典而感到痛心疾首,终生为憾。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尽管古代帝王无数,但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的成功。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构了儒家的思想体系。经过春秋战国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思想,最后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来,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选自孟宪实《泰山的祭祀与封禅》,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封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与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模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众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必然。
D.如果说建构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那么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构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可以说周公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
B.司马谈因不能参与泰山封禅而遗憾终生,看来无论是帝王还是一般官员,都把参与几乎是历史创造的封禅大典看做一大幸事。
C.“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思想,最后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可见无“封禅理论”就难有儒家特殊的政治地位。
D.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身份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在帝王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因此帝王首先主张封禅。
参考答案:1.C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18分)
忠魂一
缕枕江流
蔡勋建
①在我阅读的记忆里,汨罗江应是在一个叫磊石山的地方汇入洞庭湖的。我没到过那地方,想像不出具体方位,那是个怎样的地形。但我知道汨罗江是一条很怪的河流,几次向西,然后朝北,踏入洞庭。我曾说过我一定要去汨罗山拜谒屈老先生的。我好想从洞庭湖出发,越过磊石山,沿着汨罗江溯流而上,那里是他的魂灵安息的地方……
②
到达汨罗山已是上午10点了,只见一片起伏连绵的丘陵由东向西朝玉笥山逶迤而去。几千年了,一个用诗书写民生、以命明志的爱国诗人就在这里枕着江流长眠在这一片青黛之中。
③艳阳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像一位耄耋老人满脸起了寿斑。碑面的字迹尚可辨认,碑阴则无一字说明,历史就像这墓碑一下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我来到赵家冲后的一座屈原墓前,据说这是12座疑冢中最为壮观的一座,碑文为“故楚三闾大夫之墓”。读着这仅有的所谓碑文,只觉得古代华夏子孙对此颇费过思量。中国的墓葬历来对身份有讲究,往往有一些重要的个人信息从墓碑上逸出。据唐杜佑《通典》记载:屈原冢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墓”,后来碑佚。过去的那些古碑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或损毁或散佚了,而今存传的尽是近代人的重建。这让我有机会作一次比较。唐代屈原墓碑标示的是“楚放臣”,这个身份是很明确的,让人一看就明白屈原是楚国被放逐之臣。看不到其它褒贬文字的墓志铭。清朝同治年间刊立的屈原碑,碑文则很中性,称屈公为“故楚三闾大夫”,只标明了身份,同是
屈
公之墓,而碑文几字之差,让人觉得感情色彩大异。
④在汨罗山1500平方米的范围里,屈原疑冢如种瓜种豆散布其中,其墓或大或小,其碑或高或矮,这并不影响我对先生的仰慕,它们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向度与高度。
⑤凝望荒草萋萋的屈原墓,眼前总好像晃动着楚国高大的城池与屈公形容枯槁的身影。其实春秋时期楚国还是很强大的,即使战国时期它的疆土仍在争战中不断膨胀延伸。太史公有史笔记述
:“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屈原是在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秦强楚弱的形势下,抱着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力图让楚国一统天下的。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楚怀王昏庸无道,再加上反动贵族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姬郑袖等佞臣小人
的围攻,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在苟且偷安、惧战主降的贵族们的打击排斥下,斗争处于劣势的屈原最终遭谗罢官,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一个人的政治才能不能充分得以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何其郁郁。屈子被放逐汨罗江畔9年余,报国无门,每日只能披发行吟于江边,北望郢都,思念祖国,愤然怅然写下许多不能打动楚王的文字。秦军攻下郢都的消息从远方传来,他痛不欲生,万念俱灰。
⑥屈原死后,太史公曾到屈公生前垂钓和行吟的江暮潭凭吊,痛哭而流涕。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任途经此地亦欷歔掩泣,作《吊屈原赋》。屈原的弟子宋玉还登上玉笥山之最高处,为先生招魂。时逾几千年,作为先生的崇拜者,我只身来到屈公墓前,虽然不知哪座冢内真正埋着诗人的骨骸,但我想整个汨罗山,不,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我采撷一束满山疯长的艾蒿和牡荆,献到屈公的墓碑前。要知道这艾蒿是每年端午节人们的必采之物,而牡荆,则早在周时它的名字就叫“楚”啊!
⑦汨罗山下那一块百亩见方的水塘,我想这应该是当年女媭取土造坟的楚塘了。楚塘之名也是后人命的,人们赋予了它时代色彩与政治意义。楚塘如今芰荷蓬勃,水草丛生,汨罗山满山遍野的艾蒿何其葳蕤,是专为纪念屈子生长的
吗?
(选自《人民日报 》2008年8月2日)
小题1:唐代和清代的屈原碑文仅有几字之差,作者却觉得“让人觉得感情色彩大异”,请简要分析“情感色彩的差异”是什么?形成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2:请根据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它们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向度与高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的第⑤段说“其实春秋时期楚国还是很强大的”后,追述了屈原强国梦想破灭的往事,请简要概括本段内容,并分析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4:请简要分析本文结构上的特点,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小题1:(1)唐代碑文表现出人们对屈原被楚国国君放逐的惋惜,充满了同情;清代碑文只是说明了墓碑主人身份状况,没有任何情感。(2分)(2)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唐人怀念屈原的爱国之心,而清朝统治者却不愿意人们记起楚国是被秦国所灭,更不愿意人们想起清朝是通过武力取得统治地位的事实。(2分)(结合原文,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
小题1:(1)屈原疑冢之多表现出人们对屈原的敬仰之深,也更能激起作者的敬佩之情,这也暗示着作者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2分)
(2)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滋养了整个华夏,陶冶了全体中国人的情操。(2分)
小题1:(1)屈原强国梦想本来是可以实现的,因为春秋时期楚国还是很强大的,但屈原因昏庸君王的疏远和佞臣小人的围攻而无法实现强国理想和个人梦想,楚国也因此而灭亡。(2分)
(2)这样追述,表现了作者对屈原伟大理想和人格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怀才不遇遭迫害而沉江身亡的惋惜遗
憾之情。(
2分)
小题1: (1)本文以“想要拜谒屈原——看到屈原墓碑——引出感慨”为线索,条理清晰、重点鲜明地表现出对屈原的敬仰之情;行文中穿插各时代人物对屈原的凭吊,使屈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结尾处写道,楚塘周围甚至整个汨罗山上都长满了纪念屈原的植物,更表现出不仅人民怀念屈原,天地也在祭奠这个伟大的爱国志士。(4分)(2)写作启示:①写好游记散文要明确贯穿全文的(景物、情感)线索。②要注意虚实结合,叙议结合。③要做到情景交融,发人深思。(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