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3-06 06:05:5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2009年惠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无可奈何陈忠实
从1993年陈忠实的《白鹿原》出版后,我就记住了陈忠实那张“沟壑纵横”却不失坚毅的脸,想象着年轻时的这张脸该有多么英俊。但让我大失所望的是电视专题片里的年轻陈忠实照片决谈不上英俊,只是比农村小伙子身上多了点“酸文假醋”气,真不如现在看着顺眼、深奥、硬朗、线条分明。有一次我用这话调侃陈忠实,他用陕西话回敬我:“得是地,人家都说周总理就是越老越帅气嘛!”
有一次我在书摊上看到一本以作家出版社名义出版、署名陈忠实的长篇小说《丰乳玉臂》,马上打电话逗他:返老还童啦,怎么研究起“肢体学”?陈忠实一边听我电话一边在来回踱步,我在电话里能听出他啼笑皆非的腔调和踢踢踏踏的脚步声。陈忠实抱怨说:“《白鹿原》自发表到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各类版本总印数早已超过100万册,可我还收集到盗版本十几种,盗版的数量估计超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总量的三倍以上。还有不下三十本以我名字出版的小说。我的名字有那么值钱吗?”
陈忠实自己发现被盗名的第一本书是《村画》。欺世盗名者把《村画》弄得“遍地开花”,一点不在乎陈忠实本人是否知晓,竟然摆到了他家门口书摊上。摊主认得陈忠实,老远就冲他喊,你的新书卖得不错,刚进两天,几十本就卖完了。陈忠实张口结舌,估计他当时那张脸得让小摊主做两天噩梦。
没等噩梦过去,陈忠实又接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电话,说这部署名陈忠实的《村画》,内容与他们社出版的一部叫《壁虎村》的作品相同,作者是云南作协副主席李霁宇。他们请陈忠实写一篇文章以澄清事实,陈忠实只好怀着无法言说的心情著文说明事实真相。估计从那事起过滤嘴香烟消愁的作用不行了,陈忠实改吸雪茄。
还有一次,上海一位读者和浙江师大的一位研究生几乎同时致信陈忠实,说他们买到一本署名陈忠实的小说《生命原》,内容不错,就是错别字太多。陈忠实当即回信说明本人并没有出版过这本书,希望他们将此书寄来看看,同时寄了自己的一部作品以作留念。其实陈忠实更为苦恼的是,这部作品是陕西党校的一位老教员在此书尚未出版之前就将一校样送给他读过,请陈忠实帮着提提意见,出版之后还送了他一本,书的原名叫《楞娃》。这事叫陈忠实好生地郁闷了一阵子,估计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几条。
陈忠实还接到山东作协副主席赵德发的电话,说他看到一本叫《石牛原》的小说,落款是陈忠实,但内容正是自己的作品《缱绻与决绝》。接到这个电话陈忠实真是不能再容忍了,盗名盗到自己朋友的头上,不仅再一,而且再二,再三,损害自己的名誉和利益也罢,伤害到了朋友们,陈忠实于心不忍,而且为此总是心怀歉疚。从此陈忠实但凡接受记者采访都会郑重声明一点:我写《白鹿原》之后没有长篇出版,任何署我名的长篇,除了《白鹿原》之外,都不是我的作品。这一来,陈忠实估计不会再有盗他名出书的了。
其实不然,没过两天他相继收到了几张汇款单,汇款单位都是些很少听到的地、市级小报。他拿到汇款单苦思冥想也没想出曾几何时给这些地方寄过稿件。汇款不能收,只能等着邮局自动退款了。后来陈忠实在和一位记者聊天时说到此事,记者报道后引起有关部门注意,竟然查到冒名顶替的作者是陕西农村的一位文学爱好者,他自己署名的文章寄到任何地方的报刊,都从未被采用过,便想到以陈忠实的名字落款,地址写自己家的。因此那些没和陈忠实联系过的报刊就按他提供的地址寄稿费和样报,但有些知道陈忠实地址的就寄到省作协。此事过去一段时间之后,陈忠实见到一封信,是那位化名陈忠实的人悄悄放到作协收发室的。看了这封信陈忠实又难过又感慨。这位农民兄弟在信中说,他家境不好,自幼喜爱文学写作,想靠写稿的收益补贴家用,就想出这么个办法,篇篇中的。陈忠实读了这封信后,很想见见他,可这位农民没有留下地址,只好等待他的再次出现。等待的过程中陈忠实会常常想到他、惦记他。好像是他又欠下一笔难以偿还的人情债似的。
谈起他屡屡遭受的盗版盗名之苦,我估计陈忠实这会儿一定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
(选自《南方日报》2008年9月4日,有删改)
1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陈忠实的性格特点。(4分)
??
??
?
14.有人说本文整篇都是写陈忠实先生的书被盗版的事情,有重复之嫌,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材料得当吗?为什么?(5分)
??
??
?
15.盗版书、盗版碟等盗版现象屡禁不止,联系社会现实,结合本文,谈谈该如何规范文化市场。(6分)
??
??
??
??
?


参考答案:
13.陈忠实用陕西话回敬我,体现了他幽默的性格;(1分)回信寄书给两位研究生,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态度;(1分)当朋友的书被盗用自己的名时考虑朋友的名声,表现了他先人后己的品格;(1分)想见冒自己的名出书的农民朋友,还表现了他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作家。(1分)
14.作者这样写处理得当。(1分)因为作者每一个事例的对象都不同,由陈忠实的朋友、陈忠实自己、出版社的电话、读者的信、作协主席、最后到盗用他名出书的农民,(1分)结构上是层层递进的。(1分),同时情感上也是层层递进的(1分),由自我解嘲、张口结舌、无法言说、苦恼、歉疚,到最后的难过感慨,苦大仇深,(1分)文章就是用这样看似重复的事例一步一步体现陈忠实的无可奈何。
15.文中一些盗版者为了谋取利益,非法盗版,一些消费者对盗版也持认同态度,使盗版有市场,甚至是小贩也贩卖盗版,(1分)因此规范文化市场的关键在于教育,让盗版者认识到盗版的危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分)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自觉抵制盗版,(1分)从源头和市场两方面扼杀盗版,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1分)。另外文中一些出版社不加甄别地出版书籍,(1分)因此解决盗版问题还需政府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出版市场,使它们健康、合理发展。(1分)


本题解析:
13、每个要点1分,共4分。
14、判断1分,阐述4分。
15、根据文章信息言之成理即可。也可以适当补充合理化的建议。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    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具备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
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小题1: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5分)?(?)
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
B.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乡村的公共设施均稍差于城市,尽管差别不大。
C.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
D.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E.要满足现代人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
A.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B.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C.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D.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小题3:“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歧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4: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请概括作者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E
小题1:C
小题1:①城市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②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生活的要求,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③人们要过便利、高效、文雅的生活就必须在城市建设好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4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二点得3分,答对三点满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①政府不要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让现代文明元素,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②政府要在乡村地区引入城市的制度,逐渐建立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4分,答对一点得2分,大意符合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端午节
 ?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黄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因为在其他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
? 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黄涛认为,拨开古人笼罩在端午节习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雾,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 五月初五,夏天在望,中国人讲究以水克火,其习俗多跟水有关。龙舟竞渡在水乡盛行,连所祭的神灵也都跟水有关:楚地所祭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吴地所祭钱塘江潮神伍子胥是死后被投入江中,绍兴一带所祭东汉孝女曹娥也因父亲淹死而投水寻父……端午节的另一部分习俗是防毒避疫,人们相信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拌水洒庭院等做法可预防疾病流传,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黄涛表示,这些都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 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九大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和“赛龙舟”,影响很大的“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 黄涛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 “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端午节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变化有关。
B.端午节习俗中的防疾除疫、卫生保健等内容与关爱生命有关。
C.端午节的各项活动,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D.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2.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端午节的起源看法不统一,民俗学界认为其起源于古代人类的辟邪活动。
B.东汉时,人们举行端午节活动,主要是为了防止疾病、瘟疫、兵役、鬼怪等。
C.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人们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拌水洒庭院等做法来预防疫病。
D.端午节的习俗共有“吃粽子”、“赛龙舟”、“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等九大类。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各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午节“纪念屈原说”产生于其他几种学说之前,所以说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为了纪念屈原。
B.古代,端午节习俗上笼罩着辟邪尚巫的迷雾,这是因为当时人们掌握的科学知识较少。
C.端午习俗中“吃粽子和“赛龙舟”影响最大,这与人们钦佩屈原的爱国精神有关。
D.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生生不息,这是因为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富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


参考答案:1.A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青梅煮酒”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堪称经典的情节。在饮酒谈天这貌似舒缓的气氛中,曹操、刘备两位当世豪杰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较量。
B.《边城》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翠翠与傩送兄弟的爱情纠葛,暗线是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
C.《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
D.《红楼梦》中写王熙凤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与其他人的出场形成对比,只是为了显现她鲜明的个性、张扬的风格。
E.《雷雨》中象征性意象的运用独具匠心:有通过作品命名的方式呈现的,也有通过场景、道具的方式呈现的,还有通过人物行为、性格方式呈现的。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B项“暗线是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有误,暗线应为“王团总想要傩送做他的女婿”;D项“只是”有误,还有突显她的身份、地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2分)
面向未来的艺术想象
世界正在高科技引领下发生新变,谁不能通过审美想象来把握这个新变的世界,谁就不具有通过艺术方式来把握人类未来可能性的能力,就不可能站上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也不可能引领世界先进文化潮流。文化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人类前沿问题和未来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表现为对人类明天的艺术把握能力。只有深切关注着人类未来可能性及其命运的文化产品才会被全人类所关注,才能在文化艺术上引领风骚,吸引世界目光,也才具有国际竞争力。
  从目前中国文艺现状来看,新的知识体系和观念还没有很好地融化到我们的文艺创作中,新的科学技术还没有激发出我们新的艺术想象力,还不能用我们的艺术想象为人类打开一扇未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新窗户。我们在抱怨外国大片抢夺了市场,却没有自问我们的艺术想象力与当今的高科技思维携手并进了吗?相反,我们更多地将艺术想象的兴趣集中在宫廷、侯门、大宅门里的恩怨纠缠上,集中在过去权力争夺的“权谋”手段上,还没有走出“官本位”。就说我们拍摄的所谓“大片”以及大量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大多没有离开“皇帝”,总是在“皇帝”身边兜圈子。用巨额投资堆积出古代宫廷的奢华奇观与视觉盛宴,强化着权力崇拜、皇恩浩荡的观念。“权谋文化”与“奴才主义”还在死死地纠缠着我们的意识,根本无暇顾及日新月异、五彩缤纷的人类新生活与未来可能性。实际上,这种文艺应当叫做“面向过去”的文艺,而不是“面向未来”的文艺。
  这种“面向过去”的文艺,不是指题材的“过去时”,而是指思想意识的“过去时”——没有给人们提供什么新的思想资源。有几部所谓“大片”从历史中发掘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激情和动力?有哪部作品涉及到了目前人类共同面对的前沿问题?而人类是要走向未来的,新的生活才是人类的向往和未来世界的支点,是未来艺术想象的翅膀,因而是制高点所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绝不可能是朝着过去,而只能是朝着未来。不关心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及人类的共同利益,不关心人类未来的可能性,你的作品怎么可能走在时代前面?怎么走向世界?只有走到时代前面,先人一步用艺术想象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你的作品才可能走向世界。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变弱项为强项,把文艺的目光从陵墓中的“死魂灵”移向现实人生,移向未来世界,而不是用懒汉的思维方式为我们的弱项开脱。
  当今时代文化的竞争,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为思想价值与想象力的竞争。中华民族不缺乏对未来的艺术想象能力,从远古神话“盘古开天地”,“二郎神担山”,“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鲲鹏展翅九万里”等气势磅礴的想象来看,无不表达了先民借助于幻想对自然界和未知世界的把握,这是真正的对未知世界和未来世界的艺术把握,这就是当时的人类之“梦”。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自信?其元气浩然,荡乎天地!因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唐诗以及明清小说《西游记》与《红楼梦》的艺术想象,也是超群绝伦,显示了中华民族奇诡的幻想智慧,创造了堪称世界一流的艺术想象成就。俱往矣,这一切都是先人在传统知识和农业文明经验基础上实现的。古人的许多艺术想象在今天已被科学所实现,谁能说这不是艺术对世界的一种把握?谁能说这不是走在时代前面?今天,生物工程、外太空探索、网络世界等等新的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难道这一切新的知识元素就不能激活我们新的艺术想象力吗?就不能激发出我们除了“皇帝梦”之外新的梦想吗?无论如何,我们的艺术想象应当积极地、主动地与高科技思维比翼齐飞,借助于高科技知识的推力飞得更高更远。只有如此,我们的艺术想象才能不落人后。想象力是一个民族文化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只有面向未来,艺术想象的翅膀才会拥有更广阔的飞翔空间。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伟大复兴。文化复兴不是复古,而是让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焕发出新的活力,融汇新的时代内容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而文艺创作是文化创造的重要内容之一。文艺不是简单的娱乐,也不是简单的歌颂。文艺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通过艺术想象对世界的审美把握。一个民族的文艺,就是这个民族通过艺术方式对世界的把握,表达了这个民族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构成这个民族的文化能力。故而文艺创作之得失,关乎大矣!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然。(《人民日报》2010年6月18日)
小题1:从全文看,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本文主旨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创作要与高科技思维携手并进。
B.文艺创作应摒弃“面向过去”的文艺。
C.文艺创作要有面向未来的艺术想象力。
D.中华民族的文艺史上有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小题2:结合原文,对具有“艺术想象”的文艺作品的标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会被全人类所关注,能在文化艺术上引领风骚。
B.作品能深切关注人类未来可能性及其命运。
C.作品应很好地结合新的知识体系和观念。
D.作品能为人类打开一扇未来艺术和未知世界的新窗户。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含义的理解。(3分)
答:?
小题4:选取文中的一个神话故事,简要谈谈先民对未来世界的艺术把握。(50字左右)(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在文艺创作上,作者反对创作意识集中在“面向过去”的题材上,提出要摆脱“权谋文化”和“奴才主义”,(摆脱权力崇拜、皇恩浩荡的观念亦可)1分。应该顾及日新月异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1分,应该深切关注人类未来可能性及其命运。1分。
小题1:比较准确地简述神话故事的要点1分,先民创造的神话故事借助幻想表达了改变自然或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1分。今天自然得到改变和先民愿望得以实现的事实证实先民的艺术想象。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