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3-06 06:11:4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三篇诗文,回答1—5题。 短歌行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龟虽寿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
|
|
读曹操的诗
| ? 曹操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奇人,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曹操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才能和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一样,在那个时代处在一个主导地位,他与两个儿子合称“三曹”。中国历代文学理论家均称赞曹植是最优秀的作家,这个我同意,因为曹植诗传下来的最多,内容丰富,艺术高深,但就诗的气势和反映生活的深厚而言,曹植不如曹操。有人评说曹操的诗“苍凉雄健,才华纵横,”我觉得还要加上一句,就是“同情民生,追求事业,拥抱山河,”那诗中展现的宽阔胸怀,无人可比。 ? 由于《三国演义》的出现,曹操一直作为一个奸臣的形象存在,受历代人的咒骂。这是由于中国正统思想造成的,或者说曹操打过农民起义。1959年3月23日的《人民日报》发表郭沫若《替曹操翻案》的文章,还了曹操一个历史情白。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据史书所载,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被人称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郭沫若的文章多方阐述了曹操的历史贡献。曹操的所作所为,可以称为历史上的楷模,他的一些做法,恐怕今人也难以做到。 1、请补写出《短歌行》空缺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短歌行》和《龟虽寿》简要分析概括曹操对人生的看法。(至少列出2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读曹操的诗》一文看,曹操的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最值得肯定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的所作所为,可以称为历史上的楷模,他的一些做法,恐怕今人也难以做到。”从《读曹操的诗》中找出“今人也难以做到”成为楷模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请你围绕“人生”写几个比喻句,表达出你对人生的看法。(只要与“人生”有关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①人生短暂,华年已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②在有限的人生中,勃勃雄心不能会消沉,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能停息。③人总是要死的,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④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能听凭上天安排。⑤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⑥人生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3、“同情民生,追求事业,拥抱山河,” 4、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 5、示例:人生就像一条河,经历丰富,才能源远流长;人生就像一座山,经历奇特,才能蔚为大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蜘蛛丝 芥川龙之介 一天,佛祖释迦穆尼独自漫步于极乐世界的莲花池畔。池中绽放的朵朵莲花洁白如玉,花心的金蕊赏心悦目,从中散发出的宜人芳香弥漫周遭。此时的极乐世界恰是清晨时分。 佛祖伫立池边,无意之中,从覆盖着水面的莲叶间隙看到了下界的情景。莲池之下正是十八层地狱的底部,透过水晶般的池水,三途河①与针山②的景象如水镜中的场景一般清晰可见。 此时,一个叫做犍陀多的人和其他罪人挤在一起蠕动的场面映入佛祖的眼帘。佛祖知道这犍陀多虽然是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大盗,却也干过一件善事。话说一次,犍陀多穿过森林时见路旁有一只蜘蛛在爬行,于是抬起脚来欲将之踩死,可转念一想:不可,不可。蜘蛛虽小也是一条性命,随意杀之岂不罪过。想罢,最终放了蜘蛛一条生路。 佛祖注视着地狱的景象,同时也想起犍陀多曾放生蜘蛛一事,于是琢磨着对他那唯一的一次善举给与回报,寻机使之脱离地狱。恰巧看见旁边翡翠般的莲叶上有一只极乐世界的蜘蛛在拉丝,佛祖轻轻取过蛛丝,自洁白如玉的莲花间隙径直将蛛丝向遥远的地狱放下去。 二 在地狱的血池里,犍陀多同罪人们沉浮其间。四周一片漆黑,若偶尔在黑暗中有些许光亮闪现,也只是针山的反射,煞是瘆人。而且四周如墓穴一般寂静,间或听到一些声音,也唯有罪人们的呻吟,因为坠入此处的人饱受形形色色地狱之苦,已没有了哭泣的力气。故此,就连犍陀多这江洋大盗也只能呛着血池中的污血,如濒死的蛤蟆一般残喘挣扎。 一次,犍陀多不经意间仰望血池上空,发现幽暗之中,有一根银色的蜘蛛丝,畏缩地反射着微光自遥远的上空向着他的头顶坠下来。犍陀多一见,情不自禁地击掌欢呼,心想:若是攀着这蛛丝可随意而上的话,定能脱离苦海。不!弄得好或许还能去极乐世界,若果真如此,既可免遭逐上针山,也可逃离血池。 主意已定,犍陀多迅速双手紧紧抓住蛛丝,开始拼命向上攀爬。原本是盗贼出身,攀索自是他的拿手好戏。 然而地狱与极乐世界之间相距数万里,即便心急也不会轻易到达的。攀爬了一会儿,犍陀多终于疲惫不堪,已无捯手之力。于是,无奈之下,暂作休息,他悬在蛛丝上向遥远的下方眺望。 一望才知自己攀爬的成果有多么显著,方才置身的血池,眼下已隐没在黑暗之中,而且那令人恐怖的针山也已远远地抛在脚下。若依此势头爬上去的话,逃离地狱似乎为时不远了。犍陀多双手缠绕着蛛丝,嘴里发出久违的欢笑声:“妙哉!妙哉!”然而同时他也突然发现这蛛丝的下方有无数的罪人紧随其后攀爬上来,那行列有如蚂蚁的队列。见此情景,不知是因为惊讶,抑或是因为恐慌,犍陀多如痴呆一般张着大嘴,唯有眼珠在转动,心想:这细细的蛛丝勉强能承受我一人的体重,如何能负担如此多人的重量?我是何等宝贵!如今好不容易爬到这里,万一蛛丝绷断,岂不是要和这些罪人一起跌回到地狱中去?若果真如此,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就在他胡思乱想之际,依然有成百上千的罪人蠕动着从血池中爬起来,纷纷攀上这纤细光亮的蛛丝,并排成一行拼命向上攀爬。如果此时不设法阻止,蛛丝定会一断两截,自己将坠回地狱。 想罢,他大声吼道:“呔!罪人们听着,这蛛丝可是我的,谁让你们爬上来的?快给我滚下去!滚下去!” 这一吼不要紧,一直安然无恙的蛛丝突然从他攀爬的地方“嘭”地一声断开。于是犍陀多也完蛋了,只见他风驰电掣,有如旋转的陀螺一般,转眼之间一头栽回到黑暗的地狱里。 身后唯余半截细细的蛛丝悬在既无月亮也无星星的半空,一闪一闪地反射着微光。? 三 佛祖伫立池畔目睹了这一切,待到犍陀多如顽石一般沉入血池之底,佛祖形容悲悯,径自漫步而去。犍陀多只想自己脱离苦海,没有一丝慈悲之心,再次跌入地狱是他应得的报应。在佛祖看来,这确是一件令其感到可悲的事情。 然而,这一切之于极乐世界的莲花自然是毫无意义的。在佛祖的脚边,莲花洁白如玉,花萼随风摇曳,从花心的金蕊中不断散发出宜人芳香,弥漫周遭。此时极乐世界已近晌午。?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六日) 注释:①也叫做“三途川”。传说中,“三途河”是生界与死界的分界线。因为水流会根据死者生前的行为,而分成缓慢、普通和急速三种,故被称为"三途"。②佛教中六道轮回的地狱界,四处都是针山火海血池。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犍陀多看到蜘蛛丝后,拼了命想要爬出地狱,表明他非常想脱离苦难,直接到极乐净土去。 B.极乐净土那荷花池里的荷花对犍陀多重新坠入地狱这种事毫不介意,因为它见多了,已经没有了悲悯心。 C.犍陀多因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堕入地狱,也因一念之仁放过了一只蜘蛛,才牵引出日后佛陀欲酬报他的念头。 D.极乐世界的美好馨香与地狱的痛苦恐怖对应着佛陀的悲悯心与犍陀多的自私心。两处环境和两种心理,都有对比的色彩。
| E.本文借大盗犍陀多由极乐世界坠入地狱的过程,宣说古今人性中的缺憾之处,传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热烈呼唤。 小题2:蜘蛛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犍陀多与释迦牟尼有什么异同之处。(6分) 小题4:犍陀多虽无恶不作,但曾因为一个善念放过了一只蜘蛛而获得了出离地狱的机会,却又因为自私,只图自己逃离地狱而重堕地狱。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的情节安排是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你又是如何来界定善与恶的呢?(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1: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连接故事的线索)。蜘蛛丝是文中由地狱通向极乐净土的唯一途径,犍陀多爬离地狱的努力正是因为蜘蛛丝的出现,他重堕地狱也是因为蜘蛛丝的断开。 ②使情节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蜘蛛丝很细,很容易断,所以犍陀多见到成百上千的罪人,沿着蜘蛛丝拚命地向上攀怕,感到恐慌的心理就非常真实。之后他不允许其他罪人攀爬的行为和心理就更加真实了。 ③蜘蛛丝具有象征色彩,有助于表现主题。蜘蛛丝是善念善行的象征,蜘蛛丝即善念善行,是脱离地狱的唯一途径。犍陀多因一念善心救了蜘蛛,所以得到了出离地狱的蜘丝,又因生起自私心,善念善行中断,所以蜘蛛丝断开,犍陀多重又坠入地狱。这一象征很好地表现了自私导致人毁灭的这一主题。 小题1:不同点:①犍陀多居于地狱,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大强盗,是地狱罪人,他自私,没有慈悲心,只图自己一个人逃离地狱,最终又坠入地狱;释迦牟尼居于极乐净土,是慈悲的佛陀,具有悲悯心,就因为犍陀多没有杀死蜘蛛的善念善行,努力救拔犍陀多出离地狱,看都犍陀多重堕地狱后,满面愁容,充满了怜悯。(2分)②犍陀多内心的黑暗多于光明;释迦牟尼内心则充满了光明。(2分) 相同点:犍陀多曾经不杀蜘蛛而救了它一命,这种心理和行为同释迦牟尼一样,都是慈悲,心灵所产生的都是光明。(2分) 小题1:①(3分)作者想要传达的是:善念虽小可造天堂,自私心虽小可堕地狱(或者:善心使心灵光明,自私让心灵黑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私足以导致人的自我毁灭。意思对即可) ②观点一:善恶的界定在于人内心的意念。有善念就是善,有恶念就是恶,结果不是最重要的。 观点二:善恶的界定在于结果。虽有善念但结果不好就不能算作是善;而动机虽不纯,但结果是好的也可称为善。 观点三:利他为善,自私为恶。内心意念和结果都重要
本题解析: 小题1:】答对一个选项给3分,两个都答对给5分。A.犍陀多非常想脱离地狱,但并非就直接想到极乐净土去;B.“因为它见多了,已经没有了悲悯心”,文中无依据,属无中生有;E.犍陀多不是由极乐世界坠入地狱的,小说传达的也并非是作者的热烈呼唤。 小题1:答出作用可得一半分,还要简要分析。 小题1:此题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 小题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两则短新闻,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则新闻的导语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则新闻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追逐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参观者中特殊的一员,作者是如何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导语部分有三个作用,一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香港即将回归;二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三是突出时间概念,为新闻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奠定了基础。 2.这里的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作者借此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3.作者从参观者的角度,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顺序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这里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参观者的心理活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红楼梦》阅读(8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4分) A.贾雨村在应天府审案,英莲被拐卖。买主为皇商之家、王夫人姐姐薛姨妈之子薛蟠。薛蟠虽为争英莲打死原买主,但贾雨村胡乱判案,放了薛蟠。薛蟠与母亲、妹妹薛宝钗也一同到荣国府在梨香院住下。 B.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家。荣国府为了迎接这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荣府。元宵之夜,元春回娘家省亲,贾宝玉和众姐妹献诗。元春回宫,贾政怕大观园空闲,便向元春请求让宝玉及众姐妹入大观园居处,元春答应了。 C.贾赦垂涎贾母丫环鸳鸯,让老婆邢夫人找贾母。邢夫人求凤姐为贾赦求娶鸳鸯,凤姐拒绝。邢夫人先探鸳鸯心意,赞鸳鸯针线好,又浑身打量鸳鸯,为之道喜,说明缘故,要拉鸳鸯回老太太,鸳鸯则一直不说话。鸳鸯对平儿说即使作大老婆她也不干。贾赦叫贾琏去南京找鸳鸯父金彩,亲唤鸳鸯之兄金文翔吩咐,鸳鸯咬定牙不愿意,到贾母面前剪发明誓。贾母也不愿意,斥责邢夫人。 D.由于过度操劳,凤姐小产,无法理家,便由探春、宝钗等人协同理事。探春为赵姨娘所生,赵姨娘弟弟死,探春就多给了些钱,她母亲非常高兴。探春又在园中实行一些改革,将各 处派专人管理,既交公一些财物,又给管理人一些利益。
|
E.紫鹃为宝、黛的爱情操心、担心,谎说“林妹妹要回自己家里去了”,以此来试探宝玉是否真心,结果宝玉信以为真,急得几乎疯狂。宝黛之恋公开暴露,贾母、王夫人等大为吃惊。深夜,黛玉、紫鹃都睡不着,好心的紫鹃劝黛玉对自己的终身大事要早拿主意。
小题2: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或句子(4分)
(1)王熙凤心狠手辣,她
□□相思局,害死了贾瑞;而
□□宁国府则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弄权铁槛寺,又说明了她贪婪无比……
(2)宝玉挨打,黛玉来看望挨打的宝玉,她泪光满面,眼睛肿的桃儿一般,万句言语无法倾诉,仅抽噎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一句,填写在横线上,不能填字母)
A.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B.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3)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深受贾

母喜欢,被留在贾府过夜。第二天吃早饭时,为了哄贾母开心,刘姥姥还未吃饭就站起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
□□□□□,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直不语。她古怪的表现,惹得上上下下的人先是发怔,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B.D.(B.不是贾政提出请求,而是元春怕大观园空闲,便命宝玉及众姐妹入大观园居处。D.探春按例不多给钱,母女大闹一场。)
小题1:(4分)(1)毒设、协理(2)你从此可都改了罢(3)食量大似牛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9分)
一直在等待
张维超
父亲去世了,给崔晓柯留下一个不完整的“等”字。这个字,写在一张白纸上,而且最后一笔没有写上,但这并不妨碍推断,它只能是“等”字,而不会是其他的字。
此后的几天里,崔晓柯不止一次地揣摩父亲的意图:显然,父亲原本是想给她留言的,只不过,突发的心肌梗塞没有给父亲这个机会,甚至连这个“等”字都没让他写完——等,等什么?等人还是其他什么事情?如果是人,那又会是谁呢?
崔晓柯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十岁那年,母亲离开了这个家,再也没有回来。长大后,崔晓柯曾问过父亲这事,父亲却一句话也不说。难道说,这十多年来,父亲一直在等母亲回来?崔晓柯仔细地整理着父亲的遗物,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
整理书房时,崔晓柯发现了一部还在充电的旧手机,显然是父亲去世之前充上的。手机是待机状态,说明一直在使用。可这部手机是父亲买的第一部手机,已经有十多年了,父亲曾换过好几部手机,去世前用的是一部新款摩托罗拉。崔晓柯查了一下旧手机的号码,居然是父亲十多年前使用的。父亲用这个号码的时候,崔晓柯还在外地读书,每个月都会往这个号码打电话,所以她记得特别清晰。现在看来,父亲写的那个“等”字,应该和这部手机有关,他一直不让这个老号码作废停机,很可能是在等一个人,等那个人给他打电话。
母亲说得没错。半年后,父亲的那部旧手机突然响了,打电话的是个女的,听声音也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喂,请问您是崔咏大伯吗?”
凭这一句话,崔晓柯当即断定:这正是父亲一直等待的人。于是忙解释说:“哦,我是他女儿,请问你是哪位?”
女孩显得有些慌乱,说:“我、我……这样吧,我现在在市人民医院,你要是方便的话,能不能过来一趟?”
崔晓柯要了女孩病房的房间号,迅速打车赶到了市人民医院。在病房里,崔晓柯见到了那个女孩,比她想象中要年轻一些,大概也就是十五六岁。女孩得知崔晓柯父亲的情况后,便把崔晓柯拉到了病房外,拿出了一张名片。
崔晓柯接过来看了一下,是父亲十年前的名片,当时父亲还在报社当记者,名片上有着父亲的名字、职务,还有联系电话。这个联系电话,正是父亲那个老手机号。
女孩说:“大姐,病床上躺着的是我爸爸,他需要做心脏手术,费用大概要十五万元,我们没有这么多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爸爸受尽折磨。最后没办法,爸爸这才给了我这张名片。”
崔晓柯和女孩回到病房里时,女孩的爸爸已经醒了,崔晓柯简单地说明情况。
男人听后,说:“我原本不想麻烦你爸爸的。可、可是我实在——”男人显得很无奈,还有一些愧疚,接下来,他讲了十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十年前一个冬天的晚上,男人下夜班回家,当走到胭脂湖时,看到一辆吉普车扎进了湖里,他犹豫了片刻,还是跳进了冰冷的湖里把吉普车里的人救了出来。他救的人正是崔晓柯的父亲崔咏。当时,崔咏很感激,从兜里掏出一张湿透了的名片递给男人,说大恩不言谢,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就给他打电话。这十年间,男人遇到了很多难处,但是都硬撑过去了,因为他不想索恩,直到这次病重,他还在犹豫……
崔晓柯被男人的话震撼了,她从父亲的遗产里支取了十万元,帮男人做了心脏手术。随后的日子里,崔晓柯一次次地想起父亲,为了等那个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接到的电话,他居然一直保留着那个手机号,并且在他去世的那一刻,他最先想到的,也是让他的女儿接过这个任务——继续等下去。
崔晓柯终于忍不住给母亲打了电话,质问母亲,说父亲这样一个知恩图报的好人,为何还要离开他。
母亲沉默了片刻,说:“晓柯,不是每个报恩的故事都有圆满的结果,你知道吗?我和你父亲的婚姻也是因为报恩。当年,你父亲救过我的母亲,也就是你姥姥。你姥姥为了报恩,就让我嫁给你父亲。可是,我不爱你父亲,我试着去爱他,试了好多年,可我总也做不到……所以你姥姥去世后,我就离开了你父亲。晓柯,妈妈对不起你啊!”说完,母亲就哭了。
崔晓柯没有说话,直到这时,她好像才真正地了解了自己的父母,了解了百味的人生。
(选自2009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崔晓柯的父亲崔咏给她留下的“等”字,具有多重含意,可以理解为等女儿崔晓柯,也可以理解为让女儿等妈妈,还可以理解为等救过自己命的人。
B.崔晓柯从父亲一部还在充电的旧手机上发现“等”的线索,因为她的父亲曾换过好几部手机,但一直没有让这部手机的号码作废,且一直开机等待。
C.小说围绕“等”展开,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首尾照应,结尾耐人寻味。
D.小说主要采用常见的“误会法”来构思情节,崔晓柯的母亲对她的父亲有许多误会,而崔晓柯对母亲又有许多误会,同时她对父亲也存在着一些误会。
小题2:小说中父亲崔咏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小说中“母亲”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4:小说结尾说:“她好像才真正地了解了自己的父母,了解了百味的人生。”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百味人生”的?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①知恩图报。事例:一直等电话。
②忍耐宽容。事例:母亲离开,没有对晓柯说过指责母亲的话。
③见义勇为。事例:救助姥姥一事。
小题1:(1)侧面表现出主人公的见义勇为、宽容、知恩图报,使主人公形象更加丰满。
(2)母亲离开父亲,打破了传统报恩观念的束缚,使读者更好地认识“百味人生”的内涵,突出主旨。
小题1:“百味人生”指的是人生情味,是人们的各种生存方式和对生活的理解。父亲多年开着手机只为等待报答救命之恩,这是父亲的人生情味;崔晓柯的母亲因姥姥的知恩图报而嫁给了崔咏,因不爱而离开,这是母亲的人生情味;因不知道父母怎样结合,母亲为什么离开而不理解,这是崔晓柯的人生情味。联系现实论述。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理解错误,从小说的故事来看,等的只能是曾救过崔咏命的人。C项首尾没有照应。D项不是“误会法”,对母亲的离开,崔晓柯是不理解,对父亲也不存在误会。
小题1: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人物形象。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注意侧面描写。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