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3-06 06:39:3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若兰的鸭蛋 陆宝华 若兰喜欢吃咸鸭蛋。刚和文江结婚那几年,生活困难,若兰又非常会过,舍不得买鸭蛋吃。后来日子刚宽裕点,文江又得了病,干不得重活,若兰依旧舍不得买鸭蛋吃。那天,文江到野外去割柴,在草丛中捡到两个鸭蛋。文江比捡到钱还高兴,捧着鸭蛋回来让若兰腌上。若兰拿着鸭蛋想想说,不腌了。转身出去,一会回来两手空空,文江问若兰,鸭蛋呢?若兰笑而不答。 二十多天后,若兰从外面抱回了两只毛茸茸的小鸭子。原来,若兰想起张嫂家正在孵小鸡,就把两个鸭蛋给张嫂送去,拜托张嫂给孵成小鸭子。文江拍着脑袋说,我怎么就没想到,两只鸭子可以下多少鸭蛋呀。 若兰精心喂养两只鸭子。第二年开春,两只鸭子下蛋了。文江要给若兰腌上,但若兰说,先不急,吃水不忘挖井人,先给张嫂攒二十个送去。文江听若兰说得在理,就不再说什么。 给张嫂送去二十个蛋后,文江说,这下可以腌了吧。文江把腌鸭蛋的坛子都准备好了。一天,一个跟若兰相好的姐妹胖妞来串门,见若兰在捡鸭蛋,顺口说道,我家男人在承包的河滩上干活,天天回家说,要是吃上一个咸鸭蛋,喝上一杯白酒多好。若兰一笑说,他要是爱吃别的没法,爱吃鸭蛋还不容易,我给你攒二十个。 胖妞推辞推辞就接受了。胖妞走后,文江一脸的不高兴。若兰解释说,啥叫朋友呀,二十个鸭蛋都舍不得吗?文江听若兰这样说,也不好说什么,一段时间,若兰攒了二十个鸭蛋,给胖妞家送去了。 这之后,文江再也等不及了,鸭子下一个蛋,文江腌一个。腌到四十多个的时候,若兰的表妹来若兰家走亲戚。表妹去年结婚,现在挺个大肚子。表妹看到若兰家的鸭子问,表姐,你家的鸭子下蛋了吧?文江心一紧,刚想说,还没呢。若兰已经说,下了,我给你攒着呢。表妹听若兰这样说,春风满面。又一个多月后,表妹生小孩,若兰把所有的鸭蛋捞出来准备送去时,鸭子已经歇伏不下蛋了。文江说,养一回鸭子你不能一个鸭蛋没吃着,咋着也得留两个吃。文江和若兰争执半天,最后留下几个鸭蛋。 若兰从表妹家回来的当天,文江就捞出煮熟的鸭蛋,让若兰趁热吃。刚刚剥了一半皮,村里一个老妇人来了,老妇人无儿无女,平日不怎么上文江家来。老妇人从进门起,眼睛就盯着若兰手里的鸭蛋,若兰把鸭蛋剥完了,就大大方方地递给老妇人说,你老吃。老妇人推辞道,我不要,你吃吧。若兰一边往老妇人手里递,一边说,自家鸭子下的蛋,我们早吃过了。老妇人听若兰这样说,伸手接过了鸭蛋。一旁的文江刚要开口,被若兰用眼色制止住了。 老妇人走后,文江埋怨若兰。若兰却说,看老人家那表情比自己吃鸭蛋不知幸福多少倍呢。 又一年开春,一天,文江割柴回家时,见炕上纸箱里放着八只毛茸茸的小鸭子。文江问若兰,哪来的?若兰回答,张嫂送的。正说着话,那个老妇人来了,自从若兰给她鸭蛋吃,老妇人就成了文江家的常客,若兰平日不少照顾她。若兰笑着对老妇人说,等鸭子下蛋了送给你吃,老妇人听这话开心地笑。 然而没等鸭子下蛋,老妇人先自去了。老妇人去后,留下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和一份遗嘱,遗嘱上说,自己的钱都给若兰了。 文江问若兰,这些钱我们做什么?若兰未加思索回答,养鸭子。文江问,那得养多少?若兰回答,我想办个养鸭场。文江皱眉说,可没那么大地方呀。若兰说,车到山前必有路。 果然,若兰办养鸭场的消息传出去后,胖妞就来了…… 半个月后,一排整齐的鸭舍立在河滩的空地上,若兰每天高高兴兴地赶着毛茸茸的鸭子出出入入。 (选自《天池小小说》) 小题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若兰喜欢吃咸鸭蛋,可是由于刚结婚那几年生活困难,后来日子刚宽 裕点儿,丈夫又得了病,她始终舍不得买鸭蛋吃,可见她很会持家过日子。 B.胖妞见若兰在捡鸭蛋,就顺口说自家男人爱吃咸鸭蛋,若兰听后就说要攒二十个送给胖妞,可见若兰对待朋友很热情,也很实在。 C.若兰把仅剩的鸭蛋送给老妇人吃,面对丈夫的埋怨,若兰却说,看老人家那表情比自己吃鸭蛋不知幸福多少倍呢,这是因为她从帮助关爱他人中获得了快乐。 D.小说结尾写若兰得到老妇人的遗产,就想办个养鸭场,面对没有场地的困难,却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因为她确信那些她曾经帮助过的人也会来帮助她。
| E.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若兰,而其丈夫文江则显得多余,每次若兰做好事他总要碍手碍脚,不利于故事的发展。 小题2:通读全文,说说若兰共有哪几次要吃鸭蛋却偏偏没有吃上?(6分) 小题3:文中一次次写眼看到嘴的鸭蛋最终都没有吃到,这样重复叙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小说表现出“好人好报”的因果观,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8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今又重阳李国文 ①每当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就会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采桑子·重阳》,涌到口边的便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精彩诗句。 ②黄花,即菊花,是古往今来写重阳的诗词中必不可少的景物。以唐朝为例,如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如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看来,也许因为佳节重阳已是一年节令之晚,也许因为绽放菊花的盛事已在百花开尽之后,这“之晚”与“之后”的契合,焉能不让诗人浮想联翩?于是,重阳唯有菊可赏,黄花伴我度重阳,在诗词中联袂出现,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③值此佳节,插数枝黄菊,作案头清供,既秀色可餐,又幽香袭人,这份相看不厌的重阳景色,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 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饮酒》诗,人皆知之,但是否为重阳节那天的事,则谁也说不上来。采菊应在秋季,当无疑义。老先生在花期已过的秋天,无别的什么花可摘,偏要躬身东篱下采菊,我想,这是他对于一年花事最晚的菊花,情有独钟的缘故。很显然,当百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时,唯菊花默默;当百花凋零谢尽、叶萎枝枯时,唯菊花独秀,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诗人一生的自况吧?所以,陶渊明以菊寓人,以人拟菊,不求闻达,甘于清贫,得以有一个生活上很平实,精神上却很充实的晚年。 ⑤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敬老节,其渊源,恐怕就是这个节令在秋冬之故。在中国最古老的启蒙读物中,有一句“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放大为人之一生,也存在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运行时序。如果说食端午粽的仲春天气,譬如人之青年,那么龙舟竞渡,自然是属于年轻人的专利,因为那需要挥汗如雨的力气;如果说食月饼的中秋佳节,譬如人之中年,那么赏月不眠,应该是中年人才会有的雅兴,因为那需要坚守等待的情致;所以,食糕点的九九重阳,譬如人之老年自然是毫无疑问的了。桑榆晚景,也是每个上了年纪的人,期期然必至的归宿,这就需要一份平和,一份安详,一份清净,还有一份难能可贵的淡泊。白居易所赞:“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元稹所赞:“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此时唯一绽放的菊花,成为老年人的象征,是再恰当不过的。 ⑥重阳赏花,更要着重于菊之精神:一是其傲霜而不颓靡的志节,二是其坚贞而不阿附的品格,三是其高尚而不庸俗的境界,四是其淡雅而不华奢的意趣……这一切,也应该是人到老年以后,要争取做到或者尽量做到的。所以,那些精神矍铄的老者、头脑清醒的前辈,总是令我们高山仰止,肃然起敬——他们走到生命途程的最后阶段时,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练达,豁然睿智,世事洞明,超凡脱俗,真有如怒放于寒野中的菊花,虽霜重露浓,但精神抖擞;虽秋风萧瑟,但生机盎然啊。 ⑦人总是要老的,正如端午过后中秋,中秋过后重阳,这是谁也不可违背的运行规律。退出机制,是新陈代谢法则的必然产物,若是老而不识大势,老而恋栈装嫩,老而老骥自居,老而指手画脚,那就属于老而不知老,老而总是不想退出的为人诟病之处了。因此,重阳登高,极目远眺,那些已经走过的路,于挫折中的进步,于困惑中的前行,跌跌撞撞,酸甜苦辣,自是值得回味,但也不必成为包袱;即将要走的路,会有曲折,更有光明,会有困难,更有前景,那才更加值得憧憬。 ⑧正如那首《采桑子,重阳》所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重阳登高,菊花神韵,虽不似春光,但心胸中也洋溢着春光了。(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第一段写每到重阳节,就会想起《采桑子·重阳》,写出了作者对这首诗的喜欢,目的是点明作者对菊花的态度。 B.在重阳佳节,作者禁不住要在案头插数枝黄菊,正是因为重阳乃节令“之晚”与菊花在百花开尽“之后”相契合,“重阳唯有菊可赏,黄花伴我度重阳”。 C.在第⑤段中,作者用端午、中秋与重阳进行比较,从食物的角度强调食糕点的重阳节更适合老年人过。 D.作者认为人到老年之后,也应该有菊花那样的精神,这样才能让人肃然起敬。 E.文章由“今又重阳”谈起,写到重阳赏菊,由菊及人,抒发了作者坦然面对年老,追求淡泊的崇高情怀。 (2)文章第④段写到陶渊明与菊花的关系,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重阳赏花,更要着重于菊之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最后说“重阳登高,菊花神韵,虽不似春光,但心胸中也洋溢着春光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你认为这样写好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苦 恼 契柯夫 ----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 暮色晦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他坐赶车的座位上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 “车夫,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有人喊车,“车夫!” 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的睫毛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军人坐上了车。 车夫嘬起嘴唇,对那匹马发出“啧”的一响,这是叫马往前走的表示。在车座上微微挺起身子,与其说是由于需要还不如说是出于习惯地扬起鞭子。那小母马也伸出脖子,弯一弯像棍子一样笔直的腿,迟迟疑疑地走动了…… 姚纳回头瞧着他的乘客,张开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可是喉咙里没吐出一个字来,只是哼了一声。 “什么?”军人问。 姚纳咧开苦笑的嘴,嗓子里用一下劲,这才干哑地说出来: “老爷,我的……嗯……我的儿子在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说得清呢?多半是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上帝的意旨哟。” 车夫又伸出脖子,微微挺起身子,笨重而优雅地挥动他的鞭子。他有好几回转过身去看军官,可是军官闭着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姚纳把车赶到维堡区,让乘客下车,再把车子赶到一个饭馆的左近停下来,坐在车座上伛下腰,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马涂得挺白。一个钟头过去了,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三个青年沿着人行道走过来,两个又高又瘦,一个挺矮,驼背;他们互相谩骂,他们的雨鞋踩出一片响声。 “车夫,上巡警桥去!”驼背用破锣似的声音喊道,“我们三个人……二十个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把嘴唇嘬得啧啧的响。二十个戈比是不公道的,可是他顾不得讲价了。现在,一个卢布也好,五个戈比也好,在他全是一样,只要有人坐车就行……青年们互相推挤着,骂着下流话,拥上车,三个人想一齐坐下来。这就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该哪两个坐着?该哪一个站着呢?经过很久的吵骂、变卦、责难,他们总算得出了结论:该驼背站着,因为他顶矮。 “好啦,赶车吧!”驼背站稳,用破锣样的声音说,他的呼吸吹着姚纳的后脑壳。 姚纳不住地回头看他们。等到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短的停顿,他又回过头去,叽叽咕咕地说:“这个星期我……嗯……我的儿子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背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算了,赶车吧!赶车吧!诸位先生啊,车子照这么爬,我简直受不得啦!什么时候他才会把我们拉到啊?” “那么,你给他一点小小的鼓励也好……给他一个脖儿拐!” 于是姚纳,与其说是觉得,不如说是听见脖子后面拍的一响。 “嘻嘻!……”他笑,“好有兴致的几位老爷……求上帝保佑你们!” “赶车的,你结过婚没有?”一个高个子问。 “我?嘻嘻!……好有兴致的老爷!现在我那个老婆成了烂泥地……嘻嘻嘻!……那就是,在坟里头啦!这会儿,我儿子也死了,我却活着……真是怪事,死神认错了门啦……它没来找我,却去找了我的儿子……”姚纳回转身去,想说一说他儿子是怎么死的,可是这当儿驼背轻松地吁一口气,说是谢天谢地,他们总算到了。姚纳收下二十个戈比,对着那几个玩乐的客人的后影瞧了好半天,他们走进一个漆黑的门口,不见了。他又孤单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苦恼,刚淡忘了不久,现在又回来了,更为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群:难道在那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吗?人群匆匆地来去,没人理会他和他的苦恼……那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那份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哪怕在大白天举着火把去找也找不到…… “回大车店里去!”他想,“回大车店里去!” 他那小母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头似的,踩着小快步跑起来。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坐在一个又大又脏的火炉旁边了。“其实我连买燕麦②的钱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爬起来,睡意朦胧地嗽了嗽喉咙,走到水桶那儿去。 “想喝水啦?”姚纳问他。 “是啊,想喝水!” “那就喝吧。……喝点水,身体好……可是,老弟,我的儿子死啦……听见没有?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的……真是怪事!”姚纳看一看他的话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什么影响也没看见。那年轻小伙子已经盖上被子蒙着头,睡着了。老头儿叹口气,搔搔自己的身子……如同那青年想喝水似的,他想说话。他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跟别人好好地谈过这件事…… “出去看看马吧,”姚纳想,“有的是工夫睡觉……总归睡得够的,不用担心……” 他穿上大衣,走进马棚,他的马在那儿站着。“你在嚼草吗?”姚纳问他的马,看见它亮晶晶的眼睛。“好的,嚼吧,嚼吧……我们挣的钱既然不够吃燕麦,那就吃干草吧……对了……我呢,岁数大了,赶车不行啦……应当由我儿子来赶车才对,不该由我来赶了……他可是个地道的马车夫……要是他活着才好……”姚纳沉默一会儿,接着说:“是这么回事,小母马……库司玛·姚尼奇下世了……他一下子就无缘无故死了……哪,打个比方,你生了个小崽子,你就是那小崽子的亲妈了……突然间,比方说,那小崽子跟你告别,死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 姚纳讲得有了劲,就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了…… (本文有删改) 注:?出自基督教经书《旧约》。②马的精饲料。 小题1:小说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无处诉说苦恼的车夫只得向小母马诉说。联系全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和好处。(6分) 小题3:对小说中车夫姚纳苦恼的事情,你是怎么看的?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小说这个题记概括出了它的艺术构思。小说的情节是根据主人公这句话展开的,全篇就是描写主人公想倾诉苦恼却四处碰壁。 B.小说第一段对车夫姚纳的描写勾画出人物的外形特征。“伛着”写出了车夫姚纳长年拉车身子弯曲的情景;“一动也不动”,活现了儿子死后车夫内心麻木及孤寂的神态。 C.小说很善于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如写三个乘车的青年,他们对车夫或鼓励或调笑,语言尖刻,活画出了他们冷酷无情的个性。 D.小说中大量运用了省略号,对人物的形象及内心活动的刻画起了极好的辅助作用,使语言含蓄、凝练,产生空灵之美。
|
E.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小说就题材来说是生活中的小事,然而车夫的不幸是那个社会造成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严肃的主题。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纯粹”觅得“好声音”
张颐武
①最近,“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这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折射。
②“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耍牌子,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的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城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③今天的“80后”、“90后”,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一般的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炼,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取向。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实现梦想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舞台上进行,这正是节目具有无限魅力的地方。
④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提了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作者认为“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具有无限魅力”,请根据文章第③节,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6分)
小题3:根据文意,理解标题中“纯粹”的含义。(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序是置于书籍或文章、图表前后的说明文字。序可以用于介绍作者其人其事,阐述著作缘由,说明作品内容,分析文章精义或者发表评论。序的种类很多,有自序、他序、序略、述、引、题辞等。
序的起源很早。刘勰《文心雕龙》云:“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颜之推《颜氏家训》也说:“夫文章者,原出《五经》……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二人将序的源头追溯到《易》。清代孙梅《四六丛话》继承二人的观点,并有所阐发,他说“《文言》檗栝乎乾坤,《序卦》发挥乎爻象。此则序所由防,序作者之意者也”,认为序始于《易》之《文言》和《序卦》。也有学者认为序起源于《诗经》之大序,元代徐骏《诗文轨范》、明代吴讷《文章辨体》、郎瑛《七修类稿》都持相同观点。《昭明文选》“序”体选文也首列《毛诗序》。
《文言》《序卦》二篇是古人对《易》的阐释,是释经之作,以之为序过于牵强。而《毛诗序》并非对《诗经·关雎》的字句词意进行解释,而是对整篇作品的意义进行引中和生发,是有意识地探索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更符合“序”的文体特点。因此,以序源于《毛诗序》为是。
汉代,序的写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司马迁《史记》开创了“自序”的体例,序中介绍了自己的生平,并对《史记》的目录和篇次进行了说明。在《史记》中,司马迁还在一些“表”、“传”前撰有小序,以发表议论,或说明作表、传的意图。
除自己撰写序文外,序也可应人之请,受人之托而作,即他序。西晋时,左思《三都赋》成,因人微言轻,无以扬名,于是请当时大名士皇甫谧为之作序。皇甫谧对《三都赋》大为褒扬,其序一出,豪门士族争相传抄《三都赋》,竞致洛阳纸贵。此后相因成习,每有文成,必请有名望之人为之作序。序文创作盛行,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体形式。
自古以来,序文佳作不断。唐宋八大家皆有杰出的序文传世。如韩愈的《荆潭唱和诗序》寓议论于叙事,提出“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独到见解,这一见解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理论。此外,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都是序中名篇。
早期的他序多是后人为前人经典而作的。由于时代距离遥远,作者之意难于探测,所以好序尤为难得。《文体明辨》就此现象道:“盖由后人妄探作者之意而为之;故多穿凿附会,依阿简略,甚或与经相戾,而鲜有发明,独司马迁以下诸儒,著书自为之序,然后己意了然而无误耳。”作者为自己作品写序的好处是“己意了然,无以隔阂”。而他人代为作序,自然隔了一层,即使是同时代的人,相识相知之人作序,要将序文写得中肯贴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前人有言:“作者之意,引伸乎序。然他人言之,不若自己言之之深切著明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乌能如其腹中所欲言乎?”言简意赅地比较了自序与他序的优劣。更何况,人难兼善,更遑论通才,而求序之书各有专门之学,要准确指出文中精要,殊为难事。(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的“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放在书籍或文章、图表前后的说明文字,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文体形式。
B.序可以分为自序、他序、序略、述、引、题辞等多种类型,其中自序为司马迁首创。
C.序的作用是介绍作者其人其事、阐述著作缘由、说明作品内容、分析文章精义等。
D.序源于《毛诗序》,汉代获得很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更是佳作迭出,发展达到顶峰。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序的起源问题上,刘勰、颜之推观点相同,徐骏、吴讷、郎瑛观点相同。
B.左思邀请当时的大名士皇甫谧为自己的《三都赋》作序,开创了他序之先河。
C.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没有韩愈的《荆潭唱和诗序》深刻。
D.早期的他序都是后人为前人经典而作的,因为难以了解作者之意,所以好序不多。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阅读《史记》中的“序”,可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目录和篇次。
B.如果他人为《史记》作序,那么肯定不如司马迁自己写的序那样中肯贴切。
C.要了解我国文学史上一些作者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序是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
D.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的观点和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提出的观点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