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9分)留别张西盘大参边?【古代诗歌鉴赏】
2017-03-13 14:08: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9分)
留别张西盘大参
边贡
满酌岂辞醉? 未行先忆君。
山城稀见菊,关树不开云。
地入河源渺,天连塞日曛。
那堪北来雁,偏向别时闻。
【小题1】古人送别常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劝酒辞行,以表情意。本诗首联“满酌岂辞醉?未行先忆君”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名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借酒送别之外,古典诗歌中还借助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表示离别,请举一例:             (2分)
【小题2】请简要赏析颔联“稀”、“不”二字之妙。(3分)
答:                                                                           
【小题3】请简析:本诗尾联是如何体现题中“留别”之意的?(4分)
答:                                                                           



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9分)
留别张西盘大参
边贡
满酌岂辞醉? 未行先忆君。
山城稀见菊,关树不开云。
地入河源渺,天连塞日曛。
那堪北来雁,偏向别时闻。
【小题1】古人送别常劝酒辞行,以表情意。本诗首联“满酌岂辞醉?未行先忆君”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名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借酒送别之外,古典诗歌中还借助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表示离别,请举一例:             (2分)
【小题2】请简要赏析颔联“稀”、“不”二字之妙。(3分)
答:                                                                           
【小题3】请简析:本诗尾联是如何体现题中“留别”之意的?(4分)
答:                                                                           
本题答案:
【小题1】(1)劝君更尽一杯酒(1分)如:杨柳,折杨柳,杨花,南浦,长亭,短亭,芳草,春草,笛声.古道,渡口,日暮,歧路(写对一个即可得1分)
【小题2】①“稀”为“稀少”,“不”即“没有”之意。②“山城见菊”、“关树开云”本为美好景色,却因用副词“稀”、“不”修饰,使得这些意象由明转暗,变得萧索。③渲染出诗人黯然的心境,含蓄表达离别的愁苦。(一点计1分)
【小题3】①视听结合:雁成行——象征兄弟相依,看到“雁来”,听到“雁声”,恰好是与友人分别时,更增诗人离别之痛。②衬托:以雁群飞鸣于诗人送友时,反衬诗人离别之愁。③以景结情:以作者不能忍受“大 www.91eXam.org雁相依飞鸣”,表达不能忍受与友人分别之情。④直抒胸臆:“那堪”二字,即“哪能忍受”,也就是“不能忍受”送别听雁声之意;“偏向”又带责怪之意,表达出诗人不忍离别之情。(写出2点,分析正确即给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本题,第一问,只需结合平日的知识积累作一思考回答即可;第二问,则需根据平日的对古代诗词的鉴赏知识点的掌握,作一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要分析颔联“稀”、“不”二字运用之妙,则只需把握两字的表达效果即可,其解答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在句子的意思;二、分析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主要是表现了一种什么状态,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等等。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要分析尾联“那堪北来雁,偏向别时闻”一句,要注意从诗句的表现手法上加以分析,要把握古代诗词常见的诸如“视听结合”、“衬托”、“以景结情”、“直抒胸臆”等方面加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所属考点:【古代诗歌鉴赏】
本题难易程度:【一般】



Observation is the best teacher. 观察是最好的老师.
Tags:高考语文 题库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4..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