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名句名篇默写】
2017-04-10 05:15:0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阅读题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从不轻易以仁许人,他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另一方面却又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两者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5分)
                 &# 160;                                                       



阅读题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从不轻易以仁许人,他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另一方面却又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两者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5分)
                                                                         
本题答案:不矛盾。孔子从不轻易许仁以人,那是因为实行仁德确实不容易,需要宽阔的胸襟和坚韧的意志,并且要终身行之,事实上也的确很少有人做到了仁的境界;但仁德又主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态度,只要克己复礼,坚守正道,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说的就是一个人只要主观上树立起追求仁德的理想,并付诸行动,就一定能到达仁的境界。
本题解析:首先肯定是不矛盾的。这两句话的关系是说与做的关系。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是孔子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这说明实行仁德确实不容易,需要宽阔的胸襟和坚韧的意志,并且要终身行之。“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说仁义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只要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就可达于仁道, 不要去向外驰求。
考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点评: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本题所属考点:【名句名篇默写】
本题难易程度:【一般】



Where it concerns himself, who's angry at a slander makes it true. 一涉及自己,忿怒便会使诽谤成真。
Tags:高考语文 题库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