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九)
2017-07-17 20:51: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郭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尔泰语的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1.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2.对第三段中“这个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将此词传人,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恪守心灵的绿色 杨永平 ①拥挤的城市建筑物的缝隙偶尔会夹杂着一片空地,空地上填满树木花草所特有的绿色。四季不停地变换着,可这些花草树木却始终保持着人工剪辑好的造型,它们在阳光下默默地伫立着,在风雨中微微地颤抖着,在钢筋水泥马不停蹄地蚕食下顽强地挣扎着。 ②绿色是城市的营养师,无论是多么严重的废水废气、多么狂妄的风沙尘暴,它们都会尽心尽力地将之吸收消化,然后不间断地散发出它们自己生命里的光彩和活力。绿色也是城市的美容师,它们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所特有的魅力,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机,给人类日渐僵硬的面孔描摹出了些许温暖和笑意。于是,绿色成了城市居民呼吸新鲜空气和联系自然的窗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 ③总有些喜欢绿色的人常常不经意地来到绿色身边,然后在悠闲的徜徉中不经意地接受着绿色的洗礼。他们之中有老人,也有小孩;有运动员,也有患病者。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全都仿佛与绿色融合在了一块。大家都在扮演着带有不同表情却有着同样目的的角色——乞丐,生存的乞丐。整天拖着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纤弱白嫩的失去血色的躯体,捧着正在趋向枯竭、干瘪和麻木的意识,向着这些苟延残喘的绿色不停地乞讨,乞讨它们施舍,乞讨它们的庇护。 ④我是一个生长于村野最终又脱离了村野的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城市的绿色总没有乡村的绿色来得自然、质朴和温情。城市的绿色是被人拘束了的宠物,就像动物园的猛兽,威貌不变,可内在的气质却有所褪色。城市的绿色总是被那些叫做花工的人预先定了形状和高度,甚至是色彩的浓淡调配,它们失去了自由生长的权利。乡村则不同,放眼望去,满目葱茏,各种绿遍布村落,就连家里的墙壁、屋顶都逃不脱它们的攀爬。各种绿色随意地摆弄着自己所构思的、喜欢的、创作的任何一种姿势,无须受人摆布,也无须担心受限制,想弯就弯,想直就直,想往哪延伸就往哪延伸,想在哪扎根就在哪扎根。我常跑到它们中间,躺在它们怀里,或嬉戏,或亲抚,尽情地享受它们提供给我的丝丝缕缕的乐趣。在这里,天高云淡,唯有凉爽宜人的风徐徐吹拂;唯有高一阵低一阵的鸟鸣虫音啁啾如乐;唯有清静恬淡的泥土芬芳扑鼻润心。这里,仿佛是一部没有休止符也无主题的魂灵大合唱,恣肆任意而又轻悠悠,曼妙无比,是真正的天籁。 ⑤其实,在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之外,还有一块心灵的绿色,它茂盛地长在每个人的精神沃土上。它不以美丽的外表示人,它独自体现着生命的本质,既承受阳光雨露,又经历电闪雷鸣。它无形却胜过有形,因为一个人的心灵如果失去了绿色,也就失去了善良,失去了真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⑥心灵的绿色是原生的,也是人造的。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不同的社会影响和生存抉择又给人不同的风雨霜雪。慢慢地,有些人的心灵成了一块龟裂的土地,没有养分的供给,再繁茂的苍天古木也会枯萎;有些人的心灵成了一个龌龊的垃圾场,再高贵的物品也会在阳光下肮脏腐臭;有些人的心灵却是一片春天,一泓甘泉,再贫瘠的境遇,也能长出青草绿树奇花来。 ⑦心灵的绿色,是一块人所恪守的精神处女地,禁受不起任何的蹂躏和褒渎。有伟人说过:“生命只有宽度,没有长度,只有在宽度里发挥弹性,才能保证生命的质量。”心灵亦如此,它就像一块等待开垦的荒山,只有辛勤地耕耘、播种、浇水、施肥,才会长出绿色,长出希望,长出甜蜜。否则,荒地将一如既往地荒芜,贫瘠将一如既往地贫瘠,甚至最终被淘汰和驱逐。 ⑧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心灵的绿色却是这家园里的耕耘者、护卫者。恪守心灵的绿色,就是恪守我们的家园,恪守我们的生命。这,应是我们必须坚定地绵延的一种信念! ⑨在每个为远离乡野生机而痛心的时刻,我只有不断地告诫自己:恪守灵魂的高度,恪守心灵的绿色!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解释“心灵的绿色”的含义。(4分) 小题2:请分别简要概括“城市的绿色”、“乡村的绿色”和“心灵的绿色”的特点。(6分) 城市的绿色: 乡村的绿色: 心灵的绿色: 小题3:为什么说“恪守心灵的绿色,就是恪守我们的家园,恪守我们的生命”?(4分) 小题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1)文章题目是写心灵的绿色,为什么要先写城市的绿色和乡村的绿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请结合第四段,对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进行简要赏析。(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近日,来自多个国家的航空航天专家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会议,强烈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制定太空交通规则。 “其实这次会议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呼吁制定太空交通规则。”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都亨在接受采访时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有专家注意到太空交通的问题,但是由于当时国际上对太空问题都非常敏感,所以一直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制定太空交通规则,专家们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太空碎片的治理。空间碎片也称为太空垃圾,是指人类航 天活动留下的火箭、卫星残骸等在空间形成的垃圾统称。从人类进入太空至今的50年来,遗留在太空轨道上大大小小的碎片已超过3500万个。 “目前,人类能从地面利用雷达和望远镜观测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是13000多个,这指的是一般距离地面高度1000公里以下,尺寸在10公分以上的太空碎片。而对于10公分以下太空碎片的探测很不完整。”都享说。 太空碎片的增多会严重影响到在轨飞行的航天器的安全,一旦受到碎片的撞击,航天器就会解体。而解体以后就变成了更多的碎片,会危害其他的航天器。由于太空垃圾对航天器形成威胁巨大,所以,美国科学家已经把能够观测的13000多个太空垃圾逐一编号,连续追踪,不断更新轨道直到确定它们以后的位置。 现在各国都在极力想办法消除太空碎片,比如设置一个地面激光器,用激光烧毁碎片,如果不能烧毁也会使碎片变小,或者改变碎片的轨道,让其进入大气层而逐渐销毁。还有就是提出太空垃圾车的构想,把它做成蜂窝状的结构来收集小碎片,当搜集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坠入大气层自动销毁。 都亨认为,太空交通规则制定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如何“规避”已经被“管理”起来的太空垃圾和其他航天器。“因为太空垃圾沿着固有的轨道运动,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运动轨迹,就可以使发射到太空的航天器避开这些威胁。”为了维护空间环境,现在国际上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一些规定,建议以后要限制发射一颗卫星时所产生的碎片数量。在一个卫星失效前就需要主动离开,不要占据空间资源。 都亨认为,太空的情况非常复杂,除了太空碎片,它还涉及到太空的自然环境,电离层,太阳风暴,地球辐射等都可能使航天器发生故障,我们要想制定科学的太空交通规则,首先需要仔细的研究空间环境,做空间预报,正如我们所听到的天气预报那样。只有对空间所发生的各种情况都熟悉以后,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交通规则。 太空交通规则现在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专家呼吁阶段,究竟它会在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国际上的公约法律,真正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法规呢?都亨认为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节选自《北京科技报》) 小题1:对有关“太空交通规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制定太空交通规则,就是要对遗留在太空轨道上的大大小小的太空碎片进行治理。 B.制定太空交通规则,是为了保护航天器不受太空碎片和其它航天器的撞击。 C.国际上已经制定了简单的太空交通的规则,建议限制发射卫星时产生的碎片数量。 D.一旦有了太空交通规则,我们就可以进行空间预报,保护航天器的安全。
|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人类能从地面观测到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有13000多个,这些碎片尺寸都在10公分以上。 B.现在的科技水平,人类只能观测距离地面高度1000公里以下,尺寸在10公分以上的太空碎片。 C.太空虽大,但由于人类航天活动的增加,对空间资源仍要加以控制和管理。 D.利用地面激光器或太空垃圾车等手段,人们正在逐步的销毁太空碎片。
|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一样,都是“先污染,后治理”,但人类现在处于主动的状态。
B.即使制定出太空交通规则,短时间内也无法真正被严格执行。
C.即使太空交通规则制定并被执行后,航天器也无法完全避免遭受太空碎片的撞击。
D.太空交通规则的执行将不可避免的造成航天器的一些资源浪费。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关于第四维的概念经常被认为是很神秘、很值得怀疑的。我们这些只有高度、宽度和厚度的生物,怎么竟敢侈谈什么四维空间呢?从我们的三维的头脑里能想出四维的情景吗?
的确.我们想象不了出现在三维空间背景上的四维物体是什么样子.正如同我们不可能将一个三维物体压进一个平面那样。当然我们确实可以在二维的平面上画出三堆的物体来。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将一个三雏物体压进了一个平面,然而,这种压法是用几何投影的方法进行的。同样,我们可以说,尽管不能把一个四维物体压进三雏空间.但我们能够讨论四雏物体在三维空间的投影。不过要记住,四维物体在三堆空间的投影是立体图形。正像三维物体在平面上的投影是二维图形一样。
但是。只要再思考一下,你就会意识到.把第四个方向看得太神秘是毫无必要的。事实上.有一个我们几乎每天要用的字眼.可以用来表示.并且也的确就是物理世界的第四个独立的方向.这个字眼就是时间,所有的实际物体都是四维的:三维属于空间.一堆属于时间。从这个新观念出发,一个四雏正方体就是一个存在了一段时间的三堆立方体。
小题1: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
A.文中的“维”是指方向。
B.文中的“二维”是指高(长)、宽.即平面是二维的。
C.文中的“三维”是指高(长)、宽、厚,即立体是三维的。
D.根据B、C提供的条件.我们可以知道“点”是“一维”的。
小题2:第一段的意思是? (? )
A.四维空间很神秘的说法是错误的。
B.人类尚不具备探讨四维空间的条件。
C.人类的三维头脑不能想象出四维的情景。
D.人类的思维障碍造成了四维空间的神秘化。
小题3:“看得太神秘”是指? (? )
A.宇宙中还有未被发现的第四维。
B.宇宙中是否有第四维存在是不可知的。
C.作为第三维空间中的人无法认识第四维。
D.“第四维”概念的提出与人们的传统观念不相符。
小题4:下列说法与文意吻合的一项是? (? )
A.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三维空间,这一空间之外还有一个未被认识的四维空间存在。
B.我们所处的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四维空间,我们所知的三维体实际上都是四维体。
C.所谓四维空间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D.由于人们暂时还未发现第四维,便用“时间”来代替第四维。
5、阅读题 下图中的潘金淑长大后写了一篇回忆性文章,阅读后回答1~3题。

一个越南女孩的回忆
在1972年一枚汽油炸弹落在了我所在的一个南越村庄。一个摄影记者——尼克尤特,拍下了我正在跑离火场的照片,我也知道这张照片非常著名。我记得那时候我9岁,只是一个孩子。那天晚上越南共产党人民军开进了村里面并和我们讲他们要用我们的村子。到了第二天早上,战斗就发生了。
我们非常害怕。我记得我和家里人决定躲到佛寺里去,因为我们认为那是个神圣的地方,到那里就一定会安全了。我并没有听到爆炸声,但看到周围都是火光。突然间我的衣服就被烧着了,我看到在我身上,特别是在我臂上的熊熊烈火,很奇怪的,我记得当时我只想到可能我那时的模样会很丑陋,这有点不像一般孩子的想法。我很害怕,因为周围突然一个人都没有了,只能看到火和浓烟。我开始哭起来,并开始向外面跑,非常幸运的是我的脚竟然没有着火。我低头跑啊跑,一个劲地向前冲。
我的父母没能跑出火场,所以他们又折回到庙里面找地方躲了起来。我的姨妈和两个堂弟死了,一个是9岁,另一个才9个月大。
尼克尤特把我们带到了附近的医院,然后把我们留在了那儿,自己跑进了暗房里开始冲洗他刚刚拍到的照片。
在那所小医院里他告诉我要把我和其他受伤的人搬到别的地方去,到西贡医院。两天后我的父母就在医院里找到了我。
我整整在医院里呆了14个月,动了17次手术来修补我面积达一半身体的一级烧伤。这成?了我生命中的转折点。它令我渴望以后能帮助人。
我的父母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张照片,当他们把报纸拿给我看的时候,我几乎不敢相信图片中的人就是我,太可怕了。
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张照片,甚至时至今日。因为这张照片能告诉人们战争对儿童来说是多么可怕。你能从我面上的表情感觉到它。每个人都能看到并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1.从文章中摘出描写人物动作和心理感受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这篇回忆文字,文中哪些信息强烈地刺激着你?这些信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最后说“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张照片,甚至时至今日”,你认为,现在谁最应该看看这幅照片?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