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②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
③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④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削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eo)和樊宰底(B.Vanzetfi),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⑤我的住处就在先贤祠(Pantlleon)旁边,我每天都要经过先贤祠,在阴雨的黄昏,我站在卢梭的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诉说我的绝望和痛苦。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地给美国监狱中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我在第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cle Paris)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⑥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⑦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一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已印出来,给我的大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小说月报》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
(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
小题1:文章的开头说“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于是我写了小说”,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作者所说的“思想”“情感”的具体内涵。(4分)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对文中1927年巴黎生活细节的描写作简要赏析。(5分)
小题4:】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接着又说“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但事实上巴金的文学创作不仅拯救了自已,也确实起到了“救人救世”的作用。如何理解“救自己”与“救世界”的关系?(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分析综合】作者所说的思想、情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束缚人们思想与戕害人们心灵的封建道德、封建礼教的极端憎恶。(2分)二是寻找到拯救自己、拯救亲人、拯救世界的急切心情与真实情感。(2分)
小题2:【分析综合】该段主要描写了作者尝试小说创作后的兴奋心情。(2分)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对终于冲破思想困境的总结;(1分)二是为下文作者展开小说的创作、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作总结性铺垫。(1分)
小题3:【鉴赏评价】主要运用了对比与烘托手法(1分):①自己的苦闷与国内革命的火热对比,增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②以冷清、寂寞的环境描写烘托我内心的寂寞,表现我的绝望和痛苦;③用巴黎援救意大利工人的运动正面烘托了自己的斗志与激进的热情。(每点1分)
小题4:【探究】示例1:只有拯救自己才能拯救世界:(1分)巴金走出了富裕的家庭,走向了寻求拯救自我灵魂的道路,使得自己不断清新、不断果断,理性地用自己的激情完善了自我,成就了自我;(2分)在“救自己”的过程,巴金也用文学唤醒了一批又一批中国民众,让他们认识到了封建思想对自身的毒害和压迫,(2分) 示例2:有拯救世界的理想才能有拯救自己的具体行为:(1分)巴金正是因为有拯救长期被封建礼教戕害的中国民众的宏伟志向,才有了走出富裕家庭、走出国门的实际行动,去寻求自身的革新;(2分)而在实现“救世界”理想的过程中,巴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完成了自我灵魂的拯救。(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惨淡经营:运用拟人手法,把第一个DNA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DNA生长和繁衍的漫长历程。②白搭:运用口语词,赋予俏皮意味,通俗而明确地表达了DNA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所无法设计的。③玩意儿:运用口语词,赋予DNA小巧可爱的意味,通俗有趣,使读者对其“出差错”的功能深为叹服。④让进:运用拟人手法,表述核苷酸的“旁移”和新元素的“加入”,形象、简明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复杂而深奥的突变。
本题解析:结合这些词语的本来意思和在文中的意思来考虑,从科普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说明。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的节选,完成问题。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2)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选自郁迭夫《故都的秋》)
1.说说下面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1)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节选(1)(2),在写法上有相同的地方,如写景中插入适当的议论,但不同的地方也是十分明显的,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篇文字都是写景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两段“景语”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呢?请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本来“倩影”是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描绘“倩影”,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细数”“静对”写出了观景、赏景的动作、心态,表现出了作者的悠闲和惬意,也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热爱的情怀。
2.节选(1)多用修辞,尤以比喻(博喻)凸显;节选(2)则用比较(对比),将南方的秋与北国的秋进行比较。
3.第一篇文字,选自《荷塘月色》。作者因为心里不宁静,才去赏“荷塘月色”,而这些“荷香月色”,是作者“独处”时“受用”的,所以,优美的景色里,有着“淡淡的喜”,也有“淡淡的忧”。第二篇文字,表现出“清”“静”“悲凉”。(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一般人常欢喜说“自然美”,好像以为自然中已有关,纵使没有人去领略它,美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比如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是一湾清水,你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是松、山、水的本色,而是经过人情化的。各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各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
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说得极好:“情人眼底出西施。”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你在初尝恋爱的滋味时,本来也是寻常血肉做的女子却变成你的仙子。你所理想的女子的关点她都应有尽有。在这个时候,你眼中的她也不复是她自己原身而是经你理想化过的变形。你在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你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美的欣赏也是如此,它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不过关的欣赏和寻常恋爱有一个重要的异点。寻常恋爱都带有很强烈的占有欲,你既恋爱一个女子,就有意无意地存有“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则丝毫不带占有欲。一朵花无论是生在邻家的园子里或是插在你自己的瓶子里,你只要能欣赏,它都是一样美。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关感态度的定义。古董商和书画金石收藏家大半都抱有“奇货可居”的态度,很少有能真正欣赏艺术的。我在上文说过,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所谓“柏拉图式的恋爱”对于所爱者也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不带占有欲。这种恋爱是否可能,颇有人置疑,但是历史上有多少著例,凡是到极浓度的初恋者也往往可以达到胸无纤尘的境界。
1.根据文意,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从美学观点看,“自然美”这个概念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纯自然的美是不存在的。
B.古松、高山、清水等一旦成为欣赏对象,就会因主观色彩而改变了本色。
C.美存在于自然之中,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心灵的产品,与人的情绪等无关。
D.各人的情趣不同,从一样的松、山、水等自然景象上获得的美感并不一样。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情人眼底出西施”是因为“情人”已成为恋人的欣赏对象,即使不美也觉得美。
B.只要不带“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看花,花不论是邻家的还是自己的,都是美的。
C.古董商和书画金石收藏家大半都带有占有欲,很少有能真正欣赏艺术的。
D.极浓度的初恋者往往胸无纤尘,历史上不乏著例,不应质疑“柏拉图式的恋爱”是否存在。
3.根据文意,请概述美感是怎样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不带占有欲地把欣赏对象加以艺术化(或加以人情化、理想化),美感就产生了。(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精神的殿堂
冯骥才
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重新改建的建筑的入口,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被石柱高高举起来的三角形楣饰,庄重肃穆,表达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历史精神。大维·德安在楣饰上制作的古典主义的浮雕,象征着祖国、历史和自由。上边还有一句话:“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
这句话显示这座建筑的内涵,神圣又崇高,超过了巴黎任何建筑。
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就在这里,与另一位法国的文豪左拉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两人的雪白大理石的石棺上面,都放着一片很大的美丽的铜棕搁。我注意到,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不多,表述的内容却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由于反对拿破仑政变,坚持自己的政见,遭到迫害,因而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19年。1870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鸣冤,因而被判徒刑那个重大的挫折。显然,在这里,所注重的不是这些伟人的累累硕果,而是他们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
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为这里“居民”的作家是卢梭和伏尔泰。将卢梭和伏尔泰安葬此处,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他们的巨大价值,是对法兰西精神和思想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这里的卢梭的生平说明上写道,法兰西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由他奠定的。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先贤祠里,我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达尔、莫泊桑和缪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哲学价值的杰出的艺术,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它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因此我还明白,法国总统密特朗就任总统时,为什么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这里拜谒这些民族的先贤。
1955年4月20日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的遗骨被移到此处安葬。显然,这样做的缘由不仅由于他们为人类科学作出的卓越的贡献,更是一种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的崇高的科学精神。
读着这里每一位伟人的生平,便会知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世俗的幸运儿。他们全都是人间的受难者,在燃烧着自身肉体的烈火中去寻真金般的真理。他们本人就是这种真理的化身。当我感受到,他们的遗体就在面前时,我被深深打动着。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故而,许多石棺上都堆满鲜花,红黄白紫,芬芳扑鼻。这些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献上的,它们总是新鲜的,有的是一小枝红玫瑰,有的是一大束盛开的百合花。
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大概法国人一直把作家看作是“个体的思想者”。他们更能够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虽然他们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他们的精神则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一位叫做安东尼·德·圣·爱逊贝利的充满勇气的浪漫诗人也安葬在这里。除去写诗,他还是第一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开辟往非洲航邮的功臣。1943年他到英国参加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在地中海的一次空战中不幸牺牲,尸骨落入大海,无处寻觅。但人们把他机上的螺旋桨找到了。放在这里,作为纪念。他生前不是伟人,死后却得到伟人般的待遇。因为先贤祠所敬奉的是一种无上崇高的纯粹的精神。
对于巴黎,我是个外国人,但我认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埃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它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灵魂。只有来到先贤祠,我们才会真正触摸到法兰西的民族性,它的气质,它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
我还想,先贤祠的“祠”一定是中国人翻译出来的。祠乃中国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人入祠堂,为的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崇拜、纪念、感谢,还有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精神。这一切意义,都与法国人这个“先贤祠”的本意极其契合。这释者真是十分的高明。想到这里,转而自问: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贤、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里呢?
12.根据先贤祠中安葬的不同“居民”,简单概括“精神的殿堂”的具体内涵。(4分)
答:?▲?▲?
13.对文中“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他们的巨大价值,是对法兰西精神和思想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4分)
答:?▲?▲?
14.对先贤祠的叙写完成以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上最后一段?请分点简析。(6分)
答:?▲?▲?
15.雨果称巴尔扎克是“哲学家”“思想家”,说他的作品指出了“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这样一位作家为什么没有进入先贤祠?请你根据原文并结合对巴尔扎克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6分)
答:?▲?▲?
参考答案:
12.因为先贤祠里安葬的先贤们集中体现了法兰西民族的个性精神、民族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实践精神。(4分)
13.伏尔泰和卢梭的作品的艺术性不是最高的,但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思想,却是贡献给法兰西的最大财富
14.①赞扬译者把法国安葬先贤的地方译作“先贤祠”的高明。(3分)②呼唤尊重中华民族的先贤、先烈,弘扬民族精神。(3分)
15.①巴尔扎克的思想与世界观复杂,作品的社会效果与创作动机矛盾。②他的作品,形象(哲学价值和艺术成就)大于思想。③巴尔扎克身上存在着较浓厚的封建意识,在情感上同情封建贵族阶层。④他参加保皇党,他的社会理想是通过君主政体、宗教和一套相应的道德原则去改变法国社会的面貌。
本题解析:
12.这些精神分别从雨果与左拉、伏尔泰和卢梭、居里夫妇、无名作家上体现出来(4分)
13. 4分,艺术性不是最高,2分;肯定思想性高,2分
14.每个要点3分。
15.要从巴尔扎克的思想、经历、观点和人们的品评标准几个方面来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