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17 20:56:4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女神》中的著名诗篇,表现出“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勇于创造的时代精神。凤凰的自焚象征着旧中国的毁灭,凤凰的再生象征着祖国的新生。 B.悲剧《哈姆莱特》以中世纪英国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丹麦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当时先进分子的人文主义主张。 C.《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卷,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味浓的乡土小说。 D.哈姆莱特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是他的优柔寡断。面对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莱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但另一方面,哈姆莱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使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
| E.巴金通过觉新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新对觉慧的“作揖主义”和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参考答案:B E
本题解析:(B项,应为: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真实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E项,巴金是通过觉慧表达了这一切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湿地通常具备三个要素:水成土、临?时或长期的水淹条件、耐湿生物或水生生物(尤其是植物)。这就将人们惯常理解的,仅指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地带的湿地概念,扩大至在空间上与之紧密相连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使其形成整体,这有利于湿地生态的综合保护。滨海湿地和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的内陆湿地,属于自然湿地;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建成的水库、渠道、水田、塘堰等,属于人工湿地。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包括许多濒危物种)的“家园”,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巨大基因库。湿地也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能保持大于其土壤自身质量3至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然后慢慢将水排出。湿地还是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时,许多湿地植物和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能对其进行降解和转化,净化环境。这是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美誉的重要原因。 湿地资源丰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产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的人口。取自湿地的芦苇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湿地的?水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用水保障,也提供了“舟楫便利”。湿地资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换能量,如水力或泥炭发电。另外,湿地景观独特,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但长期以来,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认识不足,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例如,将大量湿地排水后改作他用,导致湿地面积锐减;过度捕捞、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湿地水体。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湿地的紧迫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方法。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农业带产生的大量硝酸盐和其他化学物质,不仅导致流域水质恶化,刺激藻类泛滥,还在入海处的墨西哥湾形成一个面积20000平方千米的无氧区。专家们认为,流域内湿地的大量丧失导致入海径流氮负荷过重,是造成无氧区的主要原因。有专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在全流域进行大规模湿地生态重建,全面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这个建议已得到认可。 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因“地”制宜。例如,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作为鸟类或鱼类栖息地的湿地,其生态保护要特别注意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以水文调节为目的的湿地建设,重在加强湿地的滞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的湿地建设,则更应重视优美环境的营造。当然,各类湿地生态的构建在承担主要功能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 1.下列对“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自然环境独特的湿地,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 B.自然资源丰富的湿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资,如食物、饮水、能源等。 C.生态系统完善的湿地,就像一块天然“海绵”,既有很大的蓄水量和很快的蓄水速度,又能将水慢慢排出。 D.生物构成多样的湿地,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的功能有效降解和转化有毒物质,因而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湿地面积的锐减,将会对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威胁,带来严重的后果。 B.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湿地生态功能的减弱。 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D.各类湿地生态功能完全不同,因此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必?须要有具体的目标。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只有着眼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参考答案:1、B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京剧《捉放曹》取材于《三国演义》:曹操谋刺吕布未成,逃出京城,被中牟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使弃曹操而他往。(《三国演义》) B.冯云卿是有名的“笑面虎”,有名的“长线放远鹞”的盘剥者,“高利贷网”布置得非常严密,恰像一只张网捕捉飞虫的蜘蛛。靠放高利贷盘剥农民起家的“笑面虎”冯云卿,为了躲避农民的反抗,带着全家搬到上海。在上海盲目投资公债市场,亏损八万多元,到了破产的境地。(《子夜》) C.聂赫留朵夫返身回到法院脱下大衣,走上楼去。他在第一条走廊里就遇见了法纳林。他拦住律师,说有事要同他商量。玛丝洛娃被判刑后,聂赫留朵夫认为法庭作出的判决是不公正的。他去找律师法纳林,准备把案件告到高级法院。(《复活》) D.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命紫鹃找出旧日题诗的绢子,撕扯不动,就撂在火盆上烧了。紫鹃悲愤交加,却见不到贾母、宝玉等人的踪影。(《红楼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曹操刺杀的是董卓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塔上的小白杨 李首峰 ①在新疆北部的原野上,有一座高高的水塔。在高高的水塔之上,勇敢地站立着一棵两米多高的白杨树。那年夏天,当我驱车从这里路过,目睹它的尊容的时候,我惊呆了,绝境之上站着一个生命,一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生命!我向它行的注目礼,持续了很久很久,直到汽车把我从视野中艰难地拉出来。 ②那棵白杨树是怎样登临高塔的?也许是在它还是种子的时候,风把它送上去的,在那个悬崖绝壁上,它找到了一个崖缝,战战兢兢地落住了脚。也许是在水塔建造之初,随泥土被工匠运上去,砌到墙体里的。也许是飞鸟搞的恶作剧。 ③它是怎样生根发芽的呢?它在水塔贫瘠的土地上,先找到一个盛有泥土的营养钵,耐心等待。当水送到它的唇边的时候,它接受了水的滋润。当太阳向它伸出温暖手臂的时候,那个可怜的小生命,在春天的襁褓里破壳而出,开始试探着生长了。 ④小白杨越长越大,头重脚轻可不行。它的根如何突破坚硬的壁垒,克服狭小空间的限制而站稳脚跟儿的呢?小白杨懂得,在水塔这样近乎绝境的地方求生存,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为了生存,不能娇气,不能和土地讲条件。和水塔这样的土地谈条件、讲价钱,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水塔不负责培育,它的职责是汲水、供水,为地面的动物和植物服务。而小白杨是位不速之客,水塔能允许它冒昧借宿已经是很客气、很礼貌、很友好的了。小白杨要站稳脚跟儿,必须采取“见缝插针”的生存技巧。是扣子,就会有洞眼的,任何生命都有缺点和漏洞,它需要智慧地去发现水塔的漏洞,填补这些漏洞。水塔可不希望自己有漏洞,根能够弥补水塔的漏洞,等于是在帮助水塔克服缺点和不足,完全符合水塔的利益和愿望。水塔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欢迎“根”的光顾。只是,这样的根,必须能屈能伸,能大能小,能粗能细,与水塔的家庭成员达成一种默契,从而和谐相处。根在开拓疆域,但必须不以侵犯他人利益为前提。根很准确地把握着发展的尺寸。总之,小白杨在站稳脚儿的过程中,既要时不我待地开拓进取,又不能因求快而搞得适得其反。 ⑤小白杨虽然站稳脚儿了,并非万事大吉了,它还会面临各种危险,最大的危险来自于风。小白杨能够支撑多久,这并不重要,可贵的是它在努力支撑,在尽全力支撑。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许风会将它拦腰斩断,但是风却无法将小白杨置于死地,生命的枝条还会从根系里源源不断地抽出。只要水塔不废弃,任何力量都无法置小白杨于死地。 ⑥许多生命在身处绝境的时候,都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绝望轻生。而这棵小白杨选择的不是死而是生。如果它选择“死亡”,上天也无可厚非。但它自己清楚,它的使命是为自然界添加宜人的色彩和凉意,它不能因为生存希望微弱而借口放弃;它不能因为生活艰辛而选择轻生。生命是自然之母所赐,除了自然之母,任何生命都无权处置自己的生命。主动放弃生存权,也是对自然法则的公然违背。小白杨敬畏自然,恪守法则,日子虽然过得很难很难,但还是有办法过下去。既然有办法过下去,为什么要自断生路呢? ⑦所谓“绝境”并不绝对。纵观历史长河,放在不同的时空里来观察,有时候,那个所谓的“绝境”,并非绝境,它只是一个还在积累中的顺境,或者是一个等待成熟的顺境。关于这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种子最能领悟上述哲理。种子是最为坚强、坚韧的生命,种子是最有耐心的生命。有些种子已经在“绝境”之中等待了几十、上百年,却还在耐心地等待。种子虽小,但眼界很宽,种子和人的时空概念完全不同。人认为过去一百年了,种子也许认为才过了一年,着急什么呢? ⑧天无绝人之路。当生命绝望的时候,“绝境”才会真的出现。 (选自2009年8月31日《人民日报》20版) 小题1:文章第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水塔上的小白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小题2: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根很准确地把握着发展的尺寸。(2分) 答:? (2)当生命绝望的时候,“绝境”才会真的出现。(2分) 答:? 小题3:文章第4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叙写了“小白杨在站稳脚儿”的生存技巧?(6分) 答:? 小题4:根据全文,请分析文中的“小白杨”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答:(1)拟人、反衬(侧面衬托)。(2分)(2)“站”、“尊荣”赋予小白杨以人性,表达了作者对小白杨的敬意;用“我”的“惊呆”反衬小白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2分)同时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2分) 小题2:答:(1)根懂得绝地求生的智慧。(2分) (2)只要心中有希望,生活中是没有绝境的。(2分) 小题3:答:三个方面:(1)学会思维方式的转变,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2分)(2)善于找生活中机遇,要“见缝插针”;(2分)(3)能够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和别人和谐相处。(2分) 小题4:(1)小白杨是一个能够在绝境中找生长的机会、懂得生活技巧、敬畏自然,在绝境中永不放弃生存机会想尽办法活下去,令人可敬的顽强的智者的化身。(2分)(2)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1分)通过对水塔上小白杨生活状态的合理想象,(1分)表达了对身处绝境的小白杨的敬畏之情,寄托了作者对身处逆境,保持自我,不失风骨,勇于进取的坚忍、顽强精神的赞美。(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请简述《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参考答案:桑地亚哥是一个“硬汉子”的形象,他勇敢坚毅,有自信心,不服输的精神。从表面上来看,老人失败了,因为他失掉了大马林鱼,但从精神上来看,他胜利了。
本题解析:考查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