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7-17 20:58:1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鹌鸪天兰溪舟中
韩流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雨湿西风水面烟”,开篇便引人人胜境。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好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
B.“一巾华发上溪船”,写出自己登舟的情景,“一巾华发”,可知词人此时正值青春年少,英气勃发。
C.“橹破滩痕散复圆”,船过处,滩痕一一复圆,细致的观察体现了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静中有动,别具情趣。
D.“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不禁令人联想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玩味起来,又觉韩词婉而李诗豪。
(2)这首山水词,手法巧妙,无论在景物描写、细节刻画还是虚实结合等方面,都给人以趣味盎然之感,请从中任取一个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
(2)景物烘托的角度。如“雨湿西风水面烟““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避人鸥鹭更翩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优美的景色有力地烘衬了词人畅达轻快的心情。“雨湿西风水面烟”如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令人如人胜境,景奇趣生。“帆迎山色来还去”对仗“橹破滩痕散复圆”,写出了景物有趣的动态美,非细心观察,难以察觉,读来让人倍觉新奇有趣。“避人鸥鹭更翩翩”一句,“避人”写出了鸥鹭的独有的驯怯的神态,“更翩翩”则写出了鸥鹭的自由自在,都十分细致传神,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细节刻画角度。“橹破滩痕散复圆”写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细致人微,写出了船橹击水,引起水面涟漪的忽聚忽散的动态之美,反衬出词人观察之细,之静,以动衬静,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虚实结合角度。“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两句前一句写虚,后一句写实,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五更犹作钱塘梦”写诗人尚在梦中见到钱塘,而睡醒之后钱塘竟已出现在眼前,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并借此抒发了作者轻快畅达的心情。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7分)
定风波·暮春漫兴?【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茶瓯:一种茶具。?②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小题1:上片词人通过对“少日”时和“老去”时行为表现和?的对比,抒发了?
??的感慨。(3分)
小题2: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内心感受 (1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2分)
小题1:(4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想像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想像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①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②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解】①这首诗写在长安落第之后。“远上人”为作者的高僧友人,名远。②三径:指退隐家园。
【小题1】从诗的内容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4分)
                                                                   
【小题2】诗的尾联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3分)
                                                                   
【小题3】简析这首诗的抒情方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想退隐却没有物质条件;想做官内心又不情愿;京城生活不下去了;志气也逐年衰减。如此种种使其内心感到悲凉。
【小题2】诗歌结尾两句从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答出两点即可得1分)表现秋天傍晚黯淡、凄清、落寞的气氛(1分),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1分)
【小题3】这首诗运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法。(1分)前面六句直写内心种种苦处;最后两句,借写景寄情怀,情景交融,意味悠长。(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诗的前三联具体写了“悲”的原因。第一联“苦无资”,第二联“非吾愿”,第三联“逐年衰”都很明显地道出了“悲”的原因。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2】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宫怨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①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②,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①未央:汉宫殿名。②“平阳”句:汉武帝曾到平阳公主家看歌女卫子夫,后卫子夫备受宠爱。
后宫词
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1)两首诗写的都是宫女在宫中的生活,请说说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简析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汉武帝宠爱卫子夫的史实,白诗写的是当朝宫中宫女不再承受恩宠而被冷落的寂寞与哀怨。但是,王诗的诗题有一“怨”字,可见诗人明写新人受宠,暗抒旧人失宠之哀怨,这一点两诗是共同的。(意对即可)
(2)王诗用初开的桃花和殿前的高月来正面衬托卫子夫承新宠的欢心,白诗用前殿歌声来反衬失去恩宠后的宫女夜不能寐,只得坐待天明的哀伤。(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面对古诗句的品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时序的变迁、新旧的交替。此联既写美景,又含哲理。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写解愁的动作;白发“更短”,突出愁的程度。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更添悲愁。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D.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一座,流水潺潺,几户人家,幽静安适。此句反衬出流落他乡孤独无助的游子内心的凄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