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二)
2017-07-17 21:02: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甘罗列传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注: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胜攻取,破城邑堕:堕落
B.王不如臣五城以广河间赍:赠送
C.武安君之难:意动用法,认为……难,诘难
D.赵襄王迎甘罗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燕去咸阳七里而立死杜邮
B.请张唐先报赵如今人方为刀俎,我鱼肉
C.今燕必经赵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垄上
D.得唐者百里之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
小题3:下列断句正确一项的是(?)(3分)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甘罗服事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
B.甘罗游说张唐采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城给秦国。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得了三十个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城的好处。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4分)
②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甘罗“游说成功”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A
小题5:(1)①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
②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
(2)①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②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③秦归燕太子。④赵攻燕(答对任何两点即可得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A 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句“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内容大意“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可知,堕:毁坏。所以选A。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 介词,到/介词,在; B 介词,替/动词,是;C均为动词,往、到; D动词,给/通“欤”,语气词,“吗”。所以选C。
小题3: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 “张唐去赵国任相”表述不正确,去的是燕国任相。所以选A。
小题5:(1)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身、女、焉、而、广。(2)可根据甘罗游说的对象(张唐、赵王)、内容(前者去燕国任相,后者割五城)、结果(成功)来直接引用原句即可。
附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侍奉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秦国准备派张唐去辅助燕国,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方圆百里的土地。’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
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奉事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了,我亲自告诉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意去。”甘罗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文信侯呵叱说:“快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甘罗说:“项橐七岁就作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是文信侯就同意了。
甘罗去拜见张卿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卿说:“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范睢在秦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力大?”张卿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张唐说:“那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行期已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
文信侯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说:“过去的甘茂有个孙子甘罗,年纪很轻,然而是著名门第的子孙,所以诸侯们都有所闻。最近,张唐想要推托有病不愿意去燕国,甘罗说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把张唐的事通报一声,请答应派他去。”
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
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甘罗劝说赵王,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赵王回答说:“听说这件事了。”甘罗又问道:“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吗?”赵王回答说:“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
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便进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座。
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了秦王,秦王于是封赏甘罗让他做了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  
太史公说:甘罗年纪很轻,然而献出一条妙计,名垂后世。虽然他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子,但也是战国时代名副其实的谋士。须知,当着秦国强盛起来的时候,天下特别时行权变谋诈之术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5-60题。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人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胸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存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异,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5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平不苛?苛:苛刻。
B.未尝笞辱人?笞:抽打。
C.迁北海太守?迁:升官。
D.亦安所施?施:给予恩惠。
56.下列句子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B.足下以清明之德
C.可谓淑人君子?D.以爱利为行
5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笃于故旧?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②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C.①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②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D.①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5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邑“廉洁奉公”的一组是
①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
②直敞远守剧那,驭手绳墨,胸臆约结。
③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
④廉洁守节,退食自公。
⑤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
⑥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⑤⑥? D.①④⑤
5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邑字仲卿,年轻时担任舒州桐乡县的啬夫官,他廉洁奉公,深受所辖区内百姓爱戴,因此被提升为北海太守。
B.张敞非常钦佩朱邑。他曾向朱邑诉说心中的不快,希望自己像陈平、韩信那样被推荐,为国效力。
C.朱邑位居高官,他将俸禄及赏赐供给九族乡里,家中无多余财产,死后,皇上曾赐给他儿子黄金以祭祀他。
D.朱邑死后,他儿子遵从父亲遗愿,将他安葬于最早为官的桐乡城西的地方,桐乡百姓为他修坟建祠,年年祭祀。
60.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身为列卿,居处俭,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DCDDA


本题解析:55.D(D施:施展)56.C(A故事:古,先例;今,文学作品的一种。B清明:古,清正廉明;今,二十四节气之一。D爱利:古,仁爱安利;今,贪图利益)57.D(D替/被。A对。B凭借。C依靠)58.D(②说的是敞的事。③是敞的陈述,没有谈及廉洁之事。⑤陈述的对象是民)59.A(不是直接升迁)60.朱邑身为列卿,平常生活节俭,而将俸禄赏赐供给九族乡里,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本题主要应正确翻译“居处俭、亡”等词语的意思)
参考译文:
朱邑,字仲卿,是庐江郡舒州人。朱邑年轻时担任舒州桐乡县的啬夫官,廉洁公平不苛刻,品行仁爱而安利,从来不曾抽打侮辱他人,相反地慰问老年孤寡的人,所遇之人都能得到他的恩惠,故他所辖区域内的吏民都非常爱戴他。朱邑后来被提升担任太守卒史,举贤良担任大司农丞,后升任北海太守,凭政绩品行第一担任大司农。他为人淳厚,对老朋友忠诚,但他秉性公正,不能用私心和他打交道。皇上器重他,朝廷内尊敬他。
这时张敞为胶东郡相,他给朱邑的信中说:“英明的君主注意远古,广招贤人,这实在是忠臣为国尽职尽力的时候。正值我远守政务繁忙的郡国,为法度所约束,就像马被驾驭一样,胸怀屈结,所以没有奇谋。即使有,那在什么地方施展呢?您以清正廉明之德,掌管司农大业,就像饥饿的人认为粗劣的食物好吃,丰收之年认为美食佳肴是多余的一样。为什么呢?这是有与没有的情势不同的结果。过去陈平虽然贤能,但必须有魏无知的推荐然后才能到朝廷;韩信虽然有奇才,但必须依赖萧何然后才能被皇上信任。过去的士大夫让当时才智出众的人都能施展其才,假若一定是伊尹、吕望这样的人然后才推荐他,那么这人不依靠您就能自己显露其才了。”朱邑感激张敞的话,被推荐的贤能的士大夫中,有很多得到过他的帮助。朱邑身为列卿,平常生活节俭,而将俸禄赏赐供给九族乡里,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
神爵元年(前61年),朱邑死。皇上怜惜,下诏称赞他说:“大司农朱邑,廉洁有节操,减食以示节约,没有多余的交结,没有十条干肉的馈赠,可称得上是善良人和君子,他遭遇凶灾,我非常同情。特赐给朱邑的儿子黄金一百斤,祭祀他的父亲。”
起初朱邑患病快死的时候,叮嘱他的儿子说;“我原来担任桐乡官吏的时候,那里的百姓爱戴我,一定要将我埋葬在桐乡。我的后世子孙祭祀我,将比不上桐乡的百姓。”等到朱邑死后,他的儿子将他埋葬在桐乡西面的城外,百姓果然共同为朱邑修建坟茔,建立词堂,每年祭祀,到现在没有中断。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秦康公筑台三年。楚人起兵,将欲以兵攻齐。任妄曰:“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今楚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楚人辍行。
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楚。楚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楚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楚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而楚救不至。
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赵肃侯将不许。赵刻曰:“君过矣。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罢,则魏轻,魏轻,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君必许之。许之而大欢,彼将知君利之也,必将辍行。君不如借之道,示以不得已也。”
温人之周①,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人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使出之。
(《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周:地名。这里是指东周时期周国的都城雒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戍东边,荆人行辍:停止。
B.赵刻曰:“君矣……”过:经过,路过。
C.我坚而齐敝:疲惫,衰败。
D.温人之周,周不客纳:接纳。
小题2: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袭秦为实也 ②乐天下,忧以天下
B.①臧孙子忧反 ②弃甲曳兵
C.①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之客哉 ②斩木兵,揭竿为旗
D.①吏囚之 ②势利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魏同为战国七雄之一,但赵刻这一招会导致“唇亡齿寒”后果,并不可取。
B.秦康公的故事表明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只要混乱、软弱,只要有隙可乘,有缝可钻,就会引来虎视眈眈的敌人。
C.臧孙子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从楚王高兴的脸色中就看出楚王根本就不会出兵救援,只是要削弱两国罢了,所以他才感到忧虑。
D.囚禁温人,不把温人当周朝的人,恰恰反映出周天子自己都不自信了。温人讲《诗经》,对周天子是极大的讽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楚王说,必以坚我也(5分)
(2)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1) 援救弱小的宋国而得罪强大的齐国,这是人忧虑的原因,但楚王却很高兴,他一定是用(答应救援)来坚定我们的信心。
(2)魏国攻占中山国,必然不能越过赵国去拥有中山国。这样用兵的是魏国,而(实际)得到土地的是赵国。


本题解析:
小题1:过:犯错误。
小题1:因此根据? A均为介词“把”B均为连词,表修饰 C均为“作为”
小题1:这一计可以称为“顺水推舟”,既得了人情、面子,最后还可以分得一点好处。正是因为同为强国,魏国得中山就不容易了。
小题1:1)恶于大齐”“ 所以”“说”“坚”各1分,文意畅通1分(2)“拔”“越”“是”,判断句式各1分,文意畅通1分。
古文翻译:
秦康公让民众建造观赏游乐用的高台已历时三年。楚国人发动军队,将要用兵攻打齐国。任妄说:“荒年会召来敌兵,疾病瘟疫会召来敌兵,百姓劳苦会召来敌兵,政局混乱会召来敌兵。君主建造高台已经三年,如今楚国人起兵将要攻打齐国,臣下我怕他们拿攻打齐国来虚张声势,而实际上是来袭击秦国,不如对他们加以防备。”于是派兵防守东面边境,楚国人就停止了行动。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派臧孙子到南面去向楚国求救。楚王非常高兴,答应救援,十分起劲。臧孙子十分忧虑地回到楚国。他的车夫说:“来求救而获得成功,现在先生却脸带忧色,为什么呢?”臧孙子说:“宋国弱小而齐国强大。援救弱小的宋国而得罪强大的齐国,这是使人忧虑的事情,但楚王却很高兴,他一定是用答应救援来坚定我们的信心。我们坚定而齐国人就会疲惫,这对对楚国就有利了。”臧孙子就回国了。齐国人攻占了宋国的五个城镇而楚国的救兵也没有到。
魏文侯向赵国借用道路去攻打中山国,赵烈侯准备不答应。赵刻说:“君主错了。魏国攻打中山国而不能夺取,那么魏国必然就会疲惫。魏国表现出疲惫,那么魏国就会被轻视;魏国被轻视,那么赵国就显得重要。魏国攻占中山国,必然不能越过赵国去拥有中山国。这样用兵的是魏国,而实际得到土地的是赵国。君主必须答应他们。但答应他们的时候如果太高兴,那么他将会知道你从他的进攻中可以得利,他必将停止行动。君主不如借给他道路,又做出迫不得已的样子。”
有个温邑人到东周国都城雒邑去,当时雒邑不准外客入境。因而问他说:“你是外客吗?”他回答说:“我是主人。”问他同巷居住的人他却不知道,守城官吏便囚禁了他。周国君主派人来问他:“先生不是周国人,而又自称不是客,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我小时候常诵读《诗经》,那《诗经》上说:‘天下所有的土地,没有一处不归王;全天下的百姓没有谁不是王的臣民。’现在的周君,是天子,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哪里有做了别人的臣民又成为他的外客的呢?所以我说‘我是主人’。”周国君主便放了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香传
  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①。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初除郎中,元和元年②,帝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③,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观。后诏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尝独止宿台上④,昼夜不离省闼⑤,帝闻善之。
  ……
  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曰:“《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食禄之人⑥,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饥,乃分奉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
  所著赋、笺、奏、书、令,凡五篇。子琼,自有传。
  ——选自《后汉书·文苑列传七十上》
  〔注释〕①江夏:古代郡名,今属湖北省。②元和:东汉章帝年号(公元84年)。③邸(dǐ):古代侯王在京城的任所。④台:古代官署名。⑤省:这里指尚书省。省,官署名。⑥延平:东汉殇帝年号(公元106年)。⑦伐冰食禄之人:指做官的人。伐冰,凿冰。《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朱熹注:“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除郎中除:任命,授职。
B.时千乘王冠冠:位居第一。
C.助官禀贷禀:给与谷物,同“廪”。
D.后坐水潦事坐:因犯……罪或错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乃诏香殿下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B.乡人称其至孝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C.乃悉以赋人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D.数月,卒于家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小题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文强忠孝仁爱、严于律己的一组是()
  ①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 ②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 ③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 ④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⑤拜尚书郎,数陈得失…… ⑥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 ⑦香曰:“……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  ⑧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
A.①②⑤⑦
B.①③⑤⑦
C.②③⑥⑧
D.③④⑤⑧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黄文强为人至孝,躬执苦勤,而且博学经典,究精道术,文章写得好,所以不仅深受太守刘护爱敬,而且得到皇上器重,任用郎中之职。
B.黄文强当尚书郎时,多次向皇上陈述政事得失,而且常住官署,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因此得到皇上称赞和赏赐。
C.延平元年,东汉易主,黄文强被贬为魏郡太守,但他仍然爱民如子,把郡中旧有的内外园田分给百姓耕种,在饥荒时又把自己的俸禄和受到的赏赐分发给贫穷的灾民。
D.因为水灾之事,黄文强被罢免了魏郡太守的官职,过了几个月便死于家中。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
  (2)后诏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
   (3)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D
  小题:B
  小题:C
  小题:(1)十二岁时,太守刘护听说了他的表现,就召他为自己门下的孝子,极受爱护和看重。
  (2)后来应召到安福殿谈论政事,被授予尚书郎,(他)多次向皇上陈述政事得失,(皇上对他的)赏赐增多。
  (3)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富裕人家(也都)各自拿出救济粮,帮助官府发给(灾民),灾民得到生命安全。


本题解析:
小题:(应释为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20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小题:(两个“于”分别释作“在”,介词;“被”,介词。A项中的两个“乃”都释作“就”,副词。B项中的两个“其”都释作“他”,代词。C项中的两个“以”都释作“把”,介词。)
小题:(②是简介刘护因黄文强至孝而召来,并署门下孝子的情况。④是皇上对黄文强的赞扬。⑥是对黄文强调职的说明。⑧是对黄文强最后遭遇的交代。)
小题:(“迁魏郡太守”中的“迁”是调动官职,非降职,故错。)
小题:无
黄香,字文强,是江夏安陆人。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他思念母亲面容憔悴,始终为母亲守丧(或译为:几乎没有不为母亲守丧的),乡里人称赞他特别孝顺。十二岁的时候,太守刘护听说了他的表现,召他为自己门下的孝子,对他非常爱护和看重。黄香家中贫苦,没有仆人,凡事都自己亲身去做,吃苦耐劳,尽心奉养家人。①最终博学经书典籍,精研道术,能写文章,京城人称赞他是“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起初被授予郎中,元和元年,肃宗亲自下诏让黄香到东观,去读没有读过的书。黄香后来告假回家,等到回到京城,当时正赶上千乘王加冠,皇帝在中山官邸会见群臣,就令黄香到殿下,皇帝对诸王说:“这就是所说的”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啊。”左右人没有不对黄香另眼相看的。后来应召到安福殿谈论政事,被授予尚书郎官官职,多次向皇帝陈述政事得失,皇帝对他的赏赐增加,曾经独自一人住在尚书官署,昼夜不出官署大门,皇帝听到后非常赞赏他。
延平元年,黄香调任魏郡太守。郡内原有内外园田,常分给人种,每年能收获谷粮几千斛。黄香说:“《田令》规定”商人不务农”,《王制》规定”做官的人不耕田”,做官吃国家俸禄的人,不应和百姓争利益。”于是全都把这些地分给百姓,督促他们耕种。②当时遇到水灾百姓挨饿,黄香就把自己的俸禄和所得到的赏赐分发给穷人。③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郡内富裕人家也都各自拿出救济穷人的粮食,帮助官府分发给灾民,灾民得以保全。后来,因为水灾事被免官,几个月后死在家中。
所写的作品有赋、笺、奏、书、令,一共五种。有子叫黄琼,也有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隙也,故愿望见。”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选自《战国策》)
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与“没死以闻”的“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念其远也,亦哀之矣!     
B.赵主之子孙者。
C.老臣足,曾不能疾走。     
D.今媪长安君之位。
2.下面对句中“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②太后盛气而揖之  
③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④太后之色稍解  
⑤而臣衰,窃爱怜之  
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⑦诺,恣君所使之 
⑧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A.③⑥⑧/①④/②⑤⑦    
B.③④⑤/①②⑥/⑦⑧
C.①③⑦/④⑤⑥/②⑧    
D.②⑧/③④⑤/①⑥⑦
3.触龙请求赵太后为少子舒祺安排工作的目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触龙年老,很难把舒祺抚养成人,此举为解后顾之忧。
B.舒祺年少不肖,很难找到好工作,太后的安排肯定不错。
C.触龙是想借这件事让太后领悟为子女做长远的打算的道理。     
D.触龙是想要证明男子比女人更加疼爱孩子。


参考答案:1.D
2.A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