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F.与拉狄焦夫尽情弹唱和怒吼护琴形成对比,突出母亲的友善。 小题5:小说关于拉狄焦夫的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3分) 小题6:拉狄焦夫身上体现了哪几组矛盾冲突?请分点概述。(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2:小说第一段主要写普斯佳科夫请求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勋章给他去参加商人斯皮奇金的家宴。(3分)作者一开篇就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①交代故事的开端;②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每点1分)
小题3:小说中对普斯佳科夫的心理变化刻画得可谓层层深入。①在赴宴前借勋章时,他“说话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内心的急迫、紧张表露无遗;②佩戴上勋章后去赴宴一路得意不已;③在宴会上见到同事后他惊恐万状,丑态毕露;④当他发现法国人也挂着别人勋章、坐在商人的另一个女儿身边招摇撞骗的事实以后,他转忧为喜,而且灵机一动,主动和法国人演出“两骗子双簧戏”;⑤欺骗成功后,他的赌徒心态又活灵活现了,他悔不该未下更大的赌注,借别人更高级的勋章!普斯佳科夫在不同情况的不同心态和心理变化,既写得具体细致、合情合理,又讥讽得妙趣横生、令人发笑。(每点1分,总括1分)
小题4:①爱慕虚荣。普斯佳科夫去斯皮奇金家赴宴借别人的勋章增加取悦主人女儿的资本;斯皮奇金非常喜欢勋章,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普斯佳科夫戴上勋章后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依普斯佳科夫看来,赶车的似乎一见到普斯佳科夫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就愣住了;特兰勃良同样为虚荣而弄虚作假;普斯佳科夫虽然饥肠辘辘却到处炫耀他的勋章。②弄虚作假成风。列坚佐夫中尉对普斯佳科夫借勋章虽然“骂了几句,然而同意了”;普斯佳科夫借勋章作假;特兰勃良同样弄虚作假;普斯佳科夫后来为没有借更高等级的勋章而“难过”,可以预料他今后可能会变本加厉,行更大的骗。(意思对即可。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错误在于:构不成因果关系,借勋章只是普斯佳科夫的虚荣心在作怪。D项错误在于:“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的说法有误,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起到继续揭示主题的作用。
小题2:此题第一问要求概括段意,只需把该段所写内容概括出来即可,概括时注意把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所做之事写出来。至于这样写的作用,可根据此段在文中的位置进行分析。
小题3:回答此题,主要抓住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条陈述,既要根据文本写出人物的具体表现,又要指出人物的心理;在答案前或后顶好加上一句总结性语句。
小题4:组织此题答案的重点,在于扣住题干中“当时的俄国社会怎样的一面”一语,要紧扣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先总体提出“这一面”的特点,再用文本中具体事例为证。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八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A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参考答案:1.C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家家有明月清风
林清玄
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阶中途,看见一个不锈钢桶放在石头上,外面用红漆写了两字“奉水”,桶耳上挂了两个塑胶茶杯,一红一绿。在炎热的天气里喝了清凉的水,让人在清凉时感觉到人的温情,这桶水是由某一个居住在这城市里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时就抬这么重的一桶水来,那细致的用心是颇能体会到的。
在烟尘滚滚的尘世,人人把时间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几乎到了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牺牲一点点时间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难约集。但是当我在喝“奉水”的时候,想到有人在这上面花了时间与心思,牺牲自己的力气,就觉得在忙碌转动的世界,仍然有从容活着的人。
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乡村,在行人路过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时常看到一只大茶壶,上面写着“奉茶”,有时还特别钉一个木架子把茶壶供奉起来。我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行,到现在我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林的清香。我想,有时候人活在这个人世,没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
很久没有看见“奉茶”了,因此在台北郊区看到“奉水”时竟低徊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乡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温热。山道边一杯微不足道的凉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并且感觉到不是那么寂寞了。
到了山顶,没想到平台上也有一桶完全相同的钢桶,这时写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两个塑胶杯,一黄一蓝,我倒了一杯来喝,发现茶是滚热的。于是我站在山顶俯视烟尘飞扬的大地,感觉那准备这两桶茶水的人简直是一位禅师了。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热,一茶一水,连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刚好,这里面到底是隐藏着怎么样的一颗心呢?
我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在时代里总会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无论如何变化,在山林中总会有一些清越的鸟声一样。同样的,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变成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成为对一切事物无感。我们在股票号子里看见许多瞪着看板的眼睛,那曾经是看云、看山、看水的眼睛;我们看签六合彩的双手,那曾经是写过情书与诗歌的手;我们看为钱财烦恼奔波的那双脚,那曾经是在海边与原野散过步的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来仍然是二十年前无异,可是在本质上,有时中夜照镜,已经完全看不出它们的连结,那理想主义的、追求完美的、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清朝诗人张灿有一首短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很能表达一般人在时空中流转的变化,从“书画琴棋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的心灵必然是经过了一番极大的动荡与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觉自省,任庸俗转动罢了。
有人问我,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最缺的是两种,一是“从容”,一是“有情”。这两种品质是大国民的品质,但是由于我们缺少“从容”,因此很难见到步履雍容、识见高远的人;因为缺少“有情”,则很难看见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会学家把社会分为青年社会、中年社会、老年社会,青年社会有的是“热情”,老年社会有的是“从容”。我们正好是中年社会,有的是“务实”,务实不是不好,但若没有从容的生活态度与有情的怀抱,务实到最后正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牺牲了书画琴棋诗酒花。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是得自于看起来无甚意义的事,例如某些对情爱与知友的缅怀,例如有人突然给了我们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听见冰果店里传来一段喜欢的乐曲,例如在书上读到了一首动人的诗歌,例如偶然听见桑间濮上的老妇说了一段充满启示的话语,例如偶然看见一朵酢浆花的开放……总的说来,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有如在阴云中突然阳光显露、彩虹当空,这些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见了琼楼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
“心扉的突然洞开”,是来自于从容,来自于有情。
我时常想起童年时代,那时社会普遍贫穷,可是大部分人都有丰富的人情,人与人间充满了关怀,人情义理也不曾被贫苦生活昧却,乡间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义理最好的象征。记得我的父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活着,要像个人。”当时我不懂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才算比较了解其中的玄机。人即使生活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人也不应该活得如动物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在中国历代的忧患悲苦之中,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失去本质,实在是来自这个简单的意念:“人活着,要像个人!”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实则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家家都有明月清风,失去了清风明月才是最可悲的!
下山的时候,我想,让我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以及一直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让我永远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在热恼中得到清凉的人。
小题1:文中多次提到“奉水(茶)”,分别有何作用?(6分)
小题2:为什么说“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3分)
小题3:有人评价林清玄的散文“淡而有味,浅而有致”,请举例并分析。(4分)
小题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家家有明月清风”的理解。(3分)
小题5:文章倒数第三段说:“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活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⑴文章开篇写我在台北近郊登山,见山腰有人“奉水”,让我感到人情的温热,也让我意识到忙碌的社会中依然有从容的人存在。引出下文的回忆与议论。
⑵文中我回忆想童年时路口或偏僻的荒村常见“奉茶”,贫困的生活中依然有人与人之间的关怀,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命与土地真正的关怀与付出。而至山顶时,见人“奉茶”,更让我进一步思考奉献者的内心。
⑶结尾写下山时我想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的人,表明我愿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呼应开篇,卒章显志。(每点2分)
小题2:生活需要务实,但太过务实,只盯着钱财,人就变得庸俗,人生就失去光彩。而由这样一些人组成的社会必是冷漠的死板的,这样的生活必是毫无幸福可言的。(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⑴语言冲淡平和,如:“我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行,到现在我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林的清香。”⑵林清玄的散文往往从日常小事入手阐明哲理,如本文从登山写起,如话家常,娓娓道来。⑶叙述明白晓畅,说理通俗易懂。如:“我想,有时候人活在这个人世,没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⑷语言质朴而不乏诗意。如引用清人诗句抒写时空流转变化。⑸清新的语言透着些禅意。如:“于是我站在山顶俯视烟尘飞扬的大地,感觉那准备这两桶茶水的人简直是一位禅师了。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热,一茶一水,连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刚好,这里面到底是隐藏着怎么样的一颗心呢?”(任写两点即可,有例证,有分析。)
小题4:“明月清风”是指“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家家有明月清风”也就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生活如何忙碌,每个人都应保持从容的生活态度和有情的怀抱。(意思对即可)
小题5:即使物质生活贫困,人与人之间依然可以互相关爱,这种温情的付出和责任感为人们带来做人的尊严。而一旦没有人这种温情与关爱,财富再多也会让你的精神一贫如洗,毫无幸福可言。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要努力让贫穷的人活得有尊严,让富有的人有更多的爱心。(结合全文理解2分,联系现实谈看法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