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17 21:22: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
秋宿湘江遇雨
(唐)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②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书?祖逖传》记载过他和祖逖共被同寝,夜间闻鸡起舞的故事。②《楚辞?渔父》有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小题1:请选择本诗中较为突出的艺术手法加以赏析。(5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化用典故(1分)
②“刘琨”之典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1分)“橘柚”之典是说同是橘柚,由于生长之地不同而命运迥异。“渔人”之典强调自己境遇尚且不如流放的屈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心理。(3分)
(若选择“借景抒情”等其它手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2:①志向高远的豪放。学刘琨闻鸡舞剑,济世为民。(2分)
②思念故乡的悲苦。以“橘柚”自况,客居他乡。(2分)
③壮志未酬的惆怅。无人问津,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2分)
(注意每点答案联系诗句赏析)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读题可知,题目要求分析艺术手法,并且选择突出的。结合注翻译可知,用典最突出。用典的作用一般为借此抒发感慨。一般人们借用屈原表达怀才不遇的愁闷心情。
点评:本题不难,此类题要分清艺术手法指什么,一般包括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并且要分析其作用。答题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如题目或注释或关键字。
小题2:通过上一题可了解到作者用刘琨闻鸡舞和屈原的典故来抒发感情,通过分析诗词中的关键句如:乡思不堪悲橘柚来表达思乡之情。所以多种感情混杂在一起,因此要分条阐述。
诗词鉴赏:谭用之很有才气,抱负不凡。然而,仕途的困踬,使他常有怀才不遇之叹。这首七律,即借湘江秋雨的苍茫景色抒发其慷慨不平之气,写来情景相生,意境开阔。“湘上阴云锁梦魂”,起笔即交代了泊船湘江的特定处境:滚滚湘江,阴云笼罩,暮雨将临,孤舟受阻。寥寥数字,勾勒出壮阔的画面,烘染出沉重的气氛。“锁梦魂”,巧点一个“锁”字,也透露出诗人因行游受阻而不无怅然之感。但心郁闷而志不颓,面对滔滔湘水,更加壮怀激烈,所以第二句即抒写其雄心壮志。作者选用刘琨舞剑的典故入诗,表现了他干时济世的远大抱负。就文势看,这一句格调高昂,一扫首句所含之怅惘情绪,犹如在舒缓低沉的旋律中,突然奏出了高亢激越的音符,令人感奋。
二联两句正面写湘江秋雨,缴足题面。芙蓉,这里指木芙蓉。木芙蓉高者可达数丈,花繁盛,有白、黄、淡红数色。颇为淡雅素美。薜荔,是一种蔓生的常绿灌木,多生田野间。湘江沿岸,到处生长着木芙蓉,铺天盖地,高大挺拔,那丛丛簇簇的繁花,在秋雨迷蒙中经秋风吹拂,犹如五彩云霞在飘舞;辽阔的原野上,到处丛生着薜荔,那碧绿的枝藤,经秋雨一洗,越发苍翠可爱,摇曳多姿。诗人为这美景所陶醉,喜悦、赞赏之情油然而生。“芙蓉国”、“薜荔村”,以极言芙蓉之盛,薜荔之多,又兼以“万里”、“千家”极度夸张之词加以渲染,更烘托出气象的高远,境界的壮阔。于尺幅之中写尽千里之景,为湖南的壮丽山河,绘出了雄奇壮美的图画。后人称湖南为芙蓉国,其源盖出于此。
第三联着重于抒情。“悲橘柚”,是说橘柚引起了诗人的悲叹。原因是橘柚是南方特产,其味甘美,相传“逾淮北而为枳”,枳则味酸。同是橘柚,由于生长之地不同而命运迥异,故《淮南子》说“橘柚有乡”。湘江一带,正是橘柚之乡。诗人看见那累累硕果,不禁触景生情,羡慕其适得其所,而悲叹自己远离家乡、生不逢时,深感自己的境遇竟和那远离江南生长在淮北的枳相象,所以说:“乡思不堪悲橘柚”。王孙,本指隐者,汉淮南小山作《楚辞·招隐士》,希望潜居山中的贤士归来,有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后也借指游子。这里是诗人以王孙自比。诗人游宦他乡,羁旅湘江,虽抱济世之志,终感报国无门,就和那被遗弃的山野之人一样,无人看重,所以说,“旅游谁肯重王孙”。这两句从乡思难遣说到仕途不遇,一从橘柚见意,一能巧用典故,一为直书,一为反诘,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在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联系上联来看,写景抒情虽各有侧重,但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是相互融浃的。上联写万里江天,极其阔大,这里写孤舟漂泊,又见出诗人处境的狭窄。一阔一狭,互为映衬。境界的阔大壮美,既激发起作者的豪情壮志,也自然地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情和景就是这样有机地联系、交融起来了。
末联以景结情,意在言外。湘江沿岸,正是屈原足迹所到之处。《楚辞·渔父》有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身处逆境,尚有一渔父与之对话;而现此时在诗人所遇到的情况却是“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渔人看见他竟不与言语,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全诗到此戛然而止,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都一一包含其中。以此终篇,激愤不已。笛声,风雨声,哗哗的江水声,诗人的叹息声,组成一曲雄浑悲壮的交响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点评:此题不难。本题是第一题的拓展,答好第一题有助于答本题。同时要注意积累比较典型的典故的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宋之问被贬到泷(shuāng)州(今广东罗定),因为不适应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在没有得到皇帝赦令的情况下就擅自逃离泷州。在回故乡的路上,经过汉江,写下这首诗。汉江,指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
小题1:请分析一二句中“断”与“复”两字的妙用。(4分)
小题2:按照常情,三四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而作者却完全出乎常情地写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你认为这样写合情理吗?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断”字写出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苦闷处境和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复”字写出了作者困居贬所时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达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小题2:合情理。因为作者贬居岭外,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接近家乡之后,这种矛盾心理变得更加强烈。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本题解析:
小题1: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非常悲苦,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小题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8分,每小题4分)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指西汉时一个楼兰国王,他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小题1:本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的妙处。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现了对戍边将士的报国精神的赞颂和报国的决心。
小题2: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无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面面,又是对戍边战士英勇精神的反衬。再如: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折杨柳”的曲子,自然引人产生对故乡亲人、春色的回忆与思念,但眼前既无春色,亲人更是遥不可见;戍边将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国奋战的,由此对战士们为国报忠的决心起到了极好的衬托作用。


本题解析:
小题1:既然是“塞下曲”,自然是表现戍守边关将士的诗作。首联和颔联写边塞五月仍寒的环境和伤春的悲壮气氛,颈联写将士戍边之艰苦卓绝,尾联表现誓死报国的壮士精神。将之整合,全诗所抒之情便可概括为:表现对戍边将士的报国精神的赞颂和报国的决心。
小题2:鉴赏应从某一角度切入,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落实。该诗的景物描写、反衬手法、巧用典故等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可选择体会或感受最深切,最能展现自己鉴赏水平的诗句进行赏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11分)
菩萨蛮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小题1】这首词以一个“溪”字作为契机结构画面,意脉连贯,针线绵密。请概括全词是如何紧紧围绕一个“溪”字展开的。(5分)
【小题2】陈廷焯评魏夫人词云:“情景兼到,颇有周、柳(周邦彦、柳永)笔意。”请从词中饶有情韵的景物描写中选择一处,赏析它的“情景兼到”之妙。(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首句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②第2、3、4句写溪中及两岸景色。③第5、6句写词人徜徉溪边长堤。④第7、8句写回想溪边折柳赠别的情景。
【小题2】①“楼台影动鸳鸯起”句,描绘了一幅在微风吹拂、溪水荡漾、楼台倒影晃动的背景下,鸳鸯飞起,生趣盎然的画面。(2分)“鸳鸯”本夫妻鸟,见其飞起,自然引起怀远思离,想念三年未归的离人。(2分)借象征恩爱的动物衬托此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情因景生,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2分)②“出墙红杏花”句,深院高墙,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2分)写出来春天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2分)这里以出墙的红杏花映照自己的孤独寂寞。(2分)③词人时常徜徉溪边,见三年(多年)柳絮纷飞,很容易会回忆折柳赠别的情景。(2分)这样,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2分)“三见柳绵飞”是实语,而着一“犹”字,便化实为虚了,这里虚实结合,传达出词人细腻的情思。(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要注意到题目已经提示“这首词以一个‘溪’字作为契机结构画面”,而且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概括全词如何紧紧围绕一个‘溪’字展开”的问题。因此答题时要注意诗中含有“溪”的句子。比如首句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第2、3、4句写溪中及两岸景色,第5、6句写词人徜徉溪边长堤,第7、8句写回想溪边折柳赠别的情景,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回答本题,要紧扣题干中提出的“情景兼到”一语,分析全市是如何做到“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的。比如,“楼台影动鸳鸯起”句,描绘的景是一幅在微风吹拂、溪水荡漾、楼台倒影晃动的背景下,鸳鸯飞起,生趣盎然的画面。借象征恩爱的动物衬托此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情因景生,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如“出墙红杏花”一句,写的景是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以出墙的红杏花映照自己的孤独寂寞。再如“三见柳绵飞”一句,化实为虚,传达出词人细腻的情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岁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1分);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1分);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2分)。
(2)(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事(1分);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1分)。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1分);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1分)。
答反问、夸张也可。


本题解析:(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描写(表现)手法、抒情(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是:(1)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的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特点,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2)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3)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