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17 21:28: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田氏远房亲族)也,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莒、即墨:齐国的两座城市)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史记·田单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纵:排成纵队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三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田单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善于谋略,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让牛群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C 4.(1)齐国人怕只怕其他将领带兵来攻,(那样)即墨城就会被攻破了。 (2)况且,燕国和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各国)将近消亡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3)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期:希望 B.是上贼下之情也——贼:揣度,揣摩 C.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约:约束 D.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本:根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B.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C.然此必无之事也——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3.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4.《纵囚论》以反对纵囚为主题。下面表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最根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B.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D.信义行于君子,而形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每段议论时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 B.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勘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反前人的赞许,一针见血地道破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 C.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D.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参考答案:1.C 2.B 3.C 4.A 5.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子安 蒲松龄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绐①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②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怳③,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入,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④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子安》,有删节) 注①绐(dài):哄骗。②措大:过去对贫寒读书人的轻慢称呼。③惝怳:恍惚,神志不清。④嗒(tà)然:失魂落魄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怒,骤起扑之骤:急忙。 B.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唱:写名字。 C.时作一得志想想:梦想。 D.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用火烧毁。
| 小题2: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子安翘盼金榜题名之写照的一组是?(?) ①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②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③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 ④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 ⑤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⑥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
|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衷功名的王子安,久困考场多年,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使得他在放榜前,先用酒将自己麻醉,以逃避等待结果时的煎熬。
B.“草木皆惊”,形容情绪紧张。意谓但有风吹草动,都以为是报马到来,这种变态心理,实在可怜可悲可笑。
C.王子安梦中想到的是“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这说明当时的士子图谋的乃是个人名利和虚荣。
D.王子安本是视青紫如拾芥的名士,偏偏屡考不中。乡试后,为求精神解脱,他喝得大醉如泥,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心灵的扭曲和摧残人性的本质。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3分)
译文:
(2)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4分)
译文:
(3)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A?
小题:A?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
本题解析:
小题:B?(唱:喊,呼。唱名,点名。)
小题:A?(②④⑤是作者对科举应试之人种种行为的评论。)
小题:A?(“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文中无据。)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
参考译文
王子安是东昌的名士,一直在科举中失利。这次结束考试后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到接近放榜时,他痛饮后大醉,回来躺在卧室中。忽然有人说:“报马来了。”王子安踉踉跄跄地起来说:“赏钱十千!”过一会又有人进来说:“你中进士了!”王子安大喜,起来大喊:“赏钱十千!”又过不久,一个人急急地走进来说:“你殿试后出任翰林,长班在此恭候。”果然看见二人拜倒在床下,衣冠整整齐齐的。王子安喊赐给他们酒食,家里人又哄骗他,却暗自笑他喝醉了而已。过了好一段时间,王子安心里想道,既然高中了就不能不到乡里夸耀一番,就大喊长班,喊了几十遍没有人答应。家里人笑着说:“你先躺着等候,我们找他去。”过了许久,长班果然又来了。王子安捶床跺脚,大骂说:“你这蠢奴才到哪里去了!”长班发脾气说:“穷酸无赖!先前同你开个玩笑,你当真要骂呀?”王子安发怒了,急急忙忙起来扑过去,打落了他的帽子。王子安也跌倒了。
异史氏评论说:“秀才考试,有七种比喻:刚入场时,光着脚提着篮子像乞丐一样。点名时,官员呵斥随从责骂,像是对待囚犯。等到进了号房,每个洞口都伸出个脑袋,每个房间都露出一双光脚,好像秋后的冷蜂。到考完试出场时,神情萎靡不振,感到天地也变了颜色,好像出笼的病鸟。等到期盼捷报时,风吹草动都心惊肉跳,梦想幻出,一会儿作中举得意的梦想,则顷刻间楼阁都建成了;一会儿作落第失意的假想,则瞬息间自己的骸骨都已经腐烂了。这种时候坐立不安,真好像被拴起来的猴子。忽然间报信的骑马飞快传入,报条中没有自己,此时神色,突然变得像死人一样,就像是吃了毒物的苍蝇,弄他也没有感觉。刚失意时心灰意冷,大骂主考官没长眼睛,应考失败了,势必把桌上的文具物件都烧毁;烧毁了还不解恨,再用脚踏碎;踏碎了也不解恨,再把碎物扔到臭水沟中。从此以后披散头发入山,面向石壁,心想今后再有拿人‘且夫’、‘尝谓’这样的文章给我看,一定抄起枪棒来把他赶跑。没过多久,考试后的挫折感淡忘了,气也渐渐消了,手又渐渐发痒了,于是又像一只倾巢覆卵的斑鸠,重新衔木营巢,从头孵窝。这种情况,置身其中的人痛哭欲死,而在旁观者看来,没有比这更可笑的了。王子安的内心,顷刻间千头万绪,想来鬼狐早就偷着笑了,所以乘着他喝醉酒时戏弄他。他妻子醒来看见,怎么能不哑然失笑呢?看起来中举后得意的滋味,不过就是这样的短短时刻;各位真正的翰林学士们,一生中也不过经历了两三次这样短短时刻罢了,而这种滋味子安在一天之内都尝到了,如此看来,狐狸的恩德等同于录取他的老师了。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其曲中
规——规:规矩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彰:清楚
C.非能水也,而
绝江河——绝:横渡
D.
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赤壁赋(节选)
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
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如:往,去
B.倚歌而和之和:同声相应,唱和
C.举匏樽以相属属:嘱托
D.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
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箫声)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孟德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C.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虽然身处逆境,但是并不消沉,所以昂扬奋发、积极进取成为本文的感情主调,这源于作者深厚的学养,开阔的思想,豪迈的胸襟,洒脱的气度。
B.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C.作者以赤壁之游为依托,将理论的反复申述与感情的变化及文章的层次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实现了哲理和诗情的高度融合。
D.本文是一篇用文赋这种形成于宋代的赋体写成的游记,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律赋在声律字句方面的限制,具有了散文伸缩自如、挥写自由的特征。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属:这里是劝酒的意思】
小题1:两句中的虽皆为连词,“即使”的意思。【A“何为”句中的“然”是代词,“这样”的意思,“然力”句
中的“然”是连词,“然而”的意思。B“此非”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吗”的意思,“生乎”句中的“乎”是介词,通“于”。C“方其”句中的“其”是代
词,“他”的意思,“距其”句中的其是代词,“它的”的意思。】
小题1:略
小题1:【昂扬奋发、积极进取不是本
文的感情主调】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