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17 21:28: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沈瑀字伯瑜,吴兴武康人也。父昶,事宋建平王景素。景素谋反,昶先去之,及败坐系
狱。瑀诣台陈请得免罪,由是知名。齐尚书左丞殷?与语及政事,甚器之,谓日:“观卿才干,当居吾此职。”司徒竞陵王子良闻瑀名,引为府行参军,领扬州部传从事。时建康令沈徽孚恃势傲瑀,瑀以法绳之,众惮其强。子良甚相知赏,虽家事皆以委瑀。子良薨,瑀复事刺史始安王遥光,尝使送人丁,速而无怨。乃令瑀专知州狱事。明帝使瑀筑赤山塘,所费减材官所量数十万。帝益善之。为建德令,教人一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栗,女子丁半之。人成欢悦,顷之成林。随陈伯之军至江州。会粱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日:“余子在都。”瑀日“不然人情匈匈①,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伯之遂降。及帝即位,时天下初定,陈伯之言瑀催督运输,军国获济。帝以为能。以母忧去职,起为余姚令。县大姓虞氏千余家,请谒如市,前后令长莫能绝。自瑀到,非讼诉无所通,以法绳之。县南又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百姓甚患之。瑀召其老者为石头仓监,少者补县僮,皆号泣道路,自是权右屏迹。瑀初至,富吏皆鲜衣美服以自彰别,瑀怒日;“汝等下县吏,何得自拟贵人!”悉使著芒屦粗布,侍立终日,足有蹉跌,辄加榜捶。瑀微时尝至此鬻瓦器,为富人所辱,故因以报焉。后为信威萧颖达长史。瑀性屈④强,每忤颖达。颖达衔之。天监八年,因入谘事,辞又激厉。颖达作色日:“朝廷用君作行事邪?”瑀出,谓人日:“我死而后已,终不能倾侧面从。”是日于路为人所杀,多以颖达害焉。子续累讼之。遇颖达寻卒,事不穷竟。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
[注]①匈匈:形容喧闹或纷乱的样子。②屦:ju,鞋。③蹉(cu0)跌:失足跌倒。④屈:通“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益善之善:友善,交好。
B.以母忧去职忧:此指母亲的丧事。
C.以法绳之绳:约束。
D.事不穷竟穷:穷究,追究到底。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沈瑀“才干”和“屈强”的一组是
A.人咸欢悦,顷之成林。
瑀说伯之迎武帝。
B.观卿才干,当居吾此职。
自瑀到,非讼诉无所通。
C.尝使送人丁,速而无怨。
我死而后已,终不能倾侧面从。
D.悉使著芒屦粗布,侍立终日。
因人谘事,辞又激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瑀之父在建平王景素谋反前虽然已经离开了,但在景素事败后仍受牵连被定罪拘囚。沈瑀到官署为父申诉,使之得以免罪,并因此“知名”。
B.沈瑀“送人丁”既快又无人怨恨,“筑赤山塘”节省费用数十万,“催督运输”使军国获益,这些都表现出他卓越的才干。
C.沈瑀做建德令时,施惠于民,教人种桑柿梨栗,使“人咸欢悦”;做余姚令时,为解百姓之患,抑制豪强,让其老少服役,使“权右屏迹”。
D.沈瑀性格倔强,在做萧颖达长史时,常常与颖达抵触,以致颖达怀恨在心,在一次商议事情时“作色”,并暗中派人在沈瑀回家的路上杀害了他。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A[善:认为(他)是好的(不错)]?
小题2:C表明沈瑀“才干”和“屈强”
小题3:D[人们只是“多以(认为)颖达害焉”]
参考译文:沈瑀字伯瑜,是吴兴郡武康县人。父亲沈昶,侍奉宋建平王刘景素。景素图谋^造**,沈昶已事先离开了他,当景素失败后他被判罪拘囚于监狱。沈瑀赴台省陈述请求才得以免罪,因此而知名。齐尚书左丞殷沵与他谈及政事,很器重他,对他说:“观察你的才干,应当处在我这职位上。”司徒竟陵王萧子良听说过沈瑀的名声,举荐他担任府行参军,领扬州部传从事。当时建康县令沈徽孚仗势傲视沈璃,沈瑀依法纠察他,众人都害怕他的强硬作风。萧子良非常了解赏识沈瑀,即使是家事也都把它委托给沈瑀(去处理)。子良去世后,沈瑀又侍奉刺史始安王萧遥光,遥光曾派他递送男丁,他递送的速度快却无人怨恨。于是让沈瑀专职主管州中刑狱事物。明帝派沈瑀筑造赤山塘,所花费的钱财比材料官估算的要少几十万。明帝愈加认为他不错。担任建德县令时,教每个成年男子种十五棵桑树、四棵柿树和梨树、栗树,成年女子减半数。人人都很高兴,不久树木成林。随陈伯之军队到了江州。恰逢梁武帝起兵围攻郢城,沈瑀劝说陈伯之迎接武帝。伯之哭着说:“我的儿子还在都城。”沈瑀说“不如此则人情匈匈,都在想着改换门庭的计划;假如不早作图谋,大家分散了就难以集合”。陈伯之于是投降了梁武帝。武帝即位后,那时天下刚刚平定,陈伯之谈到可让沈瑀催促和监督运输,有利于军事国事。武帝也认为他有能力。沈瑀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后起用为余姚县令。县里有大姓虞氏一千多家,请求晋见的人就像街市上一样多,前后县令没有谁能禁止。自从沈璃到任后,不是诉讼就不让通报,违法者运用法令来约束。县境南部也有几百家豪门大族,子弟横行,互相包庇,老百姓很厌恶。沈瑀召唤其族中老年人担任石头仓监,年轻人补作县署仆役,那些人都在路上号叫哭泣,从此豪强销声匿迹。沈瑀刚来时,富有的吏员都穿着鲜丽的衣服来显示自己与别人的区别,沈瑀发怒说:“你们这班人是下等的县吏,怎么能擅自模仿贵人!”他要这些人全都穿草鞋粗布衣,整天侍候站着,有失足跌倒的,就加以捶打。沈瑀在卑贱时曾经到这里卖过瓦器,被富人羞辱,所以趁机报复他们。后来他担任信威萧颖达的长史。他性情倔强,总是顶撞萧颖达,颖达怀恨他。天监八年,他趁着入府商议事情时,言辞又激切严厉起来,颖达变了脸色说:“朝廷任用你是做巡察的事吗?”沈瑀出来后,对人说:“我死了之后才算了,始终不可能倾斜着脸去听从他。”这一天沈瑀在路上被人杀害,人们大多认为是萧颖达谋害了他。他儿子沈续多次上诉。恰逢萧颖达不久也死了,案事没法追究到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   
为关中之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与例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项是(? )
例句:师道之不也久矣
A.师者,所以道受业解惑也
B.六艺经皆通习之
C.此世所以不
D.得璧,之美人
小题2:下列句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无备则制于人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
A.其可怪也欤?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吾未见其明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B.本段既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还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小题5:对下列各句加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应 ②外连衡而诸侯 ③匈奴七百余里 ④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同列 ⑦括四海 ⑧陈胜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小题6: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秦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小题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焚百家之言”中的是“言”指诸子百家的言论。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小题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题3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
(3)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D
小题6:D
小题7:C
小题8:(1)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也真是奇怪啊!(2)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依靠亿大高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这作为坚固的屏障。(3) 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体那样紧紧跟着。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 (C与例句“传”均为“流传”之意。A项为传授;B项为“解释经文的著作”;D项为“传递”)
点评:本题是检查课文中实词的掌握,这些词都是常见词,活用的比较多,容易记混,所以要加强记忆。
小题2:试题分析:C (C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点评: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无外乎就那么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等。
小题3:试题分析:A (其他均为代词,A项中的“其”通“岂”,表反问。)
点评:这种题型是考虚词题最常见的题型,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只要能将各个句子看懂,分辨出这几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
小题4:试题分析:B (B“门户之见”错。)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小题5:试题分析:D(名词作状语/使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点评:对于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相对简单的,一般学生都能判断出来。就是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活用为状语学生不好区分,如果该词后面跟的是名词,那么这个词就是活用作动词,如果后面跟的是动词,那就是活用作状语。
小题6:试题分析:D是转折,其他均为递进。
点评:一般考这种题都是在四个句子中找出一项不同的,而这道题相当于考查了五个文言句子的理解,加深了一些难度。不过文言虚词就18个,而最常见的又更少,所以类似“而”、“以”、“于”,要让学生们多总结。
小题7:试题分析:C.“焚百家之言”中的是“言”指诸子百家的书籍。
点评:本题考查的内容比较复杂,但是并不难,只要细心就能做对。
小题8: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百工”指各种工匠,“不齿”是指看不起,这两个关键词各一分,句意完整1分。(2)这个句子中“践”指凭借,“因”是依靠,(以为)“把这作为”坚固的屏障。(3)这个句子中“兵”指兵器,“云”和“响”用作状语,像什么一样,句意完整1分。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绝:终止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隔断
C.以为妙绝——绝:到了极点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非常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佳胤令滑。巨盗任敬、高章伪称锦衣使来谒,直入堂阶,北向立。公心怪之,判案如故。敬厉声曰:“此何时,大尹犹倨见使臣乎?”公稍动容,避席迓之。敬曰:“身奉旨,不得揖也。”公曰:“旨逮我乎?”命设香案。敬附耳曰:“非逮公,欲没耿主事家耳。”时有滑人耿随朝任户曹,坐草场火系狱。
公意颇疑,遂延入后堂。敬扣公左手,章拥背,同入室坐炕上。敬掀髯笑曰:“公不知我耶?我坝上来,闻公帑①有万金,愿以相借。”遂与章共出匕首,置公颈。公不为动,从容语曰:“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即不匕首,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且尔既称朝使,奈何自露本相?使人窥之,非尔利也。”贼以为然,遂袖匕首。
公曰:“滑小邑,安得多金?”敬出札记如数,公不复辩,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后覆开谕久之,曰:“吾党五人,当予五千金。”公谢曰:“幸甚,但尔两人橐中能装此耶?抑何策出此官舍也?”贼曰:“公虑良是。当为我具大车一乘,载金其上,仍械公如诏逮故事,不许一人从,从即先刺公。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公曰:“逮我昼行,邑人必困尔,即刺我何益?不若夜行便。”二贼相顾称善。公又曰:“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邑中多富民,愿如数贷之。既不累吾官,尔亦安枕。”二贼益善公计。
公属章传语召吏刘相来。相者,心计人也。相至,公谬语曰:“吾不幸遭意外事,若逮去,死无日矣。今锦衣公有大气力,能免我,心甚德之,吾欲具五千金为寿。”相吐舌曰:“安得办此?”公蹑相足曰:“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吾令汝为贷。”遂取纸笔书某上户若干、某中户若干,共九人,符五千金数。九人,素善捕盗者。公又语相曰:“天使在,九人者宜盛服谒见,勿以贷故作窭人状。”相会意而出,公取酒食酬酢,而先饮啖以示不疑。且戒二贼勿多饮,贼益信之。酒半,曩所招九人各鲜衣为富客,以纸裹铁器,手捧之,陆续门外,谬云:“贷金已至,但贫不能如数。”作哀祈状。二贼闻金至,且睹来者豪状,不复致疑。公呼天平来,又嫌几小,索库中长几,横之后堂,二僚亦至。公与敬隔几为宾主,而章不离公左右,公乃持砝码语章曰:“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敬起扑公不及,自刭厨下;生缚章,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亟捕之,已亡命入京矣。为上状,缇帅陆炳尽捕诛之。(选自明代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帑:tǎng ,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尹犹见使臣乎倨:傲慢
B.当为我大车一乘具:准备
C.坐草场火狱系:牵累
D.九人,善捕盗者素:向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但请勿多取累吾官②輮为轮
B.①每见此邑人富好义②吾尝终日思矣
C.①吾令汝贷②请以秦之咸阳赵王寿
D.①公持砝码语章曰②今君亡赵走燕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佳胤智谋的一组是(?)
①公心怪之,判案如故。 ②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 ③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
④相吐舌曰:“安得办此?”?⑤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
⑥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佳胤任滑县县令时,两个自称锦衣使的强盗突然直入公堂,张佳胤虽然心生疑问,但一时难辨真假,于是判案如故。
B.正当张佳胤疑心渐重时,两个强盗凶相毕露,此时张佳胤对面危难所表现出的从容镇定和过人胆识,成为他智擒强盗的重要前提。
C.张佳胤的计谋主要分两步完成:一是设计叫来了刘相这个关键人物,并暗示刘相成功找来了帮手,二是创造条件使自己的身体摆脱控制。
D.为了增加话语合理性,使强盗更加相信自己,张佳胤不忘“人总会考虑自己利益”这一常识,时时处处只站在对方的利益上来说服对方。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3分)
(2)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2分)
(3)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你们谋取的不是找我报仇,我即使愚蠢,怎么会因为钱财的缘故而看轻我自己的生命呢?
(2)等我们这些人骑上马离开,就把您释放了。
(3)高章稍微一靠近长几,九人立即捧着手中的兵器争相冲上前去,张佳胤趁机逃跑脱身。


本题解析:
小题1:系:拘系
小题1:A项,①连词,而;②介词,把。B项,①连词,表递进;②连词,表修饰。C项,①②都是介词,替。D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却。
小题1:①劫持尚未真正发生。②向对手示弱,防止强盗骤然加害。③欲擒故纵,获得强盗更加信任。④表现刘相不明真相。⑤设计摆脱高章的控制。⑥一般处理程序,危险已经解除。
小题1:张佳胤不仅仅靠站在对方的利益上来说服对方,同时也靠站在自己表面的利益上来打动对方,因为对利益的考虑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常识,这样对手才会觉得他说的话合理,从而更加相信他。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所、即、以各一分。(2)俟、乃各一分。(3)稍稍、就、而各一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佳胤在滑县任县令时,大盗任敬、高章假装锦衣使前来见他。二人径直走上公堂的台阶,面朝北面站立,张佳胤心里对此感到奇怪,但仍然照常判案。任敬厉声说:“这是什么时候,你这个县官就这么傲慢地对待朝廷派来的使臣吗?” 张佳胤的脸色这才略有改变,离开了座位来迎接他们。
张佳胤连忙命人退下迎见二人。任敬说:“有圣旨在身,恕我们不能施礼了。”张佳胤说:“是圣上下旨要拘捕我吗?”一面命人摆设香案恭迎圣旨。任敬在张佳胤耳边说:“不是拘捕你,是要抄没耿主事的家。”当时滑县有个耿随朝任户曹,因草场失火案而囚禁在监牢。
张佳胤心里十分怀疑,便把他俩请入后堂。这时任敬扣住张佳胤的左手,高章推着张佳胤的后背,一同进入内室,坐到炕上。任敬掀开胡子笑着说:“您不知道我们是什么人吧?我们从霸上来,听说您府库里有万两银子,希望您借给我们一用。” 于是同高章一起拔出了匕首,放在张佳胤的脖子上。张佳胤毫无惧色,不慌不忙地说:“你们图的不是找我报仇,我即使愚蠢,怎么会因为钱财而看轻我的生命? 即便你们不拔出匕首,我一个孱弱书生又能把你们怎么样呢? 再说,你们既然自称是朝廷派来的使者,为什么轻易暴露自己的本来面目呢? 如果让别人偷看到了,可不是对你们有利的事啊!”两个大盗认为他讲得有理,就把匕首收进了衣袖中。
张佳胤说:“滑县是个小地方,哪能有这么多银子?”任敬拿出了他们的记事本,如数地说了一遍,由于知道他们掌握了内情,张佳胤就不再辩白,只是请求他们不要拿得太多,以免连累了自己的官位。张佳胤又反复给这两人讲明利害关系,讲了好半天,这两人说:“我们同伙一共五人,你应该给我们五千两银子。”张佳胤感谢说:“太好了,只是你们两人的钱袋能装得下这么多银子吗?再说你们又有什么办法走出我这衙门呢?” 两个大盗说:“你考虑得确实有理,应当给我们准备一辆大车,把银子装在车上,我们仍旧按照奉圣旨逮捕犯人的老规矩,给您戴上刑具,不准许有一个人跟从你,如果有人跟上来,我们就先刺死你,等我们骑上马离开后,就把您释放了。”张佳胤说,“你们要是白天押着我在大街上走,县城里的人必定要阻拦你们,即便杀死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好处?不如夜间行走方便。”两个大盗互相对视后,认为这个办法好。张佳胤又说:“府库里的银子容易辨认,这对你们也没好处。城里有许多富户,我想如数从他们那里借出这五千两银子,这样,既不会连累我这个县官丢了官职,你们也可以高枕无忧。”两个大盗更是觉得他的主意高明。
张佳胤吩咐高章传话,召小吏刘相前来。刘相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刘相到了后,张佳胤就对刘相编瞎话说:“我不幸遭到了意想不到的灾祸,如果被他们抓走,用不了几天就得死。如今锦衣卫来的官员很有能耐,能解脱我,我心里十分感激他们,我想准备五千两银子作为谢礼。”刘相吐了吐舌头,说:“哪儿去筹集这么多银子?”张佳胤暗中踩了一下刘相的脚,说:“我常见本城中的有钱人富而好义,我派你去替我借贷。”于是拿过纸笔,写上某大户应当出银子多少两,某中户又应当出多少,一共开列了九个人,正好凑足五千两的数目。这九个人向来都是捕盗的能手。张佳胤又嘱咐刘相说:“朝廷派来的使者在这里,这九位应当衣冠整齐地前来拜见,不要因为我向他们借了银两,就故意装出一副穷相。”刘相领会了他的意思,出了衙门。张佳胤取来酒食,自己还先动手吃喝,以消除这两人的怀疑,并且告诫这两名大盗不要贪杯,这两个大盗对他更加相信了。酒喝到一半,刚才张佳胤招呼的九个人各自穿着鲜亮的衣服,打扮成富翁的样子,用纸裹着铁的兵器,亲手捧着,陆续来到了门外,编瞎话说:“您所借的银两已经送来了,只是我们贫困,实在拿不出您要求的那么多银子。”一边说,一边还作出苦苦哀求的样子。两名大盗听说银子送到了,而且看到来人都像富豪的样子,不再怀疑。张佳胤命人取秤来,又嫌桌子小,命人取库房中长几横放在后堂,二名役卒也跟着进来,张佳胤与任敬隔着长几,一个处于主位,一个处于宾位,而高章却紧挨在张佳胤身旁,张佳胤于是拿着砝码,对高章说:“你难道不肯为你的官长看看够不够分量吗?”高章稍一靠近长几,九人立即捧着手中的兵器冲上前去,张佳胤乘机脱身,大叫捉贼。任敬起身去扑他,没扑到,便在厨房中自刎。人们活捉了高章,经严刑拷问,又获知王保等其他三名强盗,立即下令逮捕,三人已逃亡到了京师。张佳胤上呈公文,陈述此事,指挥使陆炳把这些强盗全部捉拿归案,并处以极刑。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相州①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②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③,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④,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相州:今河南安阳。②魏国公:指韩琦,北宋大臣,执政多年,并曾与范仲淹率兵同抗西夏,世称“韩范”。③牙:牙旗。纛:读dào,仪仗队的大旗。④桓圭:古代三公所执玉制礼器。衮冕:帝王和三公的礼服和礼帽。
1.对下列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得而侮之         易:轻视
B.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    咨嗟:赞叹
C.惟德生民而功施社稷     被:通“披”,披散
D.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  薄:鄙视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富贵归故乡 犹缘木求鱼也
B.勒之金石,播之声诗,耀后世而垂无穷 盖不昔人所夸者为荣
C.既又刻诗石 得复见将军
D.幸尝窃诵公诗 师道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引用季子和买臣两则典故,说明衣锦还乡是“人情之所荣”。
B.第二段通过把“穷厄之人”和魏国公作对比,突出魏国公志在“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的伟大与不凡。
C.作者在充分肯定魏国公的治国才能和表达自己崇敬之情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魏国公居功自傲,刻记功名,以传后世的不足。
D.文章最后一段说明了作记的主要缘由,即“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C
4.(1)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 (2)这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 (3)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