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一)
2017-07-17 21:38: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目。
| ?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语》 ?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而勿惮改。”《论语·学而》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注],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注】便辟(piánbì):诌媚逢迎。 (1)根据以上语录,你认为青少年应该怎样交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是理念、志向或兴趣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事。你赞成孔子的说法吗?请联系实际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吾与点也——与:赞成/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爱护 ? ? B.?不能喻之于怀——喻:比喻/是罔民也——罔:通“网”,陷害 ? C.?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贫穷/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D.?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吊:慰问/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自夸
3、语言运用题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 人 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 人 之 为 学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 所以 敬 人 之 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 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天下未尝无魁奇智略之士,当乱离之际,虽一旅之聚,数城之地,必有策策知名者出其间,史传所书,尚可考也。郑烛之武①、弦高②从容立计,以存其国。后世至不可胜纪。在唐尤多,姑摭其小小者数人载于此。 武德初,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后得刘兰成以为谋主,才用数十百人,出奇再奋,北海即降。海州臧君相帅众五万来争,兰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袭之,扫空其众。 徐圆朗据海岱,或说之曰:“有刘世彻者,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圆朗使迎之。世彻至,已有众数千,圆朗使徇谯、杞,东人素闻其名,所向皆下。 高骈之将毕师铎攻骈,乞师于宣州秦彦,彦兵至,遂下扬州。师铎遣使趣彦过江,将奉以为主。或说之曰:“仆射顺众心为一方去害,宜复奉高公而佐之,总其兵权,谁敢不服?且秦司空为节度使,庐州、寿州其肯为之下乎?切恐功名成败未可知也。不若亟止秦司空勿使过江,彼若粗识安危,必未敢轻进,就使他日责我以负约,犹不失为高氏忠臣也。”师铎不以为然。明日,以告郑汉章。汉章曰:“此智士也。”求之,弗获。 王建镇成都,攻扬晟于彭州,久不下,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抄掠之。王先成往说其将王宗侃曰:“民入山谷,以俟招安,今乃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旦出淘虏,薄暮乃返,曾无守备之意,万一城中有智者为之画策,使乘虚奔突,先伏精兵于门内,望淘虏者稍远,出弓弩手炮各百人,攻寨之一面,又于三面各出耀兵,诸寨咸自备御,无暇相救,如此能无败乎?”宗侃矍然。先成为条列七事为状,以白王建,建即施行之。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竞出如归市,浸还故业。 观此数者,则其他姓名不传,与草木俱腐者,盖不可胜计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烛之武:郑国人。②弦高:郑国商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海州臧君相帅众五万来争帅:将帅 B.师铎咔遣使趣彦过江趣:催促 C.不若亟止秦司空勿使过江亟:赶快 D.薄暮乃返薄:迫近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天下之士有“魁奇智略”的一组是(3分)?(?) ①郑烛之武、弦高从容立计,以存其国? ②北海贼帅綦公顺攻郡城,为郡兵所败 ③兰成以敢死士二十人夜袭之,扫空其众? ④圆朗使徇谯、杞,东人素闻其名,所向皆下? ⑤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抄掠之? ⑥先成为条列七事为状,以白王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每当社会动荡不安时,即使只有数百人聚在一起,或者在只有数城之地的范围内,也会出现能够出奇谋的高人。
B.宣州的秦彦借兵给毕师铎,帮他攻克扬州后,有人劝告秦彦说,假若想顺应民心为一方减少灾难,就应当奉高骈为主。
C.郑汉章认为献计之人是位有识之士,可是当他们再派人去寻找那个人时,那人已经无影无踪了,最终也没有找到。
D.王先成认为,老百姓逃入山谷,就是为了等候国家招安,如果去追踪掳掠他们,那么这种行径与强盗没有什么不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刘世彻者,才略不世出,名高东夏,若迎而奉之,天下指挥可定。(5分)
(2)榜至三日,山中之民,竞出如归市,浸还故业。(5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刚说
苏?轼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以是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曰:?“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选自《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巧言令色,鲜矣仁/鲜:很少。
B.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敏:聪明。
C.既伏其辜矣/辜:古代的一种酷刑。
D.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与:参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A.①而世乃曰“太刚则折”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①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②何以伐为
C.①且尽斩之②不义而富且贵
D.①而独敬惮君②退而论书策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孙介夫“刚毅”的一组是(?)
①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②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③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④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⑤君亦奏麟侵狱事
⑥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A.②④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
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碍于与苏轼的交情,也没有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
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
D.苏轼认为士人不应当担心过于刚正而被折损,反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修养品行成为利国利民的刚毅之士。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