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九)
2017-07-17 21:47:0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士人经不住喜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压去试试看。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钢琴。女佣
在一旁指点着说:“在这只钢琴上他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自就会弄得零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套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个躯体五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幺东西,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助听器,可是早已失去效用了。
他无视于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于是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管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涵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欠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像有生以来从未梳栉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于下一张紧闭的嘴,村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击引起他的注惠,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土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是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岭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水无天日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反过来在另一方面,“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所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譬,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登和巴哈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
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真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选自《文艺春秋副刊》,1947年2月15日第1卷第2期,略有改动)
小题1: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               
                                      
小题2:“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小题3:“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                     
小题4: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5分)
(1)“巨人”的述说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狮”的画像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3)他者的视角
——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一年零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1年1月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1.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国航天人在“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克服的困难的一项是(   )
A.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和卫星发射中心。
B.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
C.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
D.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舟”一号的发射成功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实施的开始。
B.“神舟”二号飞船是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
C.“神舟”二号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D.“神舟”三号、四号与“神舟”二号一样,均是在载人状态下的发射。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经济力量的雄厚与否,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科技的发展速度。
B.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中国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C.“神舟”一号的发射成功为其后的飞船发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是“神舟”二号仅三个月后就发射的一个原因。
D.“神舟”系列飞船均在冬季发射,这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至今东鲁遗风在(感悟文化名城)
陈世旭
最早知道山东诸城,是因为苏东坡。他与此地似乎特别有缘。先后两年时间,他在这里创作了诗歌126首,词18首,文59篇,共计203篇,平均每3天即有一篇作品问世。这两年,是他文学创作的转型期、成熟期和辉煌期。离开密州后,他又写下了有关密州的作品27篇。累计230篇。在他的4首代表词作中,悼亡词、中秋词、出猎词均创作于诸城,是他最好也最为后人称道的词作。《水调歌头》,令世人公认:“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江城子?密州出猎》则一反此前词作柔弱的格调,一新天下耳目,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苏东坡在诸城的创作,实在是一个堪称奇特的文学景观。
当时的密州是那样贫瘠,生活与苏东坡刚刚太守任满的杭州有天渊之别:“余仕官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素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延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太守尚且如此,民生更何以堪。正值大旱之年,加以蝗灾,老百姓负担不起赋税,儿童在路边奄奄一息。“洒泪循城拾弃孩”,苏东坡在一封信里提到他曾救了三四十个即将饿死的孤儿。诗人极为痛苦:“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为救民于水火,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同时祈雨抗旱,驱除蝗虫,赈灾捕盗。
这是苏东坡最沮丧的时期:“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昨日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诗人是无奈的,即便位居太守,也只能空怀一腔“西北望,射天狼”的青云之志,借诗酒以浇胸中块垒,寻求灵性自由,与自然达成和谐。
21世纪的今天,感受诗人当年的忧愤和激情,真是感慨万千。我是那么热切地想要寻觅和知道,苏东坡宿“孤馆”,眠“野店”,“凭征鞍无语”的来时路径何在?“左牵黄,右擎苍”,领千骑卷过的平冈何在?“高而安,深而明”,“乐哉游乎”的超然台何在?这当然只能是一种浪漫。
今天的诸城与800多年前的密州,不知已几许沧桑。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新兴城市,近20多年来,诸城先后创造了“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中小企业改制、为民服务联动等闻名全国的“诸城经验”。1980年到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就实现了翻两番,到1996年实现了第三个翻番,首批通过了小康市达标验收。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年外贸出口总额达数亿美元,年均增长将近20%。全市植被覆盖率80%以上,其中人工植被面积占植被面积近90%。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生于诸城的当代诗人臧克家1937年写出了这样号角般的诗句:
大时代的弓弦,
正等待年轻的臂力。
古老的诸城正是以年轻的臂力,张开了大时代的弓弦。
我们在诸城市恐龙博物馆见到了巨大的诸城恐龙骨架,这是世上已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鸭嘴龙化石骨架。诸城因此被称作龙城、中国北方的“恐龙之乡”。而诸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也是一条巨龙?
倘若一切仅止于此,诸城留给我们的印象也许不会特别深刻。因为,放眼当今,诸城所在的潍坊,潍坊所在的山东,山东所在的中国,类似的经济巨龙何其之多。
而诸城是个悠久地传承着优良风习的城市。当时同在山东为官的苏东坡胞弟苏辙曾感叹:“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自古至今,诸城的名儒、名臣、书画诗文大家继之不绝。苏东坡在密州的两年,治绩有口皆碑,作品千古传颂,其人格光芒对后世的照耀则更是深远而持久。
苏东坡的《超然台记》充分表达了他旷达的人生观念:“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予弟子由……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这样一种对物质欲求的超然态度,我以为是苏东坡给诸城留下的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诸城看到的新建的公共设施如市人民医院,蔚为大观,远胜我所在老区的省级医院,而诸城的主要行政机关,却年久而简朴,同我们在其它许多地方——其中有发达如诸城的,也有百姓温饱尚待解决的——看到的类似建筑的豪华奢侈形成鲜明对照。我在心里揣度,这样的朴素务实的政风,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苏东坡的影响了呢?果如是,则不啻是诸城民生最大之幸。
(2007-08-25《人民日报》第08版 )
小题1:文章开篇即写苏东坡,意图何在?请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概括。(4分)
小题2:文章第四段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请简析之。(5分)
小题3: 文中引用臧克家的诗句,有什么作用?(6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太空安家
世纪末的狂躁无论如何不是一个新现象,至少在19世纪末时就曾出现过一次。在1880年期间,当时的物理学家们认定,他们已经发现了自然界中能够认识的一切东西。哈佛大学物理系主任约翰·特罗布里奇四处奔走告诫他的学生们不要以物理学为专业,因为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已经发现了。几年以后,芝加哥大学的艾伯特·米切尔森于1894年宣称,“未来物理学的精确度可望达到小数点后第6位。”
这真是太狂妄自大了。就在次年——1895年,威廉·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个月以后,安托万-亨利·贝克雷尔发现了具有自然放射性的铀。自然界似乎突然之间面目一新了,到20世纪尚未过半的时候,“原子时代”已经家喻户晓了。
但是对安阿伯的密歇很大学学生吉姆·贝内特来说,本世纪担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当一位名叫杰勒德·K.奥尼尔的物理学家在1976年春天来到该校讲学之后,贝内特的认识更加明确了。贝内特已经在《时代》杂志上读过有关奥尼尔的介绍,知道他计划在太空建造许多长20英里、宽4英里、每个能容纳1000万人口的城市——巨大的人造住区。
贝内特想当一名宇航员,但他的视力极差,无法参加军事飞行训练。此后一段时间内他似乎绝望了,当然,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可悲,因为不管怎么说,到他上高中的时候,整个太空计划已经开展起来了。
“60年代中期使我感到失望。因为,我认为当时空间计划的进展慢得令人吃惊,”他说,“到60年代未只有4个人登上了月球。国家航空和宇航局谈到在70年代建造一个只能容纳几十人的月球基地,还有一两次微不足道的火星探险——对我来说这些简 直算不得什么,既不够多,也不够快。”
因此,贝内特考入密歇根大学后放弃了他的太空设想,转而学习政治学和人类学等使他感兴趣的专业。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探险和迁徙的历史书籍,尤其喜爱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描述的哥伦布、德雷克、麦哲伦等人了不起的海上航行故事。就在这时,杰勒德·奥尼尔来了。
因此,贝内特考入密歇根大学后放弃了他的太空设想,转而学习政治学和人类学等使他感兴趣的专业。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探险和迁徙的历史书籍,尤其喜爱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描述的哥伦布、德雷克、麦哲伦等人了不起的海上航行故事。就在这时,杰勒德·奥尼尔来了。
奥尼尔设想的殖民都市不是“空间站”,而是一个个的小型世界。它们是缩小了的地球,唯一的不同是,那里的人们不像在地球上那样生活在一块巨大岩石的外层,而是生活在一个人造定居点的内部。这些人造地球中将拥有一个舒适的家庭所拥有的一切,拥有任何人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包括人造重力、住房开发、学校、医院、公园、湖泊、溪流、农场、摩天大厦、船只、桥梁,等等。当然,那里也会有整座的山脉。人们似乎可以把整个曼哈顿岛和阿迪朗达克的一部分卷进一个密封的圆筒里,让它平稳地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轨道上飞行。
吉姆·贝内特知道,太空定居点不是一种新设想。他读过许多科幻小说,对此并不陌生。在这些小说中,漂流的城市是经常出现的情节。事实上,早在上世纪末前一次狂妄自大的热潮中,就有人提出过太空城市的笼统概念。例如,契奥尔科夫斯基就曾在他的书中描述过可作为人类未来定居点的巨大空间宫殿。后来,J.D.伯纳尔在1920年出版的《世界、肉体和魔鬼》一书中进一步设想,把这些空间定居点变成火箭和巨大的空间方舟,以便飞往其他星球。 20世纪初的技术水平尚无法完成这些任务,所以,这些设想只能被当作“天上掉馅饼般的梦想”而束之高阁。相比之下,奥尼尔的建议是在世界技术水平发展到能把他头脑中的想法变成现实的时候提出来的。关键是有适用的技术,奥尼尔在讲座中引用了大量确凿数据强调这一点,说明了如何建造太空城市以及何时何地和为什么建造的问题。他的设想是前入无论在实际上还是在幻想中都从未有过的。
贝内特坐在教室里,聆听物理学家奥尼尔绘声绘色地讲述生活在自成一体的空间轨道乌托邦里在政治、美学和个人方面的诱惑力。没有人否认空间定居点的可能性,问题是它们是否令人满意,是否值得这样做。至少奥尼尔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太空定居点将会比地球“更舒适、物产更丰富、更吸引人”。这种说法会使人踌躇不前。人们需要花费一段时间细细品味,人造地球会比地球……更舒适、物产更丰富、更吸引人吗?
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说法实际上却讲得通。因为没人能够否认,地球本来就有很大的缺陷,这个星球经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旱灾、洪涝、虫灾、瘟疫等等。但在人造定居点中则没有这些烦恼。人们在设计过程中就排除了这些灾害,人们不会再受自然界的摆布了。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将会消失,因为整个大空定居点都将处于全面的控制、计划和调节之中。工业污染将一去不复返:居住区内不允许存在污染大气的东西,冒烟的工厂、烟雾、汽车废气都将不存在。它就像人间天堂——或者说是近似人间天堂。
1、?本文主要讲的是在太空安家的科学幻想,但在文中却用相当的篇幅介绍安阿伯的密歇很大学学生吉姆·贝内特的一些成长故事,这些内容是赘余吗?请说明理由。
2、?文中末尾一段划线语句“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将会消失”的含义是什么?这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在太空安家”这处科学幻想一旦实现,你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



5、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刘备在荆州受到刘表款待,获许屯兵新野。刘表的后妻蔡夫人始终对刘备心存疑虑,时时劝刘表要防备刘备。
B.在单福辅佐下,刘备连连得胜。曹操得知单福就是隐姓埋名的徐庶。不禁长叹:“贤士都归了刘备。刘备眼看羽翼渐丰,该怎么办呢?”
C曹操攻打樊城。刘备弃樊城往襄阳撤退,百姓随其同行。众人劝刘备弃民先行,刘备不忍舍弃百姓独行,因此行动迟缓。
D.张飞横矛立马长坂坡,发出三声巨雷般的断喝,竟然将曹操的大将夏侯惇吓得肝胆碎裂,坠马而死,一时乱了曹军阵脚。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