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B.然不自意(然而,连词)
C.如若不然(正确,代词)
D.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不然(这样,代词)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敌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病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住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④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jǐn):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彰:彰显、显著。
B.圣人生于疾学/疾:痛恨,厌恶。
C.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益:更加,越来越。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释:丢弃、抛弃。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先王之教,莫荣于孝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①师尊则言信矣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①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①故师尽智竭道以教②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A.①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①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②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①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②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D.①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②凡说者,兑之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5.把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B
4.C
5.(1)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
(2)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3)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②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遗:赠予?
?③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墟:村落?
?④不能喻之于怀/喻:愉快
B.①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意:心意?
?②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恐怕?
? 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老交情?
? ④乃令张良留谢/谢:辞谢
C.①汝识之乎/识:知道?
? ②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将:愿,请求?
? ③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殆:大概?
? ④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骤:屡次
D.①退将复修吾初服/修:整理?
?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第二
? ③何可胜道也哉/胜:尽?
? ④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披:分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辅,字世伟,南阳西鄂人,汉河间相衡之后也。少有干局,不为豪强所屈。时强弩将军庞宗,西州大姓,护军赵浚,宗妇族也,故僮仆放纵,为百姓所患。辅绳之,杀其二奴,又夺宗田二百余顷以给贫户,一县称之。转山阳令,太尉陈准家僮亦暴横,辅复击杀之。
后转御史中丞。时积弩将军孟观与明威将军郝彦不协,而观因军事害彦,又贾谧、潘岳、石崇等共相引重,义阳王司马威有诈冒事,辅并纠劾之。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用孙秀执权,威构辅于秀,秀惑之,将绳辅以法。辅与秀笺曰:“辅徒知希慕古人,当官而行,不复自知小为身计。今义阳王诚弘恕,不以介意。然辅母年七十六,常见忧虑,恐辅将以怨疾获罪。愿明公留神省察辅前后行事,是国之愚臣而已。”秀虽凶狡,知辅雅正,为威所诬,乃止。
后迁冯翊太守。是时长沙王乂以河间王颙专制关中,有不臣之迹,言于惠帝,密诏雍州刺史刘沈、秦州刺史皇甫重使讨颙。于是沈等与颙战于长安,辅遂将兵救颙,沈等败绩。颙德之,乃以辅代重为秦州刺史。当赴颙之难,金城太守游楷亦皆有功。辅转梁州刺史,不之官。楷闻辅之还,不时迎辅,阴图之。又杀天水太守封尚,欲扬威西土。召陇西太守韩稚会议,未决,稚子朴有武干,斩异议者,即收兵伐辅,辅与稚战于遮多谷口,辅军败绩。
辅尝论班固、司马迁云:“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监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二也。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晋书·列传》三十)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贾谧、潘岳、石崇等共相引重/引:引荐,荐举
B.然辅母年七十六,常见忧虑/见:看见
C.颙德之,乃以辅代重为秦州刺史/德:感激
D.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举:清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观因军事害彦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转梁州刺史,不之官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①贬预以清风俗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辅“不畏权势”的一组是( )
①夺宗田二百余顷以给贫户
②太尉陈准家僮亦暴横,辅复击杀之
③辅遂将兵救颙
④辅并纠劾之
⑤辅徒知希慕古人,当官而行
⑥贬预以清风俗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威构辅于秀,秀惑之,将绳辅以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楷闻辅之还,不时迎辅,阴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C
4.(1)司马威在孙秀面前挑拨张辅,孙秀被司马威迷惑,准备用法律制裁张辅。
(2)游楷听说张辅要回返原地,时时准备迎接他,却想暗中除掉他。
(3)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之后,班固又沿袭他的办法,难易更加不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二十九年,从(淮阳)王朝京师,随官属得会见,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拜会稽太守。会稽乱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伦到官,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托鬼诈怖愚民,皆案论之。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民初颇恐惧,或祝诅妄言,伦案之愈急。后遂断绝,百姓以安。
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车,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迁蜀郡太守。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①抑绝,文职修理。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肃宗初立,擢自远郡,代牟融为司空。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上疏。及马防②为车骑将军,当出征西羌,伦又上疏曰:“闻马防请杜笃为从事中郎。笃为乡里所废,客居美阳,女弟为马氏妻,恃此交通,在所县令苦其不法,收系论之。今来防所,议者咸致疑怪,况乃以为从事,将恐议及朝廷。今宜为选贤能以辅助之,不可复令防自请人,有损事望。”并不见省用。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有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节选自《后汉书·四十一》)
〔注〕①赇(qiú):贿赂 ②马防:马廖之弟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伦案之愈急,后遂断绝——案:案件
B.永平五年,坐法征——坐:触犯
C.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简:选择
D.冠盖之士争赴趣之——趣:投靠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第五伦公正无私的一组是(? )
①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
②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③言事无所依违
④诸子或谏止,辄叱遣之
⑤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⑥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五伦任会稽太守时,坚决禁绝欺诈恐吓百姓的迷信活动,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在他因犯法被召回时,百姓都依依难舍。
B.第五伦任蜀郡太守时,不以贫富而以志行任免官吏,这样就禁绝了竞相行贿的现象,整肃了吏治,选拔了人才,时人认为他知人善任。
C.第五伦认为皇帝拜马防为车骑将军,出征西羌,属任人不当,上疏谏止,但是皇帝没有接受他的忠告。
D.第五伦认为自己称不上“无私”,因为对欲赠千里马者,虽未举荐,但心存恩念;儿子有病,自己也牵肠挂肚,夜不成眠。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小攀车,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笃为乡里所废,客居美阳,女弟为马氏妻,恃此交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C
4.(1)老人小孩牵拉着车子,哭着跟随,一天才能走几里路,不能前行,第五伦于是假装在驿站里住下,暗中乘船离开。
(2)杜笃被乡里人鄙弃(废弃、摒弃、轻视),在美阳寄居,妹妹是马氏的妻子,依凭这种关系与马家交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