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17 22:02: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B.然不自意(然而,连词)
C.如若不然(正确,代词)
D.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不然(这样,代词)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敌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病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住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④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jǐn):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禁。“无乃畏邪”中的“畏”,躲藏。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矣/彰:彰显、显著。
B.圣人生于学/疾:痛恨,厌恶。
C.使世乱、不肖主重惑者/益:更加,越来越。
D.遗理义,以要不可必/释:丢弃、抛弃。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先王之教,莫荣孝②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B.①师尊言信矣②知明而行无过矣
C.①上至于天子,朝而不惭②授书而习其句读者
D.①故师尽智竭道教②作《师说》贻之
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A.①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①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②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①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②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D.①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②凡说者,兑之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5.把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B
4.C
5.(1)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
  (2)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3)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②采之欲谁?所思在远道/遗:赠予?
?③暧暧远人村,依依里烟/墟:村落?
?④不能之于怀/喻:愉快
B.①女行无偏斜,何致不厚/意:心意?
?②忧心疚,我行不来/孔:恐怕?
? ③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 ④乃令张良留/谢:辞谢
C.①汝之乎/识:知道?
? ②子无怒,秋以为期/将:愿,请求?
? ③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殆:大概?
? ④知不可乎得,托遗响于悲风/骤:屡次
D.①退将复吾初服/修:整理?
?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第二
? ③何可道也哉/胜:尽?
? ④到则草而坐,倾壶而醉/披:分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辅,字世伟,南阳西鄂人,汉河间相衡之后也。少有干局,不为豪强所屈。时强弩将军庞宗,西州大姓,护军赵浚,宗妇族也,故僮仆放纵,为百姓所患。辅绳之,杀其二奴,又夺宗田二百余顷以给贫户,一县称之。转山阳令,太尉陈准家僮亦暴横,辅复击杀之。
  后转御史中丞。时积弩将军孟观与明威将军郝彦不协,而观因军事害彦,又贾谧、潘岳、石崇等共相引重,义阳王司马威有诈冒事,辅并纠劾之。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用孙秀执权,威构辅于秀,秀惑之,将绳辅以法。辅与秀笺曰:“辅徒知希慕古人,当官而行,不复自知小为身计。今义阳王诚弘恕,不以介意。然辅母年七十六,常见忧虑,恐辅将以怨疾获罪。愿明公留神省察辅前后行事,是国之愚臣而已。”秀虽凶狡,知辅雅正,为威所诬,乃止。
  后迁冯翊太守。是时长沙王乂以河间王颙专制关中,有不臣之迹,言于惠帝,密诏雍州刺史刘沈、秦州刺史皇甫重使讨颙。于是沈等与颙战于长安,辅遂将兵救颙,沈等败绩。颙德之,乃以辅代重为秦州刺史。当赴颙之难,金城太守游楷亦皆有功。辅转梁州刺史,不之官。楷闻辅之还,不时迎辅,阴图之。又杀天水太守封尚,欲扬威西土。召陇西太守韩稚会议,未决,稚子朴有武干,斩异议者,即收兵伐辅,辅与稚战于遮多谷口,辅军败绩。
  辅尝论班固、司马迁云:“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监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二也。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晋书·列传》三十)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贾谧、潘岳、石崇等共相重/引:引荐,荐举
B.然辅母年七十六,常忧虑/见:看见
C.颙之,乃以辅代重为秦州刺史/德:感激
D.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清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观军事害彦②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①班固叙二百年事八十万言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C.①转梁州刺史,不官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①贬预清风俗②所谓华山洞者,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辅“不畏权势”的一组是( )
①夺宗田二百余顷以给贫户
②太尉陈准家僮亦暴横,辅复击杀之
③辅遂将兵救颙
④辅并纠劾之
⑤辅徒知希慕古人,当官而行
⑥贬预以清风俗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威构辅于秀,秀惑之,将绳辅以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楷闻辅之还,不时迎辅,阴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C
4.(1)司马威在孙秀面前挑拨张辅,孙秀被司马威迷惑,准备用法律制裁张辅。
  (2)游楷听说张辅要回返原地,时时准备迎接他,却想暗中除掉他。
  (3)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之后,班固又沿袭他的办法,难易更加不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二十九年,从(淮阳)王朝京师,随官属得会见,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拜会稽太守。会稽乱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伦到官,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托鬼诈怖愚民,皆案论之。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民初颇恐惧,或祝诅妄言,伦案之愈急。后遂断绝,百姓以安。
  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车,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迁蜀郡太守。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①抑绝,文职修理。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肃宗初立,擢自远郡,代牟融为司空。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上疏。及马防②为车骑将军,当出征西羌,伦又上疏曰:“闻马防请杜笃为从事中郎。笃为乡里所废,客居美阳,女弟为马氏妻,恃此交通,在所县令苦其不法,收系论之。今来防所,议者咸致疑怪,况乃以为从事,将恐议及朝廷。今宜为选贤能以辅助之,不可复令防自请人,有损事望。”并不见省用。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有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节选自《后汉书·四十一》)
  〔注〕①赇(qiú):贿赂 ②马防:马廖之弟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伦之愈急,后遂断绝——案:案件
B.永平五年,法征——坐:触犯
C.伦悉其丰赡者遣还之——简:选择
D.冠盖之士争赴之——趣:投靠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第五伦公正无私的一组是(? )
①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
②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③言事无所依违
④诸子或谏止,辄叱遣之
⑤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⑥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五伦任会稽太守时,坚决禁绝欺诈恐吓百姓的迷信活动,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在他因犯法被召回时,百姓都依依难舍。
B.第五伦任蜀郡太守时,不以贫富而以志行任免官吏,这样就禁绝了竞相行贿的现象,整肃了吏治,选拔了人才,时人认为他知人善任。
C.第五伦认为皇帝拜马防为车骑将军,出征西羌,属任人不当,上疏谏止,但是皇帝没有接受他的忠告。
D.第五伦认为自己称不上“无私”,因为对欲赠千里马者,虽未举荐,但心存恩念;儿子有病,自己也牵肠挂肚,夜不成眠。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小攀车,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笃为乡里所废,客居美阳,女弟为马氏妻,恃此交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C 
4.(1)老人小孩牵拉着车子,哭着跟随,一天才能走几里路,不能前行,第五伦于是假装在驿站里住下,暗中乘船离开。  
  (2)杜笃被乡里人鄙弃(废弃、摒弃、轻视),在美阳寄居,妹妹是马氏的妻子,依凭这种关系与马家交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