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多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桑丘难受得厉害,一边咒骂可恶的圣水,一边诅咒给他圣水的混蛋。堂吉诃德看到他这个样子,就对他说:“桑丘,我觉得你这么难受,完全是由于你还没有被封为骑士。依我看,没有被封为骑士的人不该喝这种水。”“既然您知道这些,”桑丘说,“为什么还让我喝呢?真是倒了八辈子霉!”堂吉诃德向老板要了些油、盐、酒等,熬出一罐子大力神油。没想到他刚喝下就恶心得呕吐,吐完蒙头大睡,醒来出了一身大汗,竟觉得身体舒爽,自以为发明成功。桑丘仿效主人一口气喝下一升,却弄得上吐下泻、痛不欲生。身体康复的堂吉诃德不顾侍从的痛苦,两人一起店钱不付就跑了。
B、堂吉诃德把风车当作巨人,把风车的翅翼看成是巨人的胳膊,要向前厮杀。当他向第一架风车扑去时,刚好一阵风吹来,把他从风车上摔了出去。亏得桑丘上来搀扶,他才爬起来。当天,他们在林子里度过倒霉的一夜。
C、大路上赶来了两群羊,堂吉诃德把羊群看成是出现在他面前的左右两支军队,便紧握长枪,冲了上去,举枪乱刺,杀伤不少羊,还把牧羊人打倒。桑丘对主人这一壮举倍加赞赏。 D、堂吉诃德为了替自己行侠冒险做准备,先做了一件事:擦洗曾祖传下的甲胄,可是年久不用已生锈发霉。他用尽方法去擦洗收拾,发现头盔不带面甲。他便用厚纸板拼凑了一个面甲,不料用剑一试便戳坏了,只好重做一副。重做以后,就不敢再试了,并且掩耳盗铃地认为,这就是一顶坚牢的头盔了。
E、一天,一位理发师骑着灰驴到小村子服务,因为天下小雨,便把铜盆顶在头上遮雨。堂吉诃德一见,以为来了一个骑花点子灰马、戴金头盔的骑士,便给予迎头痛击。那理发师丢下铜盆逃走。堂吉诃德认为这铜盆原是有名的曼布利诺头盔,被那不识货的人溶化了,拿一半做成这东西,他要找金匠修理一下作为自己的头盔。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古诗文填空。
(1)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____。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_____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3)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参考答案:(1)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
(2)川泽纡其骇瞩;舸舰弥津
(3)三顾频烦天下计;长使英雄泪满襟
(4)廊腰缦回;钩心斗角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其他题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4)凌余阵兮躐余行,?。??,援玉枹兮击鸣鼓。(《国殇》)
(5)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
A.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而又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其性格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B.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他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在复仇道路上犹豫不决,错失良机。他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C.贾宝玉鄙视功名利禄,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他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逆子贰臣”。
D.《雷雨》中的周萍是阴暗沉郁的周公馆中一个若隐若现的亮点,他是一个在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不顾门第差别爱上了侍女四凤,甚至想着带四凤一起去往新世界。在他的身上寄托了作者曹禺的理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对梭罗所崇尚、向往的“寂寞”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到国外去厕身于人群之中,大概比独处室内更为寂寞。一个在思想着工作着的人总是孤单的,让他爱在哪儿就在哪儿吧,寂寞不能以一个人离开他的同伴的里数来计算。真正勤学的学生,在剑桥大学最拥挤的蜂房内,寂寞得像沙漠上的一个托钵僧一样。农夫可以一整天,独个儿地在田地上,在森林中工作,耕地或砍伐,却不觉得寂寞,因为他有工作;可是到晚上,他回到家里,却不能独自在室内沉思,而必须到“看得见他那里的人”的地方去消遣一下,照他的想法,是用以补偿他一天的寂寞;因此他很奇怪,为什么学生们能整日整夜坐在室内不觉得无聊与“忧郁”;可是他不明白虽然学生在室内,却与他在田地上工作,在他的森林中采伐,像农夫在田地或森林中一样,过后学生也要找消遣,也要社交,尽管那形式可能更加凝练些。(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
A.作者把“寂寞”当作可长久陪伴自己的同伴,并认为它有益健康。
B.全身心投入劳作中的农夫不会有寂寞的感觉,尽管他可能独自一人。
C.学生们可以通过社交来消遣,所以他们在教室里用功时不觉得“忧郁”
D.人在学习工作和思考时不会感到寂寞,“寂寞”与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无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